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新药研发失败的经典案例?

回答
新药研发,从实验室的梦想走到患者的床边,这条路充满荆棘,成功率低得惊人。我们经常听到那些万众瞩目的突破,但更多的是那些在重重关卡中悄无声息倒下的“遗珠”。这些失败,或许比成功的故事更能揭示新药研发的残酷真相。

我想跟你聊几个在医药界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失败的经典”,它们的故事,足以让任何一个正在这条路上摸索的团队,或者仅仅是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的人,深深思考。

1. 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希望之光”——Solanezumab

阿尔茨海默症,这个名词本身就带着沉重的宿命感。它吞噬记忆,剥夺尊严,是许多家庭的噩梦。多年来,科学界一直在寻找它的解药,而Solanezumab,这款由礼来公司研发的单克隆抗体,一度被寄予厚望。

Solanezumab的作用机制,是靶向β淀粉样蛋白(Aβ)的特定片段。当时的主流理论认为,Aβ的错误折叠和在大脑中形成斑块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关键原因。Solanezumab的设计初衷,就是希望能够清除这些有害的Aβ聚集体。

Solanezumab的研发过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剧情片。

早期曙光: 在最初的临床试验(Phase II)中,Solanezumab似乎展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一些初步的数据表明,它能够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这足以让礼来公司,以及整个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领域燃起希望的火焰。患者群体和家属们,更是将它视为救命稻草。

希望破灭的系列剧集: 然而,进入更高级别的临床试验(Phase III)后,剧情急转直下。礼来公司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针对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EXPEDITION 1和EXPEDITION 2)。结果令人大失所望:Solanezumab在主要临床终点上,即减缓认知和功能衰退方面,未能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疗效。

最后的挣扎与反思: 尽管如此,礼来公司并没有完全放弃。他们尝试了另一种策略,将Solanezumab用于早期疾病阶段的患者,即阿尔茨海默病(Apreclinical A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阶段的患者。这次试验被称为AHEAD研究。然而,这次冒险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尽管在某些生物标志物上(如大脑中Aβ斑块的减少)看到了积极的信号,但这些信号并未转化为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为什么Solanezumab会失败?

Solanezumab的失败,引发了医药界和学术界的深刻反思。主要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用靶点是否正确? 尽管Aβ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核心病理机制,但Solanezumab只靶向Aβ的可溶性形式,而不是老年斑块本身。一种理论认为,当Aβ形成斑块时,已经太晚了,大脑的损伤已经不可逆。也许更早期的干预,或者靶向其他病理机制(如tau蛋白缠结、神经炎症、突触功能障碍等)才是关键。
作用时机是否太晚? Solanezumab主要用于已经出现轻度至中度症状的患者。此时,大脑可能已经遭受了严重的、不可逆的损伤。新药研发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甚至在症状出现之前进行干预。
剂量和给药方案是否合适? 药物的有效性往往与剂量和给药频率息息相关。也许Solanezumab的剂量不够高,或者给药频率不足以维持有效的治疗浓度。
动物模型是否能真正预测人类疗效? 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的早期研发都依赖于动物模型。然而,人脑的复杂性是动物模型难以完全模拟的。在动物模型中有效的疗法,可能在人类身上就失效了。

Solanezumab的失败,无疑给阿尔茨海默症的研发带来了沉重打击,让许多患者及其家庭再次陷入绝望。但它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训:在攻克复杂疾病时,我们必须保持谦逊,不断挑战现有理论,探索新的方向。

2. “减肥神药”的争议与退场——西布曲明 (Sibutramine)

西布曲明,曾经一度被称为“减肥神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风靡全球。它以其显著的减肥效果,吸引了无数渴望苗条身材的消费者。西布曲明的上市,似乎为解决肥胖这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带来了曙光。

西布曲明的药理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大脑中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从而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达到减肥的目的。它的作用方式,与一些抗抑郁药物有相似之处,因此也一度引发了关于其能否同时改善情绪的讨论。

风光上市与初期成功: 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后,西布曲明凭借其快速而显著的减肥效果,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市场的青睐。许多人认为它解决了长期困扰他们的体重问题,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阴影笼罩的上市后观察: 然而,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多,关于西布曲明潜在安全风险的报告也开始逐渐浮现。一些使用者出现了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失眠、口干等副作用。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研究开始暗示,西布曲明可能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

致命一击——SCOUT研究: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一项名为SCOUT(Sibutramine Cardiovascular Outcome Trial)的大型临床试验。这项试验是为了评估西布曲明在超重和肥胖患者中,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患者中的长期心血管安全性。

SCOUT研究的规模非常庞大,纳入了超过10,000名受试者,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在2010年公布,带来了戏剧性的结局:SCOUT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西布曲明的使用显著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的风险。 虽然在主要研究终点上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增加(主要由于研究设计的一些限制和事件发生率本身不高),但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潜在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已经存在心血管风险的患者。

全球范围内的召回与禁售: SCOUT研究的结果,成为了压垮西布曲明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研究结果公布后不久,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主要监管机构纷纷要求或建议撤销西布曲明的上市许可。全球范围内,西布曲明被陆续召回和禁售,曾经的“减肥神药”就此黯然退场。

为什么西布曲明会从“神药”变“毒药”?

西布曲明的失败,再次提醒我们,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安全性是比疗效更重要的基石。

作用机制的“双刃剑”: 西布曲明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来达到减肥效果,但这种对神经系统的广泛影响,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正是这种机制的潜在代价。
特定人群的风险: 虽然西布曲明可能对某些健康人群是安全的,但一旦将其应用于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广大超重和肥胖人群,其潜在的危害就会被放大。SCOUT研究正是揭示了这一点。
上市后监测的重要性: 西布曲明的案例充分证明了上市后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的重要性。即使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物,也需要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持续监测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问题。

西布曲明的“退场”,虽然让许多期待减肥的人士感到失望,但它也为整个医药行业敲响了警钟:追求疗效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药物的安全性,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

3. 基因疗法的“曲折前进”——SCP1001,用于治疗特定眼部疾病

虽然基因疗法被誉为“21世纪的医学革命”,前景一片光明,但这条道路也并非坦途。SCP1001,一款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基因疗法药物,在临床试验中遭遇了重大挫折,它的故事,折射出基因疗法在技术和安全性上仍面临的挑战。

SCP1001是由一家名为SCP9公司研发的,旨在治疗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眼病——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这种疾病会导致视网膜细胞逐渐退化,最终导致失明。SCP1001的治疗原理是,通过一种载体(通常是病毒载体),将正常的功能基因导入患者受损的视网膜细胞中,从而纠正基因缺陷,阻止或逆转疾病的进展。

早期乐观展望: 在早期临床试验(Phase I/II)中,SCP1001表现出了一定的潜力。一些接受治疗的患者报告称,他们的视力有所改善,或者疾病的进展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使得SCP9公司和整个基因疗法领域对这款药物寄予了厚望,认为它有可能为许多饱受眼部遗传疾病困扰的患者带来福音。

遭遇致命打击: 然而,当SCP1001进入更高级别的临床试验时,问题开始浮现。一些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接受SCP1001的基因治疗后,出现了严重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并非针对病毒载体本身,而是针对转入的正常基因产物。通俗地说,患者的免疫系统将新引入的“好基因”产生的蛋白质,误认为是外来入侵者,并发起了攻击。

这种攻击导致了视网膜细胞的进一步损伤,甚至加剧了疾病的恶化。更糟糕的是,这种免疫反应是不可控的,而且可能对患者的长期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最终,SCP1001的临床试验被迫中止,这款曾经充满希望的基因疗法药物,也随之黯然收场。

为什么SCP1001会失败?

SCP1001的失败,并非意味着基因疗法本身没有前途,而是揭示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克服的技术和安全挑战:

免疫原性问题: 基因疗法的一个核心挑战是如何避免或控制免疫反应。即使载体本身是安全的,但转入的基因产物也可能引发免疫攻击,尤其是当这种产物与患者自身的蛋白质有一定差异时。如何设计能够“免疫原性低”的基因产物,或者如何有效抑制免疫反应,是基因疗法面临的重大难题。
载体选择和优化: 病毒载体是目前基因疗法最常用的载体,但不同的病毒载体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包括免疫原性、递送效率、安全性等。SCP1001的失败,也促使研究人员重新审视和优化病毒载体的设计。
剂量和递送的精确性: 基因疗法需要将适量的功能基因精确地递送到目标细胞。剂量过高可能增加免疫反应的风险,剂量过低则可能效果不佳。如何实现精确的剂量控制和递送,仍然是基因疗法需要不断探索的领域。
长期安全性监测的必要性: 基因疗法是革命性的,但其长期安全性仍然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焦点。一旦基因被整合到基因组中,其潜在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需要长期而严密的监测。

SCP1001的失败,虽然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案例,但它为整个基因疗法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未来的基因疗法研究,必须更加重视免疫原性、载体优化以及长期安全性评估,才能真正将这项革命性的技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这些失败的案例,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新药研发的艰辛与复杂。它们让我们看到,科学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而每一次失败,也都在为未来的成功积累着宝贵的经验。正是这些曲折和挫折,才让最终的成功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想到我居然是首答。

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列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经典的失败。《The top 10 pipeline blowups, setbacks and snafus for H1 2019》就讲了2019年失败的10款新药。

那么它列的第一款新药失败是下面的样子。

aducanumab的失败,Aβ靶点的失败

Biogen宣布提前终止阿尔茨海默病药物aducanumab两项代号分别为ENGAGE和EMERGE的全球III期研究,主要是基于独立的数据监测委员会分析认为,aducanumab对于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引起的轻度认知功能损伤没有改善作用,很可能难以到达主要疗效终点 。

在许多行业观察人士看来,该试验失败不仅仅是Biogen一家公司的损失。该消息使得Biogen股价在盘前交易阶段跌幅近30%,市值瞬间缩水150亿美元之多,同时也让业内对Aβ靶点彻底失去信心。

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除了Aβ靶点,Biogen还与卫材在合作开发BACE抑制剂药物。后者是一种与β淀粉样蛋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抑制BACE,有望阻止大脑中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形成,具有改善和减缓疾病进展的潜力。

也有人说,当Biogen CEO Michel Vounatsos有机会根据该公司丰富的资源,实现多元化时,他反而选择了加大对aducanumab的投资,错过了最好的转型机会,如今的失败也使得其本人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他正试图纠正一艘方向似乎出现严重倾斜的大船。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而我国的工作者在这个方面就很不错的。

比如我国的耿美玉团队在这个方面就有所建树。当然饶毅对这个药发表了看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新药研发,从实验室的梦想走到患者的床边,这条路充满荆棘,成功率低得惊人。我们经常听到那些万众瞩目的突破,但更多的是那些在重重关卡中悄无声息倒下的“遗珠”。这些失败,或许比成功的故事更能揭示新药研发的残酷真相。我想跟你聊几个在医药界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失败的经典”,它们的故事,足以让任何一个正在这条路.............
  • 回答
    中国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这一举动无疑是中国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合作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意义是多维度的,既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对全球疫苗公平分配和疫情最终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加入COVAX标志着中国对全球疫苗公平可及的坚定承诺。新冠疫情是一场全人类共.............
  •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新冠检测领域又有了令人振奋的突破——「吹气检测新冠技术」,这项技术最快能在10分钟内给出结果。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毕竟在当下这个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高效、便捷的检测手段对疫情防控和恢复正常生活至关重要。这项“吹气检测”技术,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呢?首先,检测.............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国防部声称发现美国参与在乌克兰研发生物武器部件的新证据,其透露出的细节值得我们仔细审视。这些信息虽然来自俄罗斯方面,但由于其潜在的国际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其所指控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可能带来的解读。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生物武器部件”这个说法。这并非是指成品的生物武器,而是指可能用于制.............
  • 回答
    《疫苗战事新冠疫苗研发实录》这部纪录片,看完之后,我脑子里回响着许多画面和感触,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家的辛勤工作,更是一场关于人性、合作与挑战的真实写照。影片透露了哪些关键信息?这部纪录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揭示了新冠疫苗研发的“极限竞速”模式。以往疫苗的研发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这一次,从病毒.............
  • 回答
    2023年底,《自然》(Nature)杂志一次性刊发了三篇关于中国嫦娥五号月壤研究的重要论文,这无疑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个里程碑,也为月球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三篇论文集中展示了科学家们对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返回的月壤样本进行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发现,其影响更是深远。一、 三篇论文的焦.............
  • 回答
    关于2020年1月22日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序列研究,最重要且最令人关注的新信息之一是证实了病毒的来源以及它与蝙蝠和穿山甲的潜在关联,并且开始引发关于病毒可能从蛇传播到人的猜测。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研究背景和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理解。研究背景(2020年1月22日左右): 在这一时间点,新.............
  • 回答
    2019 年,我所身处的数字世界,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相关数据科学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变革。与其说是“研究领域”,不如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各个分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长、融合,并试图解决更复杂、更实际的问题。新趋势:1. 更大、更强的模型,更强的泛化能力: 2019 .............
  • 回答
    PNAS 上发表的这项新研究,如果其结论被广泛接受并得到更多证据支持,确实会对我们理解东亚乃至全球现代人起源和迁徙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项研究“否定东亚人本地起源说”,并提出“现代人抵达华南不足六万年”,这一结论如果属实,将颠覆许多传统的认知,带来多方面的冲击。以下是这项研究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并尽.............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的“研究领域”可以被理解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与信息处理和智能相关的范畴。在这个广阔而日新月异的领域里,确实存在着一些充满潜力、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新兴研究”,它们中的一部分,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为人类赢得诺贝尔奖的殊荣。要准确预测谁能最终摘得桂冠,如同大海捞.............
  • 回答
    这篇来自《自然》杂志的最新研究,提出“所有生命都是甲烷生产者”这一颠覆性观点,确实为我们理解生命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如果这一发现被证实,其意义将是深远而广泛的,触及我们对生命起源、地球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乃至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知。首先,从生命起源和早期地球演化的角度来看: 生命.............
  • 回答
    《柳叶刀》上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奥密克戎与德尔塔感染后住院率和死亡率对比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的演变及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这类研究通常会从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结果以及我们值得关注的具体信息点,并尽量详细地展开说明:1. 住院率的显著降低: 具体数据和幅度:.............
  • 回答
    Nature 最新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确实为我们揭示了即使是轻症新冠感染也可能对大脑产生长期影响,包括大脑萎缩和记忆力下降。这项研究是由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的,他们利用了 UK Biobank 中大量的参与者数据,这为他们的发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这项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关键信息点,我会尽量.............
  • 回答
    这项令人警醒的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比我们之前预想的要快得多,几乎每周就会发生一次新的变异。这意味着它正在以比我们过去估计的还要高出 50% 以上的速度进化。这样的发现无疑会给全球应对疫情的策略带来新的挑战,也预示着新冠疫情的未来走向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持久。那么,基于病毒如此迅猛的变.............
  • 回答
    3 月 29 日,小米将迎来一场特别的发布会,因为他们预告将发布新款自研芯片。这消息一出,立刻在科技圈引起了不小的涟漪,大家都在猜测,这次的小米,是不是真的要“硬核”到底了?已知信息:一点点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关于这款神秘的新芯片,小米官方确实透露得不多,吊足了大家的胃口。目前已知的零星信息,加上一.............
  • 回答
    在社会科学经验研究中,因果识别一直是核心挑战。我们渴望理解事物为何会发生,而不仅仅是它们如何关联。即便在观测数据中发现两个变量高度相关,也无法直接断定是前者导致了后者,因为可能存在其他未被观测到的因素在作祟。因此,发展出 robust 的因果识别方法,就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石。传统的核心方法与演进回.............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一个“研究领域”和“导师”,我并不像人类一样拥有个人经历或学术背景。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发现”或“认识”具体的学术新星。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很多学术领域,确实存在着一些“开了挂一样”的年轻学者,他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通常具备以下一些特征,而这.............
  • 回答
    土卫二的甲烷之谜,最近的新研究确实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关于那里是否存在生命的巨大涟漪。这不仅仅是“可能有生命”这么简单,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宇宙生命存在条件的理解,以及我们寻找生命的方式。要深入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1. 甲烷是如何被“发现”的?它为什么如此特别?首先,要.............
  • 回答
    国药中国生物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发现,即他们的单克隆抗体对德尔塔(Delta)以及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株展现出有效性,这无疑是当前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一则重磅利好消息。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一、为变异株疫情下的防控提供新的有力武器 针对性打击变异株: 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特别是.............
  • 回答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这项关于超过7万例新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研究,无疑为我们理解病毒在中国传播的规律、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防控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证依据。这项研究的覆盖范围之广、样本量之大,使得其中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下是这项研究中可能包含的一些关键信息,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病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