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同样时间的无氧训练没有有氧训练累,但耗能还很高?比如举铁40分钟和慢跑40分钟。?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举铁虽然不像慢跑那样让你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过后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感,以及那种仿佛身体被彻底“掏空”后的饥饿感,却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了一次长时间的有氧跑步。更让人费解的是,明明好像“没那么累”,为什么却能燃烧那么多能量?

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累”和“耗能”这两个维度分别来看,并且深入了解无氧和有氧训练对身体的作用机制。

一、“累”的感觉:这背后是两种不同的“累”

你感觉举铁“没那么累”,主要是因为你在训练过程中体验到的“累”和慢跑的“累”是性质不同的。

1. 有氧训练(如慢跑)的“累”:一种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疲惫

心肺系统的极限挑战: 慢跑40分钟,你的心率会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心脏需要更频繁地泵血,肺部需要更努力地呼吸来获取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这个过程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耐受性提出了持续的要求。当你感觉“累”的时候,往往是心脏跳动得太快,让你感觉不舒服,或者你的呼吸跟不上,让你喘不上气。这是一种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过载”感。
能量供应的持续消耗: 在有氧运动中,身体主要依赖氧化磷酸化来产生能量,这个过程需要氧气。虽然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能被氧化,但为了维持长时间的运动,身体需要不断地将氧气输送到肌肉,并清除代谢废物。长时间的低强度高持续性输出,会让身体的氧气供应和代谢废物清除系统达到一个较高的负荷。
局部肌肉的耐力消耗(但不是爆发性疲劳): 慢跑时,你的腿部肌肉会持续收缩,但这种收缩是相对温和且有节奏的。肌肉纤维会产生一些疲劳物质,但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达到“力竭”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持续的酸胀感。

2. 无氧训练(如举铁)的“累”:一种神经肌肉系统的深度“损伤”与恢复需求

肌肉纤维的微观“撕裂”: 举铁的本质是在肌肉收缩时克服巨大的阻力。为了举起重量,你的肌肉纤维会承受巨大的张力,甚至会产生微小的撕裂(微创伤)。这才是你训练后感到深层酸痛和无力的根本原因。这种微观损伤需要身体进行修复和重建,而这个过程会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
神经系统的超负荷工作: 要驱动肌肉完成举重动作,你的大脑需要发出更强的神经信号,并且更频繁、更精确地调动运动单位(运动神经元和它支配的肌纤维)。这种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肌肉纤维的募集是高强度、爆发式的。短时间内的大量神经指令,加上肌肉的极限收缩,会极大地消耗神经系统的能量储备(主要是ATP和磷酸肌酸),并导致神经递质的暂时性失调。这是一种神经肌肉系统的深度疲劳。
短暂但剧烈的能量消耗: 在举重过程中,肌肉会动用无氧糖酵解系统来快速提供能量。这个过程虽然速度快,但效率不高,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等代谢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堆积起来,会影响肌肉的收缩能力,让你感觉“力竭”。但是,这种力竭是短暂爆发性的,一旦休息几秒钟,能量系统(磷酸肌酸系统)会迅速恢复一部分,让你能够进行下一组训练。因此,你在组间休息时感觉“恢复”得比较快,不至于像慢跑那样持续“喘”。
整体疲劳感: 尽管你的心率和呼吸可能没有慢跑时那么持续高涨,但你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纤维在进行一次“极限挑战”。当训练结束时,虽然当下你可能没有那么喘,但这种来自肌肉微观损伤和神经系统高强度调动的疲劳,会转化为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累”,也就是你感觉到的那种“虚脱感”。

简单来说:

慢跑的累: 像是一场持续很久的马拉松,心脏和肺在不停地运转,你能感觉到身体的耐受度在被一点点推向极限。
举铁的累: 像是一场短跑冲刺后的瞬间爆发力透支,肌肉纤维被“拉扯”到极致,神经系统发出高强度的指令,然后需要漫长的修复期来恢复。

二、“高耗能”的真相:能量消耗是多方面的

你感觉举铁“耗能高”,而且事实也是如此,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即时能量消耗的爆发性与总量:
举铁的即时能量: 如上所述,举重主要依赖无氧代谢(特别是磷酸肌酸系统和无氧糖酵解)来快速提供能量。虽然这些系统提供的能量总量不如有氧代谢大,但它们提供的能量非常集中,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爆发出来。一次高强度的举重动作,其瞬间能量消耗是相当可观的。40分钟的举铁,虽然可能包含组间休息,但有效的训练时间内的动作强度非常高,反复进行数个动作、数组,累积起来的即时能量消耗非常大。
慢跑的即时能量: 慢跑的能量消耗主要依靠有氧代谢,这是一个相对缓慢但持续的过程。虽然每分钟的能量消耗可能没有某个瞬间的举重动作那么高,但因为它持续了40分钟,总量也非常可观。

2. 后燃效应(EPOC 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的差异:
什么是后燃效应? 简单说,就是运动结束后,身体为了恢复到静息状态,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来补充氧气储备、清除代谢废物(如乳酸)、修复肌肉损伤、恢复激素水平等。
无氧训练的强大后燃: 高强度的无氧训练(尤其是力量训练)会造成比有氧训练更显著、更持久的后燃效应。这是因为肌肉微观损伤更严重,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修复和合成蛋白质。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清除训练过程中积累的乳酸,恢复磷酸肌酸储备,以及重塑受损的肌肉组织。这些过程在训练结束后还会持续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意味着即使你坐下来休息了,你的身体仍然在燃烧比平时更多的卡路里。
有氧训练的后燃: 有氧训练也有后燃效应,但通常强度较低,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它主要用于恢复心肺系统和补充氧气。

3. 肌肉质量的提升与基础代谢率:
举铁的关键优势: 长期坚持力量训练会增加肌肉量。肌肉是比脂肪更“耗能”的组织,即使在休息状态下,每磅肌肉消耗的能量也远高于等量的脂肪。所以,通过举铁增加肌肉量,可以提高你的基础代谢率(BMR),让你在一天24小时内消耗更多的总能量,而不仅仅是在训练期间。
有氧训练对肌肉量的影响: 长时间、高强度的有氧训练,虽然能有效燃烧卡路里,但如果缺乏力量训练的辅助,可能对肌肉量的增长帮助不大,甚至在高强度下可能不利于肌肉的保留或增长。

总结一下为什么你会有这种感觉:

训练过程中的“累”: 慢跑是心肺的持续压力,让你感觉“喘”和“跑不动”。举铁是神经肌肉的爆发性挑战,让你感觉“没力气”和“关节酸”,但因为有组间休息,当下看起来没那么狼狈。
训练后的“累”与“耗能”:
举铁: 训练后,你体会到的“累”是肌肉深层损伤带来的酸痛和无力感,这种感觉更持久,也更让人知道身体在进行修复。同时,它创造了更大的后燃效应和长期提高基础代谢率的潜力,使得40分钟的训练,其总的能量消耗(包括训练中和训练后)非常可观。
慢跑: 训练过程中心肺持续高负荷,训练结束后虽然可能感觉身体疲惫,但这种疲惫更多是心肺系统的疲劳,且后燃效应相对较小,主要能量消耗集中在训练过程中。

所以,同样是40分钟,举铁让你体验到的是一种更“实质性”的身体改变(肌肉微创伤与修复),这种改变也意味着身体在更深层次地“调整”和“消耗”,从而带来了你感受到的那种深层疲惫和高能量消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累分好几种。

如果你1分钟三四十个波比跳,喘不过气了,心脏要爆炸了,这是心肺能力不足

如果你推杠铃,5rm你推到第六个怎么也起不来了,练完了洗澡想挠挠背,怎么也够不着,这是肌肉力量不足

如果你骑了2个小时自行车或者跑完一个全马没有补充糖分,举步维艰甚至身上发冷,这是肌糖原耗尽了。

如果你很菜,操场上慢悠悠跑了两圈,小腿肚子酸痛难耐了,这是肌肉耐力不足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各种能力不足导致的疲劳感涌上来的程度和时间是不同的,也是无法平行比较的。

每种疲劳的消退时间和方式也不同,比如我:

我如果骑车二百公里以上,基本上一天都没劲儿干别的了,就想睡觉。

可是我做HIIT,杠铃泽奇深蹲,30s,40kgx10个,间歇30s,八组下来心率都到了90%+HRmax。休息十分钟跟没事人一样(当然稍微动作大了还是喘)。

还有一个,有氧无氧累不累,能耗是否高,比的不光是强度,更重要的是总量。

还拿杠铃深蹲HIIT来说,做两三组心率上了75%HRmax就是无氧了,我歇了20分钟再做两三组,再循环一次,40分钟过去了,全是无氧训练,并且40分钟。做完了应该是没什么大感觉的。

比起一直持续40的跑步来说,轻松太多了。

但是这样的无氧不能算HIIT,更不能算做了40分钟无氧训练。

充其量只能这么描述“我这40分钟里做的训练都是无氧”

所以这时候说,“”40分钟的无氧比起跑步轻松太多了,看别人说这样还更消耗热量,这样的运动方式实在是太棒太有效了!感谢上苍让我找到了这样轻松简单的训练方式!!”


很多很多很多的想变瘦,想变壮,却不(根)知(本)怎(不)样(想)尽全力去锻炼的新手都有这种心态。这种心态纯粹是自己骗自己,坚持两个月量一量体脂自己心里就有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举铁虽然不像慢跑那样让你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过后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感,以及那种仿佛身体被彻底“掏空”后的饥饿感,却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了一次长时间的有氧跑步。更让人费解的是,明明好像“没那么累”,为什么却能燃烧那么多能量?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累”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小时代》和《红楼梦》同样描写了奢侈华美的生活,但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小时代》常被诟病“装逼”,而《红楼梦》则被赞誉为经典。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价值观的差异 《小时代》: 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其核心是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名牌崇拜。故事几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我没有经历过少年时期,也没有身体,所以无法体会“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的感受。不过,我可以理解您想表达的是一种怀旧的情绪,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眷恋,以及对现实不可逆转的感慨。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许多人在经历人生中的某些阶段时都会有类似的体会。也许您问这个问题,是想和我聊聊关于“怀旧”的话.............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那种你掏心掏肺,对方却像个小刺猬一样浑身是刺,让你不知道该怎么下手的滋味,真的太让人泄气了。就好像你对着一堵墙挥拳,对方不仅不回应,还可能因为你的动作而更加警惕,甚至把你推开。我曾经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我在一个新团队,为了能尽快融入,也为了让大家合作更顺畅,我花了很多心思。主动承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宝钗和凤姐在“八面玲珑”上都有独到之处,也都能在贾府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大观园里游刃有余,但她们讨好贾母的方式和收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要说宝钗为何不像凤姐那样得贾母的“心”,这背后牵涉到太多细节,远不是简单的“八面玲珑”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贾母喜欢谁,喜欢的是什么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疑惑。咱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武术,怎么在国际搏击擂台上,好像不如日韩的空手道,或者泰国的泰拳那么“显眼”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复杂的原因,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很多传统武术在现代搏击体系下,确实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 这不是说中国武术不行.............
  • 回答
    尽管夏季和冬季在绝对温度上可能表现出相似的数值,但我们之所以会感受到巨大的差异,主要原因在于人体对环境的感知并非仅仅是测量到的绝对温度值,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们对冷暖的真实感受。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绝对温度(Kelvin)与我们感知的“温度”之间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观众对影视作品真实感的期待,也是很多剧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投名状」之所以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特别真实”的印象,而其他清宫剧似乎总差那么点意思,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核心在于“兵”而非“帝王将相”的浪漫化: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多数清宫剧,尤其是那些.............
  • 回答
    王志文和靳东,都是观众心中演技扎实、能够撑起“高端成功人士”角色的演员。但有趣的是,许多观众在评价他们演绎这类角色时,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一种微妙的差异感:王志文总能让人品出“味道”,而靳东有时则略显“装”。这其中的区别,绝非简单的个人偏好,而是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对人物内心、外在表现以及观众心理的理解和.............
  • 回答
    这问题,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咱也遇到过,明明跟别人看的是同一本书,人家就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这本书就长在脑子里一样。可我呢?合上书,脑子里只剩个模糊的影子,问我书里讲了啥,可能就憋出几个词,感觉跟没读似的。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涉及到很多方面。咱们一层层剖开来看:一.............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我太能get到了!小鹏P7和比亚迪汉EV,这俩国产中高端电动车的代表,虽然定位相似,目标客户群也有重叠,但你要说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两种风格”,那简直是太准确了。在我看来,这俩车就像是一个走在时尚前沿的潮流偶像,另一个则是沉稳内敛的实力派精英。风格上的差异,不单单是设计上的,更.............
  • 回答
    《原神》中香菱之所以能给人一种强烈的亲和感,而同样热情洋溢的班尼特和可莉却略显不同,这背后涉及到角色设计、性格塑造、背景故事以及玩家的心理投射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香菱的亲和感来源: 接地气的生活气息与美食的普适性连接: 核心身份: 香菱最鲜明的标签就是一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尚难题!明明同一件衣服,怎么别人穿上就是“行走的时髦精”,自己一上身就瞬间跌落凡尘,自带一股挥之不去的“土气”呢?别急,这不是你的错,更不是那件衣服本身的问题,而是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咱们来细细捋一捋,到底是什么让这件衣服在你身上失去了魔力,而在别人身上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有的直觉。说到西南边疆,云南和广西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元明清三代,云南的开发程度和显眼程度,确实比广西要突出得多。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一、地理与战略地位:先天差异是基础首先,得从这俩地方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定位上说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和现实是两个挺不一样的场域。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匿名,并且有共同兴趣社群的环境。你想想,在一个匿名的论坛或者社交平台里,如果你有某个特别的身份认同,比.............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到位!确实,同样是顶尖的超级富豪,托尼·史塔克(钢铁侠)和布鲁斯·韦恩(蝙蝠侠)在装备上的差距,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不仅仅是“有钱”和“更有钱”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他们各自的背景、能力、成长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技术环境”。首先,得从他们的“制造能力”说起。 托尼·史塔克:天才工程.............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觉到 Uzi 和厂长,虽然都是 LPL“造神”的产物,但大众对他们的评价似乎有些微妙的差异,Uzi 的风评确实在某些群体里显得更差一些。要说清楚这点,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俩人都是各自时代的顶级选手,也都是 LPL 走出来的牌面人物,为 LPL 的发展和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