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踩到地雷是不是不动就不会爆炸,还是不动也会爆炸?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学问。我们来聊聊这个。

首先,得明白地雷是个什么玩意儿。地雷,顾名思义,就是埋在地下的炸弹。它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当有人或什么东西触碰到它,它就会爆炸,以达到杀伤、摧毁的目的。

那么,回到你的问题:踩到地雷,不动就不会爆炸,还是不动也会爆炸?

答案是:踩到地雷,你动不动,都极有可能导致它爆炸。尤其是你不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得拆解一下地雷的工作原理,或者说触发机制。虽然地雷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最常见、也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是那些“压力触发”的地雷。

压力触发地雷:

这类地雷是最广泛使用的,也是我们通常想象中“踩上去就炸”的那种。它的核心是一个压发组件,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高灵敏度的开关。

触发的条件: 顾名思义,就是施加足够的“压力”。这个压力通常是由人的体重或者车辆的重量产生的。
“不动”不等于“不爆炸”: 这才是关键。你可能觉得,我踩上去,然后我保持不动,这样地雷就不会被“触发”了。但事实是,你双脚或者身体的重量,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持续的压力。

地雷的设计是这样的:一旦你踩上去,你的重量就已经施加在了压发组件上。这个组件通常有一个顶杆或者一个弹簧式的结构。当你踩上去,这个组件就会被压下,里面的引信部件就会被激活。很多地雷的设计,在你踩上去的那一刻,就已经完成了“触发”的动作,后续的“动”与“不动”很多时候已经不重要了。

你可以想象一个机关枪的扳机,你扣下去,枪就响了。你是不是还要扣着扳机晃动一下,枪才会响?不是。一旦扣下去,子弹就出膛了。地雷的压发组件也是类似,踩上去,就是“扣动扳机”的动作。

更具体地说,有些地雷在踩上去后,内部的击针会被弹簧弹出,撞击雷管,然后引爆整个弹药。这个过程,在你施加了足够压力(也就是你踩下去)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开始了。你保持不动,只是让这个压力持续存在,反而更可能让它处于一个“准备就绪”的状态,直到某个锁定机构失效,或者设计上就是会爆炸。

一些特殊情况(但极其危险,切勿尝试): 确实有一些非常非常老旧或者设计非常特殊的“延迟引爆”地雷,或者是有“反起掘”功能的(你踩上去不动的,但你想抬脚了,它就炸)。但对于绝大多数现代或者常见的地雷,你踩上去,就算立马定住,爆炸的风险依然极高,甚至可以说,你的体重已经完成了触发。 很多时候,地雷被设计成一旦受到足够压力,就会发生爆炸。

其他类型的地雷(虽然不及压力触发普遍):

拉发地雷: 这种地雷是靠拉动一个连接的拉火线来触发的。你踩上去,如果没拉线,它就不会炸。但如果你踩上去,又正好碰到了被掩埋的拉线,那一样会炸。
绊发地雷: 这种地雷会埋设一根细细的绊索,当你走过去,绊到绊索,它就会被触发。踩上去不动的,但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绊索,照样会炸。

为什么你可能误以为“不动就不会炸”?

这种想法可能来自于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夸张渲染,或者是一些不准确的民间说法。在一些戏剧化的场景里,可能会出现主角踩着地雷,然后小心翼翼地移动,最终解除危机的情节。但那更多是为了戏剧效果,真实战场上的地雷可不会那么“听话”。

总结一下,面对地雷,最危险的信号就是“你已经踩上去了”。

你踩上去的那一刻,你的重量已经施加在触发组件上。
多数地雷的设计,一旦压力达到某个阈值,就会自动引爆,无需后续的“动作”。
保持不动,并不能阻止已经发生的触发机制。

所以,正确的认知是:踩到地雷,你动不动,都非常危险。尤其是你以为不动就没事,那就更危险了。 真正的做法是,如果你不幸踩到了,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原地等待专业排雷人员的到来,这是最保险的。因为在你移动身体的任何一个微小幅度时,都有可能改变地雷内部的受力状态,从而引爆它。

希望这个解释足够详细,也足够让你明白真实情况。在面对这种生死攸关的装置时,科学的认识比任何民间说法都来得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个臭不要脸的文抄公已经下手那么快了?站出来!

m.uczzd.cn/webview/news?推荐&mpBusinessId=11938875162366418865_2_0&mpBusinessType=5&mpBusinessSubType=0&position=1&CP=meizu

谢邀

“我好像踩到地雷了!”

“别动!脚别抬起来!”

……

这种情节什么抗日神剧都要来这么一段,原来还以为是国内导演首创,经过评论区里朋友们提醒知道原来源头还是外国影视剧,跟拆炸弹剪红蓝线一样俗套!其实反步兵地雷根本不是这样子的。

@巴甫洛维奇 说的

两种地雷都有
以前的地雷以一踩就爆为主,威力往往也足够让人上天,是真的上天那种
现在很多步兵雷都是踩上去不爆,一抬脚就炸的,威力也比较小,仅可将目标炸残的。这种地雷由于比威力大的地雷更能造成更多的减员,毕竟不幸踩到雷的倒霉孩子也不能扔那不管是不是?还得安排人照顾他。另外人是会喊疼的啊,听着一票伤员在哪哀嚎搁谁谁闹心,也是减弱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不对的,把地雷的致伤致残效果和起爆方式混为一谈。

反步兵地雷常见的有压发雷绊发雷两种

压发雷比如这个苏联PMN反步兵压发雷,中国仿制的产品叫58式反步兵压发雷

这种地雷壳体是用电木塑料做的,没有杀伤破片,靠炸药爆炸的冲击波杀伤人体。其炸药装填量为200gTNT,爆炸不一定会当场致死,但足以炸断腿丧失战斗力。

这种PMN反步兵压发雷的结构如下:

地雷里的击针是横向的,平时也就是运输的时候,击针压缩着击针簧,还被一个保险销横向拴着不能动,是安全的。布设地雷时拔掉保险销,但是地雷上还有一个延期保险,就是图中的“软金属保险片”,这个装置是卡在击针尾部的一圈用软金属做的薄片,一开始击针会被金属片卡住。但是因为保险销已经拔掉,在击针簧长期的压力下,击针有向前运动的趋势,尾部就在逐渐撕扯软金属保险片,直到扯断,击针失去保险片支撑向左弹(图中的方向),卡在凸台上,此时地雷就进入战斗状态。用这个软金属保险片的意义是避免布设者一拔掉保险销,地雷就进入一触即发的危险状态,保证地雷在布设的时候还是安全的。

此时,地雷就进入了下图中的状态:

此时击针的肩部就卡在绿色箭头标出的凸台上。而这个凸台顶部是地雷的顶盖,底下有个弹簧。当有人踩到地雷的顶盖时,顶盖受压下沉,凸台也被压下去,凸台就从击针肩部脱离,失去支撑的击针就向左弹去击发雷管引爆地雷,就是下图状态:

起爆过程是一踩就爆炸,根本不会搞成什么踩下去不炸,抬脚才爆炸。

再看一个地雷,美国的M14反步兵压发雷

这种地雷,核心零件是一个叫“别氏簧”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个玩意:

这是一片碟形的弹簧片,本来是微微向上拱起的,当遇到向下的压力时猛然反转,变成向下拱起。M14压发雷的压发就是通过这个别氏簧:

看图中那个Belleville spring,本来是向上拱起的,踩到以后受压就会猛然反转向下拱起,装在别氏簧中心的击针就向下猛戳雷管起爆。

我国的72式反步兵压发雷也是用了类似的别氏簧结构。

还有一种压发雷,是木壳雷,这种地雷苏联在二战中开始用,简单得很:

就是一个半扣合的盒子,里面是炸药,盒子口上装一个引信。一脚踩上去,盒子盖住,就把引信给触发了,爆炸。这种简易的反步兵雷越南、朝鲜也用的很多。

至于 @巴甫洛维奇 说的致残不致死,并不是因为引信是压发还是松发,而是地雷的装药量。现代的反步兵压发雷越做越小,只求当场炸断炸残一条腿让中招的人失去战斗力即可,因为受伤,还要专门组织后送和救护的人,给敌人制造更大的麻烦。这只是和装药量有关,和起爆方式无关。


说完了压发雷,再来说说绊发雷。绊发雷是通过爆炸产生的破片来杀伤敌人的,最原始的绊发雷是“棍雷”

一根一头削尖的木桩,顶端装一个铸铁壳,铸铁壳内有炸药柱,铸铁壳顶部有个绊发引信,拉出一根细线,只要绊到这根细线,把闩住击针的保险销拉掉了,击针就在弹簧作用下往下弹打击雷管起爆。

后来又有了进化一点的棍雷,比如这个波斯尼亚的PMR-1,木桩变成了一根螺纹钢,雷体有了预制破片夹层,里面都是小钢筋头

棍雷主要是依靠雷体炸开后的破片杀伤敌人的。为了让破片飞散得更广,没有死角,于是就有了跳雷,比如这个德国的S-Mine 35跳雷

跳雷可以浅浅地埋在地表下,只露出一个引信头和绊线,当敌人绊到绊线时击针固定销就被绊线拉掉,击针向下戳火帽,火帽爆炸的火焰通过雷体中心的传火管传到底部,点燃地雷底部的抛射药把地雷炸得飞起3-5英尺高度;抛射药爆炸时还点燃了旁边的一路延期管,也就是地雷在跳起的时候,延期管也开始烧,等地雷飞到半空中时正好引爆雷管爆炸,破片均匀地向四周飞散杀伤敌人。


那么,到底有没有“踩下去不炸,抬脚就炸”的地雷引信?有的,这种引信叫松发引信,但是它不是用在脚踩引爆的压发雷上的。都是脚踩引爆了,干嘛要留给你抬脚的时间?还要让你脚踩着不敢抬起来然后英雄出现?演狗血电视剧那?!

这种松发引信,是用来设置诡雷

比如把一支坏掉的枪压在上面,等敌人来捡,一捡起来松发引信上的压力解除了,就爆炸,杀伤捡枪的敌人。

还比如,在一颗地雷下面再放一个地雷,设置一个松发引信,让上面那颗地雷压着。敌人工兵排雷的时候刚搬起第一颗地雷,底下那颗地雷就炸了,杀伤工兵。

这才是松发引信的作用,而不是让你演狗血电视剧!

————————————————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

微信公众号以图文科普为主,你的关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