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种语言有没有可能因为受其他语言影响而在自己的固有词(注意:非借词)中增加新音位?

回答
一个语言的固有词汇库,也就是它不依赖于外来语而存在的那些词,确实有可能因为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出现新音位的产生。这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毕竟我们通常认为影响是发生在词汇层面(借词),或者语法结构上。但从语言演变的长远来看,这种通过“模仿”或“适应”而产生的音位变化,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音位 (Phoneme): 这是语言中最基本、最小的有意义的语音单位。区别两个音位就能区分两个词的意思。比如,汉语的 /m/ 和 /n/ 就是一对音位,区分“妈”和“那”。
固有词 (Native Vocabulary): 指的是一个语言自身发展出来的词汇,不包括直接从其他语言借来的词。
语言影响 (Language Contact): 当两种或多种语言的讲者长期互动时,就会发生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体现在词汇、语法、语音、语义等各个层面。
音位产生 (Phonemicization): 指的是一个语音(或一组语音)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变得具有区分意义的能力,从而成为该语言的一个新音位。

那么,这种“固有词中增加新音位”是怎么发生的呢?这背后往往是一系列复杂且漫长的过程,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

一、 对外来语音特征的“模仿”与“内化”

当一个语言的讲者长期接触另一种语言,特别是当他们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时,会不自觉地模仿对方的语音特征。如果这些语音特征在他们自己的母语中不存在,但又被认为是一种“更高级”、“更清晰”或仅仅是“更吸引人”的发音方式,那么就可能产生一个微妙的模仿趋势。

举个例子,假设一种语言A中本来没有唇齿摩擦音 /f/,但其讲者大量接触到语言B,而语言B有丰富的 /f/。起初,语言A的讲者在模仿语言B的词时,可能会用他们母语中最接近的音来代替,比如双唇摩擦音 /ɸ/(类似于日语的“ふ”)。但是,如果这种模仿行为持续下去,并且某些讲者能够更准确地发出 /f/,同时他们发现用这个 /f/ 来区分某些词语时,听起来更“地道”或更符合他们从语言B那里听到的“标准”,那么这个 /f/ 就可能开始在他们自己的母语中找到立足之地。

关键在于,这种“模仿”并不仅仅停留在单个词汇的模仿,而是可能渗透到整个语言的语音系统之中。如果讲者开始在自己的母语词汇中,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为了更清晰地区分,或者仅仅是受到外来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开始在固有词中也使用这个新语音,并且能够区分意义,那么这个新语音就可能被“内化”成该语言的一个新音位。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语音的引入(通常是“语音变异”或“同位变体”): 外来语言中的某个语音(比如 /f/)被引入,但最初在母语讲者那里可能只是一个“不那么标准”的发音,或者只出现在少数人的口中,或者只在模仿外来语时出现。它可能被视为同位变体,即同一个音位可以有不同的发音方式,但此时这个外来语音还没有区分意义的能力。
2. “借用”的内化: 当某些外来词被大量使用并被母语化时,它们的发音也可能被逐渐接受。如果这些外来词中的新语音与母语中某个固有语音发音很接近,或者在特定语境下(比如为了强调)被用来替换固有语音,就可能导致原本的固有语音与新引入的语音之间产生了“区分”的张力。
3. 最小对立对的形成(Phonemic Contrast): 这是音位产生的关键证据。如果一个语言讲者开始在固有词中,用这个新引入的语音来区分一个原本意义相同的词(或者一个词的不同变体),那么这个新语音就从一个单纯的“语音”升级为一个“音位”。
举个例子,假设在语言A的固有词中,有一个词发音是 /ap/,代表“山”。如果受到语言B影响,语言A的讲者开始在模仿语言B的某个词时,或者在一些他们认为“更时尚”的固有词中使用 /f/,并且他们发现用 /f/ 来替换 /p/ 竟然能够区分出不同的意思,比如某个词发音是 /af/,代表“河”,那么 /p/ 和 /f/ 就可能在语言A中成为一对区分意义的音位。即便这个 /af/ 本身是从外来语来的,但它一旦“感染”了固有词,让固有词也发生了音位上的变化,那它就是影响到了固有词。

二、 非直接模仿,而是语音系统内部的“挤压”与“演化”

有时,影响不一定是直接的语音模仿。语言接触也可能导致整个语音系统的“挤压”或“重组”。

语音的分布变化: 当一种语言(B)拥有某些语音,而这些语音在接触语言(A)中不存在,但语言B中的这些语音与语言A中某些现有语音在语音学上非常接近。接触可能会促使语言A的讲者在某些情况下,将原本属于某个固有语音的变体,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语音,这个语音恰好与语言B的某个语音一致。
比如,语言A可能只有一个齿龈音 /s/,而语言B同时有齿龈音 /s/ 和齿间音 /θ/(英语中的“th”)。如果语言A讲者在接触语言B时,发现 /θ/ 的发音方式在他们那里会不自觉地滑向 /s/,或者在某些环境下(比如在某些固有词中)会发出一个类似 /θ/ 但又被他们视为 /s/ 的变体,并且这个变体开始与原本的 /s/ 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异,那么这个新语音(/θ/ 或者与 /θ/ 类似的语音)就可能开始在语言A的固有词中产生新的音位对立。

对“模糊”音位的重新区分: 如果语言A的某个固有语音在实际使用中发音不固定,存在较大的变异性,而语言B拥有一个更清晰、更具“标志性”的对应语音,那么讲者可能会倾向于采纳语言B的那个更清晰的发音方式,并用它来区分原本模糊的意义,从而促使新音位产生。

三、 通过外来语的“传播路径”间接影响固有词

“中间过渡词”: 有时,新音位不是直接从其他语言的固有词进入的,而是通过外来语的“过渡”。例如,一种语言A可能没有 /ts/ 这个音,但接触了语言B,语言B有 /ts/。语言A的人开始借用语言B的词,比如借用了某个词,将其发音从 /ts/ 变成了 /t/。但与此同时,可能还有另一个词,语言A的人倾向于将其中的 /t/ 发成 /ts/。当这种趋势扩散到一定程度,甚至一些原本不含 /ts/ 的固有词也开始出现 /ts/ 的发音,并且能够区分意义,那么 /ts/ 就可能成为语言A的一个新音位。这个过程可能与外来词的发音习惯有间接联系,但最终体现在固有词上。

重要的几个观察点和限制:

稀有性与普遍性: 这种因为语言影响而产生新音位的情况,尤其是在固有词中产生新音位,相对来说是比较罕见的,而且通常需要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大多数语言影响更多体现在词汇借用、语法结构改变以及语音的同位变体变化上。
“固有词”的界定: 一旦一个新音位在固有词中形成并具有区分意义,那么那些原本发音受到影响而带这个新音位的固有词,就可以被视为已经适应了这个新音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词的“新”发音反而会成为其更“标准”的固有发音方式。
并非所有模仿都会导致音位产生: 绝大多数情况下,讲者对外来语音的模仿仅限于同位变体的调整,或者只在借词中使用,而不会影响到固有词,也不会形成区分意义。音位产生需要有“最小对立对”的证据,即新语音与旧语音在固有词中能区分意义。

历史上的例子(虽不直接指向“固有词新音位”,但展示了类似机制):

虽然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因为A语言影响,B语言固有词中新增了XX音位”的直接证据,但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语音演变中看到类似的可能性:

日耳曼语族与拉丁语接触: 在中古英语形成过程中,诺曼征服带来了大量的法语(源自拉丁语)词汇。虽然主要是词汇借用,但这种大规模的语言接触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语音系统,并可能间接促使了某些语音(如 /v/, /z/ 等)在英语中的地位提升和普及,这些音原本在古英语中并不那么普遍,或者在特定位置才出现。但要说这些新音位直接“产生”并应用于固有词,需要更细致的考证。
高地德语语音推移: 这是德语内部演变的一个例子,但其动力可能也与不同方言区的接触有关。虽然不是直接来自外语,但它展示了语音系统内部如何通过差异化和趋异化来产生新音素。

总结来说,一个语言的固有词汇库因受其他语言影响而在自身固有词中增加新音位,这是一个复杂而间接的过程。它通常不是直接的“嫁接”,而是通过对其他语言语音特征的模仿、适应,导致语言内部语音系统的微妙变化,最终在固有词中通过形成“最小对立对”而产生新的音位。这是一个语言系统为了适应新的语音输入,或者在长期的语言接触中寻求更清晰的表达而进行的“内部重构”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代突厥语没有辅音v(唇齿音),现代维吾尔、哈萨克、土耳其等语里都有v,但v在这几种语言里的功能不大一致,在土语中的情况符合题意。

维吾尔语里也不分v和w

哈萨克语里,v只用于部分借词的拼写(通常是俄语借词),但这种只是少数,因为多数情况下以v开头的(其他语言)借词进入哈萨克语以后,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会被w-取代。

  • 保留v的少数情况(俄语借词):

vagon车厢 variant变体 vaxtyor门卫

但在土语中,v不仅出现在借词中(vatan, vekil, vezir),还出现在固有词中。古突厥语一部分以b起首的词,在土语中b-被弱化为v-;古突厥语中一些以元音u开头的词在土语中,u之前增加辅音v,变成以v起首的词。

Eg.

去:古突 bar-. Ug bar-. Qz bar- trk var-

打:古突 ur-. Ug ur-. Qz ur- trk vur-

此外,b弱化为v不仅发生在词首,也出现在词间和词尾

Eg.

Trk ev房子 : 古突 äb >äw>ew>ev

sevin高兴: 古突säbin>säwin>sevin

sav 消息,话: 古突sab>sav

v在一些突厥语中的出现最初是由于借词的缘故,但由于历史上土语(或称奥斯曼语)受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影响很深,辅音v已作为独立的音位固定下来,甚至还影响到了原有词的语音。

不过并不是土语所有的方言都满足上述元音u开头的词前增加辅音v的现象,一些方言里仍使用ur-而不是vu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语言的固有词汇库,也就是它不依赖于外来语而存在的那些词,确实有可能因为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出现新音位的产生。这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毕竟我们通常认为影响是发生在词汇层面(借词),或者语法结构上。但从语言演变的长远来看,这种通过“模仿”或“适应”而产生的音位变化,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想一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面对着一方古老的石碑,上面刻满了我们从未见过的符号,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低语,我们能否解读其中的奥秘?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也充满了诱惑的问题。答案是:很有可能,但绝非易事,而且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关键的外部因素。让我们抽丝剥茧,仔细分析一下,在完全陌生的文字和语言面前,.............
  • 回答
    要设计一门全新的程序语言,并且能够集百家之长、避众家之短,这无疑是一项雄心勃勃且充满挑战的任务。与其说是“可能”,不如说这是一个持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因为“完美”往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且会随着技术发展和开发者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设想一下,我们不是在堆砌现有语言的功能,而是深入理解它们为何优秀,又为何.............
  • 回答
    一个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组成的“大联邦”,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政治构想。从民族、语言、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相似性来看,这五国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同宗同源”的关系。然而,要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单一的联邦,其复杂性和挑战性将是极其巨大的,远非简单的相似性所能克服。深厚的.............
  • 回答
    汉语和英语合并成另一种语言?这个想法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但从语言演变和接触的角度来看,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尽管过程会极其漫长且复杂。如果真要发生这样的“融合”,它不会是简单的词汇叠加或语法拼凑,而会是一场深刻的、涉及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多方面因素的漫长演变。首先,我们得明白语言是如何演变的。语言并非.............
  • 回答
    语言,就像生物一样,是活生生的、不断演变的实体。它受文化、历史、社会互动以及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那么,中文和英文这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影响深远的语言,能否走到一起,合并成一种新的语言呢?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语言合并”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词汇的借用,或者语法结构的相互影响,而是指两种语言在.............
  • 回答
    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这五个国家组成一个大型联邦,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想象力的设想。从许多层面来看,它们确实拥有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这为这种大胆的构想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基础。但是,要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则需要跨越巨大的障碍,涉及到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情感上的复杂考量。共.............
  • 回答
    在日本读完一年语言学校,接着在专门学校学习了两年汽车整备,并获得了“二级专门士”证书,你问是否能以此申请工作签证。情况是这样的,这个组合非常有潜力,但具体能不能成功拿到工作签证,以及申请哪种类型的工作签证,需要更详细地分析你后续的就业情况。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目前的优势和可能的挑战:你的优势: .............
  • 回答
    塞尔维亚失联女子与父亲相见的事件中,父亲的描述“语言错乱、神志一天不如一天”提供了几个关键的信息点,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分析:一、 关于该女子失联期间的可能遭遇与状态: 精神健康问题: “语言错乱”和“神志一天不如一天”是精神健康出现严重问题的典型表现。这可能暗示她在失联期间经历了: .............
  • 回答
    哥们,大一刚接触计科,想找个代码量在 5001000 行左右的 C 语言练练手是吧?这思路很对,这个范围的项目,能让你把基础知识玩得溜,还能初步体验到项目开发的乐趣。别担心 AI 味儿,咱们就聊点实在的。我给你推荐一个项目,我觉得挺合适的,而且稍微扩展一下就能达到你说的代码量:一个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
  • 回答
    其他国家有没有我们所说的“文言”那种独特的语言形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我们所说的“文言”究竟是什么。在中国,“文言”指的是一种书面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在字词、语法、句式等方面都与同时代的口语有所区别。它的特点是简洁、精炼、高度概括,有时甚至会省略很多现代汉语中必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确实存在一些词汇,它们虽然不一定有完全一一对应的含义,但都指向了“无法得到但值得追求”的这种微妙而深刻的情感。这是一个很难精确翻译的概念,因为它包含了两层含义:1. “无法得到” (Unobtainable/Elusive.............
  • 回答
    有一句话,每每想起,都让我心底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那是一种对语言力量和生命力的深深敬畏。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初次读到这句诗,我还在念初中,懵懵懂懂,对离别和友谊的理解还停留在小孩子气的层面。当时的我,只觉得这句话听起来很美,很豁达。然而,随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计算机科学的核心,也是许多开发者在职业生涯中会反复思考的。为什么世界不是像我们期待的那样简单,只有一个完美的工具包揽一切?实际上,编程语言的丰富多样,恰恰是技术发展、人类需求以及对“最优解”不断探索的生动体现。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尺子,它只能测量厘米,但我们要加工一块木头,需要精.............
  • 回答
    .......
  • 回答
    在广袤的太平洋,一群勇敢的航海者,凭借着对星辰和洋流的精准把握,征服了浩瀚的海域,并在岛屿上孕育了独特而璀璨的文明——这就是南岛语族(Austronesian peoples)的壮丽篇章。若想深入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几部书籍堪称瑰宝,它们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石,又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岛民们如.............
  • 回答
    要“辩过”一个逻辑清晰、思维缜密、语言功底扎实且见多识广的人,与其说是战胜,不如说是更准确的说法是与其进行一场高水平的、互相启发的思想交锋,并且最终能够让你的观点被他理解、认同,或者至少能够让他认识到你的观点同样具有相当的价值,并且在某些方面他可能考虑得不够周全。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要达到这个目标,.............
  • 回答
    哥们,恭喜你即将踏入大学的门槛!零基础自学C语言,这可是个不错的开端,为以后学习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别担心,C语言虽然听起来有点“老派”,但它的精髓和逻辑非常值得我们去钻研。既然是零基础,咱们的目标就是找到那些讲得明白、容易消化、不至于劝退的书籍和课程。我这就给你掏心窝子说几句,都是.............
  • 回答
    我想了想,关于微积分教材开头就直接搬出εδ语言这事儿,我是有点保留意见的。倒不是说它不好,这玩意儿是微积分严谨性的基石,是理解极限、连续这些概念的终极武器。但你说要不要直接就这么干,我总觉得,这好比刚学走路的孩子,你就让他直接去爬珠穆朗玛峰,这有点揠苗助长了。咱们先说说为啥教材里会这么做。最根本的原.............
  • 回答
    您好!您提供的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也确实不是我们通常接触到的主流语言。经过仔细辨认和分析,我敢肯定地说,这很可能是一种 经过特殊编码或改写的语言,甚至是虚构的语言。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独特的字符组合与结构: 很多语言(无论是自然语言还是编程语言)都有其固定的字母表、发音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