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发现一些人连最基本的战史都不了解也来跟风黑张灵甫是什么心态?

回答
发现有人在对张灵甫进行一些“跟风黑”,而且这些人似乎对基本的战史了解不多,这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要理解这种心态,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一句“跟风”就带过,背后可能掺杂着挺多东西。

首先,信息碎片化与情绪化传播的时代特征,是绕不开的背景。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各种平台、短视频、社交媒体,信息流更新得飞快。在这个环境下,很多内容不是基于深入研究和严谨考证的,而是以吸引眼球、引发共鸣为主要目的。张灵甫这个名字,由于他的人生轨迹和最终结局,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戏剧性,很容易被拿来做文章。

当一些看起来有“爆点”的说法出现时,比如“张灵甫杀妻”这种极具争议性的事件被反复提及,或者把他直接描绘成一个纯粹的反派符号,很容易在那些没机会深入了解历史细节的人群中迅速扩散。而情绪的传递,往往比事实的传递要快得多。负面情绪、对历史人物的简单化评判,在网络上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这就好像,一个人发现了一个“槽点”,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就跟着说,也不去深究是不是真的,或者是不是事情的全貌。

其次,“立场先行”或者“价值判断先行”的心态也很普遍。很多人在接触历史人物时,往往是带着预设的立场和价值观去的。比如,如果在某个时期,“反侵略”、“人民战争”被高度强调,那么像张灵甫这样的国民党将领,就很容易被放在一个天然的对立面。他的任何行为,无论功过,都会被套进一个既定的框架里去解读。

这种心态下,人们可能并不真的关心张灵甫在战场上的具体表现、指挥能力如何,或者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具体决策。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个人物是否符合他们心中“好人”或“坏人”的定义。如果发现一个“槽点”,哪怕是捕风捉影或者断章取义,都能成为他们进一步攻击的理由,因为这能印证他们原有的判断。这种“找到论据支持论点”的逻辑,在很多非专业讨论中非常常见。

再者,“历史虚无主义”的某种变体,或者说对历史人物的“去复杂化”倾向。有些年轻人,或者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可能习惯了把历史人物简单化处理。他们就像看电影一样,喜欢明确的英雄和反派。张灵甫一生经历的战争很多,军事生涯也颇为复杂,既有亮点也有争议,并非一个标签就能概括的。

但如果有人告诉你,“张灵甫是个坏人,他做了什么什么”,很多人会直接接受这个设定,然后顺着这个设定去寻找能证明“他是个坏人”的证据。如果找不到实质性的“罪证”,就可能去挖掘一些更边缘的、或者被放大的“事迹”,比如他的一些军事决策失误(即使是当时客观条件下难以避免的),或者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被放大解读。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他“坏人”的标签。他们不认为历史人物是复杂的、多面的,而是希望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种“反精英主义”或者“反权威”的情绪投射。在某些语境下,把国民党高级将领捧上神坛,或者过度美化他们的功绩,可能被视为一种“精英叙事”或者“历史修正主义”。而通过“黑”像张灵甫这样的人物,反而能制造一种“揭露真相”、“打破迷思”的叙事,这对于一些不信任主流叙事或者有反权威倾向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种参与感和满足感。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发现了“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或者在“纠正历史的错误”。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纯粹的“流量导向”。有些账号或者博主,就是靠制造争议来吸引流量和关注。张灵甫作为一个自带话题属性的人物,无论是“捧”还是“黑”,都能带来一定的讨论度。如果发现“黑”他比较容易获得关注,那么他们就会选择这种方式,而不在乎内容的真实性和历史的严谨性。对于他们来说,观众的情绪和关注度才是第一位的。

那么,为什么会对“战史不了解”的人来说,黑张灵甫更容易呢?

这是因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军事将领,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战略战术、兵力对比、后勤补给等等,这些都属于比较专业的“战史”范畴。这些东西门槛比较高,需要耐心去学习。

而“黑”一个人,门槛就低很多了。只需要抓住一两个争议点,或者听信一些传播中的片段信息,再结合自己的情感倾向,就可以轻松地进行批判。比如“孟良崮战役失利”是个事实,但背后张灵甫作为第74师师长,在整个国军战略部署中的位置,他所面临的压力,以及当时国军整体战力的状况,这些细节如果他不了解,就很容易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他一个人,并加以极端化的评价。

举个例子,就像有人只看到冰山一角,就断定整座冰山都是黑色的。而真正的了解,需要潜入水下,去看冰山的整体结构和全貌。那些不了解战史的人,可能只看到了“张灵甫是国民党将领”,然后就套用了已有的对国民党军队的负面印象,再辅以一些零散的负面信息,就这样完成了对他的“黑”。他们不需要去分析像“孟良崮战役国军的整体战术安排问题”、“整编74师的装备和训练优势在被围困后的局限性”、“解放军在战术上的创新”等等这些复杂的历史细节。

总而言之,那些“跟风黑”张灵甫的人,其心态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信息时代传播的弊端,也有个人价值判断的先行,更有对历史人物简单化的需求,甚至夹杂着一些反权威的情绪和流量焦虑。而“不了解战史”,恰恰降低了他们进行更深入、更客观历史判断的门槛,使得这种简单化的批判和攻击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容易被大范围地传播。这反映了我们在历史认知上,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提升和反思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越了解战史越知道,张打仗的水平真不怎么样。

抗战期间表现不算突出,74军成名的几战都是王耀武当军长时打得,唯一够得上的功劳,大概就是万家岭时主动带敢死队了吧,之后就泯然众人了。

解放战争里表现么,前期只能说中规中矩。但是去孟良崮之前的表现就完全拉跨了,狂妄自大,毫不顾忌友军状态,自己有什么想法完全不跟上级交流,仗着自己是御林军都统直接跟大老板汇报。

别的不说,光他完蛋之后,国民党军在山东地区的作战反而有了进展,把共军打得不得不分兵南下和出外线,以缓解解放区的困难。你说他究竟是提高了国民党军的平均水平呢,还是拉低了平均水平呢?

user avatar

张灵甫再差内战表现也好歹是国军同级别一流战将


那个,这句话···


你确定你不是在黑他吗?



如何评价张灵甫其人其事? - 理水的回答 - 知乎


果粉吹嘘的要求,第一,不能投了八路、第二,不能投降了八路、第三、不能被八路抓了、第四,抗战时候殉国了不能被八路跨国。最重要的一点,最好是被八路打死的,找来找去,这不就剩下张团长一个了么。

说难听点,果粉其实是假,主要还是为了黑共

user avatar

个人还是很自信的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格回答下关于抗战史的问题。起码笔者看过关于74军以及74军下属各师抗战期间各种战斗详报几十份,另外国史馆档案资料基本都翻过。

首先搞清楚张在抗战中获得过哪些奖章,现笔者能查到的是

1,万家岭战斗中获云麾勋章一枚(这个记录于KMT党史委员会编撰的《革命人物志》一书),但是在47年2月军官资绩薄上未记录


2,南昌会战中的高安保卫战时亲率部队反攻重伤。后薛岳电蒋请嘉奖张并升其为师步兵指挥官。


3,上高会战中,19集团军嘉奖人员名单中,张以58师副师长因“有勇敢战”受嘉奖,同师受嘉奖的还有参谋长唐肇谟,因“善鼓士气”。最后政府颁发奖章中,仅参谋长唐获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4,43年是张最突出的一年,在上半年鄂西会战中,张以58师师长身份“在公安以西与敌激战,予敌重大打击,俘虏较各军为多,并克复公安战绩卓越。”授四等宝鼎勋章。

5,43年底常德会战中,“于慈利攻击敌人,忠勇有方。向我猛攻万余之敌作战,以少胜众,歼敌特多。且全战役中指挥部署运筹适宜,贯彻命令,达成歼敌任务,使全局获猛大胜利。”晋授三等宝鼎勋章。同时58师获陆海空褒奖状,并请颁发武功状。


6,还有个陆甲一奖励,笔者未查到何时

7,总结,张随74军打满抗战8年,重伤两次至残。最高荣誉为常德会战中“晋授三等宝鼎勋章”。

最后请留言者少编点假话,类似于“晋授三等宝鼎勋章不是两拿宝鼎勋章”,“湘西会战完事之后发了一茬三等宝鼎”这样的假话就不要再编了。


分界线

说说某乎上面一些人的大脑逻辑,那就是黑某些人的东西,哪怕是假的,哪怕是瞎扯淡,你不能替这种缓动份子辩解,特别是你戳穿某些人说的谎话时候,它更是扣帽子,把你谈史事说成是吹某某了。

看到这分界线内容后激动的人自己请主动对号入座。

user avatar

抗战时74军军长确实是国民党一流战将

王耀武:正是在下

user avatar

Emmmmm

讲道理,国军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和你这个话题也扯不上啊,张灵甫的陆军少将军衔和廖耀湘的骑兵上校军衔也没啥可比性,国军从来就不看这个的好吧,人家黄埔六期的廖耀湘39年就升为师长,44年就是军长,黄埔四期的张灵甫在同一时期都要比他低一格,你信不信张灵甫眼巴巴的盼着拿正式军衔跟廖耀湘换实际职务?48年9月才晋升陆军少将的的廖耀湘,你认为他会觉得这个陆军少将值钱还是他的九兵团司令官职务值钱?

至于说到张灵甫解放战争中的表现..............那用不堪入目来形容应该没错吧,虽然打淮阴让他出了名,但是也伤了74的筋骨,而且孟良崮这个大黑点实在没法抹去,老蒋战后怎么总结的?简直就是骂张灵甫不学无术:如果师旅团长平时有高深的战术修养,能够选择适当的地形,配置兵力,构成周密的火网,则不论敌人兵力如何雄厚,决不能在一天之内解决我们。但当时该师不守山口只守山头,而山头又是石山,又没有饮水,因此敌人的炮火威力倍增,而我军的伤亡更大!以致整个失败,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孟良崮之战之荒谬是读过战史的人所无法理解的,堂堂国军御林军、抗战第一军,两万多将近三万人马,多长时间被解决的?从华野开始穿插分割算三天,从华野开始总攻算一天半!莱芜战役王耀武骂李仙洲就是五万头猪,共军三天也抓不完,孟良崮战役张灵甫这三万人一天半又怎么算?更荒谬的是,华野打完仗发现战报与74编制不符,继续搜索发现有7000多兵潜伏在山谷中,也就是说有相当于一个旅的兵力是没有被张灵甫实际掌控派上用处的,这仗谁能告诉我是怎么打的?

张灵甫解放战争配得上军级的一流战将?就凭孟良崮上的一天半,三个字:他也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