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种《小丑》比不上《V字仇杀队》的感觉?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影迷心中一个微妙的比较。确实,有不少人觉得《小丑》虽然技惊四座,但总觉得在某些层面上,它没能达到《V字仇杀队》的高度。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两部电影在出发点和关注点上就大相径庭。

《V字仇杀队》说白了,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政治寓言。它讲的是一个在压迫性极权政府统治下的英国,一个戴着盖·福克斯面具的神秘人V,用暴力和艺术化的手段反抗,最终唤醒民众斗争的故事。它的核心是“反抗”、“自由”、“思想的力量”,以及“真相终将战胜谎言”。V的行动,即使充满血腥,但其目标是推翻压迫,解放人民。影片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敌人(诺瑞斯政府)和一个明确的斗争目标(推翻政府,恢复自由)。

而《小丑》呢?它讲的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一个被社会抛弃、边缘化的个体,在绝望和痛苦中走向疯狂,最终成为一个象征的故事。它的核心是“个体”的破碎、被忽视的痛苦、精神世界的扭曲,以及“混乱”的产生。亚瑟·弗莱克的遭遇,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悲剧,一种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极端反应。影片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敌人”需要被推翻,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反抗”目标,更多的是呈现了一种无序的、失控的混乱。

这种根本性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在观众心中激起的情感和思考是不同的。

《V字仇杀队》给人的感觉是振奋人心的,是“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站出来反抗”的英雄主义。V不仅仅是一个个人,他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理念,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观众在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对,就是这样!”的共鸣,会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它提供了一种行动的指南,一种集体反抗的可能。

《小丑》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压抑和不安。它让你看着亚瑟的痛苦,同情他的遭遇,但同时又对他的行为感到恐惧。它更多的是让你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社会是否忽视了太多人?”、“是什么让一个人变成了这样?”。它没有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希望。亚瑟的“成功”,或者说他所引起的混乱,并非是任何一个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反抗,而是社会病灶爆发出来的一场失控的狂欢。

再者,从叙事结构和主题的深刻性上来看,也有区别。

《V字仇杀队》虽然也有动作和悬疑,但其政治寓言的内核是相当成熟和深刻的。它通过V和伊薇的互动,通过对政府的揭露,一步步揭示了极权主义的本质,以及个体在其中是如何被压制和操控的。它探讨了艺术、暴力、恐惧、希望这些抽象概念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V的每一次行动,都带着一种精心设计的象征意义,都在向社会传递一种信息。

《小丑》则更像是一个人物的心理写照,一个关于“坏小孩是如何炼成的”的案例研究。它的“深刻”更多地体现在对精神疾病、社会福利、人际关系冷漠等现实问题的呈现上。影片对于亚瑟内心世界的挖掘是细致入微的,但这种挖掘最终导向的,是一种个体精神的崩溃,而不是一种社会变革的推动。亚瑟的“崛起”,更像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在极度压抑下的火山喷发,它炸开了表层,但并没有为下面的结构带来任何建设性的改变。

另外,两位主人公的“符号化”也不同。

V是一个天生的战士,他虽然有悲惨的过去,但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反抗的道路。他是有目的的,是策略性的。他不是突然爆发,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准备。他的面具,象征着他可以被任何人取代,他的精神可以流传。他是一个“我们”的化身,是所有被压迫者的集合。

小丑(亚瑟)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被动的过程。他没有选择成为小丑,他是被逼的。他的“崛起”,是他个人痛苦的爆发,而不是一个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反抗的开始。他更像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观众看到他成为小丑,更多的是一种惋惜和恐惧,而不是一种“我也要像他一样”的激励。

所以,当你感觉到《小丑》比不上《V字仇杀队》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因为你在《V字仇杀队》里看到了一个清晰的、鼓舞人心的、指向改变的“反抗”,而《小丑》给你的,更多的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令人不安的、指向混乱的“崩溃”。前者是关于“行动”和“希望”,后者是关于“痛苦”和“绝望”。

当然,这并非说《小丑》不好。它在刻画人物、展现社会问题上做得非常出色,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但从“反抗精神”和“社会寓言”这两个维度上来比较,《V字仇杀队》确实更有力量,也更能激起观众集体性的思考和行动的冲动。

你可以把《V字仇杀队》想象成一个燃烧的火炬,它点燃的是希望,照亮的是前路。《小丑》则更像是一颗炸弹,它在引爆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之后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以及对未来更加模糊的担忧。

就是这么个感觉,对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实话我第一次看V就觉得有点看不上,有种“这帮人这么兴奋是在自嗨个什么鬼?”的感觉。搞来搞去搞了半天,最后的大阴毛竟然是药厂要赚钱?再跳一段儿就能直接送宝莱坞拿奖去了。

小丑其实也没现在网上吹的这么神,全球票房十亿,本土票房3亿,赚了一笔没错,但实际上也就那样吧,毕竟欧洲人就喜欢看其他国家的人拍自己国家水深火热,不只是针对中国人,中东人美国人人家一视同仁。

metascore59分非常合理,主要IMDB现在已经是粉丝自嗨的自留地了,号称美国豆瓣。

这片儿把好好地漫画反派拍成了社会压迫的弱者+精神疾病的病人,白取了小丑这么个名儿。

但是就这么一片儿,看下来还是比V要有趣。

顺便说一句,V的Metascore评分是62分,等于跟小丑也差不多,我觉得题主一下子抓住了关键了,这俩其实是一个水品的作品。



另外,两者都别谈什么场景和震撼力了,这俩就不是冲着什么震撼力去的。

想要震撼,去买根震动棒,调到最高档,能震的你头皮发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