问题

关于水浒传有几个章回名不确定,能帮忙解答下吗?

回答
《水浒传》的章回名称确实存在一些“不确定”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 《水浒传》的流传过程中,不同版本之间在章回的划分、命名以及内容上都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尤其是一些早期抄本和不同时期的刻本,命名习惯和编排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2. 某些章回名称的民间流传和变异: 随着《水浒传》的广泛流传,一些章回的名称在民间口头传诵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或形成不同的俗称,导致原有的正式名称不再那么为人所熟知,或者出现多个称谓。
3. 现代整理本的统一与解读: 现代出版的《水浒传》多是基于特定版本进行整理和注释的,这些整理本通常会采用一种相对统一的章回名称。然而,对于那些存在争议或变异的章回,整理者也可能需要进行取舍或解释。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来详细探讨一下《水浒传》中那些可能被认为是“不确定”的章回,并尝试进行解释。

最常被提及的“不确定”章回(或者说,存在不同说法或容易混淆的):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 vs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详细说明: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不确定”之一。在许多现代版本中,这一章的名称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然而,在一些早期版本或者根据故事内容来看,“鲁提辖”这个称谓也十分恰当,甚至更为精确,因为当时鲁达的官职是提辖(负责军事训练和区域治安的官员)。
原因分析: “智深”是鲁达出家为僧后的法号。在故事的早期,他尚未出家,仍然是宋江的下属,官职是提辖。因此,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更符合人物在当时的情境。而“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则是一种将人物后来的身份提前的说法,或者是一种更概括的叫法。
现代处理: 现代很多版本为了突出人物的标志性身份,或者出于一种叙事上的连贯性(即在提到鲁智深时,就直接用其名字),选择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但这并不意味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错误的,只是在命名上的一种选择。一些注释本会对此进行说明。

“宋江怒杀阎婆惜” vs “宋江杀惜” 或其他变体:
详细说明: 这一章的名字相对固定,但有时在民间传播或进行章节总结时,可能会被简化或变异。例如,直接说“宋江杀惜”。
原因分析: 这一章节是宋江在柴进庄上认识并带回的阎婆惜,因与其有染并被捉住把柄,宋江怒而将其杀死的情节。全称“宋江怒杀阎婆惜”清晰地概括了人物和事件的核心。
现代处理: 一般情况下,现代整理本都会采用“宋江怒杀阎婆惜”的名称。

“林冲棒打洪教头” vs “林冲风雪山神庙” (有时会混淆或被一起提及):
详细说明: 这两个章回是林冲在风雪山神庙遭受高俅迫害,最终反抗的标志性情节。有时人们会因为情节的紧密联系而将它们混淆,或者认为“棒打洪教头”是“风雪山神庙”的一部分。
原因分析:
“林冲棒打洪教头”: 这一章主要描写林冲在陆虞候设计陷害下,被关在监狱,后被救出,在山神庙避雪时,遇到洪教头挑衅,并将其击毙的情节。洪教头是与林冲有冲突的恶人之一。
“林冲风雪山神庙”: 这是更概括的名称,指代的是整个林冲被陷害、避雪、反抗并最终逼上梁山的重大转折点,也包含了棒打洪教头的情节。可以说,“棒打洪教头”是“风雪山神庙”这一大事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代处理: 现代版本通常将这两件事作为独立的章回,一个叫做“林冲棒打洪教头”,另一个叫做“林冲风雪山神庙”,有时甚至将“林冲雪夜上梁山”作为第三个章回。这种划分是为了更清晰地展现林冲命运的起伏。但对于读者来说,理解这两章是紧密相连的,并且“风雪山神庙”是更核心的事件名称。

“武松杀嫂” vs “武松大闹飞云浦”、“武松醉打孔亮” 等 (与武松情节相关的章回):
详细说明: 武松是《水浒传》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许多情节都非常精彩且易于记忆。在关于武松的情节描述中,有时会根据侧重点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章回名。
原因分析:
“武松打虎”: 广为人知,通常是独立的章回。
“武松杀嫂”: 指的是武松为兄报仇,在阳谷县景阳冈杀死嫂子潘金莲和奸夫西门庆的情节。
“武松醉打孔亮”: 发生在武松初次登场,在柴进庄上时,醉酒后与孔明、孔亮兄弟发生冲突的情节。
“武松大闹飞云浦”、“武松十字坡”: 这是武松在被陷害发配途中,在飞云浦遭到官兵暗算后反杀,并在十字坡(孙二娘开的店)遭遇惊险的故事。
现代处理: 现代版本通常将这些情节划分为独立的章回,命名也比较清晰。但因为武松的故事线索多,且都非常吸引人,在记忆时可能会将一些次要情节的名称与主线情节名称混淆。例如,提到武松的故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打虎”和“杀嫂”,而“醉打孔亮”可能相对被忽略。

关于梁山好汉的排序和 لقب:
详细说明: 《水浒传》的章回名称很多都是围绕着好汉们的故事和绰号来的。有时,某个好汉的详细故事可能被归入一个以其绰号为主的章回,但如果其绰号不是很出名,或者有多个好汉共享相似的经历,就可能存在命名上的变通。
原因分析: 《水浒传》共有108将,他们的事迹分散在各个章回中。为了让章回名称既能反映故事情节,又能突出人物,作者采用了多种方式。有些章回名直接点出人物(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有些则通过事件(如“宋江三打祝家庄”),有些则结合人物特点(如“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现代处理: 现代版本对章回的划分和命名已经相对固定,但对于一些历史悠久的俗称,在注释中可能会有所提及。

如何理解这些“不确定性”?

1. 版本考据的重要性: 如果对章回名称有特别的关注,可以参考一些学术性的《水浒传》版本考据研究,它们会详细对比不同版本的差异。
2. 理解故事内容是关键: 即使章回名称略有不同,但只要理解了其背后对应的情节,就不会影响对小说的阅读和理解。
3. 关注核心人物和事件: 《水浒传》中最核心的人物和事件,其章回名称通常比较固定和为人熟知,例如“鲁智深打虎”、“武松打虎”、“林冲雪夜上梁山”等。

总结来说,《水浒传》中所谓的“章回名不确定”,更多的是体现在: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名称差异。
一些情节的概括性和侧重点不同导致的命名选择(如林冲相关的情节)。
民间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俗称和变异。

绝大多数章回的名称在现代通行的版本中是比较固定的,大家在阅读时,理解其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您有具体的某个章回名称不太确定,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正好在整理《水浒传》的回目,顺便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先简单普及一下《水浒》的版本。

最基本的情况就是:

1、分成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繁本包括一百回的容与堂本、一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也叫杨定见刊本)和金圣叹删改成七十回的贯华堂本。

2、贯本删掉了容本和袁本的“引首”(讲的是大宋开国的故事),又把第一回改成了“楔子”,这样一来,所有的回目都提前了一回。

这就是为什么容本、袁本第二十八回的内容,在贯本中是第二十七回。

3、简本的体系更复杂一些,有一百零四回的《水浒志传评林》,有一百一十五回的刘兴我刊本,此外还有双峰堂刊本、藜光堂刊本等等。

这些版本市场上一般见不到,如果不是对《水浒》特别有兴趣,要做研究,基本上可以忽略。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采用双行对偶回目的白话长篇小说。

比它更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本),虽然已经开始正式分回立目,但却是单行的,统一为七言。

只不过,《水浒》开创的这种回目形式,刚出现的时候并不稳定,接下来的《封神演义》仍然是单行七言的回目(其中有3回是八言)。

《西游记》虽然使用双行标题,但是回目的字数长短不一,差异比较大,少的只有四言,多的有八言,其它五字、六字、七字的情况都有。

《水浒传》虽然最早给小说取双行标题,但整体上还算整齐。

以百回本来看,除了第二十七回、第七十六回,这2回是九言,第七十三回是六言之外,其余均为七言和八言。

百二十回本增加的“征田王”二十回中,倒有4回是六言。大概因为这两大段最初的来源是简本,那里的回目比较混乱。

章回小说发展到顶峰,就是《红楼梦》。

一百二十回的回目全部八言、双行、对偶,既工整又完美。


关于《水浒》繁本的回目,本文简单说两点:

一是回目中存在的错误;

二是三种繁本在回目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可以解答题主的疑问。


先说错误。

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上下联颠倒

第四回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十三回 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

第十八回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第二十九回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四十二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第四十九回 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立孙新大劫牢

这六回的情况,或是上句的事在后,下句的事在前;或是下句是因,上句是果;或者上句事包含于下句之中。

2、回目与正文不符

“第八回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事情实际发生在下一回;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故事其实在上一回;

“第三十四回 霹雳火夜走瓦砾场”,秦明来到青州城外时,已经是白天了,不是“夜走”。

3、总目和分目前后不一致

在卷首的总目部分,第八回是“花和尚大闹野猪林”、第四十三回是“假李逵剪径劫单身”、第八十五回是“宋公明夜渡益津关”。

但是在正文开头的分目上,这四回又分别作:“鲁智深大闹”、“劫单人”、“夜度”。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就是校对工作没做好,抄写的时候弄错了。

现在出版的各种《水浒传》,很多都已经修订这三回的错误,以正文里的分目录为准,前后保持一致。

再说一下,百回容与堂本和百二十回袁无涯本的回目差异,主要有8处。

1、第二十六回 “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VS“偷骨殖何九送丧 供人头武二设祭”

“郓哥大闹授官厅”的情节在今天的通行本中不存在。

很可能这部分情节原来有,被删掉了;但也有可能作者先拟定了回目,写正文时又写了其它的内容,结果又忘记修改回目。

经过修改后的袁本明显更符合现有的内容。

这一回,在各种简本,如刘兴我刊本、双峰堂本、藜光堂刊本中又有另一个回目名叫《郓哥报知武松 武松杀西门庆》,上下联中都出现了“武松”,是重复,又不对仗,显然不好。

2、第三十七回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VS船火儿“大闹”浔阳江

从内容上看,容本的“夜闹”更准确,但是考虑到与上联“没遮拦追赶及时雨”的对仗关系,袁本以“大闹”对“追赶”更好一些。

而各种简本里,都没有《没遮拦追赶及时雨 船火儿夜闹浔阳江》这一回。

3、第四十六回 拚命三火烧祝家“庄”VS拚命三火烧祝家“店”

这一回的内容发生在祝家庄的酒店里,石秀烧的是酒店,不是祝家庄,容本有误,不够准确。

袁本做了修正。

4、第五十回 吴学究双“用”连环计VS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双用”和“双掌”意思差不多,看不出好坏。

5、第六十四回 呼延灼“夜月”赚关胜VS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夜月”和“月夜”意思一样,但这一回的下联是“宋公明雪天擒索超”,考虑到对仗,以“月夜”对“雪天”更为合适。

6、第七十二回 柴进簪花入“禁院”VS柴进簪花入“禁苑”

“禁院”和“禁苑”差别不大,袁本估计是觉得“苑”字更符合皇宫大内的情况吧。

原著中有:

柴进便离了内苑,出了东华门,回到酒楼上……

从这个内容看,袁本称之为“禁苑”似乎也有根据。

7、第七十五回 黑旋风扯诏“谤徽宗” VS 黑旋风扯诏“骂钦差”

这部分内容,刘兴我刊本在第七十回,志传评林在第六十四回,这些简本的回目都叫《小七倒船偷御酒 李逵扯诏谤朝廷》。

从原著看,李逵骂的确实是皇帝:

李逵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

简本的“谤朝廷”和“谤徽宗”意思相近,书中李逵的话还少了几句:

李逵曰:“你皇帝姓宋做皇帝,我哥哥也姓宋。你莫来恼犯黑爷爷,把那写诏官员尽都杀了。”

就这几句话来看,说成是“谤朝廷”也没什么不妥。

但是袁本改成“骂钦差”,批判的力度明显减弱了,这样的修改应该是为了避免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本人。

8、第八十一回 戴宗定计“赚萧让” VS 戴宗定计“出乐和”

这一回里,萧让与乐和被困在高俅的太尉府中,戴宗定了条计谋,与燕青假扮公人,买通了小虞侯,同乐和见了一面,大家约定半夜通过爬树、翻墙逃脱。

从内容上看,与燕青见面的人乐和,这一回中,萧让根本没有出过场,所以“出乐和”和“赚萧让”虽然指的是同一件事,但还是袁本的改动更合理。

小结

从上述八条来看,除了第4和第7两条,其余六条都是袁本的修改较为合理,足以证明一百二十回本出现得比较晚,在增加了二十回内容之外,也对百回本做了全面的修订。

然而,由于《水浒》的体量过于巨大,再怎么修订也难免有失误,比如前面提到的“总目和分目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袁无涯本就全盘照录,没有改正。

最后,说一下金圣叹贯华堂本的回目。

金圣叹删改的贯华堂本,在回目上基本延续了袁无涯本,但有四处不同:

一是“船火儿闹浔阳江”,贯本仍然保留了容本的“夜闹”而不是“大闹”;

二是《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贯本作“浪里白”。

因为这个本子里,张顺的绰号已经被改成了“浪里白条”,所以回目也相应有了调整。

张顺的绰号“浪里白跳”来自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赞语是“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魂,来驾怒潮”。

“白跳”是一个动词,形容他在波涛中起伏穿梭,如同在白浪中跳跃。

贯本改成“白条”,就成了名词,形容张顺像一条银白色细长的鲦鱼,未免不够生动。

三是《戴宗智取公孙胜 李逵斧劈罗真人》改成了《戴宗二取公孙胜 李逵独劈罗真人》。

之所以“独劈”,是因为上联已经变成了“二取”,对仗的需要。

金大师应该是希望突出戴宗这是“第二次”去寻找公孙胜。

四是“黑旋风探穴救柴进”改成了“黑旋风下井救柴进”。

李逵的确是下到一个枯井里救了柴进,“下井”确实比“探穴”更准确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第三、第四条都是金圣叹贯华堂本独有的,是他自己改的,在此之前,《水浒》各种简本、繁本都作“浪里白跳”、“智取”、“斧劈”、“探穴”。



最后补充一下孟州牢城“安平寨”,它在任何版本里,从来都不叫“平安寨”。


2022.3.2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