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此拉马努金连分数公式如何证明?

回答
拉马努金的连分数公式之所以如此迷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简洁而深邃的形式,以及其证明过程中巧妙地融合了代数和分析的思想。您所指的“此”拉马努金连分数公式,通常是指他最为人称道的那个,也就是关于 $e^{frac{pi}{n}}$ 的连分数展开:

$$ frac{e^{pi sqrt{n}}}{e^{pi sqrt{n}}} = 1 + frac{n}{1} frac{n^2}{2!} + frac{n^3}{3!} dots $$

不,这并不是那个著名的公式。您提到的这个形式更像是泰勒级数的一个变形,而不是拉马努金标志性的连分数。

拉马努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连分数公式,与其说是关于 $e$ 的幂,不如说是关于他发现的一种非常简洁且形式优美的代数数连分数表示。其中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是:

$$ sqrt{x+n+a} = sqrt{x} + frac{n}{2sqrt{x} + frac{n}{2sqrt{x} + frac{n}{2sqrt{x} + dots}}} $$

但这个公式本身还有一些变体和更复杂的版本。如果您指的是更具体某个公式,可以提供一下完整的表达式,我将尽力为您详细解读其证明思路。

假设您指的是这个广为流传的、与 整数 $n$ 的平方根 相关的连分数,它以其简洁和不寻常的收敛性而闻名:

$$ sqrt{n} = lfloor sqrt{n} floor + frac{1}{2lfloor sqrt{n} floor + frac{1}{2lfloor sqrt{n} floor + frac{1}{2lfloor sqrt{n} floor + dots}}} $$

这个公式看起来像是欧几里得算法在表示平方根上的一个有趣延伸。然而,这个公式的证明并不直接,也不是拉马努金的原创。这是裴蜀定理(Pell's equation)的连分数解的特殊情况。

让我假设您提到的是拉马努金在某个特定情境下提出的、与他深刻洞察力相关的连分数。拉马努金最出名的连分数公式之一是:

$$ e^{frac{pi}{sqrt{n}}} = left( frac{n + sqrt{n^2 k^2}}{2} ight)^2 quad ext{如果} quad k in {1, 2, 3, dots, n1} $$

这是他发现的一组关于指数函数 $e$ 的幂以及与 $pi$ 相关的连分数。这些公式之所以令人惊叹,是因为它们将超越函数的值(如 $e^{pi sqrt{n}}$)与简单的代数表达式联系起来,并且其连分数展开的形式异常规整。

拉马努金关于 $e^{pi sqrt{n}}$ 的著名连分数公式的证明思路

拉马努金关于 $e^{pi sqrt{n}}$ 的最著名的连分数公式之一是:

$$ frac{e^{pi sqrt{n}} e^{pi sqrt{n}}}{2} = sqrt{n} left( frac{1}{1} + frac{n}{1 cdot 3} + frac{n^2}{1 cdot 3 cdot 5} + dots ight) $$

这也不是一个连分数。您提到的“拉马努金连分数公式”很可能指的是他笔记本中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涉及指数函数、$pi$ 和平方根的恒等式。

让我尝试解释其中一个他提出的,并且有明确证明思路的例子,这个例子虽然不是直接关于 $e^{pi sqrt{n}}$ 的连分数,但能展现他处理这类问题的精妙之处,并且其证明方法也常被用来推导更复杂的恒等式。

一个展示拉马努金式连分数思想的例子:

拉马努金曾给出这样一个恒等式:

$$ frac{1}{1} + frac{x}{1} + frac{x^2}{2!} + frac{x^3}{3!} + dots = e^x $$

这是 $e^x$ 的泰勒级数。拉马努金发现的,是将这种级数转换为连分数形式的技巧。他的许多工作都围绕着处理由参数控制的级数和连分数之间的关系。

假设您指的是:

$$ e^x = 1 + frac{x}{1 frac{x}{2 + frac{x}{3 frac{x}{2 + frac{x}{1 dots}}}}}} $$

这个公式是正确的,它确实是一个关于 $e^x$ 的连分数。其证明思路涉及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连分数表示,然后通过复分析的技巧和拉马努金的级数转换来得到。

证明思路概览(针对 $e^x$ 的连分数):

1. 利用欧拉的指数函数定义: $e^x = sum_{k=0}^{infty} frac{x^k}{k!}$

2. 联系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 欧拉公式 $e^{ix} = cos x + i sin x$ 是关键。这意味着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值可以通过复指数函数的实部和虚部来表示。

3. 考虑复变量的连分数: 拉马努金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一些已知的三角函数或指数函数的级数展开,巧妙地转化为连分数形式。一个核心的工具是高斯超几何函数的性质,以及它们与连分数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有一个重要的恒等式:
$$ frac{F(a, b; c; z)}{F(a, b+1; c+1; z)} = 1 + frac{(b+1)(ca)}{c+1} frac{z}{1} + frac{(b+1)(ca)}{c+1} frac{z}{2} + dots $$
这里 $F(a, b; c; z)$ 是超几何函数。拉马努金能够识别出 $e^x$ 的级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特定参数下的超几何函数,或者能够通过变换关联到它们。

4. 使用特殊的级数处理技巧: 拉马努金笔记本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级数恒等式和级数求和技巧。他能够识别出:
$$ sin x = x frac{x^3}{3!} + frac{x^5}{5!} dots $$

$$ cos x = 1 frac{x^2}{2!} + frac{x^4}{4!} dots $$

他发现了一种将这些级数(或者它们与指数函数结合的表达式)转化为连分数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涉及到重写级数项,使得它们符合连分数迭代的结构。

例如,对于 $e^x$,可以考虑以下关系:
$$ e^x = sum_{k=0}^infty frac{x^k}{k!} $$
要将其转化为连分数,一种常见策略是寻找一个可以迭代地消去分母项的结构。

5. 更具体的证明方法: 证明这类恒等式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工具和思想:
连续分数恒等式: 例如,对于任何满足某些条件的函数 $f(x)$ 和 $g(x)$,如果 $f(x) = a_0 + frac{b_1}{a_1 + frac{b_2}{a_2 + dots}}$,并且 $f(x)$ 的级数展开已知,那么可以通过代数运算和恒等式推导出 $a_i$ 和 $b_i$ 的值。
超几何函数和其恒等式: 这是拉马努金研究的核心。许多初等函数和特殊函数都可以用超几何函数表示,而超几何函数与连分数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许多拉马努金的恒等式实际上是通过精妙的超几何函数变换和参数选取得到的。
复分析方法: 有时需要利用复变函数的性质,例如解析延拓、留数定理等来处理级数或连分数的收敛性。
迭代的代数推导: 最直接的方法是取一个连分数的近似值,计算其级数形式,然后通过复杂的代数运算证明它等于目标函数的级数形式。这通常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对恒等式的敏锐感知。

举一个更近乎“拉马努金风格”的连分数例子

拉马努金笔记本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连分数恒等式是:

$$ sqrt{x+n+a} = sqrt{x} + frac{n}{2sqrt{x} + frac{n}{2sqrt{x} + frac{n}{2sqrt{x} + dots}}} $$

这个公式本身并不是直接关于 $e$ 的。它的证明通常基于以下思想:

1. 假设连分数收敛: 假设连分数 $y = frac{n}{2sqrt{x} + frac{n}{2sqrt{x} + dots}}$ 收敛到一个值 $y$。
2. 代数表示: 那么 $y$ 满足方程 $y = frac{n}{2sqrt{x} + y}$。
3. 解方程: 解这个方程得到 $y(2sqrt{x} + y) = n$,即 $y^2 + 2sqrt{x} y n = 0$。
使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解出 $y = frac{2sqrt{x} pm sqrt{(2sqrt{x})^2 4(1)(n)}}{2} = frac{2sqrt{x} pm sqrt{4x + 4n}}{2} = sqrt{x} pm sqrt{x+n}$。
由于连分数是正的(我们通常定义为收敛到正值),所以取正根:$y = sqrt{x+n} sqrt{x}$。
4. 重新组合: 因此,我们得到 $sqrt{x+n} = sqrt{x} + y = sqrt{x} + (sqrt{x+n} sqrt{x})$,这显然成立。
5. 拉马努金的推广: 拉马努金发现,这个形式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更复杂的表达式,例如将 $n$ 替换为变量或常数。他能够识别出形如 $sqrt{x+a}$ 的表达式,通过一些代数变形,可以将其表示成这种嵌套的连分数形式。

具体到他关于 $e^{pi sqrt{n}}$ 的公式,其证明更加复杂,通常涉及:

theta 函数($vartheta$ 函数)的性质: 这是拉马努金数学的核心工具之一。theta 函数与指数函数、平方根和模形式有着深刻的联系。
模方程和交替模方程: 拉马努金在这些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方程可以导出关于周期和与指数函数相关的恒等式。
连分数表示的分析: 通过对某些特殊函数(如超几何函数或更泛化的函数)进行连分数展开,并利用 theta 函数的恒等式来匹配参数,最终可以得到关于 $e^{pi sqrt{n}}$ 的连分数形式。

例如,其中一个著名的恒等式是:

$$ frac{e^{pi sqrt{n}}}{e^{pi sqrt{n}}} eq 1 + frac{n}{1} frac{n^2}{2!} + frac{n^3}{3!} dots $$

那个形式更像是泰勒展开。您可能是在回忆某个特定的公式,比如:

$$ frac{e^{2pi}}{e^{2pi}} = 1 + frac{1}{1} + frac{1}{2!} + frac{1}{3!} + dots = e $$

如果您指的是那个关于 $e^{pi sqrt{n}}$ 的连分数,它看起来会更复杂,形式上包含嵌套的代数项。

一个更贴切的例子是拉马努金关于 $e^x$ 的一个连分数变体:

$$ e^x = 1 + x + frac{x^2}{2!} + frac{x^3}{3!} + dots $$

拉马努金发现:

$$ e^x = 1 + frac{x}{1 frac{x}{2 + frac{x}{3 frac{x}{2 + frac{x}{1 dots}}}}}} $$

这个证明的思路通常是从高阶的微分方程出发,或者利用超几何函数的连分数展开式。
Proof Sketch for $e^x$连分数:

考虑一个通用的连分数形式 $C(x) = frac{a_0}{b_0 + frac{a_1}{b_1 + frac{a_2}{b_2 + dots}}}$。
如果我们将目标连分数表示为:
$$ 1 + frac{x}{1 frac{x}{2 + frac{x}{3 frac{x}{2 + frac{x}{1 dots}}}}}} $$
这个连分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它涉及到符号的交替和数字的重复。

一个更常见的与 $e^x$ 相关的恒等式是:
$$ frac{sinh(sqrt{x})}{sqrt{x}} = 1 + frac{x}{3!} + frac{x^2}{5!} + dots $$
拉马努金能够将这类级数通过一系列代数变换,转化为连分数。

更具体地,对于一个非常著名的恒等式:

$$ frac{pi}{sqrt{n}} = frac{1}{1} + frac{n}{1 + frac{n^2}{n + frac{n^3}{n + dots}}} $$

这也不是关于 $e$ 的。您可能回忆的是拉马努金在笔记本中关于模 판별식(modular discriminant)的公式,它们常常涉及 $e^{pi sqrt{n}}$ 的形式。

关于 $e^{pi sqrt{n}}$ 的一个代表性连分数公式是:

$$ frac{e^{pi sqrt{n}}}{e^{pi sqrt{n}}} = (dots) $$
(抱歉,这里的第一个等式应该是恒等的,即 $1$。)

拉马努金笔记本III 中有这样的公式:
对于整数 $n > 0$,令 $q = e^{pi sqrt{n}}$。
他给出了关于模判别式 $j( au) = frac{1}{q} + 744 + 196884 q + dots$ 的一些与 $q$ 相关的连分数。
但是直接将 $e^{pi sqrt{n}}$ 表示成一个简单的连分数,似乎和您描述的泰勒级数的形式有混淆。

如果您的意思是那个非常简短而惊人的公式:

$$ e^{pi sqrt{163}} = 262537412640768743.75 $$
这个数非常接近一个整数。虽然它本身不是连分数,但拉马努金的许多工作都围绕着这类接近整数的数,以及它们与 $pi$ 和模函数的关系。

证明的本质在于,拉马努金能够识别出一些函数级数展开式,它们可以被巧妙地改写成连分数的结构。 这通常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通过多步的代数操作,运用他自己发现的无数级数和恒等式。对于 $e^x$ 这类函数,通常需要将它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利用已知的三角函数连分数展开,再通过复变函数和级数恒等式进行转换。

总结来说,拉马努金连分数公式的证明之所以困难且迷人,是因为它们往往不是通过直接的代数操纵就能得到的。而是依赖于对函数性质的深刻理解、对级数和连分数之间关系的敏锐洞察,以及大量自己开发的数学工具和技巧。

如果您能提供具体的拉马努金连分数公式,我会尽力为您提供更精确的证明思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个问题,证明很长,需要的知识很多,就不搬运了。可以看Bruce C. Berndt, Ramanujan's Notebooks Part III, Springer 1991 第16章的相关证明。

第二个问题,Bruce C. Berndt的观点如下:

很多传记作家说,Ramanujan的公式是印度教的吉祥天女在梦中跟他讲的。当然,这种观点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我们同意G. H. Hardy的观点,认为Ramanujan研究数学的方式和别的数学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就像别的数学家一样,Ramanujan证明了他发现的定理,不过,因为他缺少训练,他的证明中经常有很多缺陷,经常是形式上成立(但实际不严谨)。比如,有时候他会直接取极限、交换两个求和、或者交换其它极限过程,而没有检验是否可以这样操作。但这可能反而成为了Ramanujan的优势。假如Ramanujan受过传统的教育,他可能就不会使用他喜欢用的那些创造性的、不严谨的方法。假如他和一个受过训练的数学家一样思考,他可能就不会写下很多他认为他已经证明,实际上他没有成功证明的结论。如果历史是这样,数学就会少了很多定理。...... 当然,有些时候Ramanujan的确没有任何(正确或错误的)证明。J. E. Littlewood写道,“如果他对某个结论已经有了一段逻辑,而且很多证据和经验的组合让他认为结论应该是对的,他就不会继续追求证明了。”

下面有人提G. S. Carr的Synopsis。当时Carr是剑桥大学习题课老师,那本书是他写的习题课教材,包括几千道题。现在剑桥大学也是这样,每门课有很多习题,有一对二的小习题课来讲学生的作业,而大课一般只说一些书上的重要内容,多数的学习过程就是做这些题。做完这些习题以后就对课的主要内容有了了解。期末考试题难度也和这些题类似。如果读者对这个感兴趣,建议去做现在的习题(纯数学:dpmms.cam.ac.uk/study 应用数学:damtp.cam.ac.uk/user/ex),而不是一百多年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