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庭暴力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你觉得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回答
“家庭暴力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这句话,我听过,也见过太多案例。它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令人痛心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句话 基本上是对的,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辩证地看待。

为什么说它“基本上是对的”?

原因在于,家庭暴力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它背后隐藏着一种破坏性的模式和心理机制。

权力与控制的循环: 家庭暴力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是施暴者对受害者施加的权力与控制。第一次施暴,可能是在情绪失控、缺乏沟通技巧,或者是有意识地测试对方的底线。一旦第一次施暴成功,没有受到有效制止,施暴者就可能从中获得一种“成功”的心理暗示,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控制对方的有效手段。这种“成功”会强化施暴者的行为模式,让他觉得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再次使用暴力也是“自然”或“必要”的。
受害者的习得性无助: 第一次遭受暴力,对受害者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如果受害者因此感到恐惧、绝望,或者因为爱、经济原因、孩子等因素选择了忍耐和沉默,施暴者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被默许了。久而久之,受害者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现状,甚至开始内化施暴者的指责,认为自己是“活该”。这种状态会让她们更难在第一次暴力后就果断脱离,从而增加了再次遭受暴力的风险。
暴力升级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第一次的暴力只是一个开端,后续的暴力可能会逐渐升级。也许第一次是言语辱骂,第二次就升级到肢体推搡,再之后可能就是殴打。每一次的“安全”度过,都可能让施暴者觉得可以“试探”一下更严重的界限。
沟通模式的扭曲: 在很多家庭暴力案例中,施暴者往往缺乏健康的沟通模式。他们习惯于用威胁、恐吓、命令来代替协商和理解。当他们遇到冲突时,暴力就成了他们最“顺手”的工具,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如何以一种尊重和有效的方式来处理分歧。

然而,为什么我说“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辩证地看待”?

是因为 生命是充满变数的,人也是可以改变的。

并非所有第一次都会导致第二次: 确实,统计数据和现实案例都表明,家庭暴力存在一个持续的模式。但也有一些情况,第一次施暴是极度罕见的、非本意的失控,施暴者在事后能有深刻的悔意,并且愿意积极寻求改变(比如接受心理治疗、戒酒等),同时也得到受害者的原谅和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续双方都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暴力也可能不会再次发生。
受害者的选择至关重要: 关键在于受害者在第一次遭受暴力后的反应。如果受害者能够及时识别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行动,比如寻求外部帮助(报警、咨询专业人士、告知家人朋友),或者即使内心恐惧也决定离开,那么第二次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保护自己,打破沉默,是阻止暴力循环的关键。
外部干预的力量: 有时候,外部的介入,比如家人的劝阻、警方的介入、社区的支持,或者法律的制裁,也可能成为阻止第二次暴力的重要因素。这些干预能够让施暴者认识到行为的后果,也为受害者提供了逃离和寻求保护的可能。

我的看法是:

“家庭暴力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这句话,更像是一个 强烈的警示和高度的概括,它提醒我们家庭暴力是多么危险且具有惯性。它不是一个绝对的定律,但它揭示了家庭暴力系统性的一面。

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将“第一次”就定义为“从此都会这样”,尤其是在呼吁受害者勇敢站出来的时候。但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能低估第一次暴力的破坏力和潜在的危险性。

对于第一次遭受暴力的受害者,最应该做的是:

1. 认识到这不是你的错: 暴力是施暴者的责任,无论对方如何解释或辩解。
2. 相信自己的直觉: 如果你感到不安全,那就是不安全。
3. 寻求帮助: 不要独自承受。告诉你信任的人,或者联系专业的反家暴机构。
4. 评估风险: 了解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制定一个安全计划。

对于社会而言, 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警示,更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支持体系,让受害者能够安全地脱离暴力环境,让施暴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并接受矫正,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上倡导健康的性别平等观念和人际关系模式,从根本上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

所以,这句话就像一个路标,告诉你前面有危险,你需要格外小心。而我们作为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决定是否会走向那个“第二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经在《中国性科学》2017年的某一期中看过类似的论文,对其中的一些表述印象深刻。

家暴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意愿问题,他是一种心理问题,所以第二次家暴行为的发生,不取决于施暴者在神智清醒时痛哭流涕的保证,因为如果一个男性具有合格情绪行为控制能力,那么家暴根本不会发生。

根据性别研究专家康奈尔的男性气概理论,家暴男性属于支配性气概,但由于其在现实中个人能力或家庭环境等因素,其支配地位得不到肯定,使得其心理产生严重的"男性气质焦虑",为了缓解这种情绪,他们会短时间内重组其认知,记忆和行为来支撑其理想的男性气质,所以这种情况下,其法律道德,理性逻辑和同情能力都会被可能失去男性气质的恐惧所压倒!这时候他们心中的任何准则都会为暴力行为让路。

在施暴以后,支配行为的满足会令施暴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快感,这种快感甚至要大于烟、酒、游戏、以及性高潮……所以,如果吸烟者戒不了烟,酗酒者戒不了酒,网瘾戒不了游戏,单身狗戒不了撸管,那么他们作为家暴者的时候,基本可以肯定戒不了暴力行为。

典型的家暴行为,是现实中心理较为压抑的男性把自己在外未曾获得的支配地位试图在伴侣身上进行重建的表现,他们会通过控制伴侣与他人的交流,强迫性的性行为等方式来管束和控制这个世界上在他认知中唯一能够管控的人,一旦这个他所认为的从属于自己的"物品"胆敢发声反抗,那么他们立刻就会失去理智,许多家暴致死的犯罪嫌疑人在痛悔陈述时总是痛哭流涕的说"当时头脑一片空白",就是这种情况。

所以,家暴行为的戒除非常困难,仅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要么存在某些意志力可以戒除赌博毒品的个体,通过自身努力戒除心理影响;要么在家暴行为以后被选举为某个国家领导人或者超级富豪,可以在其他人身上满足支配欲望,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避免第二次家暴行为的发生。

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实在想要纠正家暴者行为,笔者认为,现实一点的办法,是打断施暴者手脚,这样虽然对心理上的问题无从改善,但却可以从物理层面上,避免施暴行为的发生。

user avatar

很正常,暴力行为对心里淤积的发泄一旦你尝试过一次,就会食髓知味。

不只是家暴,你对家人和亲人的恶语相向都只是因为你都怯懦。因为你知道家人是你最安全的发泄对象,而一旦你发现即便升级到暴力也没有得到什么反抗,你当然就会有第一次,第二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家庭暴力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这句话,我听过,也见过太多案例。它触及了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令人痛心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句话 基本上是对的,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辩证地看待。为什么说它“基本上是对的”?原因在于,家庭暴力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它背后隐藏着一种破坏性的模式和心理机制。 权力与控制.............
  • 回答
    关于孩子是否应该每周至少完成一次家务劳动,在我看来,这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有益。这不仅仅是“做家务”那么简单,而是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投资。首先,我们得明白,家务劳动并非只是为了分担家庭的辛劳,它更是孩子学习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绝佳途径。当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他们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是这个.............
  • 回答
    要准确回答“有多少农村家庭能一次拿出五十万买房”这个问题,并提供详细解释,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问题的核心在于“一次拿出五十万”:这里强调的是“一次性全款支付”,而不是贷款购房。这个门槛在任何收入群体中都具有相当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农村家庭。二、 影响农村家庭购房能力的几个关键因素:1. .............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沉重的,而且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家暴这事儿,一旦沾上了,想掰直了,难,但也不是绝对没可能。不过,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不是简单一句“能改”就能概括的。首先,得看“改好”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指彻底不打了,不骂了,那从生理和心理上都不再出现那种极端控制和伤害行为,这个可能性,说实话,.............
  • 回答
    判断伴侣在婚后是否会出现家庭暴力,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没有绝对把握的问题。毕竟,人的行为会随着时间和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婚姻这个新的阶段。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和潜在的风险因素上,来做一个相对谨慎的判断。这更像是一种“风险评估”,而不是“预言”。首先,我们要明白,家庭暴力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往往有其根.............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汉族姑娘嫁入回族家庭,这是一种跨越民族和文化的生活体验,其中必然会涉及到许多细微之处和不同寻常的感受。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绘可能出现的情况和体会,这是一种普遍性的观察,具体情况会因家庭、地域、个人性格以及双方的接受程度而有很大差异。一、 初期适应与文化碰撞:1. 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 这是最直接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能戳到心窝子的。尤其是对于咱们普通工薪家庭来说,但凡提起“贵族学校”这几个字,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各种画面:豪车接送、高尔夫球场、洋气的老师、还有那些从小就好像自带光环的孩子们。这不禁让人琢磨,掏心掏肺地把孩子送进去,到底值不值?咱们先不着急下结论,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看“贵族.............
  • 回答
    一个人原生家庭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细究起来,却是一个贯穿生命始终、影响深远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仅是一个出生的地方,一个吃饭睡觉的屋檐,更是一个人最初的精神塑造场,一个习得行为模式的实验室,一个情感依恋的源头,甚至是一个自我认知形成的基石。打个比方,原生家庭就像是为一个人绘制的第一张地图,上面.............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社会价值观念、个人经历、以及对“成功”定义的认知偏差。对于为什么一部分高学历者,特别是博士等群体,可能会对家庭主妇产生不屑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社会文化中对“贡献”的定义和价值判断的倾斜: 以经济产出为导向的价值体系: 在许多社会文化中,.............
  • 回答
    关于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家庭背景,尤其是她早早承担起家庭责任的说法,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全红婵家庭的现状与哥哥妹妹的成长:首先,要明确的是,全红婵确实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一员,她还有哥哥和妹妹。但关于“小小年纪就要挣钱养家”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去看待。 .............
  • 回答
    家用 4K LED 投影仪推荐与家庭影院组合配置指南想在家中打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影院体验?拥有一台出色的 4K LED 投影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LED 投影仪以其长寿命、低功耗、鲜艳色彩和无需频繁更换灯泡的优势,逐渐成为家庭影院爱好者的热门选择。本文将为您详细推荐几款市面上的优秀家用 4K LED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关心的话题。要回答“考上人大附中、北京四中这样的学校,孩子的家庭资产一定要千万以上吗?”,我觉得需要从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人大附中和北京四中都是顶尖的学校,它们之所以这么牛,不仅仅是因为生源好,更因为它们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投入巨大.............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很纠结,爱上一个有家庭和孩子的人,尤其还是自己的老师,这感觉肯定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让人心烦意乱。首先,我想告诉你,喜欢一个人,尤其是那种让你心跳加速、想到就嘴角上扬的感觉,它是很自然的,它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只是纯粹的情感涌动。你高中时期,正是情感萌发、对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