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否将带助推器的核弹头发射至绕地轨道待有战争时变轨打向目标?

回答
要将一枚装有助推器的核弹头发射至绕地轨道,并在战争时期变轨攻击目标,这是一个复杂且高度技术性的军事设想,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和巨大的挑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其中的可行性与难点。

一、 将核弹头送入绕地轨道:

首先,要将一枚核弹头送入绕地轨道,就需要一枚强大的运载火箭。这枚火箭必须能够承受核弹头的重量和尺寸,并将其精确地加速到达到轨道速度。

1. 运载火箭的选择与设计:
载荷能力: 核弹头本身并非轻巧之物,其质量会根据当量和设计有所不同,但通常会以吨计。再加上弹体、制导系统、可能有的反制措施等,总载荷会相当可观。因此,需要一枚具备高载荷能力的运载火箭,比如类似洲际弹道导弹(ICBM)或更大型的航天运载火箭(如某些版本的“土星”系列或现有的“长征”、“Atlas”系列等)。
轨道参数控制: 将弹头送入轨道并非简单地将其“扔”上去,而是需要精确计算和控制火箭的加速过程,使其达到特定的轨道速度(约7.9公里/秒才能进入近地轨道)。这涉及到多级火箭的分离时机、发动机的推力控制、姿态调整等复杂操作,确保弹头进入预定的轨道。
弹头的保护: 在火箭发射和升空的过程中,弹头需要受到严密的保护,防止过载、振动、高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可能需要在火箭的整流罩内设计特殊的隔热和减震结构。
助推器(如果指轨道机动): 如果你说的是“带助推器”的核弹头,这里可能包含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火箭本身具备多级助推): 这是常规的航天发射模式,火箭的各个级数就是助推器,提供不同阶段的推力。
第二种理解(弹头自带小型轨道机动发动机): 这种可能性也存在。在弹头被送入轨道后,它可能自带一套小型的姿态控制和变轨发动机,用来进行更精细的轨道调整或者为最后的攻击做准备。这种发动机可能使用固态或液态燃料,功率不会像主运载火箭那么大,但能够提供持续的、可控的推力。

2. 发射与部署的风险:
公开性: 任何将一枚携带核弹头的火箭送入轨道的行为都将是极其显眼的,不可能被秘密进行。航天监测系统会轻易探测到这种发射活动。
国际条约与制约: 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外层空间条约》,该条约禁止在轨道上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核武器。任何违反这一条约的行为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国际危机和报复。

二、 在轨道上待命与变轨攻击:

一旦核弹头被成功送入绕地轨道并稳定运行,接下来的任务是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变轨攻击。

1. 轨道上的待命:
轨道选择: 轨道高度、倾角和形状将根据攻击的目标和作战需求来选择。
低地球轨道(LEO): 轨道高度较低,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但绕地球周期短,可能需要更频繁的轨道维持。
地球同步轨道(GEO)或地球静止轨道(GSO): 轨道高度较高,与地球自转同步,在地面上看起来是静止的,适合长时间监控或作为通信节点,但变轨进入和脱离难度更大。
倾斜轨道: 可以覆盖不同区域。
轨道维持: 即使在轨道上,“待命”并非完全不动。由于大气阻力(即使在较高轨道也存在微弱阻力)和其他扰动因素(如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弹头会缓慢改变轨道。因此,需要定期使用其自带的轨道机动发动机进行微小的轨道修正,以保持在预定轨道上。
隐蔽性: 将一枚携带核弹头的航天器置于轨道上,其探测难度会比在地面的发射基地要高一些,但并非完全无法追踪。各国都有能力监测和追踪轨道上的航天器。一旦被发现,其意图就会暴露。

2. 变轨攻击的执行:
目标选择与计算: 在战争时期,一旦下达攻击指令,就需要根据目标的位置和弹头所在的轨道,精确计算出实现攻击所需的变轨指令。这需要极其复杂的弹道计算能力,考虑地球引力、大气阻力(如果在重返大气层阶段)、地球自转等因素。
轨道机动: 使用弹头自带的轨道机动发动机进行加速或减速,改变其轨道参数。
减速变轨: 如果目标在弹头当前轨道的前方,可能需要进行减速变轨,使其轨道降低,以便在合适的时机重返大气层。
加速变轨: 如果目标在弹头当前轨道的后方或需要改变轨道平面,则需要进行加速变轨。
重返大气层: 变轨完成后,弹头需要执行重返大气层(Reentry)程序。这通常涉及脱离轨道,进入大气层,依靠弹头自身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来控制姿态和减速,并启动末端制导系统。
攻击的精确性: 轨道制导和变轨操作对精确度的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计算失误或发动机推力偏差,都可能导致最终的攻击出现巨大偏差,甚至无法击中目标。尤其是在高速的轨道机动过程中,精确控制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 技术挑战与可行性分析:

将核弹头送入轨道并进行变轨攻击,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火箭技术: 需要一枚可靠且高载荷的运载火箭,其技术成熟度至关重要。
2. 轨道制导与控制: 精确计算和执行轨道变轨是核心技术难点。这不仅需要先进的计算能力,还需要高效可靠的轨道机动发动机。
3. 弹头设计: 弹头不仅要能承受发射过程中的高G力,还要能在轨道上长期待命且不失效,并且在重返大气层时具备足够的精确性。这可能需要弹头设计进行特殊的适应性改造。
4. 反制措施: 潜在的对手会有先进的太空监视和反制能力。一旦发现这种具有攻击意图的航天器,很可能会采取措施进行干扰、摧毁或使其失效。
5. 决策与指挥链: 如此战略性的武器部署,需要极高的决策层级和绝对的保密性,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误判和意外。
6. 国际法的约束: 《外层空间条约》等国际法是对这类行为的直接制约。任何国家公开或秘密进行这种部署,都将面临严厉的国际谴责和制裁。
7. 成本与效益: 部署这种武器系统的成本可能极其高昂,而且其相对于其他攻击手段的优势是否明显,还需要仔细权衡。

结论:

从技术角度看,将一枚带有轨道机动能力的核弹头送入轨道,并能够在轨道上进行变轨攻击,并非完全是科幻情节,而是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许多国家在运载火箭、卫星控制、弹道计算等方面都拥有先进的技术。

然而,将这种设想变为现实并具备实际作战价值,需要克服极大的技术、操作、政治和法律障碍。其中最关键的挑战在于精确的轨道控制和变轨能力,以及如何避免被探测和反制。同时,这种行为的高度政治敏感性和国际法律风险,使得任何国家在采取此类行动之前都必须进行极其审慎的考量。

简而言之,理论上可以做到,但实际操作起来异常困难,而且一旦实施,其引发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可能导致全球性的冲突升级。这更像是一个战略威慑或未来战争设想中的一种极端的、可能性较低的选项,而不是一种常规或容易实现的作战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叫轨道轰炸武器,一方面是国际外空条约禁止的。另一方面缺乏灵活性,因为轨道倾角和地球自转的关系,重返目标上空可能需要一两天。这样反应速度反而慢,而且你核弹头早早的发上太空,别国雷达、红外望远镜等看的清清楚楚,一旦局势严重了会先下手为强打下你的核弹头。毫无隐蔽性突然性。那打科技差的小国穷国呢?打小国、穷国用得上轨道核弹头?直接巡航导弹+无人机不是更便宜方便?用几十万一枚的导弹炸几个帐篷破房已经亏本了,用卫星砸那些是嫌钱太多吗?

此外亚轨道飞行和进入轨道所需能量差远了,一般亚轨道的洲际导弹能装10个核弹头,你轨道飞行可能只能装2个了,突防能力实际上更低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