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岗村的过去是怎样的,他们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改革,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回答
说起小岗村,那真是一段了不得的历史。在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的景象,其实跟今天大家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大部分地方,土地都是集体的,大家跟着大队走,干活也讲究个“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虽然说起来是“集体”,但很多时候,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日子过得也挺紧巴的。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那时候也是这幅景象。土地被划分成一个个生产队,农民们虽然在地里辛勤劳作,但收入却很有限。一家几口人,一年到头吃饱饭都算不错,更别提有什么余钱添置家用了。那日子,就如同当时中国很多农村一样,带着一股子穷苦劲儿,希望能有点盼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年那个冬天,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发生了改变。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他们是村里的“大包干”带头人,名字大家也都很熟悉,像严立华、沈浩然,还有其他的村民,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时,农村的政策还是强调集体劳动,搞“大包干”——也就是把土地分到户,让各家自己干,自己收成,按劳分配——那是冒着风险的,因为在当时的语境下,这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

那年冬天,18位村民,在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夜色掩映下,偷偷地签订了一份“大包干”的契约。那份契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份“生死状”。他们写明,如果出了问题,责任全由他们自己承担,甚至可以承担法律责任。大家挤在一块,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一种莫名的力量,一种对更好生活的渴望,驱使他们这么做。那份契约,现在回想起来,字迹可能都不太工整,但里面承载的分量,却足以撼动那个时代。

改革措施推行后,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状态被打破了。农民们分到了田地,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干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家收入,这一下,劲头就完全不一样了。大家比着干,比着学,谁家的地种得好,谁家的收成高,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成果是显而易见的。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村民们不仅吃饱了,还有了余粮,甚至还能拿到市场上卖。那种看到自家粮仓满满的感觉,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鼓舞。不仅是粮食,养殖业、家庭副业也开始发展起来。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也一天天有了奔头。大家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小岗村的这次改革,虽然一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下进行的,但它却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为全国农村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它证明了,只要给农民自主权,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面貌就能发生巨大的改变。小岗村的故事,就这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岗村的过去是懒得出奇的。它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政治笑话,没有之一。独步天下。

干任何事情,总要树个典型,问题是,小岗村这个典型,树的过于失败,十分搞笑。

同一个时期的典型,袁隆平这个典型就树的几乎无暇可击,从业务上硬邦邦的,真材实料。小岗村就树的让人哈哈大笑,只能说是树典型的人眼光问题。

当然,包产到户回归小农,土地私有,土地流转,土地兼并,这是一条必然的路子,你我人生中都能看到。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按此数据计算,1978年,小岗村拥有五百一十七亩耕地,也就是说1955年到1970年这15年间小岗村年均每亩耕地生产粮食17斤。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毫无疑问,这种粮食产量肯定是养不活自己的。

那么问题来了:让它们没有死绝的粮食从哪里来?



全国共有粮食生产合作社5.59万个,经营0.72亿亩,粮食平均亩产量545公斤,比全国粮食平均亩产量高出5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