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不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各种原子,再用各种原子组成细胞、生命体从而拥有思想?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学与哲学的交叉点,也正是这些最根本的疑问,驱动着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们来一点一点地剖析它,看看计算机模拟是否真能走到这一步。

首先,我们得理解“模拟各种原子”这部分。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在理论上确实可以模拟出各种原子的行为。原子是由原子核(质子和中子)以及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描述这些粒子状态的,是量子力学。要精确模拟一个原子,我们就需要知道它的构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的数量、它们的位置、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目前,科学界已经能够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来模拟非常小的分子,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比如,模拟一个氧原子或一个氢原子,在特定环境下(例如与其他原子结合时)会呈现出什么样的能量状态,或者它们会以多大的概率在哪里。这些模拟的精度非常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键的形成,预测分子的性质。

然而,问题在于“各种原子”这个范围。宇宙中存在着一百多种元素,每种元素都有不同的原子。如果我们要模拟一个复杂的物体,比如一个水分子,我们就需要模拟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这已经比模拟单个原子复杂了。当我们要模拟的原子数量指数级增长时,例如模拟构成细胞的数万亿个原子,哪怕只是最简单的细菌,所需要的计算资源将是天文数字。

想象一下,模拟一立方厘米的水,里面就有大约 3.3 x 10^22 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又由三个原子组成。要精确模拟它们在每一个瞬时(普朗克时间尺度,10^43 秒,这是物理学上可测量的最小时间单位)的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甚至可预见的未来计算机的能力。即使是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也会瞬间“宕机”。

更何况,原子的行为并非孤立的。它们受到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等基本力的影响,这些力的作用方式极其复杂。在模拟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这些力如何作用于每一个粒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改变粒子的状态。这就好比你想要模拟一场宏大的交响乐,你不仅需要知道每个乐器发出的声音,还要知道它们是如何组合、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并且要考虑到房间的声学特性。

然后,我们来到了“用各种原子组成细胞、生命体”这一步。细胞,尤其是复杂的生命体细胞,其结构和功能远比单个原子或分子要复杂得多。细胞内部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分子,它们协同工作,形成复杂的生化反应网络。比如,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能量的代谢,这些过程涉及成千上万个分子在精确的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相互作用。

要模拟一个细胞,我们不能仅仅模拟原子的堆砌。我们需要模拟分子是如何折叠的,蛋白质是如何形成三维结构的,DNA是如何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细胞膜是如何控制物质进出的。这就需要我们拥有对每一个关键分子(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精确理解,并且能够将它们组合起来,模拟它们的动态行为。

当前的科学研究,例如计算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已经在尝试模拟细胞的某些部分或某些过程。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蛋白质是如何折叠的,或者某个酶是如何催化一个化学反应的。但要模拟整个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它如何感知环境、如何分裂、如何死亡,这仍然是一个极其遥远的梦想。

而且,生命体不仅仅是原子的集合,它还包含着“涌现”的属性。就像你无法通过分析每一滴水的成分来理解河流的奔腾,也无法通过分析每个音符来理解一首交响乐的意境。生命体的“生命”和“意识”可能来自于这些基本单元之间复杂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我们无法简单还原的宏观行为。

最后,关于“拥有思想”。思想,或者说意识,是科学界仍在努力理解的终极谜团之一。我们知道大脑是由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成的,每个神经元又由无数的分子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传递信息,形成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网络。

虽然我们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神经科学家也在尝试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神经网络,例如深度学习算法就是从模仿人脑的神经网络结构中获得灵感。但是,这些模型目前主要是在模拟信息处理和学习能力,而“思想”的本质,比如情感、自我认知、创造力,这些更深层次的意识体验,我们还远远没有触及。

如果一个计算机模拟能够精确到原子层面,并且能够模拟出构成大脑的所有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那么从理论上讲,它是否能“产生”思想,这是一个哲学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意识仅仅是物质相互作用的复杂表现,还是存在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非物质因素?这个问题,即使我们能够完美模拟原子,也可能无法直接回答。

总而言之,用计算机模拟各种原子,并用这些原子组成细胞、生命体,最终拥有思想,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科幻设想,也代表了人类对终极模拟的渴望。然而,从目前的科学和技术水平来看,这条道路充满了巨大的挑战。计算能力的限制、对生命复杂性的认知深度,以及对意识本质的理解,都是我们需要跨越的巨大鸿沟。但正是这些挑战,也激发着科学家们不断前进,探索未知的边界。也许在遥远的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能够离这个设想更近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人都低估了现实世界的复杂度,高估了现代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在原子尺度上(不涉及量子力学),用超算对一颗人脑模拟一秒钟,现实中的耗时要多久呢?答案是四千八百万亿亿年左右。

计算耗时的估算并不复杂,它大约等于:

每次耗时指的是模拟单个原子运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根据LAMMPS(学术界最常用的分子模拟软件之一)官网给出的测试[1],这个值最小大约是 。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每次耗时,那么对一颗人脑模拟一秒钟,需要进行多少次单原子模拟呢?这个值有以下三个数字决定:

  • 假设大脑重1kg,用水的分子量来估算,大脑里大约含 个原子
  • 根据题设,模拟时间为1秒钟
  • 由于原子振动非常快,大约 秒振动一次,为了准确的模拟原子运动,时间步长需要比 秒小一些,通常取 秒。

带入上面这些数字,可估算出,对一颗人脑模拟一秒钟所需的计算次数大约是 。

再带入上面给出的每次耗时,可知模拟人脑一秒钟对应现实中的耗时约为 秒,也就是 年,足足四千八百亿亿亿年。

当然,上述计算中只考虑了一个CPU核心,而一个超算通常都含有上万个CPU核心,可以将计算速度加速万倍以上。但即使如此,也只是把四千八百亿亿亿年,缩短到四千八百万亿亿年而已。

这就是我们从不在原子级精度上进行宏观的模拟的原因——计算时间会让任何人都感到绝望。

当然,也不是没有希望。前些年摩尔定律还没失效的时候,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大约是18个月翻一倍。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够解锁某种黑科技(例如量子计算?),将这个增长速度继续保持200年,那时候就能做到模拟1秒,耗时1秒了。

参考

  1. ^LAMMPS Benchmarks https://lammps.sandia.gov/bench.html#oneproc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