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摩衍那》中哈努曼找到悉多时为何不直接带走她?

回答
在宏大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毗湿奴神化身罗摩的忠实追随者哈努曼,在寻找被罗波那劫走的悉多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楞伽国找到了被囚禁的悉多时,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浮现出来:为什么这位拥有无穷力量的猴神,没有直接将悉多带走,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迂回的方式?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考量,既体现了哈努曼的智慧与忠诚,也关乎到整场战争的正义性与罗摩的尊严。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哈努曼的使命和原则。哈努曼的任务是找到悉多,并向罗摩传递她的下落。他并非被赋予直接解救悉多的权力或命令。在神圣的计划中,罗摩必须亲自前往楞伽国,与罗波那进行一场正义的较量,以洗刷屈辱,恢复其作为宇宙之王的威严。如果哈努曼贸然将悉多带走,这无异于绕过了这场注定的冲突,也削弱了罗摩为妻赎罪的必要性,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僭越。

其次,尊重悉多的意愿和罗摩的荣耀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虽然悉多身陷囹圄,但她依然是罗摩的合法妻子,也是一位贞洁贤淑的女性。哈努曼深知悉多的品德和对罗摩的忠贞。强行带走她,即使是为了解救,也可能违背她的意愿,更可能被罗波那及其党羽污蔑,给悉多和罗摩的声誉带来损害。哈努曼这样做,是为了确保悉多的被救赎是以一种光彩而无可指摘的方式进行的,并且完全出于罗摩的意志和力量。他需要证明,悉多是被罗摩亲自救出的,而不是被他人抢来的。这关乎到罗摩的尊严和作为丈夫的责任。

再者,哈努曼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和后续的影响。哈努曼固然强大,但他独自一人面对的是庞大而戒备森严的楞伽国。直接带走悉多,无疑会引发罗波那军队的全面追击和反扑。虽然哈努曼能够应对,但这种直接冲突未必是最佳策略。他需要为罗摩的大军开路,而不是消耗自己的力量。通过向罗摩传递信息,他为罗摩的大规模集结和周密部署创造了条件。他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而非一次孤胆英雄的行动。

此外,哈努曼还可能考虑到了如何安抚和取信悉多。悉多在被囚禁期间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屈辱。即使哈努曼是罗摩派来的,她也需要一个明确的信号,证明这场营救是真实的、合法的,并且是罗摩亲自发起的。哈努曼留下的信物(通常被认为是罗摩的戒指),以及他向悉多诉说的罗摩的苦衷和决心,都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和安抚。他让悉多看到了希望,也让她知道,她并没有被遗忘,她的丈夫正在全力以赴地营救她。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哈努曼作为虔诚奉献者的角色定位。哈努曼的强大力量并非他个人追求的目标,而是他服务于罗摩的工具。他的最高目标是取悦罗摩,完成罗摩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为必须完全符合罗摩的整体计划和意图。直接带走悉多,很可能不是罗摩在那个特定阶段的设想。哈努曼忠实地遵循这一“隐形”的指示,等待罗摩的进一步行动。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克制,为罗摩的最终胜利铺平了道路,这本身就是他无与伦比的忠诚和智慧的体现。

总而言之,哈努曼在找到悉多后没有直接带走她,是基于他对神圣使命的理解、对悉多和罗摩荣耀的尊重、对战场局势的判断以及他作为忠实奉献者的角色定位。他的这一选择,并非因为力量不足,而是因为他拥有超越个体力量的智慧和对更高原则的遵循,这使得他的行为更加深远和充满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悉多的说法是不愿意再让其他男性接触自己,以及害怕飞过大海的时候从哈努曼背上掉下去。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谢谢邀请。

@贺兰乔月

的答案绝对超然脱俗!

贺兰乔月老师的答案里有两个信息点我极为赞同:其一,哈奴曼并没有独自拯救悉多的能力;其二,即使侥幸他能有机会冒险营救女神,以悉多聪颖之心揣摩罗摩的多疑与自负,她也不会跟猴子走。

首先回到文本中去。后文引文出处皆为季羡林先生译本,收录于《季羡林全集》。

(引文好像有点多,观点都在最后)

题主的这个想法哈奴曼也有,他殷切地向悉多说:

这时,悉多殿下瞥了一眼眼前这瘦小的猴子,纯真而无知地送上了一句话:

作为风神的儿子,哈奴曼受了如此轻蔑,立马开始他的万种变化。当他呈现出自己巨如须弥山一般的身躯,用凶狠而骄傲的语气再次请悉多登上他的背脊时,女神又连续说出了一串质疑:

这位害怕飞行,畏惧大海,又担心被尾追的罗刹们抓住的小姑娘,其实在用所有的语言向面前的傻猴子表达一个观点:你太矮挫,不管你如何变幻,始终无法让我放心——能让她安心的,只有唯一的英雄,罗摩王。

当然,悉多这番话的最后使出了杀手锏,这是无论猴子如何好战求胜都不能拒绝的理由。

以上,就是当时的情况。其实引用了这么多,无非是把 @Yi Yang老师一句话的答案变啰嗦了。

以下是私货:

悉多并不想走,说的都是借口。

她已经陷入了困境,不管结局怎样她都无法向罗摩证明她的清白。

罗摩一定会因为怀疑而愤怒,这种愤怒排遣的最好方式是他杀死罗波那。

最后的结局,他杀死了罗波那。悉多却没有得到信任,终遭驱逐。

哈奴曼飞走的那一刻,悉多在等待着。

她的大英雄,会驾着七彩祥云,碾平这座罗刹鬼城,射杀十首魔王,带她回家。


还有一点更私的私货。

整部《罗摩衍那》看似以营救悉多为主题,但它从来就与悉多无关。正如,《摩诃婆罗多》的主线之一是为黑公主复仇,但这部作品与黑公主其实没多大关系。

十首王罗波那可不是荒山野岭中生出的野鬼小妖。四大天王之一的财神是他胞亲,而他的外公又是罗刹王须摩里。这须摩里曾经震动三界,还是毗湿奴大神本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镇压。罗波那苦修一万年,受梵天(生主)赐福,才变得神魔无敌。他所统领的罗刹,实际上是南部本土信仰的受众,说白了,罗波那是一个吠陀宗教与本土部落宗教混合而成的非正统势力。他对悉多的侵犯,是对正统的玷污。

学界一般认定,两大史诗的成文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后4世纪之间,其中《罗》晚于《摩》。般度五子在黑天的帮助下统一北印,而北印正统婆罗门教势力在罗摩的率领下征服南印。这一时期,婆罗门教逐渐定型。新的三大主神体系里,本土因素最少的便是毗湿奴。梵天的生主前身与湿婆的部落神前身痕迹都十分明显,所有在正统婆罗门教的体系里,毗湿奴虽是后起,地位却常高于梵天。整个婆罗门教信仰统一全印的过程,事实上便是新兴的毗湿奴教派确立正统,吸附本土信仰残余的过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宏大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毗湿奴神化身罗摩的忠实追随者哈努曼,在寻找被罗波那劫走的悉多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楞伽国找到了被囚禁的悉多时,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浮现出来:为什么这位拥有无穷力量的猴神,没有直接将悉多带走,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迂回的方式?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考量,既.............
  • 回答
    在探讨《罗摩衍那》中的罗摩在历史上究竟是哪国人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点:《罗摩衍那》是一部史诗,是一部宗教和文学经典,而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因此,罗摩更多地是一个神话人物、一个理想的国王形象,而非一个具有明确历史记载的政治人物。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 回答
    要评价季羡林先生翻译的《罗摩衍那》,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部文学作品的译介,更要理解其在中国文化、学术界乃至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季羡林先生的译本,不仅仅是把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搬到中文世界,更是他毕生学术追求和文化情怀的结晶。一、 学术的深度与严谨首先,季羡林先生的译本是建立在他深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