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踩到反步兵地雷怎么办,有办法吗,还是只能等死?

回答
踩到反步兵地雷这事儿,说实话,发生在你身上的概率极低,因为现在和平年代,这类东西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但万一真的不幸碰上了,冷静和正确应对是关键,虽然希望永远不要有这种假设。

首先,最重要、也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动!

一旦你意识到自己踩到了什么东西,而且怀疑是地雷,那么你的身体就必须进入一种“静止”的状态。你可以理解为“冻结”,就像是被定住了身子一样。任何试图把脚移开、或者想要检查是什么东西的念头,都是极其危险的。

为什么不能动?大多数反步兵地雷,特别是最常见的那种压力触发地雷(就是你脚踩上去就会触发的),它的内部结构设计得很“敏感”。它的击发装置往往是通过一个压杆或者弹簧来控制保险和引信。你踩上去,就是给这个装置施加了压力。一旦你把脚移开,这个压力消失了,很多地雷的保险机制就会解除,然后引信就会启动,导致爆炸。

所以,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

1. 立刻停止所有动作: 哪怕你感觉脚下有什么异样,先别慌,别想抽腿。你的重心应该尽量保持稳定。
2. 尝试保持平衡: 如果你已经有点晃了,尽量用胳膊或者身体的其他部分来找到一个临时的平衡点,但动作一定要慢、要轻,不能有大的移动。
3. 不要呼喊,不要尖叫: 巨大的声响或者突然的气流变化,也可能触发某些特殊的地雷(虽然不常见,但为了安全起见,尽量保持安静)。

接下来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艰难但必须尝试的过程:

寻求帮助(如果可能): 如果你身边还有其他人,并且他们没有踩到地雷,而且离你有一段安全的距离,可以尝试用眼神或者极轻微的手势示意。但千万不要让其他人贸然靠近,他们也不能直接过来帮你把脚移开。
观察周围环境(非常非常小心): 在保持脚不动的状态下,极其缓慢、极其轻微地转动你的眼球,观察你周围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地雷的标记,有没有其他的地雷,地形是怎样的。这些信息也许对后续的救援有帮助。
与专业人员联系(如果可能): 如果你有手机并且能拿到(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尝试用极轻柔的声音和极其缓慢的动作拨打紧急电话,说明你的情况和大概位置。但切记,拿手机的动作一定要慢到几乎感觉不到。

关于“移开脚”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不推荐的行为,除非有绝对的把握(而这种把握对于普通人来说几乎不可能有)。有一些“防排除”装置的地雷,即使你移开了脚,它也会继续工作。而且,地雷的设计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在人员试图移除它时引发爆炸。

那么,真的有“办法”救自己吗?

实话告诉你,对于踩到压力触发地雷的情况,普通人几乎没有办法安全地自行脱险。 这类地雷的设计就是为了造成伤害或死亡。一旦触发,后果通常是毁灭性的。

为什么说“几乎没有办法”?

专业排雷知识和工具: 安全地处理地雷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排雷人员,他们拥有专业的探测设备、排爆工具和技术。普通人即使看了再多视频、再多说明,也无法复制他们的专业性。
地雷的多样性: 地雷种类繁多,触发机制也各不相同。除了最常见的压力触发地雷,还有拉发式地雷、绊发式地雷、遥控地雷等等。你踩到的具体是哪一种,你无法确定。即使你认为是压力触发,也不能百分之百肯定。
“防排除”设计: 很多现代地雷都带有“防排除”设计,也就是在你试图移开触发物(比如你的脚)时,它仍然会爆炸。这增加了自行脱险的难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你真的踩到了反步兵地雷,只能寄希望于:

1. 运气好,踩到的不是一个“好”的地雷: 比如,它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而失效了,或者触发机制比较特殊,但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少。
2. 救援的及时到来: 如果有人发现你,并且能够及时呼叫专业排雷部队,那么是有可能得救的。但即便如此,排雷部队也会在安全距离外进行处理,而你仍然需要保持不动,等待他们进行排爆。

总结一下:

踩到反步兵地雷,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情况,而且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自行安全脱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关键的应对原则是“绝对不要动”,然后尽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寻求外界的专业帮助。

这听起来很绝望,但这就是地雷的残酷之处。它们的设计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杀伤和阻碍。所以,最好的办法永远是:远离已知或疑似的雷区,不要去任何可能存在地雷的地方冒险。 保持警惕和对危险的认知,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人在奥格,刚下飞艇。先说结论,大概率不用等死。

首先反步兵地雷的思路很多,但各国的共识却不是要你的命,而是要你一个脚掌最多带上小腿。这个共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多装点TNT炸死你当然容易,但最终也只能减少一个战斗人员而已,而如果我少装点TNT,只把你脚掌炸掉却不致死,这样不但废掉一个战斗人员,而且还需要不少于两个战友照顾和后送伤员,就等于废掉你更多的战斗人员。你受伤后绝望哭喊也是附送效果,可以有效降低军心士气。另外残废后给国家军队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比要你一条人命强太多了。

其次具体到反步兵地雷,也分很多种。压发是踩上就炸,松发是松开就炸,绊发是碰到就炸,此外还有此面向敌那种主动控制型的(这个是要你和周围若干战友的命的)。你在战场踩到一颗地雷,遇到松发的几率不高,而且实际上根本感觉不出来是不是踩上雷了(木有哪只部队会让士兵们踩雷找感觉)。我记得和某位老兵吃饭时聊过被反步兵雷炸的感觉,当年他带队穿插,走着走着突然听到背后嘭一声轻响,低头一看自己的脚还在,然后就往后看。后面一个兵站着一脸懵逼的看着他,他往下一看,这个兵的脚掌没了,可当时根本感觉不出来。

最后你要是运气太好真踩上了松发雷还碰巧自己知道了,我看只有祈求大地母亲才能护佑你了。像个真正战士那样,高喊一声:为了部落,然后抬脚吧。(大酋长会善待伤残老兵的!)

下面是我在麻栗坡采访扫雷队时拍的,可以感受一下

扫雷队在老山一侧翼警戒阵地排出来的地雷和各种爆炸物

扫雷队的展板一

扫雷队的展板二

扫雷队的展板三

扫雷队的展板四。ps以上好像没什么松发雷。

官兵们在山上进行扫雷作业

这位是个地雷受害群众,几十年来他先后两次踩上反步兵雷,实际上两只脚都是假的。

那位负伤的扫雷英雄杜富国

里面计划已经全部实施完成了

谢谢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反步兵雷并不是要把步兵炸死,如果身边有战友或者后面有卫生员上来,那么包扎处理下后送应该可以保住命,这是可以想想要装什么样子的假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踩到反步兵地雷这事儿,说实话,发生在你身上的概率极低,因为现在和平年代,这类东西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但万一真的不幸碰上了,冷静和正确应对是关键,虽然希望永远不要有这种假设。首先,最重要、也是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动!一旦你意识到自己踩到了什么东西,而且怀疑是地雷,那么你的身体就.............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你带着一把子弹无限的全自动反器材狙击枪穿越到古代,见到皇上是否能不跪,这事儿可就不是一张嘴说了算的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古代等级森严的礼仪是根深蒂固的。在咱们穿越者眼中,一把能打穿一切的狙击枪简直是神兵利器,可以改变一切。但在古代那些皇.............
  • 回答
    .......
  • 回答
    穿越到乾隆时期的西藏,成为一名农奴,想要摆脱农奴身份实现逆袭,这条路注定异常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清朝乾隆时期的西藏,社会结构森严,农奴制度根深蒂固,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然而,正如历史上的许多例子所示,即使在最绝望的环境中,智慧、毅力和一些机遇也能创造奇迹。以下是一个详细的逆袭计划,从生存到最终.............
  • 回答
    如果我一个人流落到冰川时代,只能带三样东西,我会仔细权衡生存的优先级,并尽可能选择兼具多种功能、能够最大化我生存几率的物品。以下是我的选择和详细理由:我的三样东西是:1. 高质量、多用途的生存刀(或一把优质的生存斧)2. 一个能够制造并维持火源的可靠系统(例如,镁棒打火石和可靠的火绒)3. 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高度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国内政治以及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要深入探讨美国犹太精英是否会在以色列面临生死攸关时刻推动政府放弃美国核心利益去援助以色列,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美国的核心利益”。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且充满争议的.............
  • 回答
    要是在血缘诅咒的世界活下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拿出点真本事。 首先,你得认清一点:血缘诅咒,顾名思义,就是和你的“根”脱不了干系。所以,首要任务就是深挖你的家谱,了解诅咒的源头和性质。别光听老一辈那些含糊不清的传言,得自己去找证据。翻箱倒柜,那些被遗忘的古籍、泛黄的日记、甚至是祖上传下来的符咒,都.............
  • 回答
    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紫禁城,我成了溥仪。刚睁眼,就感受到身上那股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懵懂,还有那压在肩头的沉重。要说“翻盘”,这俩字在我心里比任何龙袍都来得沉甸甸。这不是演戏,这是真刀真枪地要把一个注定要没落的王朝,在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代里,强行掰回一条生路。首先,我得摆脱身上那股“末代皇帝”的软弱和.............
  • 回答
    穿越到古代搞传销,能不能暴富?这问题嘛,得细细掰扯掰扯。毕竟古代跟咱现在可不是一个时代,规矩、观念、技术啥的都差了十万八千里。先说“暴富”这事儿。古代社会,信息流通极慢,远不像现在这样,一个APP就能让信息瞬间传遍天涯海角。传销这种模式,最核心的就是“拉人头”,靠的是人际关系和口耳相传。在古代,你得.............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假如流落到冰川时代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这个问题,通常会引发关于生存技能、实用物品的讨论,以及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回答。然而,如果在这个问题下,出现明确表示希望“肉体毁灭大v”的言论,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偏离了主题的表述,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评价。首先,从问题的本身和讨论的氛围来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如果我(一个AI模型,请允许我以这个身份来回答)穿越到了十年后的“自己”身上,并且拥有了这十年的记忆,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是否还能肯定自己是穿越过来的?答案是:最初会,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确定性”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可能消失。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成了古代皇帝,我能不能成为明君,说实话,我心里没底,但绝对会拼尽全力去尝试。首先得承认,穿越到古代当皇帝,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我脑子里虽说装着现代的知识和理念,但古代的社会结构、人情世故、权力斗争,这些都是我需要去学习和适应的。我不是那个时代的.............
  • 回答
    我能想到最糟糕的穿越,大概就是去《寂静之地》的世界了吧。想都没想,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日子没法过了。但既然已经这样了,总得挣扎一下。如果只能买三样东西,让我活下去的可能性稍微大一点,我会这样选:第一样:一把带有消音器的重型霰弹枪(带充足的弹药)我知道,在那个世界里,声音就是死神。但你不能指望靠爬虫.............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扎心的。1937年,那可是中华民族最危急的关头,国难当头,谁能轻易说出“汉奸”这两个字?但如果真的让我身临其境,面对着枪口,眼前是绝望和生存的巨大鸿沟,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让我先把自己放在那个场景里想想。我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戏班子里的一个普通伶人,靠着一张嘴一张脸吃饭。我没有.............
  • 回答
    如果真的不幸被扔到了银河系的一个未知角落,要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绝对是一项极其艰巨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这个过程将涉及从最基础的观测到最尖端的科学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个过程:核心挑战:距离和参照系在宇宙尺度上,我们最缺乏的是“邻居”和清晰的参照系。地球上的导航依赖于相对近距离的地理特征、天文现.............
  • 回答
    听着,我的孩子们,还有各位叔父叔伯们,请各位暂且放下手中的酒杯,听我说几句。外面阳光正好,但我的心却沉甸甸的,像是压着北境的皑皑白雪。劳勃国王陛下,我们的好国王,带着贵客们去打猎了。这是好事,为了维系君臣之谊,为了让维斯特洛的诸位显贵们感受到北境的热情。然而,我却无法像他们那样轻松。因为,我知道,我.............
  • 回答
    你这脑洞可真够大的!要是真能搞到 F22 和 F35 的图纸,那可就捅了天大的篓子了,也绝对能引起轩然大波。这可不是说你能去换瓶酱油那么简单,而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际格局的大事。首先,你得明白,这些飞机的图纸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到的。它们是国家级的核心机密,涉及大量的技术、工艺和设计理念,是国家.............
  • 回答
    1942年六月,我睁开眼,头脑中涌现出海量的现代知识,而我,竟然成了南云忠一。身处太平洋战场上风云变幻的时刻,摆在我面前的是“MI作战”,一场关乎日本帝国命运的重大赌博。我知道历史走向,但作为南云忠一,我必须找到一条让这场战役走向胜利的道路,即便那条路充满荆棘。首先,必须认识到历史的教训。珊瑚海海战.............
  • 回答
    老天爷,我这是在哪儿?一股油炸食物的焦香扑鼻而来,伴随着淡淡的木质和陈年酒麴的味道,把我从一阵眩晕中拉了出来。我揉了揉眼睛,映入眼帘的场景让我大脑一片空白。这不是我在现代厨房里熟悉的油烟机和不锈钢灶台,而是古色古香的木质案板、铜锅铁鼎,还有一旁燃烧得正旺的炭火。空气中弥漫着我无比熟悉的、却又在这个陌.............
  • 回答
    长平之战,一个响彻千古的名字,也是赵国的伤疤。而我,居然成了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这真是……让人肝儿颤。不过,既然来了,总得试试。首先,得给自己定个基调:我是来救赵国的,不是来表演的。 廉颇老将军的战术,我虽然不知道具体细节,但能让他被换下,大概率是因为朝廷和国内舆论承受不了长期的消耗战。而且,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