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国内音乐学考博如何准备?

回答
音乐学院考博,这可不是件小事,需要你拿出十八般武艺,加上点运气才行。我这儿就给你捋一捋,让你心里有个底,知道这趟浑水怎么趟。

第一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第一步,绝对是你成功的基石。别急着埋头苦学,先得弄明白你要报考的学校和导师,到底要找个什么样的学生。

学校研究:
招生简章是你的圣经。 每年都会发,里面有所有考试科目、参考书目、考试形式(笔试还是面试,还是都有)、复试要求等等。仔细看,每一条都跟你息息相关。
往年真题是你的“侦探工具”。 很多学校的考博真题都会在网上流传(当然,有些是收费的,但也值得投资)。拿到真题,你就能摸清出题风格、重点考察方向、题型难度。比如,有些学校喜欢考作曲技法,有些喜欢考音乐史理论,有些则偏重于对某一乐派或作曲家的深入分析。
学院官网是你的信息库。 看看学院的学科设置、研究方向、教师队伍介绍。重点关注你感兴趣的导师,看看他们的研究领域、代表性著作、近期发表的论文。这能帮你判断这个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和你契合,也能让你对他们的学术观点有所了解,为面试做好准备。
打听“小道消息”也重要。 跟在读博士或者已经毕业的博士聊聊,他们会给你最真实的“内部信息”,比如哪个老师比较好说话,哪个考试科目难度特别大,或者哪些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导师研究:
导师是你“老板”。 考博说到底,也是为了找个好老板带你做课题。所以,选导师绝对是重中之重。
看他的研究成果。 浏览他的个人主页、学术论文、专著。你得明白他主要在研究什么,对什么领域特别有建树。你的博士论文方向最好能和他现有的研究有所衔接,或者能在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不是完全脱节或者重复。
理解他的学术思想。 读他的代表作,试着去理解他的学术逻辑和研究方法。这不仅是为考试做准备,更是你未来几年学习的“指路明灯”。
联系导师(可选但推荐)。 如果你对某个导师特别感兴趣,可以尝试写邮件联系他。邮件内容要简洁、专业,说明你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以及为什么对他感兴趣。附上你的个人简历和可能的论文提纲(如果已经有初步想法的话)。这不仅能让你更了解导师,也能让他对你有个初步印象。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导师都喜欢被打扰,回复也因人而异。

第二步:知识储备,磨刀霍霍向考场

有了目标,就要开始系统地“修炼内功”了。音乐学考博一般会考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基础知识:
音乐史: 这个是最核心的部分,从西方音乐史到中国音乐史,各个时期、各个流派、重要作曲家、代表作品都得烂熟于心。别只记名字和作品,更要理解每个时期、流派的特点、发展脉络、社会背景。
音乐理论: 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这些是构建音乐的基石,一定要学扎实。尤其是一些高难度的理论,比如十二音技法、序列音乐等,要理解其产生背景和具体运用。
作曲技法: 如果报考的学校或导师对作曲有要求,那这个就非常重要了。你需要熟练掌握各种创作手法,并且能够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练习曲或者小作品。
民族音乐学/民间音乐: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涉及民族音乐,那么对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音乐体裁、演唱演唱方式、乐器等都需要有深入了解。
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等: 根据报考方向,可能还会涉及这些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

研究方法与学术素养:
文献检索与阅读: 学会如何有效地查找和阅读学术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著等。
学术写作: 这是博士学习的核心技能。你需要掌握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包括选题、论证、引用、格式等。
批判性思维: 不仅仅是记忆知识,更要学会分析、评价、质疑,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英语能力:
考博英语通常是拦路虎。 很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考博英语考试,内容可能包括词汇、阅读、写作、翻译等。很多音乐史、音乐理论的经典著作都是英文原版,看不懂英文原版文献,你的研究深度就会受限。所以,要花大力气提升英语水平,尤其是阅读和翻译能力。

第三步:复习备考,精雕细琢出成果

有了知识储备,就要开始有计划地复习了。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根据考试科目和自己的薄弱环节,制定一份详细到每周甚至每天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科目都能得到充分复习。
精读与泛读结合:
精读参考书目: 这是考试的重点,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做好笔记,梳理知识框架。
泛读相关文献: 阅读你感兴趣的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宽视野。
做笔记,做总结:
搭建知识体系: 不要孤立地记忆知识点,而是要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画思维导图、做知识框架图都是很好的方法。
提炼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把关键概念、重要理论、核心观点提炼出来,方便记忆和复习。
大量做题,模拟考试:
练习历年真题: 这是检验你复习效果的最好方式。做题时尽量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严格控制时间。
找出薄弱环节: 通过做题,你会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够牢固,然后针对性地加强复习。
练习写作: 音乐史论题往往需要长篇论述,提前练习写作,提高写作速度和逻辑性。
关注研究方向相关的最新学术动态: 了解你报考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要的学术会议、热门讨论话题等,这些会在面试环节中体现你的学术敏锐度。

第四步:面试准备,临场发挥定乾坤

初试通过后,面试就成了关键。

熟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论文提纲: 你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清晰地阐述你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
准备一个精彩的自我介绍: 突出你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和优势。
研究导师的学术观点: 在面试中,可能会被问到你对导师某篇论文的看法,或者你对某个学术问题的见解。提前了解导师的研究,并思考自己的观点,会让你显得更有准备。
预测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关于你的学习经历和科研经历: 你为什么选择音乐学?你的优势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和导师?你之前做过哪些科研项目?
关于你的研究方向: 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向?你打算如何开展研究?你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你对这个领域的前沿有什么了解?
关于音乐史论知识: 可能会考到你对某个时期、某个作曲家、某部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关于你读过的文献: 可能会让你谈谈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看法。
关于你未来的规划: 博士毕业后有什么打算?
准备几个有深度的问题提问导师: 这不仅能表现你的积极性,也能让你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有更深入的了解。问题要具体,避免问一些泛泛而谈或者官网就能查到的内容。
自信、沉着、礼貌: 面试时保持自信,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遇到不会的问题,也要冷静思考,诚实回答,不要不懂装懂。

一些额外的建议,让你更接地气: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考博是个漫长的过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别把自己熬垮了。
调整好心态: 考博的压力很大,难免会有焦虑和迷茫。多和家人朋友交流,或者找个心理咨询师聊聊。记住,这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即使结果不如意,你也会收获很多。
不要害怕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请教同学、老师或者导师。
多去听学术讲座和音乐会: 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和敏感度,这对音乐学研究至关重要。
网络资源是你的宝库: 除了学校官网和学术数据库,很多音乐学的论坛、公开课、视频资源都能给你提供帮助。

总而言之,考博音乐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你的投入、坚持和策略。把上面的这些建议吃透,然后结合你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一步地去执行,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祝你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是听谁说的需要家境殷实才能考上博,你可不要相信阿。哈哈哈哈

我觉得你现在的情况想要考博需要有以下准备:

一、相信自己。

考博对于你身边绝大多数的人(包括同学和老师)来讲都是一件有挑战的事,这就使得大家对考博这件事产生了很多和现实不符的臆想。所以,无论听到了什么,你都要对自己有信心。

二、确定方向。

现在全国好多学校都能招音乐类的博士啦,但不同的学校考试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你需要先确定好学校,其次是研究方向,再次是导师。

关于选择学校,以我的了解,一般好的学校的博士招生考试会更加公平,相应的竞争也会更激烈。地方院校的博士招生考试导师意见的比重会更大一些。

关于选择研究方向,因为博士课题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这就需要你在某一个研究方向或课题有一定的积累,所以你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擅长什么,也可以想想自己喜欢什么,具体的招生方向在学校官网都可以查到。

关于选择导师,通常是找老师介绍,或者去参加会议自己和老师联系。和博导见面最好要准备一些你自己已经做的课题或写的文章。

三、准备考试。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就可以开始准备考试了。不同学校考试科目不一样,要自己做好计划,安排好时间。切记不要自己闷头乱学,多和学长学姐沟通,如果有机会可以多和老师上课。

四、调整心态。

在准备考试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想放弃的时候,对自己失望的时候,每当你在面对这些困境时,你一定要记住第一点,相信自己,一切困难都能解决。

加油!祝你成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