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过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中日足球的差距也是如此。
我觉得近代中国人最大的错觉就是“中日差不多同时搞…”。
事实上中日从来没有同时搞过一个项目。
在清朝洋务运动之前,日本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了,日本佐贺藩与萨摩藩造出第一艘纯日本产的蒸汽船的时间也比清朝洋务运动早。
甚至,日本德川幕府“保守派”头子井伊直弼对西方的认识不逊色于袁世凯,远超李鸿章。
事实上日本伏见鸟羽之战对应的应该是中国1912年的“二次革命”。
同样,中日足球也是一样。
其实日本人均收入和2020年中国差不多的时候,日本一直在搞企业足球(专业队模式),因为日本人认为当时日本经济以及日本社会没有搞职业联赛的基础。
那么日本是什么时候开始搞职业联赛的呢?日本人均月收入一万人民币(美元简单换算)的时候。
中国队上一次客场战胜“日本一队”是什么时候?
24年前的戴拿斯杯上,凭借着黎兵的梅开二度2:0战胜了正在为法国世界杯热身的日本队。
上次是怎么赢的?
靠着中场强硬的身体冲撞跟拦截,两侧的高举高打,跟定位球。
开场站一个442,防守时两个前腰退回两翼,形成一个451,缩成一团屯兵中路,欺负“小日本”头球砸不死人。
进攻时则是依靠两个边后卫四十五度直接上球找中锋黎兵,辅以姚夏跟胡云峰的速度快速穿插两翼,反正就是简单直接的用最快速度把球砸到对手三十米腹地,然后拼身体跟一对一。
靠着这个简单粗暴的战术,中国队虽然在比赛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抱头挨打,被中田英寿们在场上展览般演示了如何二过二、二过三、二过四乃至一过四,但就凭借着中路疯狂堆人,守住了。
反而在进攻中先是依靠边路硬推连续制造角球,黎兵偷了一个。
然后吴承瑛肋部一条龙突击进去打门,成就了黎兵经典的倒挂金钩破门。
就这样2:0赢了。
之所以回忆了这么多,是因为今天这场比赛,中国队教练组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24年前那场胜利的战术。
张玉宁扮演的就是黎兵,蒿俊闵跟武磊扮演的就是姚夏跟胡云峰,所以我们在开场时发现蒿俊闵罕见的尝试了两次一对一的过人突破尝试。
王燊超扮演着孙继海一样的后场自由人,由他的位置变化决定中国队后场阵型到底是442,451、还是541,。
吴曦则扮演着马明宇一样的前核后置,决定着中国队中场拦截与出球的方向。
应该说,这样的战术相比较第一回合李铁躺平任锤的五后卫战术,是具备着一定的战术弹性的。
防守时随着后卫内收,边前腰后撤,在边路基本会形成二防一的局面,避免了第一场王燊超被伊东纯也单点爆破的惨状再现,吴曦内收后,中路会形成2-3或3-2的两条防线,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队在中国队腹地的短传渗透。
而在进攻中,由两个边后卫直接过顶找前场支柱张玉宁,也避免了在中场跟日本队过度绞杀,如果张玉宁真能抓住吉田麻也跟富安健洋的缺阵,有效发挥桥头堡作用的话,武磊就将有机会直接去冲击年迈的长谷佑都身后。
理想很丰满,但唯一的问题是……球员们的实力达不到。
要是蒿俊闵还是20岁的蒿俊闵,跟现在的酒井宏树还真的有一拼,但看着35岁的蒿俊闵在场上努力的想要凭借二次加速扮演胡云2峰时,我们还能说什么,只剩下心疼了……
毕竟当年跟他一起在沙尔克04闯荡的内田笃人已经西服革履的在电视台当解说了。
25岁的张玉宁很努力的在跟日本的两个五大联赛二级球队主力后卫拼身体,但不论是头顶还是脚下,几乎完败。
不要说效仿当年黎兵梅开二度,就连李毅的护球似乎都学的差点意思。
朱辰杰下铲果断,正面对抗强悍,有点年轻时范志毅的影子,但防守时爱愣神的毛病像极了徐弘,光站位不盯人的坏习惯又有点像张恩华,再沾上点范志毅防守动作大爱丢重心的问题,当年三大中卫的毛病占全了,优势却只有一点。
但这已经算是现在还能让人有些期待的年轻人了,毕竟还有那么一点当年老国脚们的影子。
再往下数,就都是尽力局了。
不论是王燊超、徐新还是郑铮,都是出道十几年的国家队新人,他们都不能说是国家队选出来的,而是前面的人退的退,伤的伤,硬轮进国家队的。
韦世豪顶了快十年国家队未来之星的帽子,现在看来星途似乎还在未来。
至于戴伟浚,只希望他不要成为下一个韦世豪。
所以就像李霄鹏赛后新闻发布会时说的那样,0:1的时候可能还想着咬牙顶住看能不能伺机偷一个,0:2以后就真的没有什么机会了。这次不同于第一场,日本队连让你拼一下的空间都没留下。
于是双方都开始默契的换人,因为双方都知道,彼此真正作为对手的战斗,并不是今天。
与阵容无关,与教练无关,目前中国队这个实力,真的还没到跟日本队拼阵容、拼战术的时候。
什么时候我们跟日本队的差距,能达到2000年前后那个程度时,才是能够让我们认认真真坐下来复盘战术得失的时候。
现在我们碰到日本,就仿佛是在野外遭遇猛兽的旅人,能做的就是用眼睛死死的盯住对手,这样会死的有尊严一点。
要是从这个方面来说,今天中国队做的其实不错。
上周去看了朋友的《英雄联盟》手游比赛,前后比了四场,始终没看见对手水晶。当然,原因也简单,因为他们都是知道比赛后刚下的游戏。
今天看了80分钟比赛(中间取了个快递),我几乎没看见日本队守门员。这种比赛已经没啥可总结了,感觉就是听说一月底有比赛,然后四处拉了十几号人。
更新一下:
刚看到李毅视频,观点基本一样,发挥不好可以总结,基本不会踢,真的没啥可总结。
半场零射门,全场无射正,仅有一次在对方禁区内触球,朋友开玩笑说比赛踢完了都不知道日本门将长什么样。
冤吗?
一点都不冤。
不甘吗?
根本就没有。
李霄鹏的战术思路是有的,相比铁子更加灵活也确实存在战术上取胜的可能性,
进攻线上张玉宁扮演支点角色,武磊、蒿俊闵、吴曦在中前场边路和中路完成穿插传跑,王燊超扮演类似拉姆、坎塞洛这样后卫/后腰摇摆人角色,负责长传输送和阵型转换。
要是再来个后排插上进攻,层次性是不是一下子就上来了。
但问题在于,球员的任何一项能力完成不了战术要求。
传跑技术就不说了,二十多分钟的时候三哥都开始大喘气,其他的人更是早早出现体能跟不上的迹象。
你连跑都跑不动了,还怎么对抗?还怎么保证传控?、
现在李霄鹏应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里皮二进宫又离去的无奈了。
策略上尽力了,但确实能力不足。
想要进卡塔尔世界杯,要么拉下脸皮整上七八个甚至十几个规划,要么就老老实实抓青训。
整几个规划轮换上场弄的四不像,何必呢?
对自己好一点,别指望男足进世界杯,不然伤心伤身,快乐足球,开心就好,放低心理预期是最好的看球心态。
我想问一下,能不能请答主把问题里的"基本"删了?
等一波虽败犹荣。
谁能想到,国足上一次战胜日本,还是24年前的事。
那是1998年3月的东亚戴拿斯杯,黎兵打进两球。那场比赛我还看了现场直播,至今任记忆犹新。
如今竟然24年已经过去了,人们常说时光流逝,时光其实是静止的,流逝的只是我们的生命。
日本队同样没有热身赛,所以热身赛不是借口。从赛前准备和适应比赛的能力双方就分出高下了,不过,这一点不奇怪。
高水平比赛踢得少,在面对基准线高出一截的比赛和对手时,就是这样的,但是对伊东纯也的防守第一回合漏了第二回合还要接着漏,这就……
这场比赛的看点,其实是看日本在第二回合主场能打出怎样的变化。结果对手90分钟内打出了“三套半”战术,令人叹为观止。
真的把世界杯预选赛变成教学比赛了。
国足面对这“三套半”战术,就没有过适应的时候。
开场试探阶段,日本队也紧张,但紧张情绪只持续了5分钟多一点。然后他们发现,第一回合国足在左肋存在的问题,第二回合竟依然存在。
5分44秒,伊东纯也接酒井宏树界外球,直接右边路向肋部切入,这是国足接下来10分钟内连续被锤的开始。别忘了,第一回合的丢球,就是伊东纯也右边路的高速突破,直杀肋部,一点都不带遮掩的。
发现这个空当后,日本全队立刻进入正常比赛状态。
这个空当提供了非常明显的三点信息,而且这和国足的排兵布阵有密切关系。
a.蒿俊闵的防守形式大于内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b.蒿俊闵身后的朱辰杰是新丁,缺乏老油条的援护。
c.郑铮对于国家队同样是新丁。
总结下来就是:“伊东纯也你放心锤,而且我们还是主场。”
这就是别人的临场调整。
放手让伊东纯也发挥之前,日本队还有一次试探,6分55秒酒井宏树远射打呲,结果日本队中路三人都有持球的机会,这进一步反映国足防守盯人不紧。这些信息不需要高频次的攻防试探,一两次就够了。
然后日本队不再试探,直接给伊东纯也堆砌资源,明火执仗硬攻。
9分11秒这次伊东纯也越位的进攻过程中,以远藤航为首的日本中场球员得以再次确认:国足中场中路的防守质量,几乎形同虚设。虽然伊东纯也越位,但进攻发起的一刹那,中路蒿俊闵、王燊超完全不在防守位置上。此次伊东纯也依靠跑位单打郑铮,也是压倒性的优势。
10分43秒,国足双后腰防守的问题被对手传跑放大,成功的策动使得伊东纯也肋部下底获得点球。这次进攻正是远藤航回撤接应中路直传,将王燊超不盯人、郑铮只顾和中后卫保持整条后防线完整的问题直接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策动并发起第一传的日本队13号守田英正,请记住他。这一整个进攻过程中,他是完全的主导者:
他先是第10分钟,配合10号南野拓实在左边路断下了张琳芃的持球;
随后他自己持球组织守转攻,个人持球控节奏,时间长达30秒;
再然后他游弋到中路,接应4号中后卫板仓滉的横传,全程一直抬头观察寻找国足空当;
然后才是远藤航回撤接他的直传球。
我在陪我家小公举练花滑的空闲时间(1月28日上午),一直在反复回看这次进攻的全过程。
远藤航得球后,国足的区域防守连续犯错。
队长吴曦没有及时回防。
然后蒿俊闵盯远藤航,酒井宏树在边路被放空,郑铮反应过来的时候酒井宏树已经得球。
王燊超发现了伊东纯也的横跑转肋部内切,去补位盯人,这是不错的防守,但蒿俊闵此时放弃了对远藤航的盯防,也没有跟着王燊超去包夹伊东纯也。
如果单人防守能解决伊东纯也,第一回合就应该解决了,用不着拖到第二回合。
一个点球就不但让日本队彻底放松下来,也开始“低消”国足。
请注意,这里说的“低消”并不是保存实力,而是通过战术执行,最大化战术价值,通过团队良性运转减少个人消耗。
其中伊东纯也例外。他连续两场12强赛打进制胜球,这场比赛特别想捞一个进球,结果在第61分钟得手。
当后场向前传球遭遇逼抢的时候,日本队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清晰的基本战术执行:前卫线回撤。
对方中场三点回撤,迅速完成了中场向前的传球过渡,这次进攻以朱辰杰背后对15号大迫勇也拦截犯规而中断。然而对手展现出了纯熟的无球能力:把无效跑动变成有效跑动的正常切换。
第二套战术是日本队的看家本领:整体传控。进攻重心依然是伊东纯也一侧,依然是左路渗透吸引国足防线向有球侧移动,然后长传找右路空位的伊东纯也。
15分38秒这次进攻,压上的是17号田中碧,他和伊东纯也打了一次非常精妙的肋部二过一,加上酒井宏树的前插跑位,带开了整个国足防守阵型。
首先酒井宏树边路插到肋部,然后反跑,他带走了蒿俊闵,这是非常精妙的前置。
然后伊东纯也内切找田中碧,带走了左后卫郑铮,于是蒿俊闵发现盯防酒井宏树没有意义之后补郑铮的位。这才是杀手锏。
这次配合过程中,田中碧无人盯防,毫无压力地充当了二过一的墙,郑铮失位后没有陪跑伊东纯也反而去盯防田中碧,是非常不合理的防守选择。
接下来就是伊东纯也大禁区线上单挑蒿俊闵掏裆成功,结果裁判没吹。这个球真的要判点球你一点脾气都没有,伊东纯也掏裆后是完全有机会控住球的。
也就是说,开场不到16分钟,日本队不但找到了国足的空当,还连下杀手,直接锤爆。此刻蒿俊闵在场上的战术意义已经不存在了,而李霄鹏祭出的“徐新+王燊超”双后腰的战术意义,也不存在了。
单论禁区之内把握机会的能力,现在日本队和此前相比的确有所下降;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在于日本队整体传控战术和精密执行力,能体现出他们想要追求的最大价值:
1.即便身体素质不足,传跑配合的娴熟足以抵消这个缺陷。
2.传跑能力的无限延伸可以在任何一个有球侧(两个边路、两肋和中路)制造他们想要的威胁。
3.连续进攻能力可以制造更多进球机会,提升进攻容错率。
4.传跑质量体现的是“无球跑位”这项基础技术的比赛能力,进攻和防守同样适用。
5.无球跑位能力对防守的加成大于进攻——至少在亚洲足球领域,这一点体现更明显。合理的无球跑位能放大区域防守、单点防守的协同性,本场比赛国足在这方面吃尽苦头。
6.随着比赛的推移,越来越明显的持球和连续进攻优势,能极大节省体能,增强球员的自信。
关于第六点,日本队首发门将权田修一上半场双膝还是赤裸的,下半场就戴上了护膝保暖,可以作为正面教材(手动狗头)。
国足此役暴露出来的问题太多太多,要是连续截图的话就变成整场比赛的解析,实在没有那么多精力一一重现,还请广大看官见谅。如果可能的话,过年期间我找时间录一期长长的视频,讲解这场比赛。
之所以说半套战术,完全是因为第58分钟20号中山雄太上场换下长友佑都。真别小看日本队主教练森保一,也许他在比赛临场指挥方面还存在问题,但是他看人的眼光一点问题都没有。
中山雄太的左脚传中太有特点了,以至于日本队围绕他展开战术,一次就成功。
59分58秒中山雄太掷出界外球,南野拓实回撤接应,并一脚回传给他——此时这名边后卫无人防守。武磊已经踢成了右前卫,先去防南野拓实,然后再转身去防得球的中山雄太。此时大禁区弧顶的伊东纯也看似有人在盯防,实际上没人注意到他接下里的跑位。
克鲁伊夫有一句名言:“我总是要去罚界外球,因为接下来我立马拿到球的话,那我就是场上唯一没人防守的球员了。”中山雄太显然悟到了这句名言的精髓。
3秒之内,中山雄太做了一连串的技术动作。
左脚以内侧颠球的姿势一颠,这个动作很具迷惑性,我当时都以为他要回传给空位的南野拓实。
右脚顺势一扣,摆脱了武磊。武球王很明显已经上当了。
摆脱之后立刻起脚传中,一条完美的弧线。
此时轮到国足两名中后卫犯错。
伊东纯也的“后点绕前跑位+插上头球”绝非偶然。而且中山雄太随后还有过类似的流畅操作,也证明这套边路进攻战术是专门围绕他的传球特点制订的。此人和长友佑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带来的战术差异极大,国足短时间内没法适应就遭遇了沉重打击。
国足大禁区里五个人看两个点,都能给人争顶成功,还有啥可说的……这就是“适应比赛的能力”的区别。要真的严苛一点,这个丢球门将颜骏凌也有责任。从头到尾他都在看中山雄太一侧,没有频繁转头观察禁区内形势,指挥后卫队友盯人的习惯。这样的情景在欧洲高水平比赛当中,诺小新等门将身上经常可以见到。
随着73分钟11号久保建英的上场,日本队在比赛的末段时间里打出了齐整的高位逼抢,是对国足上韦世豪、阿兰、戴伟浚的强硬回应;粤语里有个词儿叫“明劈”,就是明着告诉你,我可以为你的变化进行应变,就算是练兵,照样让你对我一点辙儿没有。
最后20分钟就不展开说了,不然又收不住。三套半战术除了中山雄太个人带来的收益太大,其他三套战术,都是针对性极强,而且比赛效果拔群。
这不是练习赛,是什么?
至于李霄鹏的排兵布阵,我个人觉得,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可惜无论“以结果为导向”,还是“以过程为导向”,都充满了理想主义。
上半场20分钟之前,如果他敢大手一挥把蒿俊闵换下,那么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佩服他。
事实证明,90分钟内,国足场上的自我调整能力始终没体现出来。不怕说得难听一点,对手怎么逼抢持球的你(多人包夹迅速缩小防守圈),你亲身经历了五次、十次,就应该招呼队友还以颜色,倘若这点学习能力都没有,那丢两个球还真的是对手放羊了。
至于有媒体说“本场比赛的乏善可陈,也再次印证了森保一调教水平有限”,这完全就是门外汉的评价。三套半战术哗啦啦打下来,国足连过中场都难,还叫乏善可陈?
伊东纯也在比利时亨克俱乐部效力,这是欧洲三流俱乐部,就是这样一名球员,和国足的两回合比赛直接决定了6分的归属,12强赛打到现在他一个人的表现给日本队直接间接贡献12个积分,请问上到国家队下到媒体,有谁好好研究过他,说乏善可陈,怕不是你水平太低。
再退一万步,看到南野拓实无视韦世豪“2 simple,后面因敏感被迫删除”的挑衅,和裁判谈笑风生,有人还会觉得这场比赛乏善可陈吗?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下半句请评论区接。
说阵型谈战术都是徒劳,第十二分钟中国队刚丢第一个球的那会儿,吴曦蒿俊闵郑铮徐新等人都在大喘气,也就是说对抗的节奏强度完全跟不上对方,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东西,这个都跟不上谈什么阵型战术都是白搭,高速的竞技运动里当你的本能只剩下“赶紧跟着对手把比赛跑完”,那就没什么其他可想的了。
有球抢不过人家,无球跑不过人家,自己拿球超过十秒全部烫脚,没办法这就是范志毅的“圣经”照进现实,只能说珍惜吧接下来几年我们可能连十二强赛的舞台都够不着,联赛断档个几年这影响绝对不是开玩笑的。
中国足球确实只能交个零分答卷。
(上半场战术统计)
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感想。
这场比赛,真的没有太多可以说的东西。硬实力的差距,已经压倒了一切教练层面的战术变量。
从开场阵容来看,李霄鹏是有一定进取心的。他没有排出更加防守向的阵型,而是将王燊超提到后腰位置,吴曦则相应前顶到前腰位置,同时还派上了倾向于进攻中处理球的蒿俊闵,身后则是四后卫。
显然,进攻中,蒿俊闵、吴曦、张玉宁,可以形成错落有致、中边兼备的三个拿球点,帮助弱侧的武磊完成无球反插的工作,而后腰位置上的王燊超则可以发挥他的长传功夫,作为转换的发起人。如果再加上徐新的后排插上,进攻的立体感就会增加。
而防守中,王燊超可以拉边,回到自己的老本行位置,四后卫则相应内收,前面的吴曦也配合着顶上王燊超离开后的中场后腰位,这也是将他、而不是徐新顶到更靠前位置的原因,可以更好地利用他的跑动能力,来回往返,保证攻防中的到位率。
理想状态下,这是个可行的思路。防守中后场人数足够,压缩空间,抵挡日本的传切配合,不需要蒿俊闵、武磊、张玉宁的过度回收,留给进攻中的反击发起。
然而,当比赛一开踢,理想就被彻底撕碎了。中国球员于个人能力上的巨大差距,根本无法支撑他们踢出计划中的灵活多变、攻防弹性。
首当其冲的,便是比赛节奏上的难以跟随,这也是非常致命的一点——阵型的灵活切换,需要的是对比赛节奏的高度融入,而中国球员只能勉强跟上节奏,带来体力的巨大消耗,直接削弱了后续的战术执行力。可以看到,当比赛进行到20分钟,球员就已经表现出疲惫之色了。
节奏的落后,带来了阵型变化的迟缓,而前场拿球水准也随之下降。作为关键的处理球环节,吴曦的拿球成功率只有2/10,蒿俊闵则是2/8,基本不能应付日本队的小组逼抢。而一旦丢球,日本发动快速反击,结合体能下降带来的阵型切换不及时,就会让后场的四后卫防线露出破绽——王燊超如果回边路,中路就太薄,反之则会在肋部缺乏兵力,何况王燊超自己也有着到位率的问题。
此时,小范围局部空间的地带开阔,日本擅长的突破、传切,就毫无压力了。全场比赛,日本队盘带过人成功率高达16/20,对中国队的中路和肋部造成巨大压力。人头即使足够,中国都不见得能在防守中有效抵挡,何况阵型变化迟缓的状态了。
那么,一半出于被动防御的“被攻势挤压”,一半出于李霄鹏相应的被迫应变,中国队的阵型缩到了一个极致的保守姿态:武磊和蒿俊闵打成了边后腰,吴曦成了专职后腰,王燊超和徐新也只是在原有的防守位置上加深中场线的厚度。进攻,几乎已经没有了。直到日本队下半场保存体力,像第一次交手一样地,选择了部分回收,中国派上阿兰和韦世豪,阵型才多少提前了一些。
这样的情况下,比赛变成了日本的半场攻防演练,进球其实只是时间问题。而日本也暴露出了他们终结能力不足的弊端,全场16次射门里有12脚是禁区内完成,但却只有一个运动战进球。本赛季,首发中锋大迫勇也在德乙的不莱梅队出场仅仅2次,尚未获得进球,构成了日本队终结乏力的直接原因。这样的日本,虽然控球率占优,但是否能将场面转化为胜利,将是决定他们世界杯进程的一大悬疑。
这场比赛的失利应在情理之中,而李霄鹏“赢得点什么”的开局心态,也没有太大的问题,比赛终究要抱着积极的思路去部署,尤其是在目前“只有尽量多拿分才能维持理论出线希望”的局面之下。
唯一的问题,只是硬实力的不足。这让比赛的结果,看上去最让人“能够接受“,却又让人最无可奈何。
接下来就怕输越南,输了越南的话,李霄鹏恐成为最短命的一任国足主教练
你可以把这场比赛当做一场日本队的进攻教学赛,作为教学观摩,日本队踢出的比赛内容,不能说是水银泻地吧,至少可以说是水尿巴汤,面对中国队,日本队并没踢出自己的水平。这样说是不是好受多了。
。。。。分割线。。。。。
下半场韦世豪其实踢得还可以,南野拓实纯属不自爱,没有称好自己的身价和本场比赛的斤两,居然敢过去挑衅我韦少。。。。。韦少小手冲他一指(脸上写满了小样你等着的神态)
至此之后,我的观赛热情都在等韦少断子绝孙脚发作。唉,真没看头,日本队也就敢踢个2:0,要是敢踢个5:0,韦少保不齐在物理上踹死你,让你踢成挂靴战。我们中国队是可以不踢卡塔尔世界杯的,没问题的。。。(狗头)
中日足球的差距,只说明一件事,那就是老天爷开眼。
技不如人,在日本队的传控下基本无能为力。不少时间连球都抢不到,偶然抢到了也拿不住。
导致所有指标都是处于下风。
输球是必然,输几个的问题罢了。
对于国足我只想说:
非必要,不进球
非必要,不胜利
非必要,不出现
意料之中,甚至觉得有点小赢,这样一票欧洲当红炸子鸡,拥有完整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百年高中联赛甚至还在欧洲设立日本足球办事处的队伍才赢咱们这样好高骛远,与世界足球脱轨,联赛几乎停摆的球队两个球。
只能说日本要是想再进一步得换森保一。
南野拓实笑死我了,场面占优成那样了,还去搞韦世豪心态,现在非洲杯期间正是在利物浦上位的好机会,就不怕韦世豪头脑发热去请他吃果篮啊 。
我要是韦世豪真干南野,当年都是亚青赛的新星,你现在去了利物浦有了上场机会,我却好几个月没领工资,明年还不知道去哪。你还隔这搞我心态?挺感慨的。
说说教练,至少李霄鹏指导敢于承担责任,这一点比铁子哥好多了。
说说未来,我是高兴不起来,看到有人说看到郭田雨留洋,李磊留洋,感觉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拜托,当年我看到张玉宁在荷甲维特斯的时候,韦世豪张呈栋们在葡萄牙的时候,我也觉得未来要来了,可多少年过去了……
中国足球,慢慢来吧……慢慢来吧……反正也看了这么多年了,心静如水了,慢慢来吧。
远的不说,争取拿下越南,给同胞们,给所有喜欢足球的同胞们赢一场吧。
我觉得中国足球的出路还满明确的。
就像整个世界一样,大家都去欧洲踢球,到世界杯的时候再回到各自国家踢球吧,就这样挺好的。
那里有体系,有观众,有市场。就算是南美的球星,不也在欧洲踢球嘛,没什么丢人的。
没事,挺好的,想开点。
国足跟国运是反着来的。
国足一直输,国运倒是一路走上来了。
事情要往好处想。
兴许,为了平息球迷们“退钱”的怒气,轰20会出来亮个相,证明这钱没白花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