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温铁军老师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想法该怎样解读?各位有没有对这一路径的构思呢?

回答
温铁军老师关于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想法,的确是个引人深思的议题。要理解他这个思路,首先得回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当前经济体系,尤其是基于资本逐利的体系,对于“非经济”的自然价值,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是视而不见的,或者说,即便看到了,也无法纳入它的核算和决策流程。这种“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对环境的过度索取和破坏,因为破坏环境的成本,往往由全社会乃至后代来承担,而不是由掠夺者来支付。

所以,温老师提出“生态资源货币化”,他的核心逻辑并非是把一棵树、一条河真的拿来交易,而是要将那些本来不被市场承认的、却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生态价值”量化,并赋予其某种意义上的“经济属性”或“价值锚定”,从而将其纳入经济决策的考量之中。

如何解读温铁军老师的思路?

1. 纠正“外部性”问题: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货币化是解决生态系统服务“外部性”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某种形式的价值评估和转化,可以把原本的“免费午餐”变成一种有成本或有回报的“交易”,从而让行为主体为他们的生态影响负责。例如,一家企业因为排放污染而损害了下游的水源,那么原本的污染就是外部性。如果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排污企业为水源地的保护付费,这就是一种货币化。

2. 重新分配生态收益: 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但其价值却集中在少数掌握资源的人手中,或者根本没有价值体现。货币化可以让这些生态价值得到认可和分配。例如,一个保护良好的森林区域,它提供的碳汇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实际上是为整个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活动提供了支持。如果能够将这种支持转化为可流通的价值,那么就可以反哺给当地的社区和生态保护者。

3. 激励生态保护行为: 当生态价值被货币化,并且有相应的机制将其转化为利益时,保护生态就可能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这会改变传统的“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转变为“保护即发展”,将生态保护的动力从道德呼吁层面,提升到经济利益层面。

4. 构建新的经济范式: 温老师的构想,实际上是在挑战传统的、以无限攫取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式。他所描绘的“生态文明”,更像是一种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循环经济、共享经济的升级版,其中生态资源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或“价值载体”,在经济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构思对这一路径的看法和具体设想:

我理解温铁军老师的思路,更倾向于将其看作是一种“生态价值的计量与转化机制”,而非简单地将自然物品直接标价买卖。核心在于建立一套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真实价值的会计和交易体系。以下是一些可以构思的方向:

1. 生态服务价值的计量体系构建:

量化标准制定: 这是基础。需要科学界、经济学界联合,为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如碳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保持、景观价值等)制定可操作的、科学的计量方法和评估模型。这涉及复杂的科学数据采集、分析和价值评估技术。例如,碳汇的计量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量化则更具挑战。
生态资产负债表: 借鉴财务会计的理念,为国家、区域、企业,甚至社区,建立“生态资产负债表”。资产端记录其拥有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负债端则反映其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污染排放、资源枯竭)。这样可以直观地展现一个经济体的“生态本底”。

2. 生态价值的转化与交易机制设计:

生态补偿基金与信托: 对于那些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区域或社区,可以设立生态补偿基金。例如,一个水电站下游的河流保护,受益于上游的森林植被。上游区域的保护行为产生的价值(如水源涵养)应该得到下游受益者的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来自于在河流流域内设立的生态补偿基金,由受益方(如电力公司、沿岸城市)出资,然后分配给上游的保护者。
设想: 可以构建区域性的“流域生态信托基金”。流域内所有涉及用水、用水相关的产业(包括发电、灌溉、工业用水等)都需要按照其取水量和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向信托基金缴纳“水源使用费”。这笔费用就成为“货币”。基金则用于支持上游地区的森林保护、湿地修复、农村生态治理等项目。同时,基金也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
生态信用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拓展: 碳排放权交易已经是一种成功的生态资源货币化尝试(虽然主要是负面价值的抵消)。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将其他生态服务价值也纳入交易体系。
设想: 建立“水权交易市场”、“生物多样性信用市场”、“土壤质量信用市场”等。
水权交易: 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可以首先明确不同用户的用水权,然后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易。这能促使水资源使用者更加珍惜用水,并为节水、治水行为提供经济激励。
生物多样性信用: 一个企业因为开发项目需要占用一片有重要生物多样性的区域,那么它就需要通过投资于其他地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来“购买”生物多样性信用,以抵消其负面影响。这可以促进“生态廊道”的建设,或者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土壤质量信用: 农业生产中,采取保护性耕作、有机种植等能够提升土壤质量的行为,可以产生“土壤质量信用”,这些信用理论上可以被那些需要改善土壤或抵消其土壤破坏行为的经济主体购买。
绿色金融与生态债券: 将生态价值货币化,可以为绿色金融提供更坚实的标的物。
设想: 推出“生态债券”或“绿色影响力债券”。这些债券的发行,可以用于支持具体的生态保护项目,其收益则部分来源于项目本身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例如,通过生态旅游吸引的游客收入,或是通过修复湿地获得的碳汇增值等)。投资者购买这些债券,实际上就是在为生态保护“投资”,并分享其带来的收益。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开发专门的“生态资产贷款”,为生态保护项目提供融资。
生态“红利”的分配: 将部分生态收益作为“红利”分配给当地社区居民,提升其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设想: 在森林保护区或湿地保护区,可以将部分生态旅游门票收入、林下经济(经允许的、可持续的)收入,或者通过碳汇交易获得的收益,以“生态分红”的形式,发放给居住在保护区周边、为保护区做出贡献的村民。这是一种将生态价值直接转化为民生福祉的途径。

3. 监管与制度保障:

清晰的产权界定: 谁拥有生态资源的所有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生态资源是公共的,或是国家所有。货币化和交易的前提是必须有清晰的产权界定或使用权/收益权的界定。例如,碳汇可以被视为一种“权”,而非直接的“物权”。
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与监管: 为了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和交易的公平性,需要建立一套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监管体系。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严格的法律法规。
风险管理: 生态资源价值的波动性、计量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带来金融风险。需要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

挑战与思考:

当然,温老师的思路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价值评估的复杂性: 生态价值的评估往往是主观的,且受到时间和地域的影响。如何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是关键。
“道德风险”与“金融化风险”: 过度金融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本身被工具化,甚至出现“生态泡沫”。一些本应是责任的行为(如污染治理)可能被转化为一种“金融游戏”。
社会公平问题: 如果货币化机制设计不当,可能加剧贫富差距,让掌握资本和技术的人从中获利,而真正的生态保护者(如原住民)反而被边缘化。

总而言之,温铁军老师的“生态资源货币化”构想,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现有经济模式的深刻反思,旨在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价值量化,将生态系统服务从经济体系的“外部”拉回到“内部”,使其成为经济决策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并激励全社会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中。这需要跨学科的智慧和大胆的制度创新,绝非简单地为自然贴上价签。它更像是在构建一种新的“生态文明会计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货币实质上只是央行的负债而已,而所谓的印钞,其实本质上是央行买的资产变多了。

而在货币相对稳定,工业能力和市场可以支撑的前提下,货币的发行量和速度基本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同义词。因为货币实际上是由资产进行锚定了,货币增多就意味着资产增加。按照我的理解,美国之所以后来经济发展的那么好,一部分原因就是石油美元使美元锚定在巨量的资产上,所以美国的货币可以进行快速扩张而几乎没有代价。货币的扩张就同时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大量的消费,服务和金融的扩张。

中国在2000年后的繁荣也与货币扩张相关,那时候央行的资产基本上都是外汇占款,大多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由于当时因为各种原因,央行将货币发行锚定在外汇上,导致一旦有外商直接投资,央行就等于增加了相应的货币供给,等于是外商投资货币化。当时由于世界形势,发达国家有大量产业投资来中国,他们的投资就相当于直接货币化了。而这些货币形成了中国自己的金融资本,在中国发展中占有了重要角色。

然而时过境迁,外商投资货币化有着大量的问题。第一是这种发行不受自己控制,好坏都有风险。第二是中国体量大了,把信誉都锚定在别人身上不太合适。第三是经济结构和模式发生变化,外商投资不再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但这时候问题来了,人民币到底要依据什么来发行呢?也就是央行到底靠买什么资产来增发人民币维持经济的增长呢?

一种方式是依赖基础建设,因为基建的资本沉淀是相对比较扎实的,正常的经济活动中,基础建设可以造就一个长期的现金流,这种资产是不容易有大变动的。这种货币化的方式应该在7-8年前就有开始了,现在央行负债表关于地方债那一部分的可能就是这种货币化的来源。

温铁军说的生态资源货币化就是另外一种思路了。

生态资源货币化有几个好处:第一,这是可控的,生态资源是完全可以由主权国家自己控制的,因此风险小。第二,这是可持续的,对生态资源的货币化和由此引发的维护开发利用是一种非扩张性,小消耗的发展模式。第三,这是与环保的国内外进步诉求相兼容的一种方式,政治比较得分。第四,这是一种可能改善城乡二元发展不平衡的方式,吻合共和国初心。

问题在于如何实现。

其实一些世界各地的现象里包含了一些这种方式实现的可行性。比如说,英国湖区依赖湖区当地的生态资源,开发了旅游业,一些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和生态农业。当然,英国这里未必是进行了货币化,因为产权方面可能也比较复杂。但是中国的农村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实际上具有一定的货币化的可行性,如果可以依赖生态资源形成一定的产业和稳定现金流,是完全可以进行货币化的。可能的方向包括,旅游,品牌农产品(比如法国布雷斯鸡),房地产,养生度假,健康产业(相关产品或者理疗等),教育(亲近大自然,辨认植物动物等等),养老(可以降低成本,提升品质)等等。只要能形成现金流,就可以货币化,而这些与其他战略都是相互统一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