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使用料理包成外卖普遍现象,部分成本低至 3 元,保质期长达一年半。你能接受这样的外卖吗?

回答
关于“使用料理包成外卖普遍现象,部分成本低至 3 元,保质期长达一年半”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那么,对于这样的外卖,我是否能接受,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接受与否的核心考量:食品安全与健康

这是我最首要也最关心的方面。一个3元成本、保质期长达一年半的料理包外卖,让我不得不对以下几点产生疑虑:

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 3元的成本,在当前物价水平下,要购买到新鲜、优质的肉类、蔬菜,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包装,可能性非常低。为了压低成本,很可能使用的是边角料、冷冻许久的食材,甚至是品质较低的冷冻预制菜。这意味着我在享受外卖的同时,可能摄入的营养价值很低,甚至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添加剂的滥用: 为了保证长达一年半的保质期,并且在低成本下维持一定的口感和外观,料理包中很可能添加了大量的防腐剂、增色剂、增稠剂、香精等食品添加剂。虽然这些添加剂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是合法的,但长期、大量摄入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令人担忧的。特别是对于肠胃敏感的人群,或者有特定健康需求的人,这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
烹饪过程的卫生状况: 虽然料理包是预制的,但其生产过程的卫生条件同样重要。低成本的生产线是否能够保证严格的食品安全操作规程?食材的清洗、加工、包装是否都符合卫生标准?我无法直接监督,只能寄希望于商家的良心和监管的有效性。
营养流失: 经过长时间的冷冻、加热处理,即使食材本身优质,其原有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流失。这使得外卖在提供能量的同时,可能无法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2. 对“普遍现象”和“低成本”的理解

普遍现象: 如果是普遍现象,说明市场需求和利润驱动下,料理包外卖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供应链模式。这可能意味着很多商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都会选择这种方式。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也意味着选择“非料理包外卖”的空间可能正在缩小。
低至3元: 这个数字确实非常具有冲击力。它直接点出了成本控制到极致的策略。这让我开始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食材和工艺才能达到这样的价格?是否会牺牲掉所有本应有的品质?

3. 个人接受度的考量与权衡

基于以上分析,我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外卖,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权衡:

场合和目的:
偶尔应急,别无选择: 如果是在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或者其他外卖渠道都关闭,而我急需食物充饥,那么在无法找到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我可能会出于生存的考虑,接受这样的外卖。但这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并且我会尽量减少食用量。
追求便利和速度,不那么在乎品质: 如果我只是单纯地想要一份能填饱肚子、又快又方便的东西,对食物的口感、营养和“健康感”没有太高的要求,可能也会偶尔选择。但这种选择会伴随着我对“品质”的妥协。
作为日常饮食: 坦白说,我不太能接受将这样的外卖作为我的日常饮食选择。 我的身体需要更健康、更均衡的营养,我也希望我的饮食能够带来愉悦的体验和对健康的投资,而不是一种潜在的风险。长期依赖低成本、高添加剂的料理包外卖,我担心会对我的长期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信任和透明度: 如果商家能够提供关于料理包的详细信息,例如:
食材来源和质量说明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在合法范围内)
生产过程的卫生证明
保质期的科学依据(例如是冷冻超低温保鲜,还是化学防腐)
营养成分的标示
甚至,如果能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认证。

如果能有这些信息,并且让我觉得商家是坦诚透明的,那么我的接受度可能会有所提高。但3元的成本依然是巨大的挑战,很难想象在保证这些信息真实可信的同时,成本还能如此之低。

价格与价值的匹配: 即使价格低廉,我也需要考虑它是否提供了我所认为的“价值”。如果我付出的金钱,换来的只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而牺牲了健康、口感和安全感,那么这种“低价”对我而言就失去了意义。我更愿意为一份更健康、更安全、更有品质的食物支付更高的价格。

总结来说:

我不太能接受将成本低至3元、保质期长达一年半的料理包外卖作为我日常的、主要的餐饮选择。我对此类外卖的食品安全、营养价值和潜在健康风险表示高度担忧。

我可能会在极其特殊、别无选择或仅为应急充饥的情况下有限地接受,但这会是一种权宜之计,且伴随着心理上的不安。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对食材质量、烹饪过程和食品安全有更高要求的商家,即使价格更高,我也认为这是一种对自身健康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我也呼吁加强对外卖行业,尤其是料理包生产和使用的监管,提高行业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消费者能够安心地享受到安全、健康的食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叫嚷30块钱的一碗饭就应该现做的,估计连小生意都没接触过吧?

3C电子产品,普遍来说,出厂价不能高于终端零售价的40%,经销商进价不能高于零售价的50%-55%(走量爆品另说),否则经销商一定亏本,不知道吧?

餐饮这种,若毛利没有50%-60%,则净利水平都不够支撑小店长期存在的

抛去平台抽成、包装成本、水电房租、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之后,你付的30块钱只能对应5块钱最多10块钱的东西,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客观规律,要么多挣钱,要么就自己动手,要么就选个有自有食堂的大企业或者大机关

挣钱不多又想在满足个性化的前提下吃好喝好,这和做白日梦有啥区别呢?还以为2020年的白领是1999年的外企白领,工资超群?还是觉得现在中国人工成本和房租成本低哦?现在觉得亏,没关系,等大家都做不下去了,外卖就剩KFC BUGERKING或者MC等连锁了,你吃不吃都是这些东西,万一公司还没有食堂,要么学日本人大早起起来做便当,要么就吃茶泡饭果腹吧。


无产阶级何必互相伤害呢?当你嘲笑人家吃大锅饭的时候,人家嘲笑你吃调料包,就这么回事。

就好比天天嘲笑苏联“经济凋敝”,却没想到人家早就实现了年人均300公斤级的巴氏奶自由(嗯,俄国人都不觉得保质期大于7天的UHT奶是奶),自留地自由,度假别野自由和7小时工作日自由。

user avatar

看到几千赞的义愤填膺声讨料理包,我就简单说几句:

餐饮标准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

我个人从来不排斥大规模工业化的产品,当然一定程度上我也理解高票的顾虑。

但料理包终究会越来越多,而且覆盖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这是客观的经济规律,非人力能挽。

目前料理包生产原材料和运输成本还比较高,厂商地域性还比较强,规模效应还不够明显,行业发展时间也比较有限。

所以市面上有大量相关企业,的确存在部分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

但是拉长时间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终将导致行业集中度上升,一大批中小企业都会被淘汰。

届时全行业的监管成本将大大降低,大企业的造假成本也会大幅攀升,产品品质自然更容易达到合格或之上的水准。

我们要做的,是顺应趋势,努力强化监管,加速劣质料理包厂商淘汰;

而不是将料理包一棍子打死,餐饮重回手工业的时代。

user avatar

补充一下利益相关啊:我昨天吃了料理包今天也吃了料理包,冰箱里现在还冻着若干料理包,这算不算利益贼相关?[白眼]

1.这个高赞回答非常不专业,拿谣言当论据,恶意抹黑我以及整个营养师群体,应该修改并道歉↓

使用料理包成外卖普遍现象,部分成本低至 3 元,保质期长达一年半。你能接受这样的外卖吗?

多个高赞回答里提到的料理包不安全的新闻,正好是我2018就辟谣过的新闻,这是我的相关回答,当时还上了知乎日报如何评价杠岗香外卖料理包的生产过程?料理包的出现是否已经导致外卖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看完这篇以往回答可以发现我对料理包的态度从2018到现在始终如一,因为这就是我本人的真实观点,绝不存在任何品牌和资本的影响。


2.关于知情权问题

首先餐厅肯定不能刻意隐瞒,但是需不需要主动标注呢?

支持标注的观点认为:餐饮企业与食品工业不同,餐饮企业提供的是餐饮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传统消费者默认从餐馆购买的菜品都是现炒的,使用料理包不标注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而认为没必要标注的观点认为:料理包本身没错,安全规范的料理包不仅能够降低成本,安全性也更高,使用料理包不管是堂食还是外卖都是常规操作,所以无需特别标注。如果标注,反而可能给人一种料理包有安全问题的误导。

这个问题我也没想明白,可以参考转基因食品的标注,到现在也争论不休,还是看以后国家会不会出相关政策来规范吧

注:2021年的新规定,禁止食用油等食品标注「非转基因」标识。参考这一新规,我现在倾向于餐馆无需主动标注料理包,但在被问到时,不得隐瞒。



原回答:

我能接受啊,我吃得香着呢,我昨天和今天都吃了料理包。

就,都2021年了,媒体还在这妖魔化料理包是想干嘛?

动不动就「你吃的外卖一年前就做好了」「消费者根本吃不出来」「被有关部门查到也没关系」


你到底想引导啥?

来我给你解释解释——

一年前就已经做好了:

很正常,这些料理包的保质期本来就超过一年,很多都长达18个月,不是说保质期长,它就一定加了防腐剂,就不好。

消费者吃不出来:

很正常,因为料理包和家常饭菜本来就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正常的食物,吃不出区别不是很正常吗?

即便被有关部门查到也没关系:

那更正常了,使用料理包又不是什么违法的事,本来就没有规定不让用啊。(相关部门OS:求求你们多用料理包吧这样食品安全事故至少能少一半)


料理包是什么?

料理包分两种,一种是冷冻料理包,其本质是一种速冻食品,类似超市里的包子馒头披萨,储存时需要-18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买回家拿出来热一热就可以吃了。

另一种是常温料理包,其本质是一种「软罐头」,类似超市里的泡椒凤爪、乡巴佬卤蛋等包装熟食,可以保存在常温下很久也不会变质,不需要低温冷冻保存。

还有些是冷藏的料理包,介于两者之间。

无论是哪种料理包,都不是什么新技术、新产品。

这玩意早就有了,我们之所以现在才聚焦料理包,是因为它通过外卖,走进了我们的视野,颠覆了大家普遍认为餐饮都是现炒的这个认知。

外卖盛行之前,料理包早已存在于传统餐饮中,甚至被当做中餐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之一,许多大规模连锁餐饮,对料理包的运用都比较推崇。所以你们不要以为这东西只有外卖用,其实堂食餐饮里用的也不少,比如眉州东坡、黄记煌等连锁餐馆,早就开始使用料理包,可能你在外面吃饭早就吃过很多次了。


料理包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很多人担心料理包不安全,保质期太长了是不是有防腐剂。其实,料理包由于采用了速冻技术或者类似罐头的高温灭菌+密封处理,它不需要防腐剂也能长期保存,其中的成分和我们自己做饭是差不多的。

而对外面的众多小餐馆,小外卖店来说,使用料理包这种工业产品更是大大减少了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问题出现的几率。

营养方面呢,料理包尤其是速冻类的料理包,它的营养其实比大家想的好很多,速冻可以较好的保留营养成分包括蔬菜中的维生素,相比保存不好的新鲜食品来说,一采收马上处理和一制作好马上速冻的操作反而食品品质可能更优。

常温料理包的工艺其实也就是罐头工艺,就是加热和密封而已,也和你自己烹饪差不多。

料理包和任何产品一样,都有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有的料理包很便宜,有的料理包很贵,有的料理包很难吃,有的很好吃。

你不能因为看到某些便宜的产品,比如什么成本低至3元,就一棒子打死全部料理包,况且,低至3元也不一定是什么不良产品,也许人家就是成本压缩得低而已。

也不能因为料理包里有劣质产品(肯定有!),就一棒子打死全部料理包,就好像小餐馆也总有不合规范的,你不能说就不去外面吃饭了吧。平心而论即便是便宜的料理包,安全性也远远大过很多小餐馆,毕竟再小的工厂只要是正规工厂,就有食品安全管理,而一些小餐馆的从业人员素质可真就无法保证,让他们自己做,真不如让他们使用料理包,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连锁品牌开始使用料理包,好管理,口味稳定,无需厨师,而且,食品安全风险低得多。

料理包最大的缺点是,第一料理包的盐一般较高(这其实是所有餐饮菜的通病),第二料理包通常缺乏绿色蔬菜,因为绿色蔬菜不好处理不耐储(主要是口感和卖相问题)。而餐厅使用料理包的时候一般是重新搭配绿色蔬菜的(但还是太少,一般也就两三朵西兰花或者小白菜)

我本人在家里也常常吃料理包,用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吃了,非常方便,而我每次都会额外加入绿色蔬菜。昨天刚吃了一个小龙虾拌面,是冷冻料理包,拿出来微波炉热4分钟就可以吃了,我自己加的小白菜

这样一份面和自己做的区别不大,碳水,优质蛋白质,蔬菜都有,油盐也不高,可以说既健康又美味,我冰箱里屯了很多这种料理包,忙起来的时候靠这玩意简直救我狗命


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料理包是食品工业化向餐饮业渗透的一个缩影,中国餐饮业千百年来一直以纯人工手作为主,标准化程度低管理粗放,以致我们这么大的餐饮市场,就没有一个上的了台面的大型中餐连锁,仅有的那么几个大企业,像海底捞,哪一个不在努力做标准化做供应链?餐饮工业化是大势所趋,料理包等工业化产品在餐饮业出现是必然的,以后这种情况还会越来越多,将来,或许城市人口的温饱问题会大部分由工业化产品解决。想想章丘铁锅,想想各种手工艺品是怎样由工业产品取代的,餐饮业不过是另一个手工业而已,未来餐饮可能是两级分化的,一个是大量廉价的工业餐饮产品,一个是高端手工定制的餐饮艺术。


工业化趋势必然会让餐饮业产生变革,变革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只是现在,料理包让你们都看到了变革的表象。当变革产生的时候引发矛盾很正常,因为事情开始变得和许多人以往的认知不一样了,开放的人在想通了之后会很自然的接受这种变化,但势必会有一部分人,不是少数,他们很难顺利接受这种变化。远了说有西医的发展史,近了说有肯德基等洋快餐的鸡肉风波。

许多人对料理包的排斥和恐惧,只不过是出于对一个新事物的不够了解罢了。


普通人怀有这种恐惧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媒体,不仅不去做正面科普,破除大众误区和恐惧,反而还去做这样的引导性报道的话,在我看来是非常不专业、不应该的。


1500赞补充:当然了评论有些人说的观点也没错,那就是如果把重点放在5块钱的料理包卖30上,外卖平台确实太黑了(不过真的有5块钱料理包卖30的商家?原文并没有列出实际证据,我对此存疑)

不管怎么样,外卖平台总归要多收点费用的,餐盒餐具什么的也不环保,所以我推荐大家像我一样自己囤料理包,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滑稽]

下面分享一些我喜欢的料理包,毕竟好多人骂我利益相关我不带货白瞎被骂了,而且更忍无可忍的是高赞回答一边骂我,一边在他的回答里带货(被我指出后他又删除)


以下是我补充的广告↓

首先是上文已经出现的小龙虾拌面,是珍味小梅园的,这算料理包里的大牌了,龙虾肉多而且不腥气,味道可以,价格小贵,领券的话大概20块钱一盒吧。


昨天吃的小龙虾拌面,今天吃的葱油拌面,也一样加了蔬菜


他们家还有很多其他很多口味的冷冻料理包产品,大多还不错,但我没有全部吃过,吃过的口味里面我觉得小龙虾拌面是最好吃的


我推荐的这些都是稍微好点有名有姓的品牌,我觉得还可以的

我常买的眉州东坡,有很多口味,酒楼同款,贵是贵了点但是味道真的不错品质有保障


厨哈哈



请以上品牌联系我打钱

user avatar

多大代价可以让人昧良心的说话呢。

很低。

这个话题下的某些答案就能看出来。

1,(假设)料理包安全,不等于外卖商家用料理包是道德的,因为外卖平台上,外卖商家没有公示料理包,而是混淆在现炒现卖的商家中一起展现给消费者,这是极端不公平的消费欺诈。

2,由于外卖料理包的存在,外卖餐饮店中,使用料理包的成本和人力优势很高,使得他们可以通过促销、降价,花钱刷好评,在短期内干掉现炒现卖的商家,从而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

3,料理包都很安全是假的,有批发1.5元的卤肉料理包你敢吃吗,也有早餐摊贩由于使用了含有违禁品(罂粟壳)料理包,被糊里糊涂处罚和封门的案例。

【暗访外卖包加工厂 卫生情况堪忧-哔哩哔哩】

4,假设料理包是安全的,消费者完全可以自己买料理包,用微波炉加热,而不给外卖平台和料理包餐饮商交钱。(零售价参考见下图)


5,我们的食品问题一直在劣币驱逐良币,牛柳是鸭肉制作、蟹柳是极少鱼糜制作、里脊肉是鸡胸肉制作,某些肥牛片是全世界的牛肉下脚料压制,各种这个丸子那个丸子是淀粉+香精制作。现在料理包行业本身也是劣币驱逐良币,良心料理包能卖的过不良心的吗?全指望监管靠谱吗?

6,饮食的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的健康的,现在不重视,忽悠韭菜贪图便宜和口味重,最后买单的是全社会的医疗资源以及韭菜的亲人和孩子。

7,外卖垄断平台和连锁料理包餐饮店是受益者。

8,受害者是踏踏实实想做好餐饮的小买卖人和消费者,还有国家的医疗费用、社会的互信成本。

9,一个料理包日式面包进货价2.5元,外卖平台卖28元,就算真的安全,消费者去电商买不行吗?

以上。

什么事情都有人洗。

真行。

已拉黑部分营养专家。

user avatar

很久以前,一个困扰大家很久的问题是「为啥中国快餐不能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完全采用标准化程序运作?」

今年是 2021 年,我们已经不用再问这个问题了,因为这早已经是现实了。

我一直觉得,中餐标准化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其中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料理包的快速发展。料理包早已是非常庞大的产业,而且今后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下去。

记者只注意到外卖很多使用料理包,但实际上大部分涉及连锁的中餐馆,「使用料理包代替现做」的现象都非常常见。这也是标准化的必然要求。料理包可以保证低成本、稳定、快速的出品,对于「快餐」来说这个太重要了。

正因为这个产业规模庞大,所以也就造成了良莠不齐。

劣质料理包在中国存不存在?一定有。

2018 年,杠岗香被曝出脏乱差事件,大家应该还记得。杠岗香已经算是比较大的料理包工厂了,在生产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合规的地方(网上的视频有夸大,只是一些不涉及食品安全的不合规点,而且他们现在应该已经改正了)。

何况那些料理包小厂,甚至「三无」黑作坊,谁也不敢保证它们没问题。你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案例去佐证这点。

生产过程规范、食品安全控制良好、优质的料理包呢?中国当然也有,而且还不少。但是因为没有黑料曝出,你很难找到这方面的新闻和热点。

这恰恰说明了料理包行业需要加强监管,也需要产业升级改造,让「优质料理包」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让「劣质料理包」难以存活。而不是直接把料理包产业一竿子打死,让消费者认为「用料理包就是在欺骗消费者,就是劣质原料,就不敢吃」。

如果消费者最终被这种观点和情绪裹挟,只支持「手工现做」,拒绝餐饮工业化改造,那将是时代的倒退。

大家别忘了,如果论食品安全风险,那手工现做的餐饮也一点也不低。吃「苍蝇馆子」吃出食品安全问题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这部分「问题馆子」如果能够使用优质、食品安全有保证的料理包代替现做,可能反而是好事。


下面我来回答一下关于料理包的一些常见的问题:

料理包是如何做到 12 个月保质期的?

料理包大体上分为 常温料理包 和 冷冻料理包 两大类。

对于常温料理包来说,制作工艺和罐头食品类似,在包装之后会进行彻底灭菌处理,把所有微生物干掉。由于食品内部已经没有微生物了,那只要保证储运过程中包装不破损的话,保存半个月到 1 年不是问题。你也可以把这种料理包称为「软罐头」。

它的缺点是风味和营养价值损失比较大。

冷冻料理包没有那么严格的灭菌工艺,因此内部还有微生物存在。但它生产出来以后就会直接速冻处理,在储运过程中需要保证冷链运输,冷冻储存。在 -18℃ 的冷冻条件下,微生物是无法繁殖的。因此它也能保存很久不会变质。这个原理和速冻水饺没区别。

冷冻料理包可以保留更多的营养和更好的风味,缺点是需要冷链储运,储运成本相对比较高。而且如果冷链得不到保证就可能有食品安全风险。


料理包的成本是怎么做到那么低的?

工业生产,量大到一定规模,单位成本变低是客观规律。

料理包选用的食材,采购量一上去,那单价肯定会变便宜。越大的料理包工厂,越容易有这种规模效应。而且普通餐饮从食材到餐饮门店,中间有几道中间商在赚差价,料理包也可以避免这些差价的产生。

当然,从配方上也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省成本,比如,少用点贵的食材,减少固形物含量等。

不管怎么说,当然有便宜且劣质的料理包存在,但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便宜的就一定劣质」。

user avatar

冷冻和防腐剂可以抑制微生物,但不能阻挡食物本身的化学变化,如脂肪氧化,蛋白变性等,因此除了一些特殊风味如发酵食品以外,食品大多数时候是新鲜的比较好吃,存储时间太长的食品品质是会下降的。而且料理包外卖居然比自己买新鲜食材做菜还贵。那就更不建议了。除非你在996没时间做菜。外卖这个行业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白领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加班。

user avatar

首先,我是不接受这样的外卖的。

其次,科学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所以,懂科学不一定懂外卖。

因为,理论上,我们的确可以让料理包实现长期保存。

但是,有多少人按照标准操作,这是个问题。

——————理论上可行——————

先说说,科学上能否实现长期保存,其实是可行的。

食物之所以变质,一般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

1,微生物

微生物是导致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对微生物问题,主要办法是杀菌。

目前杀菌办法有不少。

最常见的就是高温杀菌了,就比如大家喝的常温牛奶就是瞬间超高温杀菌,可以保存6个月以上。

其次是用高浓度的离子来杀菌,典型的就是高盐等,这种情况下,细菌也得质壁分离,所以高盐容易杀掉很多菌(当然也有菌能耐高盐)。

第三是防腐剂,其实高盐某种程度也属于防腐剂。不过一般防腐剂主要的原理是干扰微生物的酶类从而影响其新陈代谢等。

现在还有用辐射杀菌的,利用射线的辐照来杀灭有害细菌

2,氧化

氧化这东西是个化学反应,比如油脂类,接触空气后就容易发生氧化,从而导致味道改变。

因此,目前应对二者的主要办法是

1,真空包装

真空包装既隔离了空气避免氧化,同时也可以避免微生物污染。

2,低温

温度低的情况下,可以让微生物的活性下降甚至死亡,比如我们实验室冻存微生物,短期是4℃,中期是-20℃,长期是-80℃,永久是液氮(-196℃)

3,防腐剂

上面提到了,防腐剂是重要办法,所以大家如果去留意一下产品,很多都有大量防腐剂添加。

因此,理论上,我们是可以实现长期保存食物的。

————实际值得深思————

但是?现实是否如此?

1,外卖店是否有大量的冰箱来储存料理包?

要知道很多料理包的储存要求是-18℃,那就意味着,一家销量不错的店,光是料理包就需要很大的冰箱。

像我们实验室储存样本的-80℃冰箱有十几个,就这还不够。

那么,本来该冷冻的料理包常温了,自然就微生物滋生,不健康了。


2,料理包是否正规生产?

这一点就更麻烦了。

就像在饮料已经透明化且品牌化的今天,依然有大量的假饮料,什么雷碧,九个核桃啥的。

而对于没有大品牌且十分混乱的料理包市场,更不用想,甚至会有大量的冒牌甚至干脆就是无牌的料理包出现。

甚至为了让食物更吸引人,会添加各种成分

甚至还有过期的料理包,肯定便宜啊。

我曾经住在一个城乡结合部,那地方也是外卖的圣地,基本上各种外卖店齐全。然而,这种地方,监管十分薄弱,店家甚至很少用正规产品。

而且很多店根本就不接待到店吃饭,只是单纯的做外卖,那就更不用想了。

也导致我至今也很少点外卖了,如果非要点的话,一般会选择有实体饭店的地方去点,至少他们饭店里做饭相对有点保障。

除此以外,就像很多人提到的, 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太多的廉价外卖,用料理包,但是又声称是正规炒菜的,会导致正规做生意的人越来越难,最终市场上只剩下了用料理包的,甚至如一些答主提到的,用料理包都是良心外卖了,还有跟突破下限的。

而为了进一步突破成本,可能劣质料理包也会扩大市场。

这些店铺会有“物美价廉”而长期占据搜索的前列,导致外卖越来越糟糕。

总体上,就像很多人经常说的“我懂xx,但是我不懂中国”,其实外卖的乱象由来已久,卫生条件差,食品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屡见不鲜。

然而,食用外卖的,又以打工人和学生为主,大家本来就不容易了,还要承受健康风险。

所以,得想办法治理一下这种乱象了,不能让咱打工人累不说,身体还要跟着遭折磨。

(其实贵的也不一定好,想起以前某地方规定x品牌不能低于x价格,于是,本来大家一两百买的假货,变成了四五千买假货了~)

user avatar

平台外卖本来就是资本催生出来的市场,先天不足。主要是配送成本高。不可能便宜,不便宜无法存活,那廉价料理包代替厨师烹饪的现象就出来了。未来中国面临很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别说外卖,就是堂食的快餐厅,成本都低不了。

食品保鲜问题是一个难题,特别是中式的这种复杂配料的成品食物,来源不明、放了不知道多久的所谓料理包,即使你敢吃,有多少营养价值,那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讽刺洋快餐为垃圾食品,洋快餐大部分都是工厂弄的半成品,店面简单的油炸一下齐活。但是这个料理包外卖,我认为比垃圾食品还垃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