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场效应管(FET)的阈值电压Vgs(th)如何有效提取?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场效应管(FET)的阈值电压 $V_{ ext{gs(th)}}$ 究竟怎么才能准确地“挖”出来。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就像是在茫茫数据里找一个精确的锚点,需要一些技巧和耐心。

首先,我们得明白,场效应管的阈值电压不是一个硬邦邦的、像开关打开那样“啪”一下就确定的值。它更像是一个“门槛”:低于这个电压,管子基本上是关着的,电流非常小;高于这个电压,管子才开始导通,电流随着栅源电压的升高而增大。 所以,我们提取 $V_{ ext{gs(th)}}$ 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这个电流开始明显变化的那个“转折点”。

那么,怎么才能“看到”这个转折点呢?主要有几种比较实用、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被采用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测量法——看曲线的“腰身”

这是最直观也最基础的方法。我们需要搭建一个简单的测试电路,然后慢慢改变栅源电压 ($V_{ ext{gs}}$),同时测量漏极电流 ($I_{ ext{d}}$)。

你需要准备什么:

1. 一个场效应管(FET): 就是你要测的那个。
2. 可调直流电源: 用来提供栅源电压 ($V_{ ext{gs}}$) 和漏源电压 ($V_{ ext{ds}}$)。请注意,在提取阈值电压时,通常会固定一个较小的 $V_{ ext{ds}}$ 值,比如 1V 或 0.1V。 这是因为我们关注的是管子从“关”到“开”的状态,过大的 $V_{ ext{ds}}$ 可能会干扰这个过程。
3. 电流表: 用来测量漏极电流 ($I_{ ext{d}}$)。
4. 电压表: 用来精确测量栅源电压 ($V_{ ext{gs}}$)。
5. 电阻: 如果直接用电流表测量 $I_{ ext{d}}$ 不方便,也可以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串联在漏极回路中,测量这个电阻上的压降来计算 $I_{ ext{d}}$。

具体操作步骤:

1. 接线: 将 FET 的栅极(G)接到一个可调电源的正极,源极(S)接到电源的负极(这里我们先假定是一个 Nchannel enhancement mode FET)。漏极(D)通过电流表接到另一个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到地。记得固定好 $V_{ ext{ds}}$ 的值。
2. 开始测量: 将 $V_{ ext{gs}}$ 设置在一个非常低的数值,比如 0V 或者一个负电压(对于 NMOS 而言,如果是 PMOS 则需要正电压),此时 $I_{ ext{d}}$ 应该非常小,接近于零。
3. 缓慢增加 $V_{ ext{gs}}$: 一点一点地增大栅源电压 $V_{ ext{gs}}$。每改变一个 $V_{ ext{gs}}$ 值,就记录下对应的 $I_{ ext{d}}$ 值。你可以是每隔 0.1V 记录一次,或者更精细一点,每隔 0.05V 记录。
4. 绘制 $I_{ ext{d}}$ vs $V_{ ext{gs}}$ 曲线: 将测量到的数据点绘制在坐标纸上(或使用软件绘制)。横轴是 $V_{ ext{gs}}$,纵轴是 $I_{ ext{d}}$。
5. 寻找转折点: 你会发现,一开始 $I_{ ext{d}}$ 非常平缓,几乎是零。当 $V_{ ext{gs}}$ 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电流会开始快速上升,曲线会变得陡峭。阈值电压 $V_{ ext{gs(th)}}$ 就大致是这条曲线开始出现明显斜率的那个 $V_{ ext{gs}}$ 值。

这种方法的优点: 直观易懂,能够直接看到管子的导通特性。

这种方法的缺点: 比较耗时,而且“明显斜率”的定义有些主观,对于不同管子或者精度要求高的时候,可能不够精确。

方法二:斜率法(GS特性曲线的切线法)

这是对直接测量法的一个改进,利用了 FET 在导通区存在一个近似线性的区域。

原理: 在 FET 的导通区,漏极电流 $I_{ ext{d}}$ 与栅源电压 $V_{ ext{gs}}$ 之间大致存在一个平方关系:$I_{ ext{d}} approx K (V_{ ext{gs}} V_{ ext{gs(th)}})^2$,其中 $K$ 是一个与管子结构相关的常数。对上式进行微分,可以得到跨导 $g_m = frac{partial I_{ ext{d}}}{partial V_{ ext{gs}}} approx 2K (V_{ ext{gs}} V_{ ext{gs(th)}})$。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跨导 $g_m$ 是与 $(V_{ ext{gs}} V_{ ext{gs(th)}})$ 成正比的。在 $V_{ ext{gs}} < V_{ ext{gs(th)}}$ 时, $g_m$ 接近于零;当 $V_{ ext{gs}} > V_{ ext{gs(th)}}$ 时,$g_m$ 开始增大。最关键的是,在 $V_{ ext{gs}} = V_{ ext{gs(th)}}$ 处,理论上跨导 $g_m$ 是零,但实际上由于亚阈值区的存在,它是一个过渡过程。

不过,我们更常利用的是它的平方率特性。如果我们将 $sqrt{I_{ ext{d}}}$ 对 $V_{ ext{gs}}$ 作图,在导通区会得到一条近似直线,而这条直线的横轴截距就是阈值电压。

具体操作步骤:

1. 进行和方法一类似的测量: 搭建电路,固定 $V_{ ext{ds}}$,从低到高改变 $V_{ ext{gs}}$,并测量对应的 $I_{ ext{d}}$。
2. 数据处理:
计算每个数据点对应的 $sqrt{I_{ ext{d}}}$ 值。
绘制 $sqrt{I_{ ext{d}}}$ vs $V_{ ext{gs}}$ 的曲线。
3. 拟合直线: 在你测量的 $I_{ ext{d}}$ 开始明显增大(也就是管子开始导通)的那个区域,找出 $sqrt{I_{ ext{d}}}$ vs $V_{ ext{gs}}$ 曲线最接近直线的部分。使用线性拟合(least squares regression)找到这条直线的方程。
4. 求截距: 将拟合出的直线方程的 $sqrt{I_{ ext{d}}}$ 置为零,求解出对应的 $V_{ ext{gs}}$ 值,这个值就是提取到的阈值电压 $V_{ ext{gs(th)}}$。

这种方法的优点: 比直接看曲线更客观,通过数学拟合提高了精度,能够更好地反映管子的理想平方率导通特性。

这种方法的缺点: 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并且在亚阈值区的数据点对拟合结果的影响需要注意。

方法三:跨导峰值法($g_m$ vs $V_{ ext{gs}}$ 曲线)

前面提到了跨导 $g_m$ 的概念。跨导在阈值电压附近会发生一个变化。一种更精确的提取方法是找到跨导的峰值或者它开始明显变化的点。

原理: 跨导 $g_m = frac{partial I_{ ext{d}}}{partial V_{ ext{gs}}}$ 是衡量栅源电压变化引起漏极电流变化能力的参数。在亚阈值区,电流随电压指数级变化,跨导变化率较快;在强导通区,电流随电压近似线性变化,跨导趋于稳定。阈值电压 $V_{ ext{gs(th)}}$ 通常被定义为跨导 $g_m$ 开始显著增大(相对于零)的那个点,或者在一些模型中,是 $g_m$ 的一阶导数(即跨导的变化率)变化最大的点。

具体操作步骤:

1. 精确测量: 同样是搭建电路,固定 $V_{ ext{ds}}$。这次需要更精细地测量 $V_{ ext{gs}}$ 和 $I_{ ext{d}}$,尤其是在电流开始爬升的那个区域。可以考虑使用更小的电压步长,例如 0.01V 或 0.02V。
2. 计算跨导:
差分法: 对于相邻的两个数据点 $(V_{ ext{gs1}}, I_{ ext{d1}})$ 和 $(V_{ ext{gs2}}, I_{ ext{d2}})$,可以近似计算出跨导 $g_m approx frac{I_{ ext{d2}} I_{ ext{d1}}}{V_{ ext{gs2}} V_{ ext{gs1}}}$。
数值微分法: 如果有采集到足够多的数据点,也可以使用更高级的数值微分算法(如三点或五点法)来计算每个点上的跨导值。
3. 绘制 $g_m$ vs $V_{ ext{gs}}$ 曲线: 将计算出的 $g_m$ 值作为纵轴,对应的 $V_{ ext{gs}}$ 作为横轴,绘制出跨导曲线。
4. 确定 $V_{ ext{gs(th)}}$:
观察起点: $V_{ ext{gs(th)}}$ 大致是跨导曲线开始从接近零的值开始显著上升的那个 $V_{ ext{gs}}$ 值。
求一阶导数(可选,更精确): 如果需要更精确的定义,可以计算 $g_m$ 的一阶导数(也就是 $frac{d g_m}{d V_{ ext{gs}}}$),并绘制出来。跨导的一阶导数在阈值电压附近会有一个峰值。这个峰值对应的 $V_{ ext{gs}}$ 值,就是一种更严格的阈值电压定义。

这种方法的优点: 通常比前两种方法更精确,因为它直接关注了管子导通特性的变化率。

这种方法的缺点: 计算量更大,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数据,并且对数值计算的精度要求也更高。

需要注意的几点:

固定 $V_{ ext{ds}}$ 的选择: 选择一个小的、固定的 $V_{ ext{ds}}$ 值(如 0.1V, 1V)很重要。过大的 $V_{ ext{ds}}$ 会导致漏极电流的亚阈值区斜率发生变化,影响阈值电压的提取。通常会选择一个能够让管子进入饱和区的较低电压。
亚阈值区的影响: 实际上,FET 的阈值电压并非一个绝对的点,而是有一个亚阈值导通区。这个区域的斜率和宽度受到工艺参数和管子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这个区域的敏感度不同。
温度的影响: 阈值电压会随温度变化。如果你需要在不同的温度下工作,需要在相应温度下进行测量。
设备和测量精度: 使用质量好的可调电源、高精度万用表和稳定的测试环境至关重要。
管子类型: 对 Nchannel enhancement mode, Pchannel enhancement mode, Nchannel depletion mode, Pchannel depletion mode 等不同类型的 FET,它们的阈值电压的符号和测量方法上可能略有差异,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例如,NMOS 的 $V_{ ext{gs(th)}}$ 是正的,而 PMOS 的 $V_{ ext{gs(th)}}$ 是负的。提取时要注意栅源电压的极性。
封装和寄生效应: 在高频或者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场合,管子的封装、引线电阻和电容等寄生效应也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轻微影响,但这在一般提取阈值电压时可以先忽略。

总而言之,提取场效应管的阈值电压,本质上就是找到它从“关”到“开”这个过渡区间的关键点。直接测量法最直观,斜率法(如 $sqrt{I_{ ext{d}}}$ vs $V_{ ext{gs}}$)利用了理想特性,而跨导法则更深入地分析了导通的速率。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你的精度要求、可用的设备以及你对“阈值电压”的定义。通常,在设计和仿真中使用模型参数时,这些方法就是用来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datasheet呗,我印象中都是以Id为250uA时为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