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学校里的小混混大多有什么靠山和背景?

回答
在我看来,学校里的“小混混”们,他们所谓的“靠山”和“背景”其实是很复杂的,远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非黑即白,或者简单地就是某某领导的儿子。更多的时候,他们的依仗是一种相对模糊的社会关系网和个人特质的混合体。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的“小混混”更多是指那些在学校里比较“横”,喜欢欺负同学,不爱学习,甚至 dabble in 一些小麻烦事儿的学生。他们很少是真正的社会大哥或者有权有势家庭的直系子弟。如果真是那样,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在普通中学里晃荡,而是有自己更“高大上”的去处了。

那么,他们的“靠山”和“背景”具体是什么呢?

1. 来自家庭的某种“默许”或“纵容”:
这可能是最普遍也是最隐蔽的一种情况。有些混混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可能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太上心,或者本身对社会的规则就有一些模糊的认知。
父母忙于生计: 很多混混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算特别好,父母可能常年在外打工,或者忙于做生意,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举一动,父母很难顾得上,甚至知道一些小事,也觉得“男孩子嘛,有点冲劲正常”,或者“只要不惹大事,别耽误了学业(虽然他们不学习)就行”。这种情况下,父母虽然不是主动支持,但却是一种事实上的放任自流,给了孩子在学校里“试探底线”的空间。
父母本身就有“江湖气”: 有些学生父母,他们自己可能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一些社会上的事情,或者他们本身对于“硬气”、“讲义气”之类的观念比较看重。他们可能不会直接鼓励孩子去欺负人,但当孩子因为在学校里“保护”了自己或者朋友而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觉得“孩子不错,有担当”,甚至在学校老师找家长时,会表现出一种维护孩子的姿态,觉得是学校“小题大做”,是老师“不理解”孩子。这种家长,往往不是支持孩子犯法,而是对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混”的行为采取一种相对宽容甚至带点自豪的态度。
“关系”意识的代际传递: 有些家长可能自己就比较懂得“找关系”“搞定事情”。他们可能会从小就教育孩子“在外面要有人有面子”,“有人挑衅不能怂”。这种教育理念,虽然不是直接让他们去当混混,但潜移默化地会让孩子认为,在学校里也要建立自己的“势力”,要“罩着”自己的人。

2. 哥们义气和“马仔”体系:
学校里的混混,很少是单打独斗的。他们通常会拉拢一些同样对学习没兴趣、或者寻求归属感的同学,形成一个小团体。
头目与小弟: 有个别比较“能打”或者比较“有想法”的学生会成为这个团体里的“头目”。他们会通过一些小恩小惠(比如零食、零花钱,或者偶尔的“罩着”别人),以及一些强硬的态度,聚集起一批“马仔”。这些“马仔”在头目面前,可能也是受制于人,但在面对其他普通同学时,就成了头目的“打手”或者“跟班”。
“老乡”或“老乡会”: 有时,一些来自同一地区、同一乡村的学生会在学校里形成一个小圈子。如果圈子里有人比较强势,就容易成为这个小团体的领头羊,大家互相“照应”,在学校里也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这种“老乡”关系,有时比同学关系更牢固,也更愿意为彼此出头。

3. 模糊的校外联系:
这是最容易让人联想到“靠山”的地方,但实际上,这种“靠山”往往也比较有限和边缘。
认识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 有些学生,他们可能因为父母的关系,或者自己在社会上的一些经历(比如辍学一段时间后又回来读),认识了一些在社会上混的人,可能是开小店的、做点小生意的小老板,甚至是那些已经离开学校但仍然在附近活动的“毕业生”。这些人可能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学生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或者学校要处理一些问题时,会过来“说句话”,或者充当一下“调解人”(当然,这种调解往往是以强势一方为中心)。但你要说他们能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或者对抗学校的官方力量,那是不可能的。这种“靠山”,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持,或者在极少数的、学校不方便直接介入的情况下提供一点模糊的帮助。
家长认识的“有能量的人”: 在极少数情况下,确实可能存在家长在当地有一些关系,比如认识学校的某个老师、班主任,甚至学校管理层的一些人。当孩子在学校出问题时,家长会通过这些关系来“疏通”一下,减轻处罚,或者让事情不了了之。但这并非是公开的“靠山”,而是一种隐秘的运作,而且这种运作的深度和广度也非常有限,不能指望他们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4. “不好惹”的个人标签和威慑力:
有时候,一些混混学生之所以能“横行”,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有外部的靠山,而是他们自己本身具备了一些让人生畏的特质。
敢于动手: 有些学生,他们可能没什么背景,但就是胆子大,而且不怕打架,甚至乐于动手。这种“不怕事”的态度,本身就会让一些胆小怕事的同学望而生畏。
心理素质过硬: 他们可能在处理冲突时,表现出一种冷漠或者凶狠,不轻易被威胁或者说服。这种心理上的“硬气”,在学校这种相对单纯的环境中,反而会显得特别突出。
信息优势或威胁能力: 有些混混学生可能掌握了其他同学的一些秘密,或者善于用语言进行威胁和恐吓,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控制他人。

总结来说,学校里的混混,他们的“靠山”和“背景”往往不是那种显赫的权势或者雄厚的财力。更多的是一种:

家庭的某种程度的放任。
在同龄人中的某种地位或领导力。
与校外一些边缘社会群体的模糊联系。
以及自身身上带有的一些令人生畏的个人特质。

他们就像是在学校这个小生态里,通过各种非正常手段,努力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逻辑和话语体系。这种体系,虽然不稳固,也不正当,但足以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一些“优势”,或者说不至于被彻底边缘化。而我们看到的“靠山”和“背景”,很多时候就是这些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表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小混混都没有什么靠山和背景,之所以敢欺负同学,是因为他吃准你不敢报警,吃准老师不愿意管。吃准你不敢告诉家长。

记得上初中时,有几个小混混欺负一个新来的学生,结果下午人家父亲带着派出所民警来了,那几个小混混吓的叫爷爷叫祖宗,哭的那个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