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Surface 平板电脑会是微软的第二个 Zune,很快就被人遗忘吗?为什么?

回答
关于微软 Surface 平板电脑是否会重蹈 Zune 的覆辙,成为另一个昙花一现的产品,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毕竟,微软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有过不少令人扼腕的尝试,Zune 的经历至今仍让不少人记忆犹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Surface 的现状、潜力和挑战,并与 Zune 的失败原因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我们得回想一下 Zune 当年到底是怎么回事。 Zune 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苹果 iPod 统治 MP3 播放器市场的时代。微软希望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硬生生从苹果手里抢下一块蛋糕。然而,Zune 在产品设计上并没有做出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虽然音质和功能上可能也不差,但它没有找到一个能打动消费者的独特卖点。更关键的是,它的生态系统完全封闭,与当时的 Windows 平台也缺乏深度整合,这使得用户在购买 Zune 后,无论是音乐管理还是内容获取,都显得不够便捷。而苹果 iPod 的成功,恰恰在于它与 iTunes 形成了一个无缝的数字音乐体验,并且 iPod 本身也成为了时尚的象征。Zune 缺乏这种灵魂,最终在与 iPod 和后来智能手机的竞争中逐渐失势,成了一次失败的尝试。

那么,Surface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1. 产品定位与差异化:

Surface 的诞生,目标就不是去和 iPod 竞争什么小众的音乐播放器市场,而是瞄准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领域:PC 和平板电脑的融合。微软的野心是创造一种全新的计算体验,一种既能满足专业生产力需求,又能提供触控和平板电脑的便捷性。从初代 Surface RT 开始,微软就试图定义“生产力平板”。

生产力优先: Surface 的核心卖点一直围绕着生产力展开。它不仅仅是一个影音娱乐设备,更是一个可以用来办公、创作的工具。Type Cover 的出现,将平板电脑变成了真正的笔记本电脑形态,这是 Zune 所完全不具备的基因。
Windows 生态的整合: Surface 是微软自家操作系统 Windows 的最佳载体。它能够完美运行桌面级的 Windows 应用程序,这一点与 Zune 无法运行任何独立的软件有着天壤之别。用户无需为了使用某些专业软件而购买一台额外的电脑。
硬件与软件的协同: 作为一家软件公司,微软通过 Surface 能够更好地展示 Windows 操作系统的优势,并反过来利用硬件的反馈来优化软件。这种软硬一体的策略,是苹果能够成功的关键,微软也正试图复制这一点。

2. 产品线的演进与成熟:

与 Zune 一次次的“孤注一掷”不同,Surface 系列在不断地迭代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从试水到聚焦: 最初的 Surface RT 确实因为 ARM 架构和软件兼容性问题遭遇了滑铁卢。但这并没有让微软放弃,反而促使他们更加聚焦。Surface Pro 系列(x86架构)的推出,直接定位在生产力领域,与传统的笔记本电脑竞争,反而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多元化但有重点: 之后,Surface 系列也推出了像 Surface Laptop、Surface Studio、Surface Go 等不同定位的产品,但它们的核心DNA始终与“生产力”和“Windows体验”紧密相连。即使是 Go 系列,也更多地被看作是轻量级生产力设备,而不是纯粹的娱乐平板。
用户群体的培养: 尽管 Surface 的整体市场份额不如苹果的 iPad,但它在创意工作者、商务人士等特定群体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忠诚度。这些人看重的是 Surface 的灵活性和运行完整 Windows 应用的能力。

3. 市场环境的变化:

当 Zune 出现的时候,个人电脑市场虽然庞大,但 iPod 和音乐播放器市场却有着更鲜明的界限。而现在,PC 和平板电脑的界限正在模糊化。

混合办公趋势: 随着远程和混合办公的普及,一台设备能够同时满足轻便的移动性和强大的生产力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Surface 正是抓住了这个趋势。
竞品格局: 即使有 iPad Pro 这样强劲的对手,但 Surface 的 Windows 属性仍然是它独特的竞争优势,尤其对于那些习惯了 Windows 生态的用户。Surface 的成功,并不是完全取代 iPad,而是在已有的 PC 市场中开辟了一个新的细分领域,并吸引了一部分对 iPadOS 不满意的用户。

那么,Surface 真的就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它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也可能让它步 Zune 的后尘,只是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复杂的因素。

价格因素: Surface 系列,尤其是 Pro 和 Studio 系列,价格普遍偏高。虽然提供了生产力,但相比于一些传统笔记本电脑,其性价比可能并不突出。这限制了它的普及程度。
品牌认知度与用户习惯: 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提到平板电脑,首先想到的是 iPad。Surface 即使在技术上很优秀,但要改变根深蒂固的用户习惯和品牌认知,仍然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很多人仍然将 Surface 视为“微软出的平板”,而不是一个“全新的计算设备”。
生态系统的完善: 尽管可以运行完整的 Windows 应用,但在触控体验和应用商店的丰富度上,Windows 在平板模式下的表现仍然不如 iPadOS。很多专为触控设计的优质应用,iPad 上做得更好。
竞争对手的模仿与超越: 苹果的 iPad Pro 也在不断向生产力设备靠拢,通过键盘、触控笔等配件,也提供了强大的生产力体验。而传统的 PC 厂商也在不断推出二合一设备,对 Surface 形成夹击之势。

总结来说,Surface 平板电脑与 Zune 的命运走向,关键在于其核心价值和市场定位的差异。 Zune 是在一个已经相对成熟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试图用一个不够有吸引力的产品去挑战霸主,而且自身缺乏独特的生态支撑。而 Surface,则是在 PC 和平板电脑融合的趋势下,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它以生产力为核心,深度整合了 Windows 生态,并且在不断迭代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和用户群体。

因此,我认为 Surface 不会很快被人遗忘,更不会轻易重蹈 Zune 的覆辙。 它可能不会成为绝对的市场霸主,无法像 iPad 那样渗透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娱乐,但它已经成功地定义了“生产力平板”这一品类,并在特定的用户群体中建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微软通过 Surface 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家软件公司,也有能力在硬件领域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Surface 更像是一个在不断摸索中成长起来的“实力派”,虽然没有 Zune 那种“出道即巅峰然后迅速陨落”的戏剧性,但它凭借着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和对自身优势的坚持,正在稳步前行,并有望在未来的计算设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它的故事,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2号Zune Marketplace就要关闭了……默哀……

好吧我作为一个Zune的重度用户,决定回答下这个问题。

既然决定回答这个问题,就立志要做出一个软粉范儿的回答。

首先,我用过下列Zune以及和Zune相关的产品:

Zune 30G,也就是第一代的Zune

Zune II 8G,二代Zune,闪存版。

Zune Software(这是废话。。。),主要的版本分别是4.x和1.x。

WP7手机。

Zune Pass,也就是现在的Xbox Music Pass。

======================让我们首先来谈谈Zune==========================

说Zune是一款失败的产品,这是很冤枉的。你看看国内外的Zune用户,有多少人认为这款产品真的很糟的?基本上妨碍我们使用的问题(例如东亚语言支持),对于美国用户都不是个问题。

事实上,只有真正用过的人,才会认为Zune其实真的是一款很棒的产品。

Why was the Zune brand so hated?

这篇来自于Neowin的评论也问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Zune品牌这么遭恨?

The actual capabilities of the devices weren’t the problem, though. The problem came down to perception, and for whatever reason, the Zune brand as a whole had a horrible consumer perception – and it’s still hated to this day for some reason.

When I purchased a Zune HD shortly after its launch in 2009 – well aware of the lack of support it would have in terms of apps – not a single person thought I’d made a wise decision when informed I’d purchased the device.

“Ew, I don’t like Zunes,” one friend even told me, despite having never used one. A similar response came from a laughing co-worker. When I showed people the device, however, the response was always different – always positive.

At the end of the day, people who used a Zune music player knew it was a quality device. It far surpassed the sound quality of Apple’s iPod line, had an easy-to-use interface and was cheaper than the equivalent iPod to boot. Still, that didn’t change perception – something that continues to make the Zune brand the brunt of pop-culture jokes, likely from people who haven’t even used a Zune.

Zune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设备本身。而是消费者们“没头脑的先决式的观念”。直到今日Zune还被憎恨着……

当作者在2009年买了一个Zune HD以后,他的朋友们在从未用过一台Zune的情况下,就说:“额,我不喜欢那些Zune。”他的同事也如此嘲笑他。但当他像人们展示这台设备的时候,大家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总是正面的。

最后一段我就不翻译了,简而言之就是说“那一天,人类终于明白了,Zune的好用,实惠,各方面都优于iPod blahblahblah……”。但这还是没能改变消费者的那种“观念”。这种“观念”最终导致Zune变成了大众笑谈。就像那些从未用过Zune的人说的笑话一样。

事实上,我想说的是,这些Zune设备,在同时代,都是相当杰出的设备。在同价位上都比同容量iPod便宜,而且功能通常也不会少。Zune的界面也并不差于同代的iPod。

*在此处附上Zune Software 4.8的播放器界面的几张我自己的截图。可以用梦幻来形容。



那么为什么Zune会失败?

请允许我这么回答:因为它是微软推出的产品。仅仅是因为它是微软推出的产品。

科技界对微软的敌视,就好比是1937年的德国对犹太人的歧视一样。这十几年来基本上媒体一边倒地在黑微软,不论微软做什么,都会黑。“只要是微软做的,都是错的。”这年头作为媒体,你不黑微软,简直就跟胸前没佩戴纳粹万字党徽一样。

这就是“偏见”。媒体对微软的偏见,直接造成了消费者对微软的偏见。

接着,消费者对微软的偏见,又会成为媒体对微软的偏见的佐证。

就这样相互佐证,导致微软的大部分搭载软件的硬件产品最后都会失败……

Xbox的成功主要在于各大杀手级游戏(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Halo成就了Xbox……),而微软为了攻占客厅市场,可是连续亏损了许多年,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和力气。

所以尽管起初形势不好(各处一片唱衰、任天堂和索尼夹击……),微软还是坚持了下来。而Zune就没有这样的好运,因为Zune能够翻身的时候……微软已经学会了:换名字。

2008 年微软进行了一次名为“Mojave Experiment”的有趣实验实验中,微软向测试者展示一款代号为“Mojave”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并让他们将此与 WindowsVista 进行比较。出乎意外地,测试者都极度认可 Mojave,而 WindowsVista 则不受认可,谁知道这 Mojave 就是 WindowsVista

所以后来的Windows 7在Vista基础上做了许多优化,但最重要的一项优化就是:改名字。

换名字对于改变品牌认知很重要。你说Xbox,大家都说WOW!而你说Zune,大家都说呵呵。

Xbox Music Pass,听起来就像是个未来的、成功的、伟大的服务。

而Zune Pass则是个笑话。

你能理解我说的意思吧,虽然Zune Pass和XBM Pass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大家都好像知道Zune不好,而Xbox是好的。

所以Zune的失败,完全是因为媒体的不公正的报道。

(请不要说Zune开始的时候不完善。我想问有哪一款产品一开始就是完善的?iPod是吗?在最初的几个版本的固件更新之后,对于英文用户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真正的“不完善”的问题了。)

你看看腾讯科技对微软和诺基亚的报道你就知道了,基本全是坏消息……在国外,这种针对微软的偏见更加常见和普遍。营造了一种极其恶劣的舆论氛围。即使各方面都比iPod好,我也要把它说得就像不好一样。甚至从产品设计风格和路线上来找茬……

==========================谈完了Zune,来谈谈Surface=======================

Surface RT和Surface Pro,共用这Surface的名字,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所以让我们分开谈。

首先是“拖后腿的创新产品”:Surface RT。

Surface RT更像是微软在ARM平台上的一次勇敢尝试。其单从硬件来说,并不存在缺陷。很多公正的评论也认为这是款硬件上非常杰出——但是软件上十分失败的产品。

错误不在于营销,而在于Windows RT可怜的生态系统。

大家都知道, Win RT只能运行专门为ARM平台编译的APP。目前运行Win RT的平板,只有Surface RT一种。而Surface RT在上市之初并没有多少APP可用。即使到了今天,Store里也只有六万多款APP,其中有些还不支持ARM平台。

那么,会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花将近iPad的价格买一台功能不如Android平板的设备?

(更何况它还背负着微软的恶名……)

没有多少,对吧,除了最开始的一些爱好者、媒体、开发者,可能会出于某些考虑少量购买。

别跟我说SurfaceRT自带的Office,那根本就不算个事儿,不能作为真正的杀手级大卖点。没有人会为了Office而买台Office平板——这就好比说是没有人会为了看《钢铁之躯》而去买一台家庭影院一样。因为你要用Office的话,你只要打开PC就行了;你要看钢铁之躯,只要去影院就行了。

消费者们真正需要的杀手级功能,Surface RT并没有提供。所以它没有大到让人觉得“我一定要买”的亮点。

而它又在APP方面与iOS、Android有着极大的差距。

所以,没有重大卖点+APP缺乏+媒体负面攻势=Surface RT的失败。

所以Surface RT虽然是款充满创新、十分激进而且在硬件设计上令人赞叹blahblahblah……的设备,但它还是失败了。

然后是“震慑猪队友的产品”:Surface Pro。

和RT有着相似的外观,却有着超级本的配置。这就是Surface Pro想要做的:促进PC和平板的融合。

同时也是为了告诉那些OEM们,“别他妈自己做不出好设备怪老子系统不行。”

从媒体看来,Pro有几个“硬伤”:

1.Windows8当时对高DPI的支持并不好。这个是历史遗留问题……

2.续航太短。很多脑残媒体喜欢拿Surface Pro和MBA比续航。

首先,这些脑残媒体拿13寸的MBA和10.6寸的Surface Pro对比续航。

这个尺寸差距对于续航的影响有多大呢?

在那一代的MBA中,13.3寸的续航是“长达七小时”

而11.6寸的MBA为“长达五小时”。

方寸之间,续航缩短了两个小时。

再短一个小时就和Surface Pro的理论续航一样长了!

那么,比Surface还大出一圈的MBA11.6,有更长一点的续航,不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好,就算它们的电池容量一样大(虽然Air的更大),那么,

Surface采用的是全高清FHD1080P电容式多点触控屏幕(因为很重要所以要写这么长还要加粗)

而11.6寸的Air采用的是……你们所俗称的垃圾分辨率,1366x768,不可触控。

同时Surface还支持Wacom 1024级压感笔。

孰优孰劣?你以为高清屏幕不耗电吗?你以为电容式触控不耗电吗?

于是便有朋友说这是Windows的电源管理不好~你看我的Mac装了Windows续航立刻缩短一半blah blah blah……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都懒得搭理了。算了,在这里讨论这些太离题……

3.散热差。这个嘛,我只能说你又想要轻薄又想要散热,除非CPU换代升级,或者人类发展了什么逆天科技,否则都是无解的。你别说什么扇厂的散热怎么就那么好之类的——那扇厂有这么薄小的设备么?它这么小的设备,散热做的好嘛?你的MBA 11.6散热怎么样?

4.可用存储空间小。这个也是无脑媒体喊出来的。

事实上微软只是帮你把系统恢复文件全保存在硬盘上了而已。相当于是集成了一个Windows8安装光盘。

这些多出来的存储空间,在你把备份文件转移到其它存储设备(比如U盘)上之后,就可以整理出来供你使用。甚至微软官方还提供了个小助手帮助你转移这些文件。

为什么要这么做?

亲,因为Surface没有光驱啊!你买来机子,如果只有一个系统,万一出了什么故障没有USB系统安装盘怎么办?所以我就把系统恢复要用的文件先存在你的电脑里,以备不测,我既能救你不时之需,也能安静退出你的世界,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啊?

像OSX默认的情况那样,联网恢复系统的话,你就等个三天三夜去吧。有几个人买了OSX的安装U盘?(倒是的确有不少人下载了dmg来刻录优盘,比如说我就是……)

微软考虑到你有这样的不时之需,所以为你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可嚷嚷的……可是媒体还是揪着不放。在百度上一搜“SURFACE 64G 可用空间”,你得到的第一个结果就是“

64G Surface Pro 的可用空间:23G -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我还能说什么?

所以,这四个问题当中:

第一个问题,的确是问题。但也没什么好办法……据说Windows 8.1会改善高DPI屏幕的表现。但我比较没谱,貌似这种事情应该是软件开发者来更新软件解决吧……

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在Haswell这代芯片出来以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举个例子,“Sony VAIO PRO 13+附加电池模块”这个组合,在保持续航比同代MBA长的情况下,还保持了比同代MBA轻。你可以说是因为MBA用了铝合金,而VAIO PRO 13用了碳纤维。。。不管怎么说,这样的续航的确已经足够令人满意了。更何况VAIO PRO 13用的CPU性能足足比MBA 用的CPU性能高出一个不大不小的档次来。虽然眼下的Surface Pro还没有采用Haswell 芯片,但也许将来还会推出新款。

不过,Surface是否推出新款,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像是VAIO Pro 13这样的设备,已经达到了比较理想的PC平板二合一的境界。可以说Surface Pro很好地启发了OEM厂商,促进他们推出了更多更好、充满奇思妙想的设备。这就足矣。

第四个问题从软件硬件的角度来看根本就不是问题,从媒体公关的角度来看却也是微软最大的问题……这个小弟我无解,所以就不说了。
==================谈Surface、Zune以及Windows Vista的命运=================
这几款产品,好像看起来都是失败,对吧?
其实不然。微软非常善于把他们的失败产品重新包装利用。
不论是Vista=》Windows 7,还是Zune=》Xbox Music,
微软很少有哪款重要产品是完全废弃了的。你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到他们的影子。
事实上,Vista是史上最成功的一代操作系统。因为理论上它和Win7、Win8之间的差距……如果微软愿意的话……完全可以通过补丁、SP这样的方式来补上。事实上我们今天的Win7 Win8,很多技术雏形都来自于Vista。Vista看起来像是失败了,但其实它的影响之深远,是完全超乎一般人所想的。
Xbox Music这款大有可为的产品,也是完全脱胎自Zune的音乐服务。甚至MS的几乎所有音乐服务都和Zune有关。不论是在线流媒体还是影音购买。都是来自于Zune。你以为Zune死掉了,其实Zune只是隐姓埋名,就跟那些江湖大侠一样。

那么,Surface呢?
如果微软继续推出Surface系列,那么它也许会发展的更好。但是那样会让OEM厂商很痛苦。(这也就是Surface Pro虽然本机很便宜(对比MBA)但是配件价格那么高、而且机型单一的原因)
如果微软止步,或是放缓Surface 前进的步伐,那么OEM厂商将会不停地推陈出新,并在微软的感化指导下设计出更符合Windows体验的产品。
所以Surface Pro不论怎么说,都算不上一款失败的产品
失败的产品是Surface RT……当然RT也许将来也会有发展……可在我看来可能性不大……


===========================最后的话==================================
我想说的是,消费者千万不要有什么愚蠢的品牌崇拜和品牌歧视
很多产品,没有用过的时候,只听传言是没有发言权的。在你没有用过的时候,请你不要太相信那些不靠谱的媒体。就好比挑游戏不能看IGN一样。请允许我这么说:传言就跟P一样,很多媒体连P都不如。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斥着太多不准确的信息,小到养生保健,大到某朝特色,你几乎什么都不能太相信,包括你的亲眼所见,你的亲戚朋友三大妈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你一定要有自己坚定的评判标准:这个东西符合我的需求我就买。比如说我现在用的这款MD322,当初买就是因为我觉得果家的这款笔记本,性能和续航都符合我的要求,而且外观也还不错。并不是因为我是什么果粉或者我崇拜乔布斯。仅仅是因为:它符合我的需求。
不要相信那些只用某款产品几小时或者几天就开始放文章的破烂媒体。他们是按文章篇数字数来挣钱,而你靠他们仅仅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的体验就来判断一款细心打造几个月甚至上年的产品,你不觉得这很愚蠢么?你真正需要咨询的是那些对某款产品已经有一定了解,并且使用时间起码有两三个礼拜的资深用户

还有一点就是,你要明白,你永远不可能买到完美的产品。任何一款产品都有缺陷,所谓的没有缺陷只是两种情况:1.你没发现。2.你能忍受。


而作为一个专业的媒体人、科技记者,或者是说话比较负责任的“修电脑的那个人”,或者是GEEK,当你讨论一款产品的得失成败的时候,也要考虑下这款产品推出的目的(比如Surface可以说是推出来给OEM们看、以及它所在时代的限制(比如当时所有那个尺寸的X86设备续航都不怎样。当你和别的产品进行比较时,请你摆出客观的数据,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比较,不要再干那些拿13寸设备和10寸设备比续航、拿采用低频CPU的设备来和高频设备比较续航、拿ARM设备来和X86设备比续航、拿低分辨率设备和高分辨率设备比续航、或者是拿非触屏设备和触屏设备比续航这样的恶心事儿。(为什么都是比续航。。。我也不知道~)

完。有什么意见欢迎指正。


//////


许久之后的更新:我觉得Surface Pro 3的成功已经可以验证本答案的正确性了,微软联合Intel,几乎是孤军一人开辟出一个全新市场,我觉得是非常牛逼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