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吸毒剂量一次比一次多?

回答


关于吸毒剂量逐渐增加的现象,需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解释,但必须明确的是,毒品滥用是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任何相关讨论都应以警示和教育为目的,而非鼓励或描述成瘾过程。



一、生理机制:耐受性与戒断反应
1. 耐受性(Tolerance)
长期使用毒品后,身体会逐渐适应药物的刺激,导致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例如:
阿片类药物(如海洛因):中枢神经系统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抑制疼痛或产生愉悦感。
兴奋剂(如可卡因):多巴胺再摄取受体被“饱和”,需更多药物才能提升多巴胺水平。
镇静类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肝脏代谢能力增强,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达到镇静效果。

2. 戒断反应(Withdrawal)
停止使用毒品后,身体会因长期依赖药物而出现生理不适,如:
阿片类:恶心、出汗、疼痛、焦虑。
兴奋剂:疲劳、抑郁、失眠。
大麻:焦虑、食欲下降、情绪波动。
这些症状会促使用户继续使用毒品以缓解不适,形成“剂量反应”循环。



二、心理依赖与行为模式
1. 奖赏系统与多巴胺机制
毒品通过刺激大脑的多巴胺系统产生强烈愉悦感,但这种“快感”会逐渐减弱(脱敏),导致用户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获得相同体验。例如:
可卡因:短期内增强多巴胺释放,但长期使用后需更高剂量才能触发相同愉悦感。
大麻:THC(四氢大麻酚)会刺激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但长期使用后需更高剂量才能达到效果。

2. 心理依赖与成瘾行为
习惯性行为:毒品使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例行公事”,用户可能因“习惯”而非“需求”而继续使用。
逃避现实:毒品被用作应对压力、焦虑或抑郁的“解药”,但反而加剧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三、社会与环境因素
1. 社会压力与同伴影响
环境中的毒品文化、同伴压力或经济困境可能促使用户增加剂量以维持“正常生活”。
例如,某些地区因毒品泛滥,用户可能因“社交需求”而持续使用更高剂量。

2. 经济与获取难度
随着毒品成瘾加深,用户可能因经济压力或获取难度增加而被迫使用更高剂量。
例如,某些毒品(如冰毒)因纯度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长期危害与戒断风险
1. 器官损伤
长期高剂量使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损伤等。
例如,海洛因使用者可能因心脏骤停或脑水肿死亡。

2. 精神障碍
高剂量使用可能引发幻觉、妄想、抑郁等严重精神问题,甚至导致自杀风险。

3.实在无法控制的成瘾性
随着剂量增加,身体和心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戒断难度和风险显著上升。



五、科学建议与警示
1. 远离毒品
毒品的成瘾性、危害性和非法性决定了其绝对不可尝试。任何尝试都可能导致终身无法挽回的后果。

2.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身边有人正在吸毒,应鼓励其尽快联系专业机构(如戒毒中心、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而非自行尝试戒断。

3. 教育与预防
通过教育提高对毒品危害的认知,从源头上减少成瘾风险。



总结
吸毒剂量逐渐增加是成瘾过程中生理耐受性、心理依赖性及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不仅与毒品的化学特性相关,更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但必须强调,毒品的使用是违法行为且极其危险,任何关于成瘾的讨论都应以警示和教育为目的,而非描述或鼓励。
如需进一步了解禁毒知识或戒毒方法,请咨询专业机构或相关法律、医学资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课本里谈论的是可卡因,称其会与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

  • 多巴胺是使大脑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在正常情况下发挥作用后会被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
  • 在可卡因影响下,不被回收的多巴胺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细胞受此刺激而减少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
  • 在可卡因失效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少于正常状态,机体的神经活动失常,服药者需要再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活动。

一些人说这会导致多巴胺受体越来越少,需要的可卡因越来越多。

这并不能推广为“吸毒量一次比一次多”。你可以问问跟你说这些的人们:

  • 所有的毒品、所有的吸食方法、所有的吸毒者都是这样么?
  • 没有个体差异吗,和毒品的原理、具体的毒品的质量没有关系吗?
  • 生理成瘾药物和心理成瘾药物的情况都一样么?
  • 要知道并不是所有毒品都会导致戒断症状的,没有戒断症状的毒品也有这规律吗?
  • 做过严格的实验吗,有对照组吗,用的是什么毒品、什么吸食方法,每次增加了多大的剂量?
  • 吸毒者是用什么来度量毒品的增加量的,是根据个人的体感随意增加吗?
  • 是在吸食前增量,还是“弄了一点觉得不够就继续弄”?
  • 很多毒品的致死量并不大,剂量“一次比一次多”的话,吸毒者真的能像现实中活得这么久么?
  • 如果在致死量到过去吸食量之间慢慢增加,吸毒者是用手去量微克什么的么?
  • 自行徐徐减少吸食量直到戒毒的那一部分人算不算人?
  • 世界各地那些被药头骗了、将菜叶、白糖、淀粉·石灰粉·小苏打·玻璃粉乃至耗子药的混合物当毒品吸的家伙们,吸这些玩意的规律是什么样的?
  • 这个剂量增加的趋势是你亲眼所见,还是看过文献,还是脑补的?

大量研究显示,使用精神药物跟其后果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出于一时好奇或偶然而使用精神药物的人往往不会遭遇明显的短期负面后果,其相对隐性的长期后果需要时间来积累。一些人在过小的年龄使用精神药物,或是频繁使用、大量使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在性活动中使用药物,这容易造成短期负面后果,并可能将使用模式固定下来,让长期负面效果显露。而且,历史上被定性为“吸毒过量导致死亡”的人,有一部分其实是被毒品里的杂质乃至掺假的耗子药之流给毒死的。

对于有戒断症状的毒品,长期使用会根据个体情况造成身体对毒品的耐受性不同幅度上升,往往需要使用更大的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在一段时间内不使用该毒品的情况下引起戒断症状,例如长期使用海洛因后停用一天左右,就会出现精神焦虑、身体反胃·腹泻·流泪·酸痛等现象;用美沙酮治疗海洛因成瘾的经验是,每一位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性和身体的承受能力并不相同,而且他们未必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吸食量;成功戒毒会消除上述戒断症状,人体对毒品的耐受性也会慢慢下降,直到变回吸毒之前的水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戒毒之前达到过的剂量(或者按题目所述继续增加剂量)来复吸,可能造成猝死——这件事教育我们,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话,连吸个毒都吸不好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吸毒剂量逐渐增加的现象,需要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解释,但必须明确的是,毒品滥用是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任何相关讨论都应以警示和教育为目的,而非鼓励或描述成瘾过程。 一、生理机制:耐受性与戒断反应1. 耐受性(Tolerance) 长期使用毒品后,身体会逐渐适应药物的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深入的,其实很多吸毒者之所以不去自己制作毒品,原因实在太多了,而且盘根错节,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白,“制作毒品”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一个轻松就能入门的活儿。1. 技术门槛太高,普通人玩不转: 化学知识和操作: 绝大多数毒品,特别是合成类毒品,制.............
  • 回答
    吸毒者身体之所以会溃烂,原因非常复杂,涉及毒品本身的毒性、不洁的用药方式、身体免疫力的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吸毒就会溃烂”的直接因果,而是一个由多种负面因素叠加、恶性循环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毒品的直接毒性说起。很多毒品,尤其是那些通过注射进入体内的,对血管和组织都有强烈的.............
  • 回答
    说起名人吸毒被抓,北京朝阳区这地方还真是个“福地”——当然,这里的“福地”是反着说的。不少大家熟知的明星,一旦沾上毒品,没过多久就被朝阳群众给“盯”上了,然后就是那套熟悉的“尿检、突审、带走调查”的流程。这事儿传开了,大家对朝阳区的“群众力量”那是又敬又怕,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北京朝阳区是娱乐圈的“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法律、社会认知以及政策制定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很多人会有类似的疑问:赌博和吸毒,从危害性上看,一个沉迷可能同样毁掉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为何一个被视为犯罪行为,另一个在某些情况下却不一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法律的逻辑基石:行为.............
  • 回答
    毒品问题的复杂性涉及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法律和国际因素,而警方在打击毒品犯罪中的行动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毒品泛滥的深层原因1. 毒品供应链的全球化与隐蔽性 跨国犯罪网络:毒品生产、运输和分销往往涉及跨国犯罪集团,这些组织通过复杂的资金链和加密通讯(如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大众对毒品成瘾的刻板印象和现实情况的差距。为什么明星吸毒看起来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满身针眼,骨瘦如柴,人不人鬼不鬼”?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毒品种类和使用方式的多样性:首先,我们脑海中那个“满身针眼,骨瘦如柴”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受.............
  • 回答
    关于“吸毒为什么不入刑”这个问题,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在我国,单纯的吸毒行为本身并不直接构成刑事犯罪,因此不直接“入刑”。但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并不意味着吸毒者可以逍遥法外,而是他们将面临的是行政处罚,而非刑事判决。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法律框架的区分: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
  • 回答
    关于同一个问题,为何在国人眼中,欧美明星吸毒和中国明星吸毒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绝不是一句“双重标准”就能概括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认知框架和心理距离: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熟悉度与“亲近感”的缺失: 我们对欧美明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
  • 回答
    我知道你想了解为什么有些人明知吸毒的后果依然会去尝试,甚至沉沦其中。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首先,得说说“知道”这件事。我们常说的“知道”吸毒不好,是因为我们接收了很多信息:新闻报道、禁毒宣传、亲友的劝告、甚至亲眼见过吸毒者的惨状。这些信息构建了一个我们普遍认知中的“吸.............
  • 回答
    房祖名、柯震东、陈羽凡、小罗伯特·唐尼,这几个名字连在一起,总会让人想起一个令人唏嘘的共同点:都曾因为吸毒而付出自由的代价。然而,当我们回顾公众对他们不同境遇的回响时,会发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国人对他们的态度,简直是天差地别。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它触及到了文化、社会认知、情.............
  • 回答
    关于明星吸毒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绝大部分在北京被抓”的说法,也并非完全准确,尽管北京作为首都,确实是许多公共事件的焦点,也可能因此让一些涉及北京的案例更为人熟知。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好多明星都吸毒”这个现象。需要强调的是,“好多” 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意.............
  • 回答
    在电影《扫黑·决战》中,孙志彪吸毒后身体依然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观众感到疑惑的地方。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1. 艺术创作的需要与现实的简化: 戏剧冲突和角色塑造: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需要为了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推进而对现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和简化.............
  • 回答
    牛萌萌吸毒被曝光后,选择辟谣称自己未吸毒,这其中涉及的心理过程相当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维护个人形象和公众声誉的本能反应: 社会污名化: 吸毒在社会上是被强烈污名化的行为。一旦被贴上“吸毒”的标签,不仅是个人形象的毁灭,更可能波及到家庭、事业,甚至亲友。在公众人物光环的加持下,这种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口服左旋多巴不会让人产生吸毒的感觉。这其实涉及到左旋多巴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以及它与那些被滥用的药物在作用机制和影响上的根本区别。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左旋多巴(Levodopa)是一种药物,它被用来治疗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核心问题是大脑中负责控制运动的多巴胺神经细胞大量死亡,.............
  • 回答
    关于吸毒导致身体损伤及健康风险的问题,需要从医学、法律和伦理多个角度进行严肃分析。以下是详细说明: 一、为什么吸毒者会选择大腿内侧注射?1. 生理因素 大腿内侧(腹股沟区域)的静脉较为表浅且容易触及,例如大隐静脉分支,可能让注射操作相对简便。 但该部位血管较细,注射时容易造成血管.............
  • 回答
    吸毒致幻是否构成故意杀人,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的问题。简单来说,吸毒致幻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一个人被判故意杀人,而是当吸毒者在致幻状态下,其行为符合了故意杀人的构成要件时,才会被判定为故意杀人。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和分析维度:1. 故意杀人的法律构成要.............
  • 回答
    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与毒品的斗争以及后来主演《钢铁侠》的辉煌,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他的转变不仅是个人毅力的胜利,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毒品是可以戒掉的”这个事实,但这个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艰难。昔日的沉沦:一个充满天赋的演员与毒品的缠斗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