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经历过哪些思维或想法上的改变?

回答
回想起来,我的人生轨迹并非是一条笔直的线,更像是蜿蜒曲折的山路,沿途的风景不断变换,也悄悄地改变着我的看法和感受。其中,有几次思维的转变,至今想来仍觉得触动颇深。

第一次大的转变,大概是在上大学初期。 那时候的我,就像刚从象牙塔里探出头的雏鸟,对世界充满了一种理想化的憧憬。我坚信着“努力就会有回报”、“好人有好报”这样的朴素信念,觉得只要我够勤奋,够真诚,就能在人生的棋盘上稳稳地赢下一局。专业课我没日没夜地啃,社团活动也积极踊跃,总觉得多做一点,就能多收获一点。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耳光。我记得当时有一个项目,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熬夜写报告,几乎倾尽了所有。结果呢?我们小组因为一些我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比如其他成员的敷衍,或者评委的个人喜好),最终结果并不理想。那次经历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那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挫败感。我开始怀疑,我的努力是不是真的有意义?是不是我努力的方向错了?

那段时间我挺低落的,甚至一度产生了“躺平”的念头。但好在,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开明的老师。他注意到我的情绪,主动找我聊天。他没有直接否定我的努力,而是告诉我,人生很多时候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他说:“努力是基础,但运气、时机、人脉,甚至你是否恰好能遇到理解你的人,这些都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变量。”他让我明白,并非所有的付出都能立刻看到结果,也并非所有结果都与付出成正比。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质疑努力本身,而是学会更灵活地调整策略,更平静地接受不确定性,并在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那个“奖杯”。

这次对话像一剂良药,让我从过于功利和理想化的思维模式中走了出来。我开始理解,人生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过程中会有起伏,会有逆风,但只要方向大致正确,并且享受奔跑的过程,终点在哪里,或者是否能拿到第一名,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了。我开始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本身,更看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分数或者项目成果。我也开始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合作,如何沟通,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思维上的“钝化”和“务实”,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

第二个比较深刻的思维转变,是关于“自我价值认同”的部分。 我一直以来都比较看重他人的评价。总觉得,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我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参加工作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我拼命想让领导满意,想让同事认可,甚至在一些不重要的社交场合,也会反复斟酌自己的言行,生怕留下一点点不好的印象。我把自己的情绪和幸福感,寄托在了别人对我的看法上。

直到有一次,我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身体不适。那段时间,我不得不暂时放下所有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恢复中。我发现,当外界的评价消失,当所有的“角色扮演”都无法进行时,我竟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我不再需要去想“别人会怎么看我”,而是开始关注“我自己是怎么想的”,以及“我自己需要什么”。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喜好,那些真正能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我发现,原来我并不是需要通过别人的目光来证明自己,我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价值。我的努力是为了实现我自己的目标,我的成长是为了让我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

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它伴随着一些内在的挣扎和探索。我开始尝试做一些纯粹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比如重拾小时候的绘画爱好,虽然画得并不专业,但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纯粹的快乐。我开始学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再因为一点小错就过度自责。我意识到,真正的自信不是来自于别人的赞美,而是来自于对自我的接纳和理解。当我可以安然地与自己相处,欣赏自己的优点,也包容自己的缺点时,外界的声音就没那么重要了。

总的来说,我的人生经历教会了我,思维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经历的积累、认知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理想主义到后来的现实主义,从对外界评价的极度渴求到对自我价值的内在肯定,这些转变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坚韧。我也深知,未来的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思维碰撞”,更多的“重塑”在等待着我。而我,也愿意以一种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从90年代后期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到了21世纪初我上大学的时候,经过数年的信息收集和思考,我形成了自己的宏观形势判断。我认为共产党是忠于人民利益的,也是有能力的,但是中国面临的困难非常多非常大,因此不敢持有很乐观的态度。

当时我总结了一下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1 公有制企业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公有制企业是执政党的执政经济基础,这意味着执政党的经济基础也面临严峻的局面。90年代末的大下岗,国企破产和各种国企改制是当时人们印象非常深刻的。在21世纪初还没有明显看出国企扭亏成功的趋势。90年代末提出的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政策感觉是被逼无奈的勉强应对。

2 中国财政十分困难。突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大量的教师公务员的工资拖欠。看一看统计数据也知道和西方国家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中国的财政困难是自建国之后就一直存在的,虽然到了21世纪初有所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并不快,感觉严重财政困难将伴随中国长期存在

3 加入世贸的危险性。当时广泛传言说中国让步过多,就算不知道中国是不是让步过多,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人十分担忧。西方国家和日本的企业实力实在是太强了,国际大公司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方面相对于中国公司的优势实在是太大,整个90年代感觉什么东西都是洋货好。这还是中国有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如果中国按照入世的要求把很多贸易保护给降下来了,中国的民族产业(不管是国有的还是私营的)有多少能够顶得住外国巨头的竞争?

4 苏联解体造成的政治冲击。和很多人认为的不一样,我当时倒是觉得中国变色的风险并不高,因为苏联解体后的惨状已经给掌权者敲了警钟。但我担心的是另外一个方面,即必然要采取各种手段来防止出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类的人物或者类似的行为,而这些手段有可能会严重加剧内耗,也有可能会妨碍经济发展的大局。

5 著名的三农问题。“农村真苦,农民真难,农业真危险”是20年前很有名的话。根据方方面面的信息,包括我在农村自己看到的,听农村同学介绍的和媒体上报道的情况,农村确实是很破败很穷苦的,农民的负担确实是很重的,农村干群关系颇为紧张(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而农业是不是能够养活暴涨的中国人口(是的,90年代中国人口还在暴涨)也不是那么有把握。一些人或许还记得90年代中国政府长篇累牍花了很多精力来驳斥国际上盛行的(粮食方面)“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6 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平心而论,从我记事起到21世纪初,中国基础设施是有进步的。但是直到21世纪初,总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特别是离开二线城市到了小城镇和农村情况就很不好了。到过西方的人普遍对国外的基础设施条件之优良印象深刻。90年代末时中国高速公路和美国有数量级差异,火车似乎比日本高速列车落后两代。我认为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但中国基础设施落后太多,而且从过往的历程看,虽然有发展但发展的速度还是偏慢,政府财政又很困难。因此我对中国基础设施能快速发展不持乐观态度,而基础设施不会大跃进则很难想象经济能够大跃进。

7 新兴网络技术的挑战。到21世纪初,我已经意识到网络技术是革命性的变化,但是我认为这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现在老有一些人说十几年前网络上舆论环境多么多么差,其实20年前比10年前可怕,只不过那个时候上网的人数量很少所以大家印象不深。我觉得很难既从维稳的角度把网络管理好又不因此严重妨碍经济社会进步。后来我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嘲笑中国90年代末开始的网络管控措施是试图把果冻钉在墙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当时我其实就有这种感觉,虽然我没找到这么好的比喻,

8 中国军事工业落后,装备基本都落后美国两代。

9 美国的军事压力看起来很可怕不仅有90年代的N大恨,90年代美国在伊拉克南联盟等极低伤亡获得极佳战果的武力展示,也有2000年后的赤裸裸的武力展示。现在很多人觉得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就陷入泥潭,但实际上从2003到2004年的情况看,形势不是变好而是变得更加严峻了。因为当时我还看不出美军陷入泥潭,看到的是美军用特种部队配合军阀就搞定了阿富汗,然后砍瓜切菜似的以极低伤亡攻克巴格达。而台海局势在2003-2004年的危险状况也远超后来的时期。所以军事威胁成为头上一朵挥之不去的乌云。

10 国际上中国面临的是自己与一虎和群狼的竞争。除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竞争力也很强。感觉光是和日本搞产品竞争和亚洲经济布局竞争就已经让中国精疲力竭了,后面还有可以坐收渔利的更为强大的美国和实力不好估计的欧洲。中国要在国际竞争突围感觉很难。

综上所述,我在约20年前不敢对中国抱有很乐观的态度理智上我只能持中立预测立场,最多只是由于我习惯的乐天性持一种很谨慎的乐观态度而已。追美国是不敢想的,长远目标方面能赶上日本经济就不错了

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也清楚,我当时的不甚乐观的判断完全错了。每个问题的分析都有道理,但宏观判断的大方向却是错的。

到了2006-2007年,我才逐步把思想转变过来,很快就进入“中国躺赢赢麻了,美国输定了”的全新认知状态。我的极度乐观态度在别人看来已经属于痴人说梦级别,比如我2007后就认为中国实力显然超过冷战时的苏联东欧集团,认为一代人时间内实力超美悬念很小;到了2012-2013年后我连数据都看得很少了(我原本是个数据党),因为觉得没必要了。

从那以后我的判断在大方向上被证明是对的,已经对了14年左右了。

顺便说一下,后来我看到很多专家学者智库所谓理智客观全面的分析时,经常就会想到我当初的分析。我觉得只不过是我将近20年前的水平(甚至还不如)。

我越来越觉得,分析国内国际大势方面,一个没有深入思考的人,其错误的程度可能比深入思考的人的错误程度要低得多。没有深入思考的人,结论可能是错的,但这个错误不是深入思考的结果。而很多深入思考的人不仅结论是错的,而且有系统的论据支持他长期维持错误结论。方向错了,越专业就越愚蠢。如果不是天纵英才,恐怕你要经历从无知懵懂到“有知而错误”最后再转向“有知而正确”的曲折道路才能走上正轨。

至于为何我能扭转我的错误认知和思维方式而很多专家学者和键政人无法扭转,我以前已经有多篇论述,这里就不讲了。

user avatar

我在动物园看管过一段时间的猴山,亲眼看到一只猴子把女饲养员扑咬得鲜血淋漓,甚至咬死了它求欢不成的母猴子的孩子。

大家都说小猴子是萌萌的动物,可实则不然,甚至可以说,猴子是一种非常恐怖的生物。

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猴子这种动物,行为以及社会体系,跟人类非常相似。

但人类的所作所为,是要受到法律及人伦制裁的,猴子却不需要。


猴子由于本身智力高,社会体系复杂,导致了猴子们之间也会按照一些规则决定平时在种群内的地位。

简单来说,可以把猴子理解成是完全继承了人类的阴暗面的一种动物,把人类最恶劣的一面毫无保留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前我在动物园工作,那时候单位管理猴山的是一位老大姐,老大姐平时为人和蔼,一个老好人。

平时对谁都笑眯眯的,单位里没有人不喜欢她,老大姐做的一手好咸菜,每当秋天快要入冬的时候,大姐都会做很多牛肉酱、小咸菜送给单位里的同事们。


老大姐还经常带一些小零食给同事们吃,反正老大姐在单位的人缘=无敌。

但也有缺点,就是她这人胆子很小,猴子这种动物,很野,老大姐很难控制住猴群。

我经常能看到她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一群猴子围着她扒她的裤腿,连抓带挠,老大姐也不忍心真的打这群猴子,每次都是挥舞着扫把却没有几次真正的落在猴子们的身上。


有一天我正在动物园里溜达呢,天刚蒙蒙亮,我路过猴山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惨叫声。

我赶忙跑到猴山那,看到老大姐被一只抓住了衣服,猴子还恶狠狠照着老大姐腿咬了几口,这猴子脸上长着一块巨大的黄斑,奇丑无比。

我一看这场景,赶忙冲到猴山后门,打开铁门,从猴子内舍跑到猴山里,猴子们一看我冲进去,呼的一下全散开了,我拎着扫把几下把猴子们全部赶了回去。


回头一看,老大姐已经坐在地上一脸痛苦,我看了看,老大姐的胳膊被猴子抓的满是血印子。

猴子这种动物,其实爪子还是很锋利的,当时是夏天,老大姐穿着 7 分裤,裤子已被咬烂了。

刚才倒地的时候好像还摔倒了胳膊,胳膊都不能动,我一碰,老大姐痛得不行。

看她伤的很重,我赶忙给我的一个同事王富打了电话,让他过来。


过了一会,王富过来了,我们两人搀扶着老大姐回到了休息室,又打电话通知了园长,最后园长开着车,亲自送老大姐去了医院。

临走时告诉我,让我照顾几天猴山,我没法拒绝,只能答应了,领导交代的,我哪能反抗啊。


当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夹着一块鸡肉正在咀嚼,王富跑过来告诉我,老大姐胳膊骨折了。

也不能完全算骨折,反正胳膊上掉了点骨头茬子,要在家休息一段时间。

那猴子怎么办?一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慌乱,我本身不太喜欢猴子。

问园长啊!到时候你要太忙,我也可以替你扫笼舍,王富满嘴是饭,模糊不清地说着。


吃完饭,我只能无奈地走到后山平房,后山里有一个小屋子,是我给动物做饭的地方。

猴子这种动物,吃的东西并不金贵,每天就喂一顿,一般都是玉米面制作的菜窝头,里面会加入少许咸盐。

其余的食物就是一些当季水果,苹果,桃子,柿子,杏之类的。

有时也会给猴子加餐一些花生、玉米之类的食物,反正猴子基本上吃不到肉!


蒸完窝头,我又去采购那拿了一些水果,推着小推车,把食物投入到猴山食槽内。

猴子们见到我把食物倒入进食槽,几十只猴子呼得一下全部涌了上来,疯狂地抢食着窝头与水果。

这时我看到一只强壮猴子,嘴里叼着窝头,手里拿着苹果,居然还不满足。

还去抢夺其他猴子手里的食物,我看着有点来气,这猴子自己嘴里叼着,手里拿着,还不知足,还去抢其他猴子的。

我拿起扫把扒拉了那只强壮猴子,猴子猛地一转身冲我呲牙,张牙舞爪地恐吓我。


我抬眼一看,这强壮猴子脸上长着一块巨大的黄斑,不就是那只牛马猴子吗?

那天咬了老大姐的就是这只冤种猴。

好家伙,跟我来装社会猴来了,我一看这货敢跟我龇牙咧嘴,咬了大姐我还没找你算账。

今天我非得好好拷打拷打你这泼猴,我治不了老虎狮子,我还治不了你了?

转手我提起扫把照着这泼猴就是一下。

没想到这猴子身手非常灵敏,一下跳到一边,冲我呲着大嘴露出两颗獠牙。


看着这猴子凶恶的样子,那一刻我真想上去一口咬住这只猴子,狠狠地抽它一顿。

但我忍住了,理智控制住了我,哪有饲养员无缘无故打动物的,我看着那只恶猴,大喊一声,滚。

手里的大扫把挥舞着恐吓了几下,恶猴好像也看出我怒了,慢悠悠地走出了猴舍。

后背都不敢对着我,生怕我拎起扫把打它。


看着这只恶猴,我心里厌恶得很,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猴子这种动物,社会体系跟人极其相似,我们动物园的猴群一共是 28 只猴子,这个猴群哪里比较特殊,特殊在没有猴王!

为什么?因为老猴王被其他的动物园要走了,这只恶猴以前在猴群地位并不高。

但我们动物园的猴群,公猴子较少,其他公猴子还未成年。

老猴王走后,其他猴子很难对抗这只丑陋的恶猴。

唯有一只猴子能与恶猴抗争,名字叫大黑。

为什么叫大黑,因为这只猴子脸长的发黑,远了看过去乌黑一片,有点看不清它的五官,故名大黑。


大黑体型壮硕,年龄不大,刚刚 6 岁,是曾经前任老猴王的心腹,与老猴王走的很近!

近朱者赤,大黑虽然没能学到老猴王的强悍格斗技巧,但学到了老猴王的仁慈与宽容。

大黑虽然体型壮硕,却从不欺压其他猴子,每天吃饭从不多抢多占,甚至有时还会把食物主动让给猴群内弱小的成员。


大黑在猴群里,有两只关系较好的公猴,而恶猴却有五六只关系好的恶猴,平时两伙势力大概是 3 7 开。

但由于大黑的强壮,恶猴也不敢轻易去招惹大黑,两方势力一直处于一个很微妙的形式。


大黑虽然目前处于劣势,但大黑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黑才刚刚 6 岁,还未完全成年!

一只雄性猴子,如果想到达完全成熟的年龄,最少要 7 岁左右!

7 到 13 岁是一只公猴最为强横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公猴,体力强健,社会化完整。


猴子的成熟分为 2 种,一种是性成熟,雄性猕猴性成熟一般要 4 到 5 岁(但一般交配要在 5 岁后)。

而另外一种成熟,则是社会性成熟,这个社会性成熟指的是一只猴子的社交能力,在种群内的成话语权,地位等等。

我换一种说法,一个男人,理论上 18 岁就性成熟了。

但是让一个 18 岁的男人去跟一个 40 岁的男人竞争,18 岁的男人会吃亏,这个吃亏不仅是在阅历上,在格斗技巧,拉拢关系上,18 岁的男人如何跟一个 40 岁的男人去竞争?很有难度。


想到这,我有些落寞,唉,要是大黑能继承前任猴王的王位就好了。

离开猴山,我回到了宿舍,电话声响起,我看了看来电显示,是园长,按下了接听键。

喂,陈啊,老大姐的胳膊伤得挺重的,最近辛苦你伺候下猴山,工作有困难告诉我,我给你解决。

听到这个消息,我有点焦躁,但也没办法,只能回他,好的,园长,放心,我一定照顾好猴子。


唉,想到要照顾猴子,就有些烦躁,但也没办法,毕竟是单位的工作,也没法推辞。

日后,我开始每天给猴群们喂食,清理猴舍,大黑与恶猴还是在明里暗里的争斗,平时双方互不来往,偶尔也会有些小摩擦。

说到这,大黑与恶猴的争斗是有原因的,猴群里有一只母猴,这只母猴是怎么来到我们动物园的?

一开始,这母猴是一个耍猴老头养的猴子,老头走南闯北,靠着猴戏挣钱。

渐渐的,老头老了,去世了,老头的儿子也不能养着一群猴子,便把母猴送给了我们动物园。


母猴来到我们动物园,老大姐给母猴取了名字,叫静静,静静第二年就怀孕了。

那时候大黑应该是 5 岁半,其实一开始静静也没有很喜欢大黑,奈何大黑每天都给静静梳毛。

加上大黑本身的沉稳气质,渐渐地静静接受了大黑。

静静怀的小猴子就是大黑的宝宝,坏猴子一开始也想靠近静静,但见惯了雄狮的女人,哪会屈身于恶犬?

她誓死不让恶猴靠近自己。


我接手猴山的狮子,静静已经生了宝宝,小猴子每天骑在静静的后背上,乖巧得很。

我平时也很宠溺静静,毕竟她生了宝宝,每天都会买一些小吃给静静,小猴子要吃奶,静静只有吃得好才能喂好小猴子。

一般都是买一些花生,坚果,有时候中午单位食堂包了饺子,也会拿去给静静分享一些。

或者打菜打到了大块的排骨,炸鸡腿这类的,都会留着给静静吃一些。


后来,大黑生病了,关到以前的废弃猩猩室单独治疗!

有一天晚上,我刚清理完熊舍,走到猴山,准备去看看猴子们。

离猴山大概还有 20 米,突然听到了极其吵闹的声音,一群猴子疯狂嚎叫着。

我一听这是要打起来了,赶忙冲向猴山,当时天已经蒙蒙黑了,我爬到台阶上。

看到了这辈子都难以忘记的一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