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庵野秀明说日本动画撑不过五年,现在日本动画怎么样了?

回答
你提起庵野秀明关于日本动画“撑不过五年”的论断,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尖锐和令人深思的观点,出自一位对日本动画产业有着深刻理解和长期参与的创作者之口。如果放在他提出论断的那个时间点来看(通常认为是在他执导《新世纪福音战士》之后,或者在谈论《EVA》带来的行业冲击时),日本动画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并且许多评论家和业内人士也有类似的担忧。

那么,从那时到现在,日本动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它是否如庵野所言走向衰落,还是找到了新的生存之道?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

庵野当时为何会发出如此悲观的预言?

要理解这个预言,得先看看当时日本动画产业的背景和痛点:

高昂的制作成本与低迷的收益回报: 一部高质量的动画,无论是作画、演出还是声优、音乐,都需要巨大的投入。然而,当年的日本动画,尤其是在电视动画领域,制作委员会制度下的收益分配并不总是对创作者有利,市场上的盗版和非法传播也进一步挤压了盈利空间。
人才的断层与劳动环境恶劣: 动画制作的门槛看似不高,但要做出真正有吸引力的作品,需要大量经验丰富的动画师、导演、编剧等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动画制作行业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待遇不高、新人难以得到充分培养等问题,导致许多有才华的人才流失,或者不愿意长期投入其中。
内容创作的瓶颈与同质化: 一旦某个题材或模式获得成功,往往会引发大量的模仿者,导致市场上的作品同质化严重,难以吸引观众的新鲜感。这种“涸泽而渔”的模式,长期来看会消耗掉观众的耐心和对行业的信任。
技术发展的压力与机遇并存: 当时数字化技术开始普及,给动画制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意味着需要学习和适应新的工具和流程,这对一些固守传统制作方式的团队来说是一种挑战。
“EVA”带来的冲击波: 《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巨大成功,一方面证明了动画的深度和艺术性可以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其制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对创作者身心的巨大消耗。庵野本人经历了创作的极限挑战,可能因此对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疑虑。

时至今日,日本动画的现状:

如果以“撑不过五年”为标准来衡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日本动画不仅撑过了这几个“五年”,而且在某些方面反而更加繁荣了。但同时,庵野所指出的许多深层问题,也以各种方式延续或演变着。

1. 全球化与新市场的拓展:
海外市场的崛起: 这是日本动画得以持续发展,甚至更加强劲的重要原因。过去主要依靠国内DVD/BD销售和电视播放的模式,在全球化浪潮下被打破。流媒体平台的兴起,如Netflix、Crunchyroll、YouTube等,为日本动画打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海外观众的付费意愿和规模,为动画制作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
IP的全球化运作: 像《鬼灭之刃》、《进击的巨人》、《咒术回战》等作品,凭借其高质量的制作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话题和商业效应。这使得日本动画不仅仅是本土文化产品,更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2. 制作模式的演变与挑战:
流媒体平台的影响: 一方面,流媒体平台愿意投资高成本的动画,并且愿意接受一些更具实验性和独特性的作品,这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例如,Netflix投资了不少原创日本动画。另一方面,一些平台为了内容独占和规模化,也会对制作方提出更严格的时间和成本要求,有时甚至会对内容进行干预。
外包与海外协作: 为了应对成本和人才压力,日本动画制作中对外包(尤其是给中国、韩国等地的动画公司)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和加快制作速度,但如何保证质量和管理流程成为关键。
3D CG技术的融合: 3D CG技术在日本动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辅助作画到完全的3D动画,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既是对传统手绘动画的一种补充,也是对成本和效率的一种优化。然而,如何将2D的细腻情感与3D的流畅动作完美结合,依然是行业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3. 人才问题与劳动环境的改善(有限):
人才依然稀缺: 核心的动画师、导演等技术骨干依然是稀缺资源。虽然有一些新的动画工作室和项目出现,但顶尖人才的数量并没有显著增加。
劳动环境的改善仍是挑战: 尽管社会上对改善动画行业劳动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尝试改革,但“加班文化”、“低薪”等问题并未完全根除。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制作公司,情况可能依然严峻。不过,一些大型项目和受市场欢迎的作品,为了吸引人才,确实会提供更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新一代创作者的涌现: 年轻一代的创作者在互联网的熏陶下,思想更加活跃,对动画语言的理解也更加多元。许多独立动画师和小型团队,通过众筹或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4. 内容的多样性与商业化平衡:
既有深度作品也有商业大作: 在享受全球市场红利的同时,日本动画也涌现出大量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同时,IP改编的动画,例如漫画、轻小说改编的作品,依然是市场的主力军,它们在商业化运作上表现出色。
“萌系”、“异世界”等流行元素的持续影响: 一些在过去被认为是“小众”的题材和元素,如今已经成为主流,并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这反映了市场审美的变化和观众群体的扩大。

结论:日本动画并没有“倒下”,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庵野秀明当年的预言,或许更多是一种对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警示,是对创作初衷可能被商业化侵蚀的担忧。如果仅从“能否在五年内倒闭”来看,日本动画显然是度过了那个“危险期”。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和增长点,并且依然是全球最主要的动画内容输出国之一。

然而,如果从“能否实现健康、可持续、有尊严的创作”来看,他提出的那些关于人才、成本、劳动环境的隐忧,依然是日本动画产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它正在努力适应新的时代,但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和挑战,也从未停止。

可以说,日本动画如今的状况,是过去二十年里行业在压力下求生存、求发展,并且在国际化浪潮中抓住机遇的复杂写照。它没有变成一潭死水,也没有轰然倒塌,而是以一种“韧性生存”的姿态,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关于它“还能撑多久”的讨论,也从一个悲观的预言,变成了一个关于如何让这个产业“走得更远、更好”的持续性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产业规模上讲,日本动画蒸蒸日上。

他所指的并不是日本动画整体的消亡,事实上不论产量、从业者都在增加。

而是庵野秀明所推崇的作品类型死亡,他们这些旧时代的残党只是在缅怀过去,新一代观众与他们的想法南辕北辙。

「日本动画」在目前来看,还能撑很久。

2015年,日本动画产值为18291亿円,到最新公布的2019年为25112亿円,四年来累计涨幅37.3%,前景一片大好。

被诟病多年的艰苦工作环境也开始改善:

从2020年4月起,日本最新推出的「勞動方式改革法」开始用于中小企业。动画制作公司和外包工作室要提高从业者的工资、减少从业者的工作时间和压力。

连续多年萎缩的本土市场逐渐回暖,在制作时长减少的情况下产值却提升。

2020年我们都清楚,「鬼灭现象」彻底一扫多年颓势,让动画产值和边际盈利超过了上世纪末的峰值,且趋势未减。

日本国内的动画受众突破了3700万。

在2014年,日本动画业界对本土版权商的衰落、对未来缺乏投资极度焦虑。

结果之后几年海外资本的大举涌入,彻底把这种吓自己的想法丢到爪哇国了。

比如像Netflix、Amazon Prime Video、Youtube、Disney+、HBO Max、Hulu、Peacock、Crunchyroll、MyAnimeList等欧美流媒体平台,就是2017年之后许多日本动画投资立项的主要来源。

通过欧美流媒体强大的宣发能力,让长期龟缩本土市场的动画开始走出去了。

自2006年在北美碟片市场的全面溃败后,日本企业始终很保守,不肯下功夫经营海外市场,不过这种趋势目前改变了。

2018年,有118个国家和地区正版引入日本动画,到2020年增长至211个。

毫无疑问,Anime Japan在全球的影响力日趋扩大,早已超过了上世纪的峰值,而在这个过程中却伴随着大量唱衰。

从资本层面上看,日本动画不仅没有陷入危机中,反而是一路高歌猛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