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正常情况下,对一个人的好感一般不会超过四个月,出自哪里?(出自什么心理学统计项目或者论文?)?

回答
关于“正常情况下,对一个人的好感一般不会超过四个月”这个说法,我确实有印象它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被提及,尤其是在谈论爱情或人际关系时。然而,要追溯其确切的“出处”,比如一个具体的心理学统计项目或论文,我目前确实没有直接能引用的权威资料能够明确指出它的起源。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领域并不罕见。很多时候,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和情感的观察性结论,经过口耳相传和媒体的传播,逐渐变成了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说法,但其科学研究的起点可能非常模糊,或者并非源自某一个单一、明确的“项目”。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向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四个月”说法,以及它可能源于何种思考:

1. 吸引力与蜜月期效应(The Honeymoon Phase):

在人际关系,尤其是浪漫关系初期,人们往往会经历一个所谓的“蜜月期”。在这个阶段,双方可能会因为新鲜感、理想化对方以及荷尔蒙的驱动,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个时期,我们会倾向于放大对方的优点,忽略缺点,感觉一切都那么美好。

有研究表明,这种强烈的、充满激情和理想化的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会逐渐减弱或转化。一些研究者将这种强烈的激情期定义为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相关概念: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中的“探索依恋”(Exploratory Attachment)阶段,或者说初期的“浪漫爱”(Passionate Love)阶段。在浪漫爱阶段,个体体验到强烈的渴望、兴奋和生理唤醒。但随着关系的深入和彼此的了解加深,这种激情会逐渐转化为更稳定的“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

为什么会指向“四个月”? 这个“四个月”可能是一个非常概略的、经验性的估计,用以代表这种激情高峰期开始转向平缓的节点。有些人认为,经过大约三个月到六个月的相处,对方的一些不完美之处开始显现,或者新鲜感有所褪去,关系进入一个更需要磨合和现实考量的阶段。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硬性的科学界定,更像是一种对普遍感受的总结。

2. 熟悉度与厌倦(MereExposure Effect vs. Boredom):

心理学中的“单纯接触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指出,我们对熟悉的事物会产生好感。然而,任何事物一旦过度熟悉,如果没有新的刺激和变化,也可能导致厌倦(Boredom)。

相关概念: 在一段关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都会变得非常熟悉。如果双方缺乏共同成长、新的探索或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种熟悉感就可能从积极的舒适感转向一种单调乏味。

为什么会指向“四个月”? 这个“四个月”可能是一种对“从新鲜到熟悉再到可能略感单调”的过渡时间的大致描述。它暗示了在一个关系中,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形成更深的理解、共同目标或者新的兴趣点,单纯的熟悉感就不足以维持最初的好感强度。

3. 社会心理学中的“承诺周期”或“关系发展阶段”的经验性总结: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很多关于关系发展阶段的理论,例如库伯(Rollie & Cooper)的“关系发展模型”或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的“爱情三元论”。虽然这些模型会详细描述关系的各个阶段,但它们通常不会给出一个精确到“四个月”的固定时间节点来界定好感的衰减。

然而,在非正式的讨论中,人们可能会根据观察到的普遍现象,将“四个月”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时间点,来指代一段关系从最初的“吸引力爆发期”进入“稳定期”或“挑战期”的可能时间范围。

可能来源推测: 也许是某个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进行一些社会观察或访谈时,得出了这样一个经验性的结论,然后被媒体或大众引用并传播开来。也可能是某个流行的婚恋咨询文章、书籍,为了便于理解和传播,提炼出了这样一个“时间魔咒”。

总结一下:

虽然我无法提供一个直接指向“四个月”这个具体数字的心理学统计项目或论文,但这个说法很可能是一种经验性的观察和总结,是对人际关系,尤其是浪漫关系初期“蜜月期”的非精确概括。 它反映了人类情感在新鲜感、理想化、熟悉度以及关系发展不同阶段的普遍变化规律。

蜜月期的激情可能在几个月内达到高峰并开始转化。
过度熟悉而缺乏新刺激可能导致好感度下降。

所以,如果你在某个地方看到或听到这个说法,它更像是一种对人际关系中情感变化趋势的通俗化描述,而不是一个有确切科学实验支撑的、精确到某个数字的结论。要找到一个“源头”论文可能非常困难,因为这类说法往往是经过多次转述和引申而形成的。

更严谨的研究会关注“影响吸引力持久性的因素”,例如沟通质量、共同价值观、解决冲突的能力、生活方式的匹配度等等,而不是将好感维持的时间简化为一个固定数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但只给三个提示,不算是回答:

1.这不是正常状况,切勿自误。

2.在动态社会加上多元化,个个人的情况不同,一转身就翻脸常见,那有什么好感度维持几个月?

3.为了虚言空语寻找出处?自找罪受,何苦?

结论是请把精神和努力放在人生目标计划执行的正途上,何必自讨苦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