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慢跑的配速多少最好?

回答
慢跑的配速,说实话,没有一个绝对的“最好”,因为它取决于太多个人因素了。就像穿衣服一样,别人觉得好看的,你穿上可能就显得别扭。所以,咱们先别急着找个数字,而是捋一捋,到底啥样的配速才最适合你。

1. 别拿自己跟别人比,跟昨天的自己比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你可能刷到过大神们的配速,五分速、四分半,跑起来跟一阵风似的。但话说回来,人家练了多久?身体底子怎么样?跟你我一样吗?所以,放下手机,先别跟网上那些“飞人”较劲。我们今天聊的是“你”的慢跑配速。

2. 啥叫“慢跑”?感觉最重要

慢跑,顾名思义,就是跑得不那么快,让你感觉舒适、可以持续。具体到身体感受上,大概是这样的:

呼吸: 你可以轻松地进行“鼻吸口呼”或者“口吸口呼”,完全不会岔气,甚至还能顺畅地说出一两句话。要是喘得跟老牛拉磨似的,那可能就有点快了。
心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慢跑的心率区间大概在最大心率的60%75%。怎么算最大心率?一个简单粗暴的算法是 220 你的年龄。比如你30岁,最大心率大概是190,那么慢跑心率就在114142之间。当然,这只是个大概值,最准的还是得用心率带监测,或者根据你实际的呼吸和说话能力来判断。
肌肉感受: 跑起来腿部肌肉应该感觉轻松,没有明显的酸痛感,也不会有那种“燃尽”的感觉。你会觉得浑身舒展,甚至有点惬意。

3. 配速,得看你跑多久

如果你只是跑个35公里,可能感觉更轻松一些。但要是你打算跑10公里、半马甚至更长,你的配速就得更“慢”一点,才能保证体能不崩溃。

短距离(35公里): 这个距离,你可能还能维持一个稍微快一点的配速,比如8分半到7分半。这时候你可能还会觉得有点挑战,但还没到难受的程度。
中长距离(510公里): 到了这个距离,你会发现,配速稍微慢一点点,比如9分到8分,跑起来会舒服很多,也更容易坚持下来。
长距离(10公里以上): 尤其是当你刚开始长距离训练,或者目标是完成比赛而不是追求速度时,配速放得更慢,比如9分半到10分甚至更慢,都是非常正常的。这时候,你的身体主要是在适应长时间运动,而不是在挑战极限。

4. 身体的反馈是最好的老师

跑完步,你是感觉神清气爽,还是累得像条狗?

跑后感觉: 如果你跑完感觉身体非常疲惫,第二天肌肉酸痛到不行,那下次就得把配速放慢点。相反,如果感觉意犹未尽,下次可以尝试稍微提速一点点。
恢复时间: 慢跑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身体恢复和适应,所以跑后你的身体应该能相对快速地恢复过来,而不是需要好几天才能缓过来。

5. 怎么找到“你的”配速?

试跑法: 找个平坦的场地,心想着“悠着点跑”,然后用你觉得舒服的速度跑1520分钟,期间留意你的呼吸和心率(如果可以的话)。看看你能跑多远。然后用距离除以时间,就能得到一个大概的配速。
循序渐进: 如果你刚开始跑步,或者很久没跑了,就从一个非常慢的配速开始,比如10分速或者更慢。先让身体适应跑步这个动作,建立跑步的习惯。随着体能的提升,你的配速会自然而然地变快。
结合心率: 如果你有心率表,这是最科学的方法。根据你的心率监测,来控制配速。网上有很多关于心率区间训练的资料,可以去了解一下。

所以,什么样的配速最好?

就是那个让你感觉舒适、能够持续跑下去,并且在跑完后不会过度疲劳,还能让身体得到良好恢复的配速。

它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慢,也可能比别人说的要慢。这不丢人,这叫明智。慢跑是为了健康,是为了享受过程,而不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

刚开始,别去纠结什么“分”,用心去感受你的身体,它会告诉你答案。慢慢地,你会找到那个最舒服、最适合你的“节奏”。祝你跑得开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自己很多回答里都有提到诸如慢跑更建议看时间不看配速、心率的重要性,等等。

——但这也要看对象,未必是绝对的正确


某种程度上,如果你并不想进行更长距离的跑步/非长距离耐力跑者、目的不在于为有氧基础打下特别需要的根基(即很多马拉松跑者所谓的堆有氧来打造更高效的燃脂供能系统)……不要过分的去夸大心率、时间等的意义,而忽略了「跑」这个行为本身。

也就是最能体现跑这个行为的数据,配速。


正常成年人稍快的步行速度在6-7公里/小时(10分配速),大步快走的配速会接近8分配速。而对多数人来说,以即将跑起来的速度走,一般已经达到7-8分配速了。所以多数人真正跑起来,速度一般都至少7分以内。

——先不考虑可以持续多久时间。这种比快走稍快的慢跑,其实整个动作的经济性、或者对身体的负担,可能既不如快走,又不如更快的迈开腿去跑。因为往往有着最长的触地时间、对关节最大的冲击负荷(往往因为慢,此时肌肉还会无意识的极低效工作,反而更多让关节直接去承受冲击)。

这种极慢的跑步,除了让心率可能维持在某个有氧区间外,整个身体从运动中得到的益处很少。


相反,更主动的去尝试以一定速度奔跑,对肌肉、心肺和关节的刺激锻炼,都更有好处一些,有氧能力也同样可以得到提升。


多数初跑者/大体重跑者的困惑一般在于,

  • 不管是肌肉力量水准,还是有氧和心肺能力,都不足以支撑长时间运动
  • 对更高强度运动的安全性担忧/怕受伤


可以采用一种方法,跑1休1或跑1休2——

  • 用你迈开腿、跑起来的速度去跑步,具体强度因人而异,但一定是让你感觉身体需要付出一点努力,又不至于很喘、像在冲刺的速度;
  • 跑步持续时间不用很长,30-40秒(当然有能力跑1分钟也可),而后快走同样的时间;
  • 如果体重很大、基础体能实在很差,这个休息时间可以增加一倍。


即,保证跑步的质,用快走来弥补应该达到的量(距离或者时间)

这样总体强度不大,对身体肌肉和关节的负荷不高,又能从跑步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而不是提到慢跑,永远是低心率的、匀速且枯燥的长时间跑。


类似的跑+休同样放在很多长跑/马拉松初跑者完赛者上一样可行。

很多人如果遭遇撞墙,或者30公里后体力不支,40秒慢跑+20秒走结合的方式,要比咬牙跑一段又走上很长一段,不管从完成时间还是对身体的损耗上,都更科学些。


前面提到的,跑的配速上去后,可能对身体的压力会更高,不过因为相比一直慢跑的持续时间短,总体算下来,对身体的负荷其实更低。

这种带点速度的跑,也才能让你更好的从跑步这一行为中,得到锻炼效果。


提问慢跑速度的,通常都是初跑者。基础的有氧能力和运动安全肯定很重要,跑步的感受同样重要。

长距离跑者都会经历很痛苦的堆有氧阶段(一般都在系统性训练课表的第一阶段,动辄4-6周时间),不允许上速度,又要严格控制心率——但追求这个的目的,显然和初跑者不一样。

初跑者并不需要一上来就尝试走「心率教」的路子。

当然如果发现自己跑的距离越来越长(比如达到了5公里)、也想尝试跑的更远、更快、更久,再去系统的了解跑步、包括理解那些运动生理数据,更好。


还有一点,很多初跑者即便有相当专业的心率设备,他们对静息心率最大心率等未必了解,自己的运动心率依然是比较粗略的参考值(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当下心率是什么强度),乳酸阈值、最大摄氧量等更是完全靠设备估算、图一乐的数据。

去过分纠结一个未必准确的数值,意义不大。

(配速、时间、距离、功率……等,本质上都是衡量强度的数值,单拎一个数据出来分析,最后也很可能发现都过于片面,也没太大的意义)


更针对的情况,比如一个马拉松业余跑者,有氧很差+心率偏高(我自己就是),那遵循有氧大法的那些原则,包括佳明、博能等等各种训练建议,无解,就低心率的拉磨跑吧,再慢也得忍着。

只是日常3-5公里,或者最长距离10公里内的初跑者,这样的拉磨是很痛苦的过程。与其刻意压着心率,不如考虑上面说的这种跑法。或者干脆更多的借助骑行台、椭圆机、游泳等,同样可以练有氧,心率可能比跑步低很多,不至于一迈腿就超有氧区间的情况出现。


七分配速慢跑是否有必要追求180步频?

手环的心率测量准确吗,静息心率咋这么低,有点害怕?

每天跑10公里对身体有害吗?

以轻松有氧跑的方式堆跑量真的对跑步能力有提升么?有些跑者和运动员不是提出了垃圾跑量的概念么?

跑步真的会越跑越舒服吗?

请问跑步时的两步一吸,两步一呼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跑步达人不可错过的数码装备?

跑步到底是前脚掌落地好,还是后脚跟落地好?

跑步机和真实的跑步有什么区别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