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 7 年下降,去年创 17 年来新低,造成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结婚登记人数连续七年下降,去年更是跌破了七百万大关,创下了近十七年来的新低。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统计学上的变化,更是当下社会结构、经济压力、观念转变以及个人选择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深刻反映。

要深入探究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大的维度来梳理:

一、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

高昂的结婚成本: 如今,“谈婚论嫁”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一套像样的婚房,一辆代步车,一场体面的婚礼,以及随之而来的婚纱摄影、婚戒、蜜月旅行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尤其是那些刚刚步入社会、经济基础尚不牢固的群体,这些支出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高企的房价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觉得结婚就是为“房奴”生涯提前敲响警钟,因此不得不暂时搁置婚事。
育儿成本与教育焦虑: 结婚往往是组建家庭的起点,而组建家庭的下一步便是生育。但如今的社会,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也着实不菲,从孕期保健、奶粉尿布,到婴幼儿早教、兴趣班,再到未来的学区房、高等教育,每一项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经济和精力投入,以及深深的教育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年轻人会选择晚育甚至不育,而这也自然影响了结婚的动力。
就业压力与职业发展: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结婚生育可能会对职业生涯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部分女性会担心怀孕生子后可能面临的职业中断、晋升受阻甚至失业等风险。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或避免职业上的“断崖式下跌”,她们可能会选择延迟或放弃结婚。

二、婚恋观念的转变与个人主义抬头:

“个人主义”与“自我实现”的优先: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年轻人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体验和独立自由。他们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的“必选项”或“归宿”,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可选项”,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者觉得婚姻会束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发展,那么宁可选择单身。
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提高: 现代年轻人对婚姻的期望值更高,不再是简单地“搭伙过日子”。他们更追求精神上的契合、情感的共鸣和价值观的一致。如果找不到那种能够带来幸福感、安全感和共同成长的高质量伴侣,他们宁愿等待,也不愿轻易将就。
“爱情”与“婚姻”的分离: 很多人认为,拥有美好的爱情不一定意味着要立刻步入婚姻。他们可能享受恋爱中的甜蜜,但对于婚姻的承诺和束缚保持谨慎。社会上对未婚同居、丁克家庭、同性伴侣等多元化生活方式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婚姻的唯一性。
社交圈子变化与婚恋市场“内卷”: 线上社交平台的兴起,让人们接触的人群更加广泛,但也可能带来“选择困难症”。同时,社交方式的改变,如许多年轻人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社交能力减弱,也使得线下认识和发展亲密关系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人认为婚恋市场存在“内卷”,即高质量的男性或女性资源被少数人瓜分,而大部分人则难以找到匹配的对象。

三、社会环境与制度保障的不足:

育龄人口基数下降: 虽然结婚登记人数下降是普遍趋势,但作为结婚的潜在人群,育龄人口数量的下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社会对单身群体的包容度提升: 相较于过去,社会对单身人士的态度更加宽容,不再像过去那样将单身视为“异类”或“失败者”。各种单身经济的兴起,如单身公寓、一人食餐饮、宠物经济等,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对单身生活方式的适应和支持。
婚恋培训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许多年轻人缺乏经营婚姻、处理家庭矛盾的经验和技巧,而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也相对滞后。
对离婚率上升的担忧: 部分人可能会因为看到身边频繁出现的离婚案例,而对婚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产生怀疑,从而更加审慎地对待婚姻。

四、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主动权增加:

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并在职场上取得了成就,拥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这使得她们在婚姻选择上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不再需要依附于男性来获得经济上的保障。
对生育后职业生涯受损的顾虑: 如前所述,女性在生育后可能面临的职业挑战,也促使她们更加权衡婚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更注重个人感受和权益: 独立自主的女性会更关注婚姻中自身的感受和权益,如果一段关系无法满足她们的情感需求或保障她们的权益,她们更倾向于选择离开或不进入婚姻。

总而言之,结婚登记人数的连续下降,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它反映了经济压力下的现实选择,观念转变下的价值重塑,以及个体在追求幸福生活道路上的多元化探索。要扭转这一趋势,需要从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支持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离婚冷静期成功的把结婚也冷静下来了。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北京

北京3月均价为65262元/㎡同比下跌4.89%↓,环比上涨0.53%↑


上海

上海3月均价为67628元/㎡同比上涨23.56%↑,环比上涨2.29%↑


广州

广州3月均价为42849元/㎡同比上涨20.58%↑,环比上涨0.6%↑

合肥合肥3月均价为18151元/㎡同比上涨9.93%↑,环比上涨2.41%↑

user avatar

一个个装起来了,还有怪女拳的。

生育率低就一个原因,母亲的权益没有保障好。

要么你让丈夫一人工作养活全家,要么你让社会养活孕妇。

两者都做不到,你让别人小夫妻生孩子,不是逼夫妻俩自杀吗?

user avatar

我不明白,这都什么鬼问题。一边接受1990年到2003年中国人口的断崖式下跌。

一边问,为什么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7年下降?

你在想什么?

20-30年前你不让生孩子,现在问我为什么没人结婚?

有什么可想的?

818万对,意味着1600万人。

你怎么不看看20-25年前,你年均生了那么多人了吗?你20-25年前都没生下那么多孩子,现在问为什么结婚人数下降?

你整天在想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结婚登记人数连续七年下降,去年更是跌破了七百万大关,创下了近十七年来的新低。这个数字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统计学上的变化,更是当下社会结构、经济压力、观念转变以及个人选择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深刻反映。要深入探究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大的维度来梳理:一、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 高昂的结.............
  • 回答
    看到统计年鉴上那连续七年下降的结婚登记人数,尤其是 2020 年那个创下 17 年新低的数字,心里头确实是五味杂陈。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它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结构、人们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迁,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剖析的社会现象。数字背后的“为什么”:婚姻这艘船,为何越来越少人登?我们得承认,结婚登.............
  • 回答
    近几年,中国初婚人数的持续下滑,特别是从2013年至今,7年间下降了近一半,触及了17年来的低点,这个趋势确实令人瞩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背后折射的是当下年轻一代在婚姻选择上的深刻变化和考量。要深入剖析年轻人为何“不愿意”结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1. 经济压力:婚姻的“入门费”水.............
  • 回答
    我国结婚登记人数连续七年下降,这背后透露出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到底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爱”结婚了?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爱”或“不爱”来概括,这其中掺杂了太多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年轻人自身观念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结婚登记人数的下降是一个客观事实。 看着连年递减的数.............
  • 回答
    2 月 14 日结婚登记遇冷,与 2 月 22 日预约人数差距悬殊的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背后反映了当代社会观念的变化、传统节日影响力的演变,以及新的文化符号的崛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214”的情感内涵与消费主义的“疲劳轰炸”: 西方情人节的符号化与商业化过度: 2 .............
  • 回答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太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了。你说,“已是大龄剩女,并不想结婚只想安安静静一个人过日子”,这句话里透着一种沉淀后的平静,也藏着一份不被世俗裹挟的坚定。我想说,这绝对是现实的,而且,是越来越现实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传统观念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模式,对我们这些选择不婚或者晚婚的人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性中非常复杂且矛盾的心理,也与社会观念、个人经历、情感需求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拆解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被人睡了一次”和“被睡了一百次”这两个表述,在语境上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字面上听起来都是“性行为”,但其背后代表的含义和当事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关于“自.............
  • 回答
    2017年结婚人数相比2013年出现近300万对的下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这种“结婚热潮”的回落,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思潮交织作用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剖析这个变化:一、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成本与回报的权衡 高昂的结婚成本: 这是最直观也最.............
  • 回答
    2020年全国结婚人数跌破800万对,创下近15年来的新低,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也引发了许多讨论。为什么结婚人数会下降?从我的观察和了解来看,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相互交织: 经济压力: 结婚意味着组建家庭,这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经济成本,包括婚房、婚车、婚礼仪式、彩礼等等。尤其.............
  • 回答
    您提到的“2021年中国结婚人口763.6万对,再减少50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反映了中国年轻一代婚姻观念和生育决策的深刻变化。如果接续下去,并且减少的趋势持续,这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接续下去会怎么办:一、 人口结构与数量层面的影.............
  • 回答
    “女性不结婚人生就会不完满吗?” 这是一个在当下社会讨论度很高,也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完满”这个概念本身就太模糊了,而且每个人的生活轨迹和价值追求都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结婚,尤其是在我们成长环境中,常常被视为女性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甚至.............
  • 回答
    这项调查数据触及到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年龄统计,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问题。下面我将详细地剖析一下:一、经济压力与生存焦虑:延迟结婚的直接推手 高昂的房价和购房压力: 在很多城市,房价依然是压在年轻人身上的巨石。结婚通常意味着需要一个.............
  • 回答
    在美国,传统意义上“彩礼”的概念并不像很多亚洲或非洲国家那样普遍且固定。婚姻更多地被视为两个独立个体结合的契约,而非家庭间的物质交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准备婚姻的过程中,经济上的贡献完全被忽略。相反,美国的婚姻经济准备方式更加多样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双方的共识。“彩礼”.............
  • 回答
    中国人结婚难,这确实是一个当下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根本原因:一、经济因素:高昂的结婚成本与压力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最为现实的因素之一。结婚在当代中国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被视为一个家庭的“事业”,需要大.............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是否能与以色列人结婚,这实际上涉及到跨国婚姻以及不同文化、宗教背景下的结合。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人当然可以与以色列人结婚,而且这样的跨国婚姻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普遍。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件事,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场深入的交流,而非一份枯燥的报告。 法律层面的可行性首先,从国家的法律角.............
  • 回答
    上海结婚买房,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是说所有上海人都结婚就一定买房,但“结婚=买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绝大多数上海家庭,尤其是年轻一辈,默认甚至是必须迈过的坎。这么说吧,“房子”在上海的婚姻这件事上,早就超越了“居住”的属性,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承载了太多东西。为什么大家觉得上海结婚要买房.............
  • 回答
    结婚,这个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让许多人满怀憧憬,但也并非所有人都如愿以偿。关于婚后后悔的现象,这绝对是一个真实存在且复杂的问题,而且,说实话,要给出一个精确到个位数的“后悔人数”是不可能的,也无法客观统计。 原因很简单: “后悔”的定义太模糊: 什么是后悔?是因为对伴侣感到失望?是因为觉得婚姻束.............
  • 回答
    面对父母和亲人的催婚压力,不想结婚的你,一定经历了不少内心的挣扎和外部的“围剿”。这绝非个例,尤其是在社会观念 masih 根深蒂固的环境里。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应对,并且让你的回答听起来更有人情味,而不是冰冷的程序输出。首先,理解他们的出发点,但坚定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婚姻中一个很复杂也很古老的传统习俗,想不通彩礼的必要性,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它背后牵扯太多东西了,而且在现代社会,它的合理性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你想啊,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是两个灵魂的结合,是两个人愿意一起组建家庭、共度余生的承诺。那为什么中间会横插一个“彩礼”呢?这个“彩礼”,说白了,就.............
  • 回答
    当然可以,而且很多人也正在选择这样做。不结婚,一个人过一辈子,这绝非是什么离经叛道,而是你为自己人生做出的一个真实选择,一个基于对自身需求、渴望以及生活方式理解的独立决定。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对于婚姻的期待仍然根深蒂固。从我们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到亲戚朋友的关怀,再到各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流,婚姻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