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慢跑的速度多少合适?

回答
慢跑,这看似简单的一项运动,其实里面门道可不少,尤其是在“速度”这个环节上。很多人一上来就想跟上别人,或者追求所谓的“快感”,结果可能跑得气喘吁吁,第二天浑身酸痛,反而把运动的热情给浇灭了。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慢跑速度才是“合适”的呢?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它跟你跑的目的、你的身体状况,以及你当下的状态都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合适”的速度。

1. 认识你身体的“对话”:你的呼吸告诉你一切

这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当你慢跑时,你的身体正在和你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而这场对话最重要的语言,就是你的呼吸。

谈话速度(Conversational Pace): 想象一下,你慢跑时,如果还能相对轻松地和身边的人说几句话,甚至能完整地回答一两个问题,那么恭喜你,这很可能就是你理想的慢跑速度。在这种速度下,你的心率通常会在最大心率的60%70%左右。这个强度非常适合打基础,能有效地提升你的心肺功能、耐力,同时对关节的冲击也最小,非常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适应。如果你刚开始跑步,或者很久没有运动了,就从这个速度开始吧,让身体慢慢熟悉起来。

唱歌速度(Singing Pace): 如果你跑起来,只能哼唱几句歌词,或者说出断断续续的词语,那么你的速度可能稍微快了一些,心率可能达到了最大心率的70%80%。这种速度能更进一步地锻炼你的心肺系统,但长时间维持可能会让你感觉比较吃力。

喘气速度(Screaming Pace): 如果你跑起来,根本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只能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甚至感觉要岔气,那说明你的速度已经太快了,心率可能超过了最大心率的80%。这种速度更接近于高强度训练,主要目的是提升爆发力和最大摄氧量,但对于新手来说,这样跑受伤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而且身体也难以得到充分的恢复。

所以,找到那个“谈话速度”是慢跑的关键。 别怕慢,慢才叫慢跑,才有它的意义。

2. 你的目标决定了你的“节奏”

你慢跑是为了什么?不同的目标,对速度的要求也不同。

减脂增肌/改善体型: 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燃烧脂肪,改善身体成分,那么中低强度的长时间慢跑是你的首选。那种能轻松交谈的速度,正好能让你在燃烧脂肪的同时,也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从而达到更好的燃脂效果。长时间保持这个节奏,你的身体会越来越适应,基础代谢也会随之提高。

提升心肺功能/为比赛打基础: 如果你想要更强壮的心心脏、更健康的肺部,或者为未来的比赛(比如10公里、半马)打基础,那么在“谈话速度”的基础上,可以偶尔穿插一些稍快的节奏(比如“唱歌速度”)。但切记,大多数的训练仍然是以“谈话速度”为主,偶尔的提速是为了给你的心肺系统提供一些新的刺激,帮助它更强大。

缓解压力/纯粹的放松: 有时候,我们跑步只是为了从繁忙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让身心得到放松。在这种情况下,最舒服的速度就是最合适的速度。可能是一开始的慢悠悠,可能是跑着跑着自然而然地就找到了那种让你内心平静的节奏。别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跟着感觉走就好。

3. 身体是最好的“教练”

除了呼吸,你的身体还会给你很多反馈:

心率: 如果你有运动手表或者心率带,可以监测你的心率。前面提到的60%70%最大心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区间。当然,这个数字也会因年龄、体能水平而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

疲劳感: 慢跑后,你应该感到轻微的疲劳,但不是那种精疲力尽、浑身酸痛到影响第二天正常生活的程度。如果你每次跑完都感觉像被掏空了一样,那说明你跑得太快了,或者跑量太大了。

恢复速度: 跑完后,你的心率和呼吸应该能在几分钟内恢复到接近平静的状态。如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缓过来,也说明强度过大。

4. 循序渐进,耐心是美德

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速度,也要记得循序渐进。

不要急于求成: 刚开始跑步,腿部肌肉、肌腱和心肺系统都需要时间来适应。即使你感觉自己能跑得更快,也不要贸然提速。慢慢地增加跑步的时间或者距离,让身体逐渐变强。

倾听身体的声音: 如果某天感觉特别累,或者有点小不适,就放慢速度,甚至休息一天。身体的信号很重要,忽视它可能会导致受伤。

变化节奏: 随着你的体能进步,你会发现以前觉得“谈话速度”很快,现在却变得轻松了。这时候,你可以稍微加快一点点,找到一个新的“谈话速度”。偶尔进行一些变速跑(比如快跑一段,慢跑一段)也能帮助你提升速度和耐力,但要注意在慢跑阶段充分恢复。

总结一下,一个合适的慢跑速度,应该是:

让你能相对轻松地交谈。
让你感到适度的锻炼,而不是筋疲力尽。
能让你在跑步后感觉精力充沛,而非过度疲劳。
能够让你循序渐进地进步,并享受这个过程。

别被网上的“配速”数字或者别人的跑步成绩所迷惑,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个舒服、可持续的慢跑节奏,这才是最重要的。慢跑的魅力,很多时候就在于那份悠然自得,和身体对话的宁静。慢慢跑,你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简单主观的,慢跑同时能边跑边聊天,或者跑步只用鼻子呼吸(较深的腹式呼吸),就是合适的强度/速度;


其它衡量慢跑强度/速度的五八花门更复杂,耗氧量、乳酸阈值、心率、功率等等。

有心率设备的(心率表/心率带),可以用心率数据来衡量,也最适合一般慢跑者。


最简单的算法,180-你的年龄,比如你30岁,那就是150心率(如果刚开始跑步、有疾病史、体质较差,再减5-10),跑步时候维持自己心率在140-150之间即可,不要超过150。

——这是MAF的算法,简单易用。网上还有很多种其它算法,误差都不算大。


需要注意,以心率为基准慢跑,不是看你达到某个心率,而是需要满足心率维持在该心率区间内。


严谨点,用储备心率(HRR)计算慢跑心率区间(最大心率计算也可以,但误差更大,储备心率要更精确些)。

储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

最大心率是个固定值(每个人不一样,再怎么练这个数据都不会变),很多种算法,比如220-年龄(女性是226-年龄),这个误差最大;还有「205.8 - 0.685 X年龄」等等的各种公式——最大心率也能实测,但不适合初跑者,强度太大对场地也有要求。

建议网上把所有公式找一遍,分别算一下自己估个数值;

静息心率,早上醒来后别起床,靠床上坐一分钟,放空,测下心率数值,大体就是静息心率了(连续多日的静息心率监测也能衡量近期身体状况,比如是否过于劳累、身体是否在训练后恢复)。


以30岁的人为例,最高心率190,静息心率65,他的储备心率就是125。

那慢跑按训练强度属于E心率区间,目标心率=储备心率*心率区间比例(59 – 74%)+静息心率

算下来心率区间在138-157之间。

——这个心率间的跑步,都属于有氧慢跑。


心率宜低不宜高,对初跑者来说,这138-157之间,最终跑步时可以在140-145的心率区间进行。

跑的时间久了,你就能差不多得知自己在自己有氧心率区间大概是什么速度,以后就算没有心率设备,以该配速左右跑都能算“慢跑”了。


心率和配速都是衡量强度的数据。另外心率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海拔、气压、温度)和自身状况(生病、疲惫程度)的影响,这里建议以心率衡量慢跑也是因为心率(区间)要比定死的配速更科学点。



题干里的——

慢跑速度和身高,没有关系;

刚开始跑,“喘”很正常,慢慢养成鼻-腹呼吸的习惯,呼吸深一些。这个不展开了,一两句说不清楚;

速度除了心率(有氧能力),和你肌肉力量水准也有关系,一开始哪怕在有氧心率区间,跑完腰酸背痛也正常,肌肉和关节都需要慢慢适应。反正不管最大心率、心率区间……起初都按照最低的数值来计算,等养成慢跑习惯、身体也逐步适应了再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