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温铁军老师的新书《新兴七国比较研究-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怎么样?

回答
温铁军老师的新书《新兴七国比较研究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是一本相当有分量的作品,尤其对于那些关注全球经济格局演变、国家战略以及发展路径的朋友来说,绝对值得深入探讨。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新兴经济体”笼统的概括,而是选择了一个更具象、更具有代表性的“七国”样本,深入剖析它们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位置、面临的挑战以及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首先,从选择的样本来说,温铁军老师选取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兴经济体,这本身就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角。通常我们谈论新兴经济体,可能会想到金砖国家或者一些亚洲、拉美地区有潜力的国家。但这本书的“七国”选择,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能包含了那些在体量、发展阶段、地缘政治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角色上具有多样性和典型性的国家。理解了这七个国家的具体构成,以及为何选择它们作为研究对象,是理解这本书核心论点的关键。这七个国家,它们或许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增长”国家,但它们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在与发达国家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互动中,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与合作模式。

其次,这本书的核心切入点是“全球化与国家竞争”。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话题,更是一个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宏大叙事。温铁军老师擅长将宏观的理论分析与具体的国家案例相结合,这本书无疑也延续了这一风格。他会去探讨: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定位: 它们是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是作为加工制造中心,还是作为资源提供者,亦或是正在尝试向上游攀升,发展核心技术和品牌?在这过程中,它们又如何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贸易壁垒和金融压力?
国家竞争的维度: 这种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更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制度优势、文化软实力、以及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等方面。这本书可能会剖析这七国在这些关键领域是如何展开竞争的,它们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又有哪些失败的教训。
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 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全球化带来了资本、技术和市场的机遇,但同时也可能加剧国内的贫富差距、环境压力,甚至对主权构成挑战。温铁军老师很可能也会深入剖析这些国家如何平衡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
国家战略的演变与调整: 在全球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这七国又是如何调整自身的国家战略来适应新的环境?是继续依赖出口导向型增长,还是开始转向内需驱动?是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更广泛的联盟,还是更加注重本土的自主发展?

更让我觉得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温铁军老师的研究往往带着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纵深感。他不会简单地接受现有的理论框架,而是会质疑那些被普遍接受的“成功范式”,尝试从更根本的层面去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逻辑。在《新兴七国比较研究全球化与国家竞争》中,我们可以期待:

对“发展中国家”标签的反思: 很多新兴经济体仍然被贴着“发展中国家”的标签,但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技术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本书可能会挑战这种过时的分类方式,揭示这些国家内在的转型和升级。
历史经验的借鉴与规避: 温铁军老师经常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理解当下问题。这本书可能也会回顾这些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类似的全球格局时采取的策略,并从中提炼出对当前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教训。
结构性问题的揭示: 很多新兴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结构性的瓶颈,例如产权不清、金融体系脆弱、官僚主义等等。温铁军老师的分析往往直指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

总而言之,《新兴七国比较研究全球化与国家竞争》这本书,我认为会是一本 “有深度、有洞察、有温度” 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在做一个学术层面的比较研究,更是在试图理解不同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中,争取自身地位和发展空间。对于想要理解当下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其他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框架。

要判断这本书的“好”与“不好”,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其论证的严谨性、数据的可靠性以及观点的独创性。但基于温铁军老师一贯的研究风格和对全球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我个人对其是非常期待的。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观察点,让我们能够透过这“七国”的 prism,去理解更广阔的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它或许会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对“发展”、“全球化”和“国家竞争”的固有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开始看,先吐槽一下,温老师的历史实在是有点……额, 太民科了。


温老师这里的意思是,四大文明古国离欧洲越近的死得越快

额……,欧洲人表示太冤枉了,明明是犹太一神教文明取代了两河文明、埃及文明,这个账凭什么算到我头上……


我们再来看看温老师之前在访谈中的历史观

【陈平对话温铁军】“新冷战”之下,重新审视土地与文明【一小时完整版|收藏向】


在节目的22min-28min之间,温老师谈到了历史上中华文明与“泛西方文明”的区别(包括欧洲、两河、南亚次大陆,别问我为什么这些文明可以归类为西方,我不知道……)





简单归纳一下:

1.古印欧人从波罗的海—里海一带南下,分别进入希腊也就是欧洲、伊朗印度,这些人群形成的文化带来了奴隶制、种姓制等不太和谐的文化,并传承至今。

2.以西方的两河文明为例,适宜生产居住的气候带较狭窄,两河流域产出相对丰富,所以他们的农业和贸易商业紧密结合。

3.中国这边,地理、气候相对复杂,资源更加多样性,我们的农业是一种社区的生产、生活、生存依水倚土而居的生存方式,就是小农村社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大规模的为了贸易生产的农业。


好了,这里面显然是满满的暴论,我们挑重点来点评一下。

温铁军认为古中国农业文化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西方农业和贸易商业紧密结合。

——客观的说,在工业革命之前,各文明圈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我不知道温铁军有什么论据能支持他的观点。

什么?你说罗马人从埃及征收粮食供养号称百万人口罗马城——以贸易导向的农业生产。好吧,那咱们的大运河是干什么的?同样是为了从帝国境内征调物资供养京师。咱不能搞双标啊

再一个,印欧人带来了奴隶制、种姓制等负面文化因素,并一直传承到现在。

——奴隶制和种姓制也就是等级制、身份制广泛存在于各文明圈,其中希腊、罗马奴隶制更发达一些,高峰期有3分之一的劳动力是奴隶,这里面有特定的历史机缘,并不好说成是哪些人群注定带来的。

等级制、身份制方面,印度在这方面发展的更丰富一些,而其他文明同样具有,比如我们古中国也会分良民、贱民,双标警告第二次。


纵观温铁军的历史观,他视图分析古中国文明与“泛西方文明”的差异,认为古中国的农业文明更小农经济更自给自足,是一种更安详和谐的生存方式。而“泛西方文明”则相反,他们古代的农业和贸易商业联系紧密,为了经商盈利去生产农作物。

同时“泛西方文明”自古带有奴隶制、种姓制等负面文化,且一直延续至今,正正与《全球化与国家竞争》序言中这句“尤以扩张奴隶制而强盛前年的西方相去甚远”遥相呼应。

即,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亲和自然小白兔一只,汝等西夷自古以来就是贪婪重利掠夺成性大灰狼

额……咱老祖宗汉朝人怎么说的来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吧。要知道,古中国的地理版图可不是四方之民自愿加入的,一样也是打下来的,所谓始皇帝“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你说罗马人暴力扩张,咱秦汉就不是了吗?

他将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埃兰—波斯文明并列为“泛西方文明”,同样槽点满满。事实上这些人群与文明都有其内在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承,并不具有多么显著的共性。

其实是西方历史界视图将这些文明捏合到一起,认为曾经雄踞世界顶端的中东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精华被后来的西方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得西方文明自古就独领风骚并延续到近代。

其本质就是西方优越论、西方中心论思想作祟,温老不查还引据过来,正是被对手套进去还不自知。


吐槽完毕,说点客观的。温老师对现代经济、社会分析可谓洞若观火,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西方资本主义体制的癫狂与贪婪,并尝试探索一条更加温和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温老师和其团队毕竟力量单薄,不足以在更广大的知识范围内研究,因此说出以上种种暴论也就不足为怪。

现在需要警惕的是,温老的路子不要走得太偏,否则可能会变成下一个崔化钠,一种带有大量伪科学成分甚至是反智色彩的意识形态。



——有关西方历史学界对中东古文明于欧洲文明之间的传承关系,推荐阅读:

在西方人眼中,两河流域的古代历史却未必属于现代伊拉克。谁是两河遗物当中那些合乎“进步”、“理性”、“文明”的成分——如文字、国家、城市、法律、艺术、宏伟建筑——在当代的合法继承人?在当时西方学者和大众眼中,最合乎情理的答案,自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代表:现代西方。
西方某些学者眼里,古代近东是他的祖先,这样一来,不就变成了:“我们西方比中国强不是一两百年,而是五千年了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