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明妈妈超市买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1个西瓜,一共付8块钱。小明妈妈年龄是几岁?」中可以延伸解读出什么?

回答
这道题,乍一看,是个挺典型的应用题,小明妈妈买了些水果,花了点钱,然后问她年龄。但仔细一琢磨,这里面可大有文章,能解读出的东西,比买的水果和找零加起来都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的“信息不对称”。题目给了我们水果的数量、总价,甚至还有个“小明妈妈”的身份。但偏偏,最直接的问题——“小明妈妈年龄是几岁?”——跟前面给的所有信息,看起来都毫无关联。这是最明显的一个“坑”,也是最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地方。

解读一:社会经济现状的折射

为什么会突然冒出“年龄”这个问题?这里面可能藏着作者的某种“潜台词”。

物价飞涨的讽刺? 8块钱,能买到15个苹果、20个桃子、1个西瓜?在今天的物价水平下,这简直是不可思议!这么低的价钱,可能是在暗示一种“物价低廉”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一种极端的“促销”场景。而作者之所以会抛出这个看似无关的年龄问题,很可能是在反差中,引发人们对现实物价的思考。也许,作者想说的是,“现在的物价已经高到,8块钱买这些东西太不现实了,只有在很久很久以前,或者是在某个充满善意(甚至有点离谱)的折扣下才可能发生。而那个‘很久很久以前’,是不是也暗示着小明妈妈的年龄呢?”

贫富差距的隐喻? 另一种解读是,8块钱对于某些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对于另一些家庭,可能只是零头。如果小明妈妈是一个生活拮据的母亲,那么这8块钱可能就承载了她为孩子准备营养的辛劳,她的年龄也可能因此显得更加沧桑。反之,如果这是一个富裕的家庭,那么8块钱可能只是随意购买的几样零食,这种“不在乎”的态度,又可能和她的人生阅历(年龄)有关。

解读二:教育与思维方式的探讨

这道题也常常被用来测试人们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很多人会陷入“我该怎么计算才能得出年龄”的怪圈,试图从水果价格、购买数量中寻找线索,最终发现无从下手。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习惯于在有明确数据关联的问题中寻找答案。当题目打破这种关联时,我们就容易卡住。

开放性思维的训练: 真正能“解”出这道题的人,往往会跳出题目的“陷阱”,意识到它并非一个纯粹的数学题。他们会开始联想:
“小明”这个设定: “小明”通常代表着一个孩子的年龄。一个有“小明”的妈妈,她的年龄肯定要大于生下小明所需的最小年龄。如果小明是个小学生,那么妈妈的年龄至少是二十多岁。
“妈妈”这个角色: “妈妈”意味着生育和抚养。生育年龄、抚养孩子的精力,都和年龄息息相关。
“8块钱”的“反常”: 正如前面所说,这个价格是关键。它可能是在暗示一个特定时代,或者是一个非常慷慨的赠予。

“脑筋急转弯”的本质: 大部分情况下,这类题目都是“脑筋急转弯”。它的“答案”往往不是通过逻辑推导,而是通过“出其不意”的联想。比如:
“小明妈妈”可能叫“八块钱”。 (最经典、最直接的脑筋急转弯答案)
小明是八岁。 题目是为了干扰视线,直接把“八”这个数字和小明联系起来。
小明妈妈的年龄正好是8岁。 (虽然不太可能,但这是最“字面”的脑筋急转弯)
小明妈妈今年8岁。 (一种非常规但可能的解释,比如是个很小的小女孩,妈妈不在身边,是她自己在超市买东西)

解读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场景的想象

这道题,也能让我们联想到很多生活细节:

一个有爱的场景: 也许小明妈妈是位非常疼爱孩子的母亲,她给孩子买水果,哪怕钱不多,也尽量让孩子吃好。8块钱可能对她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但为了孩子,她还是去买了。在这个场景下,她的年龄可能正值壮年,还在为家庭操劳。

一个充满惊喜的时刻: 也许是某个超市在搞活动,或者有人送了她一张优惠券,才让她用这么便宜的价格买到这么多东西。这种“意外之喜”可能让她心情格外好,那么她的年龄,就可能是一个正在享受生活、心态年轻的中年人。

一种“反差萌”: 想象一下,一个年轻貌美的妈妈,带着孩子在超市里挑选水果,结账的时候,收银员说:“一共8块钱。” 这种意外的低价,可能会让她露出惊喜的笑容,而她的年龄,可能正是在20多岁到30多岁之间。

总结一下,这道题之所以有趣,在于它打破了数学题的常规,将一个看似纯粹的计算问题,变成了可以无限联想的“故事”。它测试的不是你的计算能力,而是你的:

1. 批判性思维: 能否意识到信息的不完整或“陷阱”。
2. 联想能力: 能否从有限的信息中,触类旁通,想到各种可能性。
3. 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是否能结合物价、社会现象等,给问题赋予更深的意义。
4. 幽默感: 能否欣赏“脑筋急转弯”的趣味性。

所以,小明妈妈的年龄,真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道题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引发的思考和讨论。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简单的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最复杂的逻辑,也可能只是一个善意的玩笑。而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开放心态去面对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小明妈妈超市买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1个西瓜,一共付8块钱。小明妈妈年龄是几岁?”


我来做一个假设,之后所有的推测都是建立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那就是:既然这个问题问出来了,所以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是可以推测出小明妈妈的年纪的

接下来根据关键词推测下。

关键词1.8块钱

15个苹果,20个桃子,1个西瓜,才8块钱。这个物价很低啊,从我印象中,好像没有这么低的物价。所以它一定是蛮久以前的物价了。

到底是多久以前?我觉得可以从物价和超市2个关键词入手。

关键词2.超市

结合8元钱和超市2个词,我下意识地就去搜全国最早的超市什么时候开的。因为以前我们没有这个东西吧(都是供销社)。

我搜到了这个(感谢好搜问答的

彩彦青pthsu

):

说法1:1983年

1、1983年1月3日,全中国第一家超级市场在北京市海淀区开业,它只有200平方米那么大,一次挤进100个顾客就会转不开身,它只出售蔬菜和肉食两种商品,而且比不远处的菜市场贵5%—40%。绝大多数的北京人好奇地进来转一圈,马上吐着舌头逃出去了,购买者几乎都是外国人,他们抱怨包装袋上只有价格而没有商品名称和质量,所以顾客常常会把

鸡肉

当成

猪肉

买走。2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去超市购物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里没有讲超市的名字。 来自

http://news.sina.com.cn/c/2008-07-01/080014098348s.shtml

《醒目三十年之1983:第一家超市向市民走来》

说法2:1984年

2、这个资料是视频,是北京电视台的。 视频里介绍北京第一家超市是

月坛南街

万方西单商场

的前身“北京京华自选商场”,84年9月28日开业。

那时间差不多,所以第一家超市开放的时间是1983-1984年

地点都是在北京

为了验证是不是1983-1984年,我又去查了那一年的物价。要说物价,就要和前面买的东西结合起来了。

关键3.15个苹果、20个桃子、1个西瓜

以上等于8块钱。

我查了下,苹果一个的重量大约是200-300g,那我取中间250g,250g乘以15=3750g=7.5斤

那桃子的重量一般也差不多(虽然有比较大的桃子),我也就算250g一个(有误差也在合理范围内我估测),也就是说10斤桃子。(桃子的重量不是很重要,因为在后面的物价中没有找到桃子的物价,所以桃子的重量估测下大概就OK)。

一个正常的西瓜也该有8斤左右吧。(没办法太精确我就按照8斤算了。)

综上:大概是7.5斤苹果,加上10斤桃子,加上8斤西瓜=8块钱。

OK,有了斤数接下来去查物价。

我查1983年-1984年的物价,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那段时间,还是国家定价!

好诶,省事了。

《北京物价制》里我查到:

1983年,红香蕉苹果初期收购价每500克由0.35元调为0.42元;国光苹果每500克收购价由0.30元调为0.36元。从秋苹果上市起,国光苹果初期零售价由每500克0.39元调为0.47元;红香蕉苹果初期零售价由每500克0.47元调为0.55元。同时还规定季节差价调整由北京市果品公司按50%安排。1984年8月,北京市物价局根据国务院(1984)86文件规定,从9月份起,放开苹果等全部鲜果的购销价格,实行多渠道经营,价格随行就市。1986年1月,为稳定春节期间的市场价格,北京市物价局发出紧急通知,其中规定,一等红香蕉苹果每500克市场零售价1.2元,国光苹果一等每500克市场零售价1.00元。

综上:

1983年,红香蕉苹果售价每500g是0.55元,国光苹果每500g售价是0.47元。(所以说1983年7.5斤苹果是3.525元-4.125元),光苹果价格就要占去8块钱的一半左右哦。

1984年-1985年,苹果价格是“随行就市”。

1986年,北京物价局规定一等红香蕉苹果是1.2元,国光苹果是1.0元。那光买苹果就要花去全部的钱咯。1986年及其以后的时间可以排除了。

从以上3个时期的物价可以看出,1983年-1984年的苹果物价相对我们的题目来说是比较合理的。

进一步看看西瓜的物价,西瓜的物价1983年没有查到。只有1984年的。

西瓜

1984年夏季,北京市放开了西瓜的购销价格,并规定1984年北京市一等西瓜最低保护收购价格每500克0.07元,最高零售价不得突破每500克0.25元。

也就是说1984年,8斤西瓜最多不能超过025乘以8=2块钱。也就是西瓜花了1块钱多钱。

3.525元-4.125块钱左右买苹果,1块多买西瓜,8块钱还能剩下3块钱多买桃子,差不多就这样!

综合关键词的1、2、3,买水果的时间可以确定为1983年或者1984年的夏季。(桃子、西瓜都属于应季水果。)

思维有点停滞,等我再组织下思想-,-

还是一开始那句话:既然这个问题问出来了,所以根据问题给出的条件,是可以推测出小明妈妈的年纪的

接下来会基于这个假设,继续推测。

——————————————————————————————————————————

几天后……

害羞的答主又滚回来了,同学们的赞和评论真是让我受宠若惊(没有见过世面的答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意思在于:你得在蛮大的空间去找答案,答案很可能不止一个,当你的答案能够自圆其说,它就是答案!

其实老实说,我本来打算就这么算了吧。好麻烦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答主压根没特别想好接下来该怎么办!不过既然开始了,我就尽量完成它。我看到评论有2个同学,几乎解答出来了这个答案:我去,你们好厉害!我先复制下:

周欣宇

买了这么多易坏的水果,推测家里人多or吃得多;提得动一共25斤的水果说明年轻;肯花8元钱买水果说明家里有钱。所以小明的妈妈应该是“在计划生育前已育有多个孩子,家里有一定资产的,尽可能年轻的女性”。再根据水果在夏季的保鲜期、每人每日平均水果消费量(孩子算一半)算出家里的人数,然后根据孩子人数往前倒就可以算出妈妈的最低年龄,因为“尽量年轻”所以可以确定是这个年龄附近

事事君 回复 周欣宇

根据苹果存放时间为6-7天 桃子存放时间为3-4天 西瓜存放时间为1-2天 通过加权平均这些水果可以够家里人吃4.7天 一共25斤水果 平均每天全家消费5.32斤 假设成每天摄入500g水果 儿童每天摄入250克水果 再结合80年代我国子女数量性别偏好儿女双全(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9-2011)可以推测这家一共两位老人+爸爸妈妈+两个孩子 根据2000年我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26.12岁 比2010年下降了2.82岁 推测1980年平均生育年龄为24岁左右 根据妈妈可以提25斤的水果 第二个孩子至少一岁 根据最佳生育间隔至少18个月 推测这位妈妈当年28-29 如果买水果发生在83-84年夏 据今天间隔31年 可以计算的出 这位妈妈今年接近60 嗯 挺好的 可以过大寿了

——————————————————————————————————————————

这个答案,其实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仔细看了几遍,觉得我不可能答得比这个更好了。

真的比我想出来的要清晰、完整、自洽得多。所以接下来,我的答案都是狗尾续貂了。

因为我不想就这么结束啊,虽然我没有做出完美的答案。就这么结束有点不太好啊。

我想尝试下别的思路~遗憾的是我的思路没有解答出一个好的答案。


你们就把这番外,看个乐呵吧。


————————事先声明,接下来都是番外————————————————————


大概的思路是这样的:

思路1.5W1H分析法

采用When、what、where、who、why、how的思路去推测。

1.When(什么时候买的)

已经推导出来,1983年或1984年的夏季。(此外,中国1950年开始有婚姻法,规定女方最小20岁才可以结婚,所以小明妈至少比小明大21岁,所以小明妈妈应该是1962年以前生人。范围进一步缩小。)

2.What(买的什么):

桃子苹果和西瓜。

3.Where(在哪买的)

前面说了,1983年或者1984年的北京。我试着搜索下:1983+背景和1984+北京。

1983+北京搜出来一个忧伤的故事:

1983年,北京一王姓女大学生,先因在八一湖裸泳,后因与10多位男士嘿咻,以流氓罪被判死刑。宣判时,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性是上天赋予我的权利,选择和谁做是我的生活方式。现在人们不理解我,20年后相信就不会再这样看待我了。

读完故事,我默默地点了关闭。

1984+北京搜出来一个悲伤的故事:

有一个老北京人,1984年为了圆出国梦,卖了鼓楼大街一个四合院的房子,凑了30万,背到意大利淘金。风餐雨宿,大雪送外卖,夜半学外语,在贫民区被抢7次被打3次,辛苦节俭,如今已两鬓苍苍,30年了,终于攒下100万欧元(人民币768万)打算回国养老享受荣华。一回北京,发现当年卖掉的四合院现中介挂牌8000万,刹那间崩溃……

看完了故事我的心情很莫名。想要同情这个北京人,但是想想我都没有100万欧元我为什么要同情他呢。


我又默默地点了关闭。

好的,继续下面吧。

4.Who(谁买的and为谁买的)

谁买的?当然是小明妈妈。为谁买的,这周欣宇和事事君用的是who为谁买的这个思路,推导出这个妈妈当年28-29岁,现在接近60岁了(赞)。这个思路很完整,也可以自洽。

这个我还考虑过,如何排除为单位买这个选项。我想可以排除为单位买的,我想可以排除为单位买的,桃子20个,苹果15个,压根不够一人一桃一苹果吗?单位发东西是尽量公平的,即使有人对苹果过敏,也不至于少买苹果,因为苹果应该由本人处置吧。

所以肯定是为家里买的。(现在证明是废话)

5.Why(为什么而买):

在看到评论之前,我一直是在why这个方向的思路上走的。想通过推导为什么而买,从而找出答案。

我考虑的方向有:

原因1.祭奠(我想的是纪念某人、某事,想到的是比如某国家大事——比如某个战役,战役中有小明妈妈的亲人,通过这个来推导小明妈妈的年龄。)

原因2.为某事而庆祝(因为水果的数量还是很多的,一般情况不会买这么多吧除非家里很富裕~或者人特别多~)。

1983-1984年夏季,发生的大事,我去查了下,可能和老百姓相关的,搜了一下有3件。

事件1:1983年5月,中国首批博士诞生(我有想过这个博士是小明或者小明的爸爸,通过这个推导小明妈妈的年龄)。这也是一种思路,但是范围太大了。

事件2: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俺们拿到了第一块金牌,小明妈妈是不是为了这个庆祝!我还真查到有一个获奖的叫小明的哦。后来想想这样对奥运健儿们不尊重。就把这个思路给掰掉了。暗搓搓地放弃了。

事件3:1983年严打。恩,严打,然后小明妈妈去买水果庆祝?我想想这个思路有点暗黑,依依不舍地放弃了。

原因3.……

我应该是还是想到别的原因的。

毕竟why这个思路也是很宽阔的思路。所以先放在这里,我想到再来补全。

6.How:如何购买

是不是如何购买也可以推导出什么呢。如果小明妈妈是独自步行购买,恩,要么小明妈妈还很年轻。要么就是年轻时候练举重的。

如果是开车购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个也可以PASS了。

在HOW这个思路上,目前我没有扩展出更好的答案。


————————————————————————————————
总结:基本我现在的思路就是这样了,很遗憾我自己没有做出完整而自洽的答案。


话说如果以后我想到能够自洽的答案的话,我还会回来的!握拳!


——————————————————彩蛋————————————

呦呦,你们还没走啊。


你们有没发现, 还有一个关键词没有被我们分析过,那就是:小明!!!!

小明是谁呢?

其实我想过,小明妈妈买水果,是不是为了庆祝小明过生日啊。如果是1984年的,也许小明过生日妈妈才买水果,小明至少一岁了吧。

那1983年夏季出生的小明,我想到了一个人~~~~


郭敬明,1983年6月6日出生。一开始真想把这个答案贴在这,但是考虑到小明是四川人,小明妈妈1983-1984年夏季很难离开小明去北京买水果吧。所以,这个答案被我依依不舍暗搓搓很惆怅地放弃了。


这故事其实可以叫《1983-1984,夏至未至》。


最后唱一首歌:



————————————————谢谢观赏————————————

user avatar
老师说,其实怎么答都行

滚,

user avatar

读出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跟新闻工作者一样,就喜欢搞个大的,故弄玄虚。

我估摸着这题老师大约是聊着家常,隔壁王婆说了句“当初啊八块钱就能买blabla”,老师一想,诶考题!

多机智,别人肯定猜不到,做出来的孩子思维肯定很厉害!那群时不时谈笑风生的同事估计也没几个能做出来的。

却忘了考试的意义。

考试的意义是考核学业能力,而不是猜出题老师的心思,这题出出来老师肯定很爽,学生肯定很不爽,校领导一看,估摸着得开除。

因为失去了考试的意义。

考生不是你们的玩物,不要心血来潮的出这种题目。忙于学业的他们已经很累的,没有任何必要再去猜老师们的心思,请尊重考生,谢谢。

我想可能有的人会说,这锻炼孩子的思维blabla。

说这种话的,没有脑子。

首先,这是考试!请尊重考试!请尊重考生考试时的认真态度!出这种题考生怎么想,怎么考虑?最后还不是变成揣摩出题老师意图,改题老师喜好?

如果是课堂讨论,那随意。

第二,这特么能锻炼什么思维?

过分解读。

这位老师可能电视剧看多了。

古美门能从一个小点儿找出问题反杀不仅是因为他思维巧妙,更是因为他需要反杀,他先把自己放在一个有目的的思维定式中才开始解读每个细节。而这个目的不是宽泛的,不是一个大题,他早就有了态度,只需要一个解释。

我们回想一下,什么时候我们会具备类似古美门的思维?

语文考卷,阅读理解。

这道题,如果放在语文阅读理解中,就是[小明妈妈……八块钱。小明妈妈年龄是60岁,为什么?]。

而考生拿到这题,一边骂娘一边抠字眼,最终给小明妈妈六十岁找到铁证,除此之外绝无可能。

这才是古美门做的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