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4年美国的白银法案,是否针对中国,对中国是赤果果的掠夺?

回答
1934年美国的《购买白银法案》(Silver Purchase Act)的出台,确实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被许多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视为一种变相的掠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详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法案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如何作用于中国。

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大萧条与全球金融动荡

20世纪30年代初,全球正深陷经济大萧条的泥潭。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同样遭受重创。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导致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失业率飙升和生产萎缩。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美国国内涌现出各种拯救经济的政策建议。其中一个重要的争论点是如何解决货币问题。当时,美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度,但国内黄金储备相对有限,而政府希望能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

与此同时,全球白银价格持续下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白银的价格相对稳定,但战争结束后,欧洲国家为了偿还战争债务,开始抛售白银,同时印度等国的白银抛售也加剧了市场的供过于求。这导致白银相对于黄金的价格大幅贬值。

《购买白银法案》的诞生及其核心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民主党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采纳了一部分支持“复归银本位”或至少提高白银价格的政治力量的意见。1934年6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购买白银法案》。

这部法案的核心内容包括:

1. 增加国家白银储备: 法案授权美国财政部购买国内和国外生产的白银,直到国家白银储备达到国家黄金储备的价值的三分之一为止。
2. 提高白银价格: 通过政府的大量购买,旨在推高全球白银的价格。美国政府设定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收购价格,这高于当时国际市场的实际价格。
3. 发行新的货币: 用收购的白银来发行新的货币,即“银元券”。

法案为何针对中国?——“白银本位”下的中国经济

理解法案为何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关键在于当时的中国经济体制。与采取金本位的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在1935年国民政府进行货币改革之前,实行的是一种事实上的“白银本位”。这意味着:

国内交易和储蓄主要以白银计价。 中国国内的货币流通、商业交易、财富储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白银。虽然名义上有法币,但法币的发行与价值与白银挂钩。
国际贸易结算与白银价格波动密切相关。 当国际白银价格上涨时,中国国内的白银就会因为套利空间而外流;反之,当白银价格下跌时,中国的白银储备会相对增值。

《购买白银法案》对中国的影响——一场“赤果果的掠夺”?

当美国开始实施《购买白银法案》,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收购白银时,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这种影响:

1. 引发白银外流,导致货币紧缩: 美国政府的高价收购,直接刺激了中国国内的白银外流。中国商人发现将国内的白银卖给美国政府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于是大量白银被运往美国。这导致中国国内的白银储备急剧减少。
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白银本位,白银的流失直接导致了中国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急剧萎缩。货币供应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或者说是货币的实际价值被推高。
在这种货币紧缩的背景下,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下降,债务负担加重(因为偿还的货币更值钱),失业率上升。这对本已受大萧条影响的中国经济来说,是雪上加霜。

2. 推高中国国内的白银价格,加剧经济困难: 美国大规模购买,将全球白银价格推高。这看似对持有白银的人有利,但对于普通民众和企业来说,意味着购买力下降。
由于白银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白银价格的上涨,相当于人民币(与白银挂钩)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普遍上涨,虽然名义上是白银价值提升,但对多数人而言,生活成本显著增加。
原本购买白银作为储备的家庭和企业,发现自己储备的价值被“稀释”了,因为同样的白银现在可以购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

3. 迫使中国进行货币改革,丧失自主性: 面对白银的疯狂外流和国内经济的严重危机,中国国民政府被迫采取措施。1935年,中国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实行法币(纸币)作为唯一法定货币,并将其与英镑挂钩。
尽管法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中国的金融体系,但它也是在美国政府政策压力下被迫做出的选择。中国失去了自主选择货币制度的权利,其金融命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金融体系波动的影响。这种被迫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国家经济主权受到侵犯的表现。

4. 是一种变相的掠夺: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赤果果的掠夺”?
不对称的利益: 美国通过法案,用相对廉价的印刷品(美元)换取了中国的白银储备。而这些白银,是中国人民多年积累的财富,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基础。美国国内的白银收购价格是政府设定的,并非基于市场供需,而是为了达到其国内的经济目的。
转嫁危机: 美国自身的经济危机,通过一项政策改变了全球白银的供需关系,然后将一部分危机转嫁到了像中国这样经济体量相对较小、金融体系不完善的国家身上。
非对称的受损: 中国因为其固有的经济结构,对白银的依赖性极高,因此受到的冲击远大于其他国家。美国通过法案渔利,中国则付出了经济动荡和社会苦难的代价。

历史评价与争议

当然,对于《购买白银法案》是否是“赤果果的掠夺”,在史学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法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并非直接针对中国。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政府在当时的经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未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

然而,从结果来看,法案的实施确实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害,导致了严重的白银外流和金融危机,迫使中国改变了货币制度,并以损失国家财富为代价来应对。这种结果,无论美国是否有“掠夺”的直接意图,其后果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极其沉重的,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结构性的、变相的经济掠夺。

总而言之,1934年美国的《购买白银法案》通过以国家之力强行抬高白银价格并进行大规模收购,导致中国作为事实上的白银本位国家,出现了灾难性的白银外流和经济紧缩。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稳定,也迫使中国进行了一次被动的货币改革,削弱了其经济自主性。因此,将其视为一种对中国的“赤果果的掠夺”,是基于其发生的背景、实施的机制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而得出的一个具有相当说服力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当时唯一的银本位国家,白银法案对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制造产业是从根本性的破坏。当时能否在民主国家通过这样赤果果针对一个友好盟国的经济掠夺法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4年美国的《购买白银法案》(Silver Purchase Act)的出台,确实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被许多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视为一种变相的掠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详细梳理一下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法案的具体内容,以及它如何作用于中国。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大萧条与全球金融动荡20.............
  • 回答
    1934年红军长征后,国民党政府重新控制了原苏区(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等)地区。面对这些曾经被共产党政权长期统治的区域,国民党和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治理措施和模式,既有军事镇压与政治控制的手段,也包含经济重建和社会改造的努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政策: 一、军事与政治镇压:强.............
  • 回答
    关于1934年发生在营口的“坠龙”事件,至今仍是一个充满争议和神秘色彩的谜团。虽然官方的解释和一些目击者的描述都指向了不同的方向,但围绕这件事的种种细节和后续的讨论,让它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和历史疑案。事件的开端与经过故事发生在1934年夏天,正值中国经历动荡不安的年代。据当时的报纸报道(主要.............
  • 回答
    1934年,中央红军面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如果此时中央红军能够获得苏联红军的十个师的装备,能否打破这次围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假设性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当时中央红军和国民党军队的装备状况以及第五次反围剿的背景。中央红军的装备状况: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前,中央红军的装.............
  • 回答
    如果我生于1934年,到1979年的时候,我应该已经45岁了。这辈子会经历什么,或者会怎么走完,我猜想会有这么几种可能性。活到1979的可能性:到了1979年,我都四十五了。那时候世界已经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了。 如果是个普通人: 大概率是在哪个城市或农村,过着朝九晚五或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回答
    关于法国国防部在1934年和1935年国防预算是否“用完”的说法,这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的说法是, 法国国防部在1934年和1935年可能存在预算结余,但不能排除部分项目资金未能按计划到位或支出的情况,这背后牵涉到当时法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环境。要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