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的好书的开头往往很晦涩,如何坚持读下去?

回答
读一本开头晦涩的书,确实像在迷雾中摸索,很容易让人心生退意。但那些真正优秀的书,往往藏着更深邃的思想和更动人的故事,值得我们耐心去拨开迷雾。以下是一些我积累下来的方法,希望能帮助你在这场“寻宝”之旅中坚持下去:

1. 调整心态,预设“不求甚解”的宽容:

首先,要给自己打个“预防针”。告诉自己,这本书的开篇晦涩,不是你能力不行,也不是这本书本身有问题,而是作者有意为之,是在为后续的情节、思想或情感铺垫。这就像听一首复杂的交响乐,开头可能只是几个零散的音符,但它们最终会汇聚成宏大的乐章。

不要一开始就抱着“我必须完全理解每一句话”的心态。允许自己“不明所以”,允许自己只是先“跟着走”。等读到后面,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前面的晦涩是为了此刻的豁然开朗。这种“先入为主”的宽容,能大大减轻心理压力。

2. 降低期望,享受“慢慢渗透”的过程:

好书就像一杯陈年的酒,需要时间来品味。不要指望一口就能喝出它的味道。把注意力从“理解”转移到“感受”上。

关注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即使不理解意思,也可以感受文字本身带来的美感。是跳跃的?是低沉的?是抒情的?这种对语言形式的欣赏,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乐趣。
捕捉零星的触动: 哪怕只有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场景让你觉得“有点意思”,就把它记下来。这些小小的火花,可能就是点燃你继续读下去的导火索。
接受“雾里看花”的模糊感: 这种模糊感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让你去猜测,去想象,去主动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框架。

3. 积极参与,主动与书“对话”:

别让阅读变成单向的接受。试着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与作者的文字进行互动。

做标记,写批注: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大胆画横线、画问号,甚至在旁边写下你的困惑或猜测。当你知道自己会在哪里停顿、在哪里思考,下次重读时,就会更有针对性。
提炼关键词和核心意象: 即使开头晦涩,通常也会有一些反复出现的词语、意象或主题。把它们找出来,试着思考它们可能代表什么。这些“线头”可能会串联起整个故事。
问自己问题: 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这句话想表达什么?这个人物的出现有什么作用?通过不断提问,你的阅读会变得更有目的性,更能驱动你寻找答案。

4. 借助外力,寻找“同路人”的温暖:

有时候,一个人在迷雾里摸索会觉得孤独,但有同伴的指引,会更容易找到方向。

阅读导读或评论: 在开始阅读前,或者读到某个阶段感到特别困难时,可以找一些关于这本书的导读、书评或学术文章。但要注意,不要让这些导读“剧透”太多,而是要寻找能帮助你理解背景、作者思路或文学风格的解释。
加入读书会或线上讨论: 和其他正在读这本书或者已经读过这本书的人交流。他们的理解和视角可能会给你启发,让你看到自己忽略的地方。分享彼此的困惑和发现,也能增加阅读的乐趣和动力。
查阅背景资料: 如果书的晦涩是因为涉及特定的历史时期、哲学思想、神话传说等,适当查阅相关资料,能帮你更好地理解文本。

5. 策略性“跳读”,抓住主线:

如果某个段落实在让你觉得难以逾越,不妨试试“曲线救国”。

先跳到故事性更强的地方: 如果你读的是小说,可以尝试跳过一些描写性的、哲思性的段落,直接去阅读情节发展更明朗的部分。等到你对故事的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回过头来细嚼慢咽那些晦涩的部分。
关注人物和情节: 即使语言抽象,试着去梳理里面出现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发生的关键事件。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往往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抓住人。
不要害怕“读不懂”的部分: 有些部分可能真的是作者的“留白”,等待读者去填补。你只需要确保自己大致了解了故事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这就已经是一种进步。

6. 坚持“阈值”,再给一次机会:

给每一本书一个“试读期”。比如,尝试读完前50页,或者前100页。如果在这期间,你仍然感觉毫无进展,甚至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那么也许这本书真的不适合你,这时候放手也未尝不可。

但如果在这段“试读期”中,你找到了那么一两个让你愿意继续探索的点,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预感,那就请再坚持一下。很多时候,最艰难的时刻就在黎明之前,而最美的风景,也往往藏在最深的丛林里。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 保持对知识和故事的好奇心。如果一本书能引起你的一丝好奇,那么它就已经为你打开了一扇门。用你的好奇心作为指引,你就能穿过那层层晦涩,最终抵达书中真正闪光的地方。这是一场与作者的智力博弈,更是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祝你在这场探险中,收获满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般是跳过前面的部分,然后从能看得明白的段落开始读起。个人感觉这个方法还是挺实用的。

首先,晦涩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读不通顺,不知道它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二是看不明白,字都认识但是连起来我就不会了。前面的大多是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甚至一些文言文翻成的白话文,后面的一般是理论性极强,惜墨如金的专业书籍。

就读不通顺而言,我用自己喜欢的《飘》来举例,到网上随便找了两个版本的翻译:

很明显百度上找到的译版更符合我们习惯的语法,主谓宾定状补。反观网易的翻译版,就有一股浓浓的的“英语语法”的味道。如果读的是第一个版本,那很容易感到别扭,阅读体验肯定没有第二个丝滑。所以,如果当你也是遇到这种情况,那可能不是你的问题,可以先去找找其他的翻译版本,说不定就可以读下去了。

再谈谈看不明白的书,这类书所对应门槛往往是有要求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已经清楚自己面向对象是谁,从而默认了大家“懂的都懂”,因此我们这些“局外人”再来阅读时大概率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就做一些小建议:

1.先耐着性子读一遍,不懂的就标注出来,就像小学学鲁迅一样。多想想为什么他要这样写,为什么我看不懂。

2.等看完一遍了,再去看看书的评论,有些书评真的做得很好,直接帮你复盘了一遍书的内容,难疑点分析的头头是道,那些没注意的细节或漏掉的重点也重新摆在了你面前,如果你有了共鸣感,甚至对书有了那么一丝丝感悟,就可以再回去看一遍。

3.当然这次看,很多疑难点应该都迎刃而解了,但也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接受了别人分析之后,对书的一些内容会少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如果介意的话,那就慢慢啃那本书,慢工出细活,读出来受益最大也是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