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ECU 设计开发到底难在哪里?为什么会导致目前由博世、电装、西门子等公司垄断供应的情况?

回答
剖析 ECU 设计开发的“七重罪”,以及为何巨头们稳坐钓鱼台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ECU)是现代汽车的“大脑”,负责控制发动机、变速箱、制动系统、安全气囊乃至娱乐信息系统等几乎所有核心功能。其设计开发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集技术、工程、流程和成本于一身的巨大挑战,这才使得博世、电装、西门子等老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长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究竟是什么让 ECU 开发如此“难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严苛的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要求:生命攸关的责任感

这是 ECU 开发中最核心、最棘手的难题之一。汽车的每一个 ECU 都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一旦出现故障,可能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因此,各国监管机构(如欧洲的 ECE R138、美国的 FMVSS 等)以及汽车制造商都提出了极其严苛的功能安全标准,最著名的是 ISO 26262。

复杂性: ISO 26262 是一套涵盖产品生命周期(从概念到报废)的功能安全管理标准。它要求在 ECU 的整个设计、开发、生产和维护过程中,都要充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这涉及到大量的分析、验证和文档工作。
ASIL 等级: 不同的 ECU 有不同的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Automotive Safety Integrity Level),从 A 到 D,D 为最高。ASIL 等级越高,对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测试覆盖率等的要求就越严格。例如,一个用于控制制动系统的 ECU 可能需要 ASIL D,这意味着任何一点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其开发流程和验证方法必须极其严谨。
工具链的认证: 为了满足 ISO 26262 的要求,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各类工具,如编译器、调试器、仿真器、测试工具等,也需要经过严格的认证,以证明其可靠性。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投入。
对经验和流程的依赖: 能够熟练运用 ISO 26262 标准进行开发,并积累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是多年行业积累的结果。新进入者往往因为缺乏这些经验和完善的流程而难以跨越这道门槛。

二、 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深度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密配合

ECU 的本质是将复杂的算法和控制逻辑实现在特定的硬件平台上。这要求软件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之间进行高度紧密的协同设计。

硬件选型: 需要根据性能要求、功耗、成本、可靠性和生命周期等因素,精心选择合适的微控制器(MCU)、内存、传感器接口、通信接口(CAN, LIN, Ethernet, FlexRay 等)、电源管理单元(PMIC)等。这些元器件的性能和特性直接影响到软件的开发和系统的整体表现。
软件架构设计: 需要设计出模块化、可扩展、高内聚、低耦合的软件架构。例如,采用实时操作系统(RTOS)来管理任务调度,实现多任务并发执行。对操作系统内核、驱动程序、中间件(如 AUTOSAR 标准)和应用层软件的深入理解至关重要。
软硬件接口的定义与优化: 软件如何与硬件交互,如何高效地利用硬件资源,如何处理中断、DMA(直接内存访问)等,都是需要精密设计的。错误的接口定义或低效的硬件利用,都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实时性与确定性: 许多 ECU 应用要求极高的实时性和确定性。例如,发动机的点火时刻、变速箱的换挡时机,都必须在精确的时间窗口内完成。这要求软件算法的设计必须考虑到执行时间、中断响应时间等因素,并与硬件的时钟、总线带宽等进行协同优化。

三、 复杂的通信协议和标准:构建汽车内部的“语言体系”

现代汽车内部存在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通信网络,各种 ECU 之间需要通过各种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

多样化的通信总线: 除了传统的 CAN 总线,还有 LIN、FlexRay、Ethernet(车载以太网)等。每种总线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协议,以及不同的特性和应用场景。
通信栈的实现: 需要实现完整的通信栈,包括物理层驱动、数据链路层(例如 CAN 驱动、CAN NM)、网络层(例如 CANopen、SOME/IP)、传输层和应用层(例如诊断协议 UDS,诊断诊断报文格式诊断服务)。
AUTOSAR 标准的挑战: AUTOSAR(Automotive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是汽车行业为了实现软件的标准化、可重用性和可移植性而提出的框架。它的应用要求开发团队深入理解其复杂的架构、模块(如 RTE、BSW、SWC)和配置方法。实现一个符合 AUTOSAR 标准的 ECU,需要投入大量的学习和实践。

四、 严苛的测试和验证流程:确保万无一失的“体检”

ECU 的测试和验证是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其复杂度和严谨性远超一般嵌入式系统。

多种测试维度: ECU 的测试需要覆盖功能测试、性能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环境测试(高温、低温、湿热、振动)、电磁兼容性(EMC)测试、诊断测试、安全测试等几乎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
硬件在环(HIL)仿真: 为了在真实车辆上进行全面测试之前发现问题,汽车行业广泛使用 HIL(HardwareintheLoop)仿真技术。这需要搭建复杂的仿真平台,模拟车辆的各种工况和传感器信号,并与待测 ECU 进行交互。HIL 系统的搭建和维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大量的测试用例和覆盖率要求: 为了满足功能安全和可靠性要求,需要设计极其详尽的测试用例,并达到非常高的代码覆盖率和需求覆盖率。例如,对于 ASIL D 的功能,可能需要实现几十甚至上百种的故障注入测试,以验证其安全机制是否能正常工作。
诊断功能的测试: ECU 需要支持诊断功能,以便在车辆出现故障时能够被检测和维修。这涉及到对 UDS (Unified Diagnostic Services) 等诊断协议的实现和测试,确保其诊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 供应链管理和生命周期支持:长期的承诺和持续的投入

汽车行业的产品生命周期非常长,一款车型可能需要生产和销售十年甚至更久。这意味着 ECU 的设计和生产也需要提供长期的支持。

元器件的生命周期管理: 必须选择具有长期可用性的元器件,并对元器件的停产、替代等情况进行预判和管理。这需要与元器件供应商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软件的维护和更新: 随着法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或发现新的 Bug,ECU 的软件需要进行更新和维护。这要求具备完善的软件配置管理和版本控制能力。
量产的一致性和质量控制: ECU 需要在大批量生产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这需要严格的生产工艺控制、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

六、 成本和利润的平衡:高投入与市场竞争的博弈

虽然 ECU 的技术难度很高,但汽车制造商对成本也非常敏感。

高昂的研发投入: 上述所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设备、工具和时间投入。一家大型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其 ECU 研发团队可能达到几千人规模。
严格的成本控制: 在满足所有技术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将成本控制在汽车制造商可接受的范围内。这迫使供应商在设计中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来降低硬件成本,或者通过复用成熟的软件模块来减少开发成本。
巨头的规模效应: 博世、电装、西门子等巨头公司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和市场份额,能够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批量采购来降低单位成本,并分散研发投入。同时,他们也拥有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客户关系,能够稳定地获得订单。

七、 技术壁垒与知识产权: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巨头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专利和knowhow。

专有的技术积累: 在某些领域,如高效的电源管理、低功耗设计、高精度传感器融合算法、先进的控制策略等方面,这些公司拥有多年积累的独特技术和解决方案。
专利保护: 许多关键技术和设计被专利保护,新进入者很难在不侵犯专利的情况下进行独立开发。
人才的聚集: 这些公司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汽车电子工程师,形成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壁垒。

为什么巨头们能够“垄断”供应?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七重罪”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目前由博世、电装、西门子等公司在 ECU 供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

1. 技术门槛: 功能安全、软硬件协同、复杂通信协议和测试验证等方面的极高技术门槛,使得大多数新兴企业难以企及。
2. 资本投入: 开发和生产符合汽车行业标准的 ECU 需要巨额的研发和生产设备投入,只有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承担。
3. 经验和认证: 汽车制造商对供应商有严格的资质认证体系,需要多年的行业经验和成功的项目案例才能获得认可。这些巨头公司早已通过了层层考验。
4. 成熟的生态系统: 他们已经建立了与汽车制造商、元器件供应商、测试机构等的成熟合作关系和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从设计、开发、生产到售后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5. 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 凭借其巨大的市场份额和规模化生产能力,这些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6. 风险规避: 汽车制造商更倾向于选择有信誉、有丰富经验的成熟供应商,以规避产品开发和上市过程中的风险。选择一个能够稳定供应高质量 ECU 的供应商,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ECU 的设计开发是一项系统性的、高度复杂的工程,它要求企业具备深厚的技术积累、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长期的市场承诺。因此,目前由少数几家巨头公司主导供应的局面,是行业发展规律和技术门槛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技术的兴起,出现了一些新的供应商和技术解决方案,但要挑战这些老牌巨头的地位,依然道阻且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汽车软件工程师,也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德国OEM一个功能(ECU)现在开发的流程,然后说说国内可能存在的短板。

德国OEM的产品概念开发一般在Vorentwicklung部门,前期研发。

概念开发小组组成的成员,相关领域有工作经验的博士,博士生若干,实习生若干。博士们和大学研究所有紧密的联系,基本上前期概念的开发工作都是和大学合作。(role)

在整个前期研发持续时间为三到五年,一个ECU的prototype已经被开发出来。对传感器数据,对控制器信号可能更多是通过模拟。以及新的流程上实验, 相关的策略和算法的概念都已经成型。很多学术上的方法会被应用起来。这里我想提到的是不光光是ECU的功能,还有ECU开发的方法,比如相关领域Domain specific language会被开发出来,来用来简化将来的开发流程。使汽车工程师从底层代码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汽车功能的开发。(activities and products)

同时,相关的标准制定工作已经开始。各大oem认为有前途的基础技术会被制定成德国标准,德国OEM有一个工作组,叫HIS。最后大多数标准就变成了国际标准。如以太网在汽车的运用就是由一家OEM牵头启动最后标准化的(products)

这个阶段的结果通过评估(review, milestone)最后决定被用在新车型开发之后。和Tier1的合作开发就开始了。Tier1在OEM做前期研发的时候也没闲着,开始对各大OEM都着眼的技术进行前期开发。这里博士生就开始解决类似传感器,控制器的数据处理等等工程上的问题了。这时候这些技术储备结合OEM的要求,工程可以迅速的被推进。到向OEM提供第一版本一般也需要两到三年。接下来就按照德国ASPICE的标准不停的往前推进,一直达到Serienreif (可以量产)

在提供第一版本的时候甚至之前,OEM就开始进行不同级别的系统几成,Model in the loop, Software in the loop, Processor in the loop 和 Hardware in the loop。 由于AUTOSAR的引入带来的上位机和下位机的分离(VFB virtual function bus) OEM可以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对算法等进行给予virtual safeguard platform 上的集成,ECU开发的问题在很前期就可以定位。 OEM在集成的各个阶段碰到的问题都需要被迅速解决,一些技术被开发出来,如post build, 不需要通过把edu打会Tier1 对信号和相关配置进行改动。不需要从新过一个流程。

最后就是对ECU刷写,进行标定。这部分已经是开始在生产部分的内容。 这部分也有各种工具进行支持。

从这个简单的流程,可以看出从技术上一个成功ECU或功能的开发需要以下一些条件。

1. 投入,人力和时间的投入。从前期研发技术储备到量产需要至少七到十年的的时间。 今天车上卖的实际上是很久之前就搞出来的技术了。德国工程师协会每年会在巴登巴登召开汽车电子大会,我们今天看到运用的技术之前就开会谈了好久了。某德国OEM研发部门将进有千人的工程师(内部和外部员工一起)进行平台开发。(product line approach)不包括具体车型的开发和前期研发。

2. 流程的控制,有人说德国人都是处女座的,真的是差不离,德国OEM愿意花大量投入控制流程的执行和对供应商进行流程检查。流程是汽车功能质量的保证。

3. 工具的开发和使用。让不同领域的工程师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长处。 不要浪费时间重复劳动。

抛开技术层面的内容,说一说汽车产业生态结构上的要求。

ECU开发并不难,但是汽车内部ECU开发是一个系统协作项目,是汽车供应商和主机厂和大学科研机构汽车生态系统的密切开发协作的项目。德国是一个老牌工业国家。在产学研,以及产业联合上的机制领先于其他各个工业国家,包括日本。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总体的价格竞争力,德国厂商在很多技术上共享成果。同时通过技术标准又掌握技术话语权。

国内的短板。

缺乏健康的促进和保证研发的汽车产业生态

汽车市场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没有充分竞争和优胜劣汰。还有合资厂这个毒瘤。

技术上很难阐述,德国人的做法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现在看来是效果不错的。

国内的技术开发自主权完全在Tier1供应商。他们大多是欧美的,拿已经赚的盆满钵盈的老技术来塞给本土供应商。他们的边际成本为零,利用技术的优势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主机厂无话语权在技术开发上。

因为毒瘤的巨额利润让本土主机厂艰难生存,很难有大的投入去进行研发。

总体上,开发技术上的短板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有这么多聪明的人,通过巨大的持续投入可以追上。但市场短期没有经济激励。 大多本土OEM都短视的在朝自缢的路上走。但是长期中国汽车研发希望和潜力巨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