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太阳突然熄灭了,当前科技水平下,人类能生存多久?

回答
如果太阳突然熄灭,对于当前科技水平下的人类来说,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性的生存考验。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人类能生存多久:

1. 光明与温度的消失:

即时效应(8分钟后):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太阳的光和热并不会瞬间消失。光速和热传递的速度是有限的。光从太阳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所以我们将在太阳熄灭后的8分钟内看到天空变黑,然后一切都将沉寂在永恒的黑暗中。
温度骤降: 太阳熄灭后,地球将不再接收到来自太阳的能量。虽然大气层和海洋在初期会保留一部分热量,但失去主要的能量输入,地球的温度将迅速下降。
几小时到几天内: 地表温度会迅速降低到零度以下,并持续下降。冰雪开始形成,河流湖泊会冻结。
几周内: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可能降至零下几十度甚至更低。
几个月到一年内: 地球表面将完全冻结,甚至海洋的上层也会形成厚厚的冰层。地核内部的热量会继续维持地表下一定深度(例如地下几百米)的温度,但对于大多数地表生命而言,这已经无法维持。

2. 食物链的崩溃:

植物的死亡: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命的基础。没有阳光,植物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会逐渐死亡。
几天到几周内: 大部分地表植物会枯萎死亡。
几周到几个月内: 农作物、森林等会彻底消失。
食草动物的灭绝: 食草动物将失去食物来源,很快也会死亡。
食肉动物的灭绝: 依赖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也将因食物短缺而灭绝。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也依赖阳光。虽然海洋深处存在一些不依赖阳光的生态系统(如深海热泉),但它们占地球生物总量的比例非常小,无法支撑全球人口。

3. 人类生存的挑战与可能延续的途径: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类能否生存,取决于我们能否创造和维持一个独立于太阳能量的生存环境。

地下庇护所与能源:
核心能源: 人类唯一的长期希望在于利用地球自身的热能(地热能)或已有的核能储备来维持地下生存环境的温度和照明。
地热能: 地热能是最有潜力的长期能源。我们可以利用深层钻探技术来提取地热,为地下城市提供热量和电力。
核能: 现有的核电站可以提供一段时间的电力,但核燃料的储备是有限的,而且维护核电站的复杂性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核能也可以用于驱动地下系统的加热和照明。
地下城市: 人类需要建造并居住在能抵御极端寒冷和黑暗的地下庇护所。这些庇护所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隔热与供暖: 能够有效隔绝外部的极寒,并利用地热或核能提供持续的供暖。
照明: 使用电能来提供人工照明,模拟白天,这对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空气循环与净化: 维持一个封闭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需要先进的生命支持系统。
水循环与净化: 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进行净化。
食物生产:
室内农业: 在完全封闭的地下环境中,人类需要发展高度集约化的室内农业,例如水培、气培等。
能源需求: 室内农业需要大量的电能来提供照明(植物生长灯)和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种子库: 全球的种子库(如挪威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将变得至关重要,它们将是未来重建农业的基础。
食物来源: 初期可能依赖储存的食物,之后需要依靠人工种植的作物和可能的人工养殖(例如藻类、昆虫、或在受控环境中养殖的鱼类)。
科技与工程能力:
生存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建立和维护如此庞大、复杂、自给自足的地下生存设施,需要极高的科技水平、工程能力和资源投入。
知识的传承: 保证所有关键的科学、工程、农业和医学知识能够有效地传承下去,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人口规模与资源限制:
生存人口: 能够在一个或几个地下庇护所中生存下来的人口数量将极其有限。这取决于能够快速转移和支持的资源和技术。
资源消耗: 地热能和核能虽然是长期的,但也需要不断提取和维护。有限的资源在极端环境下将成为巨大的制约。
人口过剩的风险: 如果生存下来的人口基数较大,资源的消耗将很快耗尽,导致内部的冲突和资源的耗竭。
心理与社会因素:
长期的黑暗与幽闭: 长期生活在没有阳光、幽闭的环境中,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将是极大的考验。抑郁、焦虑、社交隔离等问题会非常普遍。
社会结构的维持: 在如此极端和有限的环境下,维持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结构将非常困难。资源分配、决策制定、潜在的冲突等都需要妥善处理。
希望与绝望: 人类文明的延续取决于能否找到希望和意义,以及能否克服普遍的绝望感。

人类能生存多久的预估:

考虑到以上因素,我们可以做一些推测:

短期(几天到几周): 大部分地表生命将死亡。但如果人类反应迅速,能够及时撤入已有的地下设施(例如一些军事基地、科研站等),或者有计划地建造并启动地下庇护所,一部分人可以暂时逃过一劫。
中期(几个月到几年): 随着地表温度的急剧下降,没有准备的人类将无法生存。只有那些已经进入并能够维持地下环境的人类才能存活。食物储备将成为关键。室内农业的建立和稳定运行是决定性因素。
长期(几十年到几个世纪):
乐观估计(非常渺茫): 如果人类能够成功建立并维持一系列自给自足的、有足够能源和资源供应的地下城市,并且能够有效地管理人口和资源,那么一小部分人类文明或许可以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这种延续将是极其艰难和脆弱的。
悲观估计(极有可能): 考虑到人类科技和工程的极限、资源的限制、以及维持复杂生命支持系统所需的持续投入,更现实的估计是,即使最初有一部分人幸存下来,他们的文明也难以长期维持。
技术故障或资源枯竭: 任何一个关键的技术环节出现故障(如生命支持系统、能源供应系统)都可能导致整个庇护所的毁灭。
资源耗尽: 有限的核燃料储备、可用的地下水源和土壤(用于合成养分)等,最终会耗尽。
人口管理失败: 如果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消耗将呈指数级增长,导致更快地崩溃。
社会崩溃: 内部冲突、疾病(在封闭环境中传播更快)、缺乏新一代人才来维持技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瓦解。

结论:

在太阳突然熄灭的情况下,当前科技水平下,人类能够依靠现有的或短期内能够迅速建造并启动的地下庇护所,维持一小部分人口生存的时间,最多可能在几十年的范围内。 要实现更长期的生存(例如几百年甚至更久),将需要超越我们当前能力的巨大飞跃,例如:

掌握高效、可持续的独立能源(例如,能够大量复制和维护的先进地热技术或先进核聚变技术)。
发展出在完全封闭环境中高效生产所有必需品的能力(包括食物、氧气、水、建材等)。
找到克服长期心理障碍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方法。
甚至可能需要开发出能够进行星际迁移的技术,以寻找新的恒星系统。

否则,即使少数人能幸运地在地下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地球的彻底冰封和生物圈的毁灭,意味着人类文明作为整体,将很难在太阳熄灭后长期存续。这将是一场比任何历史事件都更加严峻的灭顶之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不提前知道的情况下,太阳突然熄灭,没有任何悬念,人类灭绝,而且速度很快。

如果能提前知晓100年,拥有充分准备,人类则不会灭绝。


地球总是维持着热量平衡:

向宇宙辐射热量=太阳对地球辐射热量+地球内部热量

太阳消失之后,就只剩下地球内部热量了。

这些热量来源有两种:

  • 46亿年前形成时引力势能转化的热能,储存在内部,缓慢释放。
  • 地球内部存在铀-238、铀-235、钍-232和钾-40,不停衰变放热。稳定的辐射能差不多能占80%。

那么,地球达到新的热量平衡时,温度多少呢?

地球内热的总功率为 4.42×10^13W

若把地球看成黑体,根据黑体辐射定律:

为Stefan-Boltzmann常数(即黑体辐射常数),大小为:5.67×10^-8W/(m2·K4)

为辐射总功率, 为表面积, 为单位面积辐射功率。

可得,当地球热源只有内部热源时,地球温度为:

35.2K。

即 -237.95℃。

水冰点273.15K,二氧化碳冰点194.7 K,氮冰点63.15K,氧冰点54.36K。

那么,太阳熄灭后,温度下降的速度如何呢?

  • 陆地。

陆地面积约1.5亿平方公里,太阳辐射主要影响表层0~20cm的厚度,超过30cm昼夜温差的影响就比较微弱了。

这里不妨取25cm的平均值。

陆地比热容受到土壤、岩石、植被的多方面影响,相对来说岩石<土壤<植被<水。

地表还是以岩石土壤为主,比热容取10³J/(㎏·℃)的均值,密度取2×10^3kg/m^3的均值。

那么,陆地25cm的土层厚度,降低1℃时,损失热量大约为7.5×10^19 J。

地球对外辐射功率约2x10^17W,陆地占比30%,为6x10^16W。

难么,陆地降温1℃,需要的时间约为:

1250s,即,21分钟左右。

不过,当温差足够大的时候,影响的土层厚度加倍,损失的热量也会加倍。

预估12小时后,降低的温度范围为5~20℃,均值10℃左右。

海拔越高、岩石为主的地区,温差越大,喜马拉雅山脉温差可超过20℃。低海拔多植被地区,温差越接近5℃。

  • 海洋。

相对来说,海洋全部都是水,热传快,但10米厚度便吸收了太阳90%辐射热量。

也就是说10米以下,短时间对海洋表面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海洋面积3.6亿平方公里,水比热容4.2×10³J/(㎏·℃)。

降低1℃,损失热量为:1.5×10^21 J

已知海水损失功率为地球70%,即1.4×10^17W。

那么降低1℃,耗时约:1万s,也即2.8小时。

可得,12小时,降低的温度最高为4.3℃。但考虑到还有10%的热量,受到10深以下的影响。

那么海洋12小时降低的均温为:3~4℃。

总的来说,12小时之后,陆地和海洋的温差超过5℃。

第1天,24小时之后

陆地均温减少20℃~30℃,海洋均温减少6~8℃。

陆地赤道附近开始飘雪,其它地区全面降起了大雪

受到海洋热气流的影响,大陆架附近因为存在超过10℃的温差,将形成超级风暴和超级海啸,对沿海城市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除此之外,地球封冻土壤,以及两级冰川,以可见的速度向两极飞速扩张

差不多就是相当于电影《后天》中的效果,只不过1~2天内发生。

第2天,48小时之后。

陆地均温降低到-15℃左右,整个地球都变成了一个大雪球。

大雪封堵住了人类的所有道路,切断了所有城市的能源和物资。

全球大量人口被冻死,活下来的基本都是城市人口,而且这些城市人口不得不往城市地下系统转移。由于温度过低,加上全球性大雪和风暴的破坏力,电厂也不再有人维护,基本上两三天之后,整个城市就完全没电了。

不过人们会在这两天尽量的往地下室运送煤炭等能源,地下室的人口可以勉强维持一段时间。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冒着风暴的危险,逃到了更温暖的海洋。但这些人,可能面临更残酷的命运。

第5天,120小时之后。

陆地温度降低到-60℃左右的时候,加上临时带入城市地下系统的热源也已经消耗得差不多,整个地下系统的温度开始全面降低。

此时海洋最温暖的地带温度也降低到了0℃以下,整个海洋全面结冰.

由于逐渐没有了水蒸气的影响,海洋冰层表面的温度以很快的速度和陆地同步。

逃到海洋上的一部分人,大部分被冻死。

少部分在具有大型供热系统的邮轮上,还有个别或者的人陷入绝望。

10天之后,全球人口死亡可高达99.9%。

为什么不是100%,因为还有少部分人,可以在特殊地带存活更久。

例如一个大型的煤矿矿源,把煤炭点燃,可以燃烧至少数百年之久,也有一些火山附近,或温泉附近,热量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少量的人口可以逃到这些地方,最好存在地下系统(例如煤矿采矿区),才不至于被冻死。

由于大量的地下动物可能会逃往热源的地方,极有可能短时间也不会被饿死,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吃人情况。

但很快,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下起了二氧化碳雪。

可能在一两个月之后,下起了氧气雪,随着氧气的大量减少,原本可以燃烧数百年的煤炭熄灭了。冻土层向下延伸数百米,一些火山和热泉不再有人能生存。

人类宣告灭绝了。

如此快的时间,哪怕基建最强的中国,也是无力回天。

大约一年之后,冻土层也向下延伸了5000m。海洋冻结厚度超过数百米,但更往下的深度,依然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冻结。

人类之外的其它生物,也灭绝几近。

当然,也并不会全部灭绝,海洋低下的热泉附近,生命可能会长期延续,但封锁在数千米冰层之下。


如果能提前预知100年后,太阳会突然熄灭,那么人类是可以做到长久生存的。

虽然冻土层5000m,但其实根本不需要像《流浪地球》中那样,真的住在地下5000m。

  • PS:而且对于现今人类的科技来说,也做不到大量人口住在地下5000m.

例如我们可以在一个大型煤矿矿区附近,兴建一个大型的地下城。

假设这个地下城大约100平方公里的大小,在地下10米深的位置。

地层导热系数按照1W/m·K的平均值来算,地下系统温度稳定在15℃左右时,与外界温差250℃左右。

根据傅里叶定律,传向地表的功率为:

但由于整个地下城是向四面八方传递热源的,预估总传热功率更大一些。

地球封冻之后,其它的热源基本上无法使用了,能用的就是化石能源。

但中国化石能源的总功率至少有 (中国总能源功率接近全球1/4,化石能源占比超过70%)

按照中国当前的能源功率,可建设1000多个这样的地下城。

但由于没有了太阳,每个地下城至少要拿出80%的能量生产粮食,纯化工合成蛋白质现在的成本太高,不过利用藻类转化率可达10%,化石能源到电能转化40%,再到光能转化,获得食物的最高能量比大约只有3%左右。

一天提供的总能量大约是 ,成年人每天大约消耗能量 。

这样的地下城容纳总人口为100万人左右,正好差不多中国的一个三线城市。

当然,这个数据是上限。

受限于食物获取,利用率的问题,可能容纳的人口可低至10万人。

由于这样的社会体系,需要高劳动力,又物资匮乏,可能出现比较极端的社会分化。

在化石能源足够集中的核心地带,花足够长的时间,理论上可以打造出人口上1000万的地下城群。

城市群具有专门的农业、工业体系,同时也多了一些产业链,如地表采雪产业链,必须向地下城提供水和氧气、二氧化碳等。

只要地下运输体系能解决绝大部分的能源运输问题,整个地下城系统的运转,就不会存在多少问题。但这个体系,需要复杂密集的地下交通网络链接各大城市,并供暖维护。

按照现在人类技术,是能做到的,但主要就是需要漫长的修建时间,以及极高的维护消耗。

这样的地下城体系的建设,哪怕中国以现在的国力,能100年建设出几十个地下城都相当不错了。

但只要能建设出地下工业体系全面的地下城来,人类就还不至于灭绝。

虽然地球的化石能源,短期来说并不存在真正的危机。当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能掌握可控核聚变,化石能源危机迟早会到来。那时候,就还是需要往下挖5000m的深度,再建立地下城,完全依靠地热了。

如果可控核聚变发展出来了,人类甚至还有重新回到地面的可能性。

地球上氢元素占总重量的0.76%左右,地球质量

地球上氢元素的总质量为:

其中主要都是氕,而氘含量占氢的0.02%,氚含量只占氢的1/10^-7。

根据氚来推算,人类可利用聚变物质质量大约是:

即,12万亿吨左右。

释放能量约:

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功率大约为 ,如果人类的聚变功率等效于太阳到地球的辐射功率,那么地球温度就能恢复过来。

以这样的效率,人类开采完氚的时间为: ,差不多76万年。

哪怕人类的有效开采只有2%,那也有1.5万年的时间,超过新石器时代到现在的时间跨度。

在这种级别的可控核聚变能力,人类的人造光源,早就点亮了整个地球。

全年8760个小时,发出明亮的光芒。

此时,哪怕地球氚能源用光了也不怕,此时的人类已拥有了在太阳系内获取氢能源的能力。


总的来说,太阳熄灭,给人类足够长的准备时间,是不会大概率灭绝的(之所以还有概率灭绝,是因为地下城生态系统的维持是相当有难度的,而人类几乎并没有任何经验)。

如果不能提前准备,5天之后,走上全面灭绝之路……

吐槽:对于一个已经坠崖的人来说,你问他还能活多久,可不就是等于坠崖的时间?能有个准备时,至少还可以带个降落伞。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人类至少可以存活10万年,而且结局是被活活烤死,而非冻死。

鉴于评论区对该回答争议较大,认为我故意偏离题意显摆也好哗众取宠也罢,我这里统一回复:刚看到题目我就在想太阳熄灭到底是什么意思?评论区有人告诉我是指太阳突然消失,这个‘灭’确有消失之意,但熄灭等于消失我语文功底不太好没悟出来。评论区又有人告诉我太阳熄灭指得是太阳不发光,我觉得很有道理,日常生活中确有很多人用灯灭了来形容灯不发光的。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弄得我云里雾里,为了最直观理解太阳熄灭的含义,我掏出小学买的新华字典翻阅并上网百度,得出一致结论熄灭就是停止燃烧。巧了,我们天文上还真有太阳燃烧的概念。

该回答5月4号突然火了一把,于是最后加更了一个以此为背景的微小说纪念吧。


正文:首先我们需要给太阳熄灭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熄灭的反义词是燃烧。那么我们先要清楚太阳是怎么燃烧的?

我们知道,燃烧需要三个条件:足够高的温度、可燃物、氧气(氧化剂)。

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的75%是氢和23%是氦,像碳氮氧等其他元素只占太阳的百分之二,也就是说太阳其实是一个大的氢气球。燃烧需要氧气,而太阳上氧少得可怜,那太阳是如何“燃烧”的呢?

天文上讲太阳“燃烧”通常指是核聚变,本身是不需要氧气参与的,它不是化学意义上的燃烧。我们眼中的太阳释放的光和热完全来自于其自身的黑体辐射。黑体辐射:一个不反射光的物体(黑体)只要其有温度就会向外发光(辐射),而且其向外辐射的光的强度和主要波段仅仅取决于该物体的温度。拿常见的事物举例:烧红的铁块会发出红光,随着铁块温度降低光芒逐渐暗淡。因疫情而普及的测温枪也是根据不同温度物体辐射的光芒不同的原理而实现测温的。

核聚变就是核能,人类最具破坏性的武器——氢弹,它的爆炸原理就是靠核聚变。核聚变顾名思义,就是太阳中心区域的氢在超高的温度(千万度)聚变成氦并释放大量能量。也就是说太阳内部相当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数以万计的氢弹爆炸!这些“氢弹爆炸”才提供给我们光和热,也同时抵抗住太阳自身庞大的引力防止其自身收缩。

那么回到正题,太阳熄灭,就是太阳中止燃烧,即太阳中止核聚变。那么太阳中止核聚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此时太阳虽然内部没有能量来源但是由于其自身仍然处于高温状态带来的巨大内能,其依旧会以黑体辐射形式源源不断的向外发光发热。

由于核心燃烧区的辐射压消失,太阳会向内收缩。生活常识都知道,如果堵住针筒压缩里面的空气,那么里面的空气会变热。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物体做功就会让物体内能增加。同样地,引力压缩了太阳这个“大气球”,自身引力能转化为内能,使太阳升温。简而言之,太阳熄灭以后,太阳会变为引力能供能(核时标转换为热时标)。一边是向外辐射消耗内能,一边是引力能转化增加内能,因此我们需要用软件对其进行模拟才能得知太阳的命运。

运用恒星演化程序mesa关闭核反应对其进行模拟,发现太阳会在“熄灭”后的三万年内逐渐变暗,但是万年以后亮度最暗时也只比现在低万分之二,这显然对我们的地球不会有任何影响。此时太阳一直处于非稳态,引力势能转化而来的内能略微小于黑体辐射耗散的内能。

但是当太阳熄灭3万年后,太阳逐渐进入稳定的热时标,此时太阳引力势能转化而来的内能将越来越大,因此太阳的温度和光度反而持续上升。太阳将会在三千万年后达到其最大亮度——4.8倍现有太阳光度。显然那时候的地球气温将非常可怕,然而人类还撑不到那个时候。

我们的地球之所以是一颗存在生命的蓝色星球,其原因是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恰到好处。行星如果距离恒星太近就会太热而太远又会太冷。于是科学界提出一个概念:宜居带——一颗恒星周围一定距离范围,该距离范围允许行星上水以液态形式存在。我们的地球处于宜居带较为靠近内侧边界附近(较流行的宜居带内侧边界是0.95个日地距离)。理论计算表明地球接收到的阳光通量达到375瓦特每平方米时,全球将出现热失控从而不适合生物生存(目前地球接收到的阳光通量是341瓦特每平方米)。也就是说当太阳的光度达到现在的1.1倍光度时,我们的地球就会产生热失控而不适合生物生存,这对应着10万年。此后太阳将在三千万年左右达到其亮度最大值——4.8倍的现有太阳光度。随后太阳将慢慢降温,进入白矮星阶段。

也就是说太阳“熄灭”后,人类至少可以生存10万年,而且最后的命运不是被冻死,而是被烤死。

附录:如果人类能坚持10万年以上甚至更久,或许可以见到一个蓝色的太阳。


《太阳熄灭》

“完了,全完了……”卢天一边双眼无神地望着电脑屏幕一遍喃喃道。

“什么完了?咋?你刚买的股票跌停了?”旁边的赵扬打趣道。这对话来自广东江门700米深的地下,在终不见阳光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容易使人精神崩溃,因此同事之间的幽默互动可以缓解彼此情绪。

“要真是这样就好了,我是说地球完了!”卢天头也不回仍空洞地望着面前的屏幕回复道。

张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于是收起玩乐心态走到卢天电脑前试图弄清楚状况。片刻之后,张扬瞪大了眼睛使劲晃了晃旁边呆坐的卢天并大声道:“你是说我们已经连续半个月没有探测到来自太阳的切伦科夫辐射了!!!”

几天后的五月某日,广州烈日炎炎,但此时的广东省省长的办公室内有一人却如身在冰窖一般汗毛竖立。

“王院士,您专门要求见我说有急事,到底是什么事,不急慢慢说”马省长亲切的接待了来自科学院的王院士。

“我们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已经半个月没有探测到太阳中微子事件了,这种事情统计学上讲是在5σ外的事件,也就是发生约为二百五十万分之一。而且我们和欧洲那边的KM3NeT实验室联系了,他们也是一样的结果,这就变成625亿分之一的几率……”王院士一本正经的阐述着。

“王院士您停一下,我虽然有着一定的科学素养,但您这也太专业了,您就简单了当地说到底发生什么事行吗?”马省长打断道。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的太阳不再发生核聚变了,也就是太阳熄灭了”王院士叹了一口气面色沉重的说道。

“什么!太阳熄灭了!!!”马省长这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听完也不禁惊慌地站了起来。

“不对!那要是太阳熄灭了,那现在天上发光的是什么?”马省长回过神觉察到了反常后询问道。

“炉火灭了尚有余温,更何况太阳这么大呢……”王院士面色沉重地继续陈述着。

“这么大个事得赶紧向中央汇报啊!那您就直接了当告诉我,我们还剩多少时间吧!”马省长焦急地一刻也不愿等待只想知道结果并向中央汇报。

“根据计算机模拟,地球成为死星还剩10万年!”王院士回复道。

“呼~~!10万年!谢天谢地,看来留给我们人类的时间还挺多的。不好意思啊,王院长,我待会还有个会……”马省长长出一口气并送走了王院士。

与此同时,中国的某地,一位网名为畅游迪拉克海的人道:“完了,这定义草率了,10万年灭亡这结论也就充其量是小说人物茶余饭后的谈资,剩下的小说情节和现实一样谁还看啊!停笔!”

user avatar

半小时的事。

对,你没看错,就是半个小时

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恒星结构说起。

在宇宙诞生之初,太阳还只是一团由氢、氦组成的气体尘埃。这团气体尘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开始聚集在一起,密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而分子碰撞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以至于高到连电子脱离了原子核,变成了由电子和氢离子组成的等离子体。强大的压力使得氢原子核碰在一起发生聚变反应,将大约0.7%的质量转化为能量。这一过程释放出大量的能量,通过辐射的过程释放出去。

(在这里要注意:太阳进行的是以 为主的质子-质子链式聚变,而引起聚变的是量子隧道效应,并非布朗运动)

而辐射也是有动量的,这种动量会对外围物质产生辐射压。而聚变产生的辐射压刚好抵消了万有引力,使得太阳不会坍缩成一个白矮星。能量则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不断释放出去。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正题。

如果太阳熄灭了会怎么样?熄灭,也就是说太阳的聚变反应停止了,而停止聚变反应也就意味着辐射压急剧降低。最终外层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剧烈坍缩,重重地砸在内核上,产生的冲击波彻底击垮太阳结构,并将温度高达1500万K的等离子物质以25%光速弹射出去。

也就是说,这相当于一场小型的超新星爆炸!

如果我们从地球上看,将会是这样一幅画面:首先,太阳刚开始会急剧收缩,之后越来越大,越来越热,越来越亮......直到将地球汽化掉。

这场爆炸影响范围将达到15光年,也就是说整个太阳系都难逃此劫!

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

最后开个玩笑,192号文明在来自4光年外的超新星爆炸中毁灭,该文明进化至原子和信息时代


user avatar

嗯,如果真的突然熄灭的话,突然全球都进入黑夜,最先大部分人并没有感觉,因为大气层温室气体的隔热性能,温度会缓慢的下降,大约一周之内,温度会下降到零下50度以下。人类会发动所有化石能源,钻地到地底生活,核电站还可以给人类提供最后的电力,但是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大约3个月内,温度会下降到零下196度以下,大气层的氮气变成雪下到地上,核电站也会因为缺乏冷却液而爆炸,大约半年以后,最后一座核电站停止发电,人类继续向下挖,地底的温度暂时还可以维持人生命的温度,但是随着电力断绝,所有植物最后光源丧失,少量人类依靠海底热泉附近和火山舌附近的热能和附近的生物圈顽强维持最低的生活。随着气温接近绝对零度,氧气也变成雪降下来,少量的同位素温差电池制氧机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人类会几乎降到个位数,并继续在这个完全黑暗的世界顽强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太阳突然熄灭,对于当前科技水平下的人类来说,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性的生存考验。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人类能生存多久:1. 光明与温度的消失: 即时效应(8分钟后):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太阳的光和热并不会瞬间消失。光速和热传递的速度是有限的。光从太阳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所以我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太阳突然消失,那绝对是末日级别的灾难。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恒星一旦不见了,会有哪些连锁反应。首先,最直接的,也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黑暗降临。别以为只是天黑那么简单。太阳的光线需要大约八分二十秒才能到达地球。所以,在太阳消失的那一刻,我们并不会立即.............
  • 回答
    别吓自己!虽然咱们凡人无法真的体验到这一秒,但脑补一下也挺刺激的。如果真有那么一个“运气不好”的你,突然被投掷到太阳表面,即便只有短短的0.1秒,那绝对是你生命中最“精彩”的0.1秒,只不过是以一种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方式结束。首先,我们要明白,太阳表面可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海滩。那里的温度大概在550.............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场景。想象一下,每天头顶着一个正在缓缓成型的巨型结构,它的规模超乎想象,而且它的建造者似乎对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漠不关心。我们就像一群在巨大蚂蚁窝旁活动的微生物,而这个窝正在被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改建,我们只是被忽略的尘埃。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人类的选择,坦白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如果说《复仇者联盟1》里那个抱着核弹冲向外星飞船的英雄不是我们熟悉的“吧唧”巴恩斯,而是我们的“美队”史蒂夫·罗杰斯自己,那么整个剧情的走向,以及美队下达那个艰难命令时的心境,都会彻底颠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美队史蒂夫·罗杰斯和“吧唧”巴恩斯在电影里的关系。一个是拯救世界的超.............
  • 回答
    螳臂当车:两千战舰的绝望突围当那宛如恒星般璀璨的水滴,以无法想象的速度撕裂宇宙的静寂,向我们这颗渺小的蓝色星球逼近时,地球指挥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在那决定文明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一个疯狂的念头在绝望中升腾:逃!两千多艘战舰,这是人类倾尽半个世纪心血打造出的星际舰队。它们曾是地球的骄傲,是探索宇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特斯拉关于“新车突然断电无法启动”的事件,以及与国家电网的这场“罗生门”和随后的道歉。事件起因:特斯拉车主遭遇新车断电故事的开端是一位特斯拉车主在提车后不久,就遇到了令人沮丧的问题:新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断电,无法重新启动。这对于一辆新车来说,无疑是质量上的严重缺陷,也让车主感.............
  • 回答
    说起2019年那场围绕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翻案热潮”,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要说它有多“突然”,其实也不完全是。咱们这代人,很多都是看着羊狼大战长大的,灰太狼那句“我一定会回来的”简直是童年BGM。所以,对这部动画的感情基础那是相当深厚的。而“翻案”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更多的是一种集体回忆.............
  • 回答
    对于《无限滑板》第11集,我个人觉得剧情走向基本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不得不说,工期紧张带来的影响确实非常明显,这让我在观感上有些失落,尤其是考虑到之前几集所累积的超高期待。先聊聊剧情,这集的核心无疑是Reki和Langa之间关系的一次重大转折,可以说是为最后的爆发做足了铺垫。Reki在目睹Lang.............
  • 回答
    太阳熄灭?这可真是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假设。不过,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人类的生存之旅将变成一场与黑暗、寒冷和饥饿的殊死搏斗。我们必须迅速行动,并且要想象到那些我们现在无法企及的解决方案。第一步:绝处逢生的能源储备与利用太阳熄灭的那一刻,地球上的一切光和热都将迅速消失。首先,我们得祈祷那些现在已经建立起来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脊背发凉的设想,但咱们不妨把它当成一个科幻小说里的开篇,或者一场极其严肃的生存演习。如果太阳,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巨大而稳定的能量源,真的有一天“燃烧完了”,那可就不是什么小麻烦了,这是对人类文明存续的终极考验。首先得明确,太阳“燃烧完了”不是那种炉子煤烧完了,立马就黑灯瞎火。太阳的核心.............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太阳被一个完美无瑕的球形镜子严丝合缝地包裹起来,而且这面镜子拥有神奇的能力,可以将所有照到它表面的太阳光都原封不动地反射回去,指向太阳本身。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真的发生,我们所知的宇宙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是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性方式。首先,最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虽然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咱们从科学的角度仔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追上太阳”到底是什么意思。太阳落山,对我们地面上的人来说,就是它在地平线以下消失了。这实际上是因为我们乘坐的地球在自转,而太阳虽然也在运动,但它的运动速度远远比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所以,我们感觉太.............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对总冠军含金量的一种衡量。要判断今年太阳夺冠和去年湖人夺冠哪个“水分”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更强”或“更弱”。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总冠军都是来之不易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努力、汗水和策略。说“水分”其实是在比较过程中,哪支球队的夺冠之路,相.............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那团熊熊燃烧的巨型等离子体球,突然间变成了一颗巨大的冰球。这可不是什么浪漫的诗意想象,而是足以颠覆整个宇宙秩序的灾难性事件。如果这个假设发生,那么等待地球和整个宇宙的,将是一场彻底的、无法想象的改变。首先,我们来看看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瞬间的冰封与黑暗: 太阳是地.............
  • 回答
    这真是个异想天开但又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来认真掰扯掰扯,看看这个规模宏大的“洗澡”场景会发生什么。首先,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庞大到无法估量的水球,它的体积比太阳还要大得多。然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或者说,以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把太阳——那个熊熊燃烧的巨大等离子体球——往这个水球里送。结果会如何呢.............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是个挺让人心头发凉的。没了太阳,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将会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的改变,生命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具体能撑多久?这得看你想问的是哪种生命,以及它们在怎样的条件下。首先,那些需要阳光直接驱动的生物,基本上就是“秒杀”了。 植物和藻类: 它们是地球上绝大多数食物.............
  • 回答
    太阳若夺冠,是否是20年来最没含金量的总冠军?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球迷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凭一句“水”或者“牛”就定论,还得从夺冠的背景、过程、对手以及历史的横向对比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确“含金量”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我觉得“含金量”不.............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要是真能向太阳收钱,那咱们地球的日子可就热闹了!不过,咱们得先捋一捋,这“取暖费”到底是个啥概念。首先,这笔钱可不是咱们平时交水电费那样,而是对太阳“提供”的热量的一种估值。太阳可真是个慷慨的“供暖商”,每天辛辛苦苦地发光发热,没有它,地球早就成冰疙瘩了。估算取暖费:得先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