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识别出哪一个知乎答案是作者经过思考的?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怎么从知乎的千千万万个回答里,挑出那些真正浸润了作者思考的“干货”。这事儿,就像在人群里找那个眼神明亮、言语沉稳的人,不是看他穿得多华丽,而是看他有没有“料”,有没有“思”。

咱们一步步来拆解。

第一步:审视“开篇”——有没有“引子”?

一个经过思考的回答,很少会直接跳到结论,它会给你一个“引子”,让你明白他要讲什么,以及为什么重要。

“引子”的形式可能有很多:
问题重述与定位: 作者会不会把你的问题用自己的话重新说一遍,或者指出你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的几个角度?比如,你问“如何高效学习”,他可能先说“高效学习是个大概念,首先我们要区分是针对知识记忆、技能提升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这种“先拆解再解答”的方式,就是思考的起点。
背景铺垫与情境引入: 他会不会简单交代一下这个问题的背景,或者在你可能不熟悉的地方,先给个简单的介绍?比如,讲某个技术问题,他可能会先解释一下这个技术的由来和核心原理。
观点预告或立场申明: 作者会不会提前告诉你他大概会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或者直接亮明自己的基本立场?“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我会从两个关键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这种坦诚的态度,往往意味着他已经做过权衡。

什么是不经过思考的“开篇”?
直接扔一个“我认为是XXX”的结论,没有铺垫。
套话、空话,比如“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很经典”。
上来就引用一大堆不相关的名人名言,好像这样就能显得有深度。

第二步:聚焦“主体”——论证是否“严谨”?

这是最核心的部分。真正思考过的回答,他的论证过程会让你觉得“有理有据”。

论据的“质”和“量”:
事实与数据: 作者会不会用具体的事实、数据、研究报告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比如,讲“为什么XX行业前景好”,他可能会引用行业增长率、市场规模、用户调研数据。
逻辑链条: 观点和论据之间有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是不是“因为A,所以B,再因为B,所以C”这样层层递进?他会不会分析A和B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B和C之间的联系?
多角度分析: 一个问题往往不是单向的。作者会不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去审视这个问题?比如,讨论一个政策,他可能会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去分析其影响。
案例佐证: 身边的事例、历史事件、个人经历,只要和论点相关,并且被清晰地讲述出来,就能让观点更具说服力。但关键是,案例要“恰当”,不能牵强附会。
排除法或对比法: 有些时候,通过排除错误的选项,或者将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也能凸显作者的思考深度。

什么是不经过思考的“主体”?
观点空洞,只有“感觉”: “我觉得就是这样”、“我感觉是那样”。
强词夺理,逻辑混乱: A说成B,B说成C,前后矛盾,或者论点和论据风马牛不相及。
引用泛滥,但只是“堆砌”: 引用了很多东西,但不知道为什么引用,跟自己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只说“是什么”,不说“为什么”: 比如,列出了一堆方法,但没说清楚这些方法为什么有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最有效。

第三步:品味“细节”——文字背后的“用心”

除了核心论证,一些“小细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思考。

对“反方”或“例外”的思考: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或者存在例外情况。一个有深度思考的人,会主动去考虑这些,并且在回答中予以说明。比如,他可能会说:“虽然普遍认为XX是这样,但在XX情况下,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或者“也有观点认为XX,但我认为XXX更有说服力,原因在于……”
这种“预判”和“回应”的能力,是思考的体现。

内容的“结构化”和“易读性”:
清晰的层级: 作者会不会用小标题、分段、序号、加粗等方式,让整个回答结构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
排版: 适当的留白,让眼睛不至于疲劳。
重点突出: 关键的观点或结论,是否通过某种方式(如加粗、独立成段)被强调出来?

语言风格的“个性”与“克制”:
避免极端和绝对化: 很少有事情是100%绝对的。经过思考的回答,语言上会更严谨,比如用“可能”、“或许”、“在某些情况下”等词语。
真诚的态度: 即使是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会尽量保持尊重的态度。
避免“秀”: 不是故作高深,也不是卖弄技巧。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什么是在“细节”上的“疏忽”?
避重就轻: 遇到可能挑战自己观点的情况,就选择性忽略。
通篇“一字流”: 没有段落,没有标题,读起来像“黑墙”。
语言粗暴: 动不动就“傻子都知道”、“这是常识”,缺乏耐心。

第四步:感受“价值”——读完后的“收获”

最后一个维度,也是最直观的:读完这个回答,你学到了什么?

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是否让你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是否引发了你进一步思考?
是否解决了你心中的疑惑?

一个没有经过思考的回答,读完后可能感觉“说过等于没说”,或者“就是看了个热闹”。而一个有深度的回答,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会觉得“学到了一种思考方式”。

最后,再提炼几个核心关键词,帮助你快速识别:

“为什么”:他有没有深入剖析“为什么”?
“证据”:他有没有拿出“证据”?
“逻辑”:他的“逻辑”是否清晰?
“例外”:他对“例外”和“反方”是否有所考虑?
“结构”:他的回答是否“结构化”?

这是一个需要一点点积累和练习的过程。下次你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回答,不妨带着这些“小本本”,仔细“审阅”一番,你会发现,那些真正有思考的内容,真的会“发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办法.

你都懒得进行思考而提出这种问题还能奢望辨别其他答主是否经过思考?

user avatar

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1,低维度思考的答案,也有其价值,可以映射出作者的动机,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以及通过对他的分析了解某一特征人群的思维能力和局限性。

2,反对用错别字来衡量回答好坏。人与人回答时状态迥异,有些人天生严谨且思维比写作慢,有些人则很容易进入“心流”,思维比写作快,后者写出错别字的可能性很大,但不代表答案质量低。

3,对答案进行解析,找到其逻辑链条和关键要点,可以更好的评估答案的水份。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案例或归纳法去证明论点的回答,多数价值较低,因为归纳本身就是有盲区的,归纳法不足以证真。

4,知乎答案中,情绪化的内容,有大量的相关性归因,遇到这种答案,应该去分析清楚其相关性的逻辑以及找到证伪的真正方法,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5,有时候,对于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妨碍在知乎上找到好答案的一堵墙,虽然优秀的答主会尽量使用常用词和平易近人的描述,但很多复杂些的描述,在训练不足的读者看来,还是容易误解。

6,不要只看高赞,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要多看几个不同的观点和表述,进行对比,同时去分析他们观点的差异性的原因。比如是否是因为立场,还是因为思维能力,或者因为格局和行业?这有助于我们的全面思考。

以上。

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把我的回答按赞数排序,赞越少的,思考得越多。

赞数超过三百的,基本上是未经深思随便写写了。

赞数超过一千的,基本都是段子。

其中可能会有少数例外,但是大体上就是这个规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怎么从知乎的千千万万个回答里,挑出那些真正浸润了作者思考的“干货”。这事儿,就像在人群里找那个眼神明亮、言语沉稳的人,不是看他穿得多华丽,而是看他有没有“料”,有没有“思”。咱们一步步来拆解。第一步:审视“开篇”——有没有“引子”?一个经过思考的回答,很少会直接跳到结论,它会给你一个“.............
  • 回答
    想在几分钟内成为各国主战战机的“一眼识货”大师?这事儿说起来简单,但真要练到家,还得靠点“干货”和细心琢磨。别指望看几眼图就能过目不忘,这得靠咱自己一点一点积累“内功”。首先,咱们得明白,识别战机这事儿,就像看人一样,得看“脸”和“身材”,还得留意它挂载的“装备”。第一招:看“脸”——机头和进气口 .............
  • 回答
    猫咪情绪识别APP?这想法听起来是挺酷的,就像是给咱们这些铲屎官开了个后门,能直接窥探自家主子的小心思。不过,说实话,要我说信不信,我心里还真有点打鼓。首先,你想啊,猫咪这小东西,它们的表达方式跟人可不一样。我们高兴了会笑,难过会哭,生气了可能会摔门(当然,猫咪摔门也挺形象的)。但猫咪呢?它们更多是.............
  • 回答
    洗脑是一种操纵思想和行为的强大心理过程,它利用各种策略来削弱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并灌输特定的信念和价值观。识别和抵挡洗脑需要高度的警觉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自身心理和情感的认知。以下是详细的识别和抵挡洗脑的方法: 第一部分:识别洗脑的迹象洗脑并非一夜之间发生,它通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洗脑的.............
  • 回答
    想要识别入声字,说起来并不算难,但要说得详细透彻,还得从它的根子——中古汉语说起。不过别担心,咱们尽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聊。啥是“入声字”?简单来说,入声字就是中古汉语中一个特殊的声调,它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并且收尾带有塞音(也就是p、t、k这三个音)。你可以想象一下,很多北方人说话,有些字就是“.............
  • 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真正“识别”出间谍,因为他们经过专业的训练,善于隐藏自己,并且他们的目标通常是国家安全层面的信息,而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然而,如果你对某些情况感到高度警觉,或者察觉到一些异常行为,或许可以从一些迹象上进行一些推测,但请记住,这些都只是推测,绝非确凿证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普通人如何识别颜色革命?发现后如何应对和处置?“颜色革命”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定义,而是一个描述在特定政治环境下,通过非暴力手段(如大规模示威、公民不服从、信息宣传等)推翻现有政权或实现政治变革的现象的统称。这类运动往往带有鲜明的象征色彩,例如使用特定颜色、标志或口号来凝聚支持者。对于普通人来说,识别.............
  • 回答
    蚊子,这些恼人的夏日访客,它们找到你简直就像是经过精密设计的搜寻任务。你可能觉得它们只是随性地乱飞,结果碰巧撞上你,但事实远非如此。蚊子拥有一套令人惊叹的感官系统,让它们能够精确锁定那些能提供它们赖以生存的血液的“目标”。这个过程可以细致地拆解成几个关键的步骤。第一步:远距离的嗅觉“导航”当蚊子在你.............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过年聚餐,和老朋友们推杯换盏,谈谈近况,自然少不了聊事业。但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朋友在讲述自己的成就时,听起来就像在说一本精彩的人生剧本,让你不禁怀疑,这究竟是现实,还是精心编织的“彩虹屁”?别急,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火眼金睛地识别老朋友聊自己事业是不是在“吹牛”。首先,要明白一点,朋友之间分享成.............
  • 回答
    CPUZ 这款小巧的软件,能把我们电脑里那个看不见的“大脑”——CPU——的方方面面都摸个一清二楚,其中有个很关键的信息就是它的“制程工艺”。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CPUZ 是怎么把这个挺技术性的数字给咱们展示出来的,而且是怎么做到这么准确的。首先得明白,“制程工艺”到底说的是啥。 简单来说,它代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