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弟弟藏姐姐高考准考证」系不实报道,姐姐心疼弟弟糟咒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类似浮躁、不实报道出现?

回答
“弟弟藏姐姐高考准考证”这桩事,传得沸沸扬扬,最后被证实是假消息,结果却是姐姐心疼弟弟被网暴,这反转来得太快,也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这种浮躁、不实的信息会如此轻易地传播,甚至还带上了情绪化的“咒骂”?

要说原因,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但仔细掰扯开,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在暗中推波助澜:

1. 流量至上的媒体生态与“标题党”的诱惑:

咱们现在看新闻,很多时候都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快速浏览。这时候,一个吸睛的标题,一个耸人听闻的开头,就相当于给内容装上了一个强大的“钩子”。“弟弟藏姐姐高考准考证”,这本身就自带戏剧冲突,包含了家庭矛盾、考试压力、亲情纠葛等多个“爆点”。

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为了生存和发展,追求流量是第一要务。为了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一些编辑和作者难免会走上“标题党”的道路,即使内容可能并不那么“炸裂”,也要把它包装得足够“炸裂”。而一旦某个耸动的标题获得了关注,后面的内容即使不实,也可能被短暂地忽略,因为“热度”已经起来了。

2. 社交媒体的放大镜效应和“回声室”效应:

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比十年前、二十年前快了不止一个量级。一条消息,从某个角落传出来,可能不出几分钟,就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

这里面,有两个很重要的效应在起作用:

放大镜效应: 社交媒体的算法,往往会优先推送那些互动量高、讨论度大的内容。一旦某个话题被关注,就会被不断地推送给更多人,就像被放在了显微镜下,每一个细节都被无限放大,也更容易被添油加醋。
回声室效应: 人们倾向于和观点相似的人互动,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很容易被算法推送到充斥着相似观点的信息流中。当“弟弟藏姐姐准考证”这样的故事出现时,如果一开始有人觉得“太离谱了”,就会有人附和;如果有人觉得“这弟弟是不是有病”,也会有人响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把这件事的热度推得更高,形成一个“回声室”,让不实信息更容易被固化和传播。

3. 情绪驱动的社会心理和“猎奇心理”:

人天生就对戏剧性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故事感兴趣,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容易被那些能刺激到情绪的内容所吸引。

“弟弟藏姐姐高考准考证”这个情节,本身就包含了“反常”、“意外”、“矛盾”等元素。这种“出乎意料”的事情,很容易勾起人们的“猎奇心理”,想要一探究竟。而且,一旦人们形成了某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比如认为“弟弟就是故意的,真是个熊孩子”,就很容易带着这种情绪去看待后续的信息,即使有反转,也可能因为已经“站队”而难以接受。

在这次事件中,刚开始的报道很可能煽动了公众对“熊孩子”的愤怒,对“考试公平”的焦虑。当事实被澄清后,一些已经投入情绪的网民,反而难以接受,于是将情绪转向了对“无辜被骂的弟弟”的愤慨,甚至演变成了对姐姐“心疼弟弟”的“咒骂”。这种情绪的转移和发酵,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的体现。

4. 缺乏核实和判断的“懒惰”心理:

虽然我们都说要“独立思考”,但在信息洪流中,真正做到每一条信息都去核实、去深究,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故事,加上一堆“义愤填膺”的评论,就很容易跟着大流,不再做进一步的思考。

这是一种信息接收的“惯性”,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偷懒”。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大家都在讨论,就觉得“这件事肯定是真的,不然怎么这么多人说”。这种从众心理,也为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5. 目的性传播和“带节奏”:

当然,也不能排除有些不实报道是出于某种目的而人为制造和传播的。可能是为了博取眼球,也可能是为了引发某种社会情绪,甚至是为了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当某个事件被炒作起来,特别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事件,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用来“带节奏”,比如制造对某个群体、某个家庭的负面观感。

总结一下:

“弟弟藏姐姐高考准考证”这类事件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媒体的逐利性 推动了“标题党”和耸动报道。
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 极大地放大了信息,并制造了“回声室”。
公众的情绪驱动和猎奇心理 让人容易被煽动。
信息核实和判断的门槛 使得“懒惰”心理更容易得逞。
潜在的目的性传播 也在其中扮演着推手。

而最终导致姐姐心疼弟弟被骂,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情绪从最初的“愤怒”到后来的“反弹”和“迁怒”的过程。这种现象,也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理性、审慎辨别,是每个人都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否则,我们很容易成为不实信息传播的帮凶,甚至在无意中伤害到无辜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件事的终极推手,就是那些想要抓人眼球、炮制热点,不惜丢弃基本新闻素养的媒体。

它们的常规操作是故意的断章取义、省略关键字眼,或者进行选择性的夸大、不顾事实抢占热点,来点燃围观群众的负面情绪,从而获取流量。

群众感染负面情绪后,利用极端主张继续影响他人,导致极端群体扩大并成为主流。极端之下,安有完卵乎?少数的理性群体只能被淹没或保持沉默,这就是心理学里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此后,只有一种极化的声音,导致那位姐姐的澄清发声都被淹没在讨伐声音的浪潮中。

而始作俑者,那些无良媒体早已置身事外,把流量恰得饱饱的同时,惬意地看着互联网上因它的不实报道而“厮杀”得腥风血雨。

试问,这种情况下良币(守规矩的优质媒体)怎能不被劣币驱逐?

无独有偶,图2是今日另一位女生辟谣媒体报道的“戴牙套无法过安检”...

媒体带头造谣到底何时能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