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报志愿时,网上确认前5分钟,我把武汉大学改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没有知会任何人。不是青春期叛逆,不是跟什么人作对。
只是,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来着,我可以为自己做任何决定。
后来,每次看到武汉大学相关的信息,我都会一顿失落。
01
珞珈山、樱花、樱顶、樱花诗赛、中文系,在别人的朋友圈中,武汉大学太浪漫了。
反观哈工大,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它死板、无趣、耿直,一点都不符合我的性情。打颗栗子吧,哈工大没有中文系。
那会儿毕业的时候,大家在饭桌上、路上、车站里,不停地掉眼泪,为离别哭,为自己的青春哭。我一次都没哭过,也没有一丝难过,心里想着,快点让我离开这个地方吧。
迫不及待。
我急于否定人生中的这四年,而其中最后的一年半,也就是我为考研中文系做准备的时日,我更是把它视为一种“过渡”。
它是我从此岸通往彼岸的桥梁,但它绝不是我认可的生活本身。
这些日子忙碌、痛苦、挣扎,但是没关系,等我熬过这段时间,等我去了中文系,我理想的生活便会开始。
02
后来我发现,我的人生中,常常怀抱着这样的想法。
高中的时候我觉得不开心,便想着,等捱过了这三年,等到了大学我就可以自由地生活了。
如果三个月后有个考试,这段日子过得颠倒、压抑,我便想着,这三个月暂且这样,等考完这个试,我便可以…
在这些时日,吃什么、做什么、穿什么,都可以随意对待;
心情什么的,也不试图去做出改观;
和什么人在一起,自己的兴趣爱好之类,都想着,等这段时间结束,再认真开始。
因为抱着“过渡”的想法,我把眼下很长时间的「不愉悦」合理化,认为它不是我的生活,需要尽快远离。
我真正的生活,是在某个重要的节点之后等待着我。
持着这样的心情,过去人生的每一段时光,我并不真正身处于当下的生活本身,而是生活在「未来」。
而看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你,和冷冷,并没有什么不同。
03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有人在我们那个杂志社团的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大意是:
老师谈起在德国有些人待上十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作者惊叹:
那么久啊!等拿到学位回国教书或工作,都已经三四十岁了。
老师:
就算你不去德国,有一天,你还是会变成“三四十岁”,不是吗?生命没有过渡,不能等待。
在德国的那十年,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任何一个你视为“过渡”的阶段,比如漫长的读书生涯、漫长的加班、漫长的忙碌、漫长的高强度学习,都只是你用主观定义了它的“过渡”性质。
正是因为这种轻视,你很少真正地、快乐地、充实地拥有你的人生。
你从来没有充分地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上,因为你真正想的是为了能做别的事而干完这件工作。你就像是在生活的表面上掠过。(吉姆·洛尔《精力管理》)
无论眼下是怎样的状态,它都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事实上,你所身处的,拥有种种问题和矛盾的、等待着被度过的现在,和你所假想的、未来的理想生活,并没有什么差别。
04
电影《午夜巴黎》的男主角吉尔,总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是最好的时代。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毕加索,文学、艺术的大师们,在巴黎创作、生活。浪漫,诗意,热烈,美好。
导演伍迪·艾伦让吉尔穿越时空,于每天午夜,回到这最好的时代。最终发现,「黄金时代」的理论是正确的。
「黄金时代」理论:认为别的时代比自己现在生活的时代更好,这是那些无法应对当前生活的人,所产生的浪漫主义的缺陷。
女主角(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生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却认为十九世纪才是「黄金时代」,并在一次穿越之后,决定留在这里。她觉得自己的时代过于乏味。
吉尔却想通了,你之所以认为某段时间是黄金时代,是因为那不是你真实的生活。
每个时代的人,都秉有相似的,对于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遐想。
正如同身处于当下,却将真正的生活,寄期望于未来的我们。
05
当我度过了我所认为的“过渡”的时间,进入中文系,来到我的「黄金时代」,来到我所认为的,我的生活真正开始的时刻之后。
我发现,每一个阶段你都有问题需要解决,你需要忙碌,需要面对冲突,需要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
你因为某件事情,比如高考、考研、考试、不开心的工作,将眼下的生活定义为「过渡」。
然而,任何时刻,你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没有改变的,你的朋友、你对自己的态度、你的拖延或者自律,生活中的意外或者惊喜、冲突或者顺利,诸如此类。
生活的内核并无什么不同。
如今我回想在哈尔滨的四年,我依然厌恶那些与化学相关的课程、实验,但是我不再否定它,不再否定那段时光。
06
我在那里见识到真正的冬天,认识了有意思的或者没意思的人,写了一些文章,读了一些书,短暂地做过杂志主编(因为考研辞职了),在那里将自己「二」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之后几乎再无机会展现它,诸如此类。
如果那时我能够不把它当作“过渡”,不用“捱过去”、“熬过去”,“等这段日子结束”的态度对待它,也许我不会糊弄不会麻木。
在化学之外,我还有那么多时间,我会更认真地使用那些时间,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片段。
那同样是我生命的珍贵的一部分,我不再因为对化学的厌恶,而彻底将其否定。
它不是任何阶段的“过渡”,它是我的生活本身,是我的人生本身。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看似马上就要开始了,真正的生活,但是总有一些阻碍阻拦着,有些事得先解决,有些工作待完成,时间貌似够用,还有一笔债务要去付清,然后生活就会开始。
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些障碍,正是我的生活。——艾弗里德·德索萨
感谢阅读。
码字不易,费时费心,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花1秒钟点个赞。:)
答主: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丨知乎55万关注)。我有20个万赞干货答案,我的学习类和心理学类干货,获得了130万赞同+310万收藏,在知乎总排名第四,学习型答主排名第一。
小小声告诉你,我的公众号“高冷冷”更值得关注,我给所有(300篇)干货做了便于查找的目录(在菜单栏“隔夜面包”),学霸养成丨心理丨思维丨方法论,数十万人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改变。——我的读者总说要把我藏起来,就是不愿意给我点在看。我好气0.0,只能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啦。见谅。
有些东西,不是因为它美好就不会破碎。
有些东西,不是因为它破碎就不再美好。
20多岁是年轻人,正是一切都最美好的年龄,因此可能还不太习惯接受破碎这个概念。感情的破碎,婚姻的破碎,家庭的破碎,甚至生命的破碎,距离很多年轻人都很遥远,其中有些不幸的可能经历过一二,但绝少有人全部经历过。
因此我理解,美好是一种「临界态」而非「常态」。临界态的背后是一系列相互冲突,相互抵消的微妙平衡,而这些平衡一旦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现实的拷问,很容易就引发「临界态」的坍塌,转化为充满了琐碎,鸡毛和无意义的所谓「大人们的生活」——而这才是真正的「常态」。
这些道理其实并不稀奇,很多年轻人可能说我早就不那么naive了。然而,我真正想强调地是第二句话。
有些东西,不是因为它破碎就不再美好。破碎不会毁掉一个人的幸福,对破碎的念念不忘才会。经历感情的破碎,从此不再有真爱。经历了婚姻的破碎,从此不再有信任。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从此不再有亲情,经历了生命的破碎,从此不再有笑容。这些症状,常见于很多年轻人棱角分明的日记里,更可能深藏于很多年轻人伤痕累累的内心中。的确,经历破碎的滋味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警惕美好,但它不应在同时剥夺我们对美好的感知,信任和创造。
打个比方,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在森林里玩耍发现了一个精美的花瓶。我们爱不释手,精心呵护,但它还是打碎了。我们哭,我们痛,我们感觉失去了对花瓶的爱。这事,我们当然可以流着泪水任由碎片散落一地,转身离开伤心地,从此放弃寻找花瓶,对每个人诉说自己曾经拥有过花瓶的故事。
或者,我们还可以擦干泪水,把碎片一个个捡起来,重新熔炼,做成一个不那么精美,但属于我们自己的花瓶。
一个人的成长最难的部分,不是发现花瓶的偶然;一个人成长最苦的部分,也不是打碎花瓶的伤感——它们都比不上把打碎的花瓶一片片捡起,一片片熔炼的沧桑。我们捡起花瓶时,需要迈过一个重新信任美好的坎,我们熔炼花瓶时,需要迈过一个重新感知甚至创造美好的坎。而真正能够维系的美好,恰恰是我们亲手创造的美好。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在创造中,一点一点学会了修补——这,也许才是唯一能让我们一直幸福下去的技能。
PS:
我有时会反省,在一个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选择司空见惯的年代,还有多少人会留恋修补这个概念。这是似乎一个老派的词,甚至冒着上个世纪的土腥气。然而,我理解在修补这个概念背后,站着一个词,叫做宽容。宽容是一个羸弱的词,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带节奏的词,它一般都是躲在如今网络世界的主流话语和观点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我知道自己做一个宽容的人很难,更知道要求别人宽容是多么不公平,但我想年轻人应该了解一点宽容。这是一个万事万物都在勇猛精进,物竞天择的时代,丛林法则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每一个年轻人的内心,贯穿每一个年轻人的生活。越是这样,年轻人似乎变得越是残酷,追捧优秀,践踏弱小,胜者通吃,败者出局。社会达尔文主义赋予人强大的能动力,却可能也剥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很多东西。
一点杂乱的想法,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做爱,使劲做爱。
男人性欲最强,身体最强健,时间最充裕的时候是18岁~25岁这几年,而且那时候身边(学校)的女孩子还相对单纯,你们还可以为爱而做,抵死缠绵。一夜七次算什么,十次也可以拼一拼。
过了这个时期,工作缠身,欲望下降,亚健康状态,身边的女人要房要车,爱那种东西离你已经很遥远了。就算为欲而做,那种沉入灵魂的快感再也不会出现了。
一周一次,乃至一月一次是中年男人的普遍状态。
你还有四十年可以用来工作。你还有五十年可以用来学习。但你这辈子最适合做爱的日子,就这么短短几年。
做爱吧少年,你的青春应该用来做爱。
ps:女孩子们也不要等到如狼似虎的年纪,30以后的男人步入药渣阶段了。
评论里怎么挺多思想龌龊的人,我没有一句提到买卖,怎么就脏了?这些人到底是没脑子还是本质下流?
另外那些说婚前性爱是对女方不负责啦,做了就嫁不出去啦,给不到未来就不要做啦之类的奇行种,处女情节这种千年遗毒就是因为有你们,才一直根除不了。一边叫着男女平等,一边把性看做对男人的交易品,卑劣!
补:平时都是被举报,如图
今天终于可以一口气举报几十个人而且都核准了,好爽!又有刷知乎的动力了。
务必记住这个原则:所有对于个人的长久修炼,本质上都是反本能的。
以“酒文化”为例。酒,喝着开心,上瘾,再聊聊天吹吹牛,很high。
有个建议我一直跟30多40多的朋友说。
但是看样也没人听。看看20岁的人是不是当回事吧。
很简单,少喝酒,不要去夜店,不要用喝酒来维持关系网络。
不考虑对身体的其他危害,喝酒多了,时间长了,脑子真的不好使。
你仔细观察周围整天酒局不断,甚至以喝高了为乐的人,你会发现这些人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非常偏,很难有长线思维、体系思维和战略能力,虽然对细节的挖掘往往非常认真在行,但战术上的聪明与好学,配合战略上的愚蠢,往往干的事儿都很奇葩。
酒局式社交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在酒精刺激下,在语言上包装的得体、敞亮、真诚,在酒精遏制理性思维能力的情况下,当事人需要集中精力听对方的语言细节,并配合自己的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回应,这其实是对脑力的一个过度使用,其副作用就是会使得处理细节的能力和关注细节的能力变强,但丧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战略预演的能力。
很多年轻人接触一些大年级大老板,会吃惊的发现老板在细节上非常精明,但在大势上完全脱离实际,就是这个原因。
喝太多了,天才也变成庸庸之辈。庸庸之辈则变成白痴。
从概率上说,越流行喝酒的行业和圈子,越能吹牛逼,但发展能力越差,烂事儿越多。
比如影视圈,很多公司的老板喝酒喝得,连基本的政治头脑都没了。
有时候我看着茅台的股价,就觉得想乐。
这所谓酒文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层固化的速度。
喜忧参半吧。
要让我给最实在的建议,那就是——凡事别太认真。
这话尤其说给女生听。男生一般其实都还好,身倒是苦逼昭和身,心都是快乐三和心。但是女生,真容易犯这毛病。
20岁的年轻人,其实很难遇到什么多大的挫折多大的考验,甚至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会遇到什么多大的挫折多大的考验,大家都是普普通通过完一生。所以很多人,尤其是20岁刚入大学没多久,很容易拿着鸡毛当令箭,把一些事看得特别重。自己给自己加压活遭罪事小,被人吓着了骗到了事大。
具体来说,第一条就是,这个主席那个主任啥的都是唬人的,他们也就是比你痴长两岁,其实没有任何权力,也并不比你的同龄人优秀哪怕一丁点。你不要崇拜他们,更不要怕他们。派给你的活你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他吹毛求疵骂你你就不干。
学习也一样。好好学习永远没错,但是不值得为了几分焦虑。这不是高考,多错少错一道题不会怎样。给分都挺随机的。尽量学,学不会的地方就拉倒,考前一般都有样卷。平时学到位了,考前也不用突击。大作业也不要攀比,让写50页,你写个80页够意思了,别人愿意写200页,你就让他们写吧,有这时间你去操场跑两圈都更有意义。
实习也一样。实习生干的都是底层工作,认真了解了解就可以了,不会有什么所谓的影响一生。
谈恋爱也是这样。在一起就好好玩,啪啪啪就好好啪啪啪,享受每一天,别强行加戏扯些没用的烂事。处得好就处,处不起瞎jb作妖就别处。
这个世界美好的事情很多,但是没有什么事情是神圣的。学习能学好就学,学不好就想办法毕业。但你不管学的好不好,至少要玩好。
我觉得不管是工作,在公司跟同事的关系还是做什么,都应该如此努力吧!
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好好加油,不管遇到什么,都要迎难而上,狭路相逢勇者胜!
好好学习下ba!!!!!!
最后,如果真的有男生可以这样,有这样的男生,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向他表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