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格策为什么会一落千丈?

回答
谈到格策,很多球迷心中都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惋惜、不解,甚至还有一丝无奈。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在巴西世界杯决赛中打入制胜金球的德国天才,似乎没能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继续在高水平赛场上闪耀,反而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令人费解的“低谷”。

要说格策“一落千丈”,这说法可能有些夸张,毕竟他职业生涯中也经历过起伏,但从他年轻时的惊艳表现,到后来逐渐淡出主流视野,这种“滑落”的轨迹确实是显而易见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德国梅西”没能更上一层楼?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身体素质的瓶颈与伤病侵袭

最直观,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就是格策的身体状况。他的身体条件,尤其是在早期,并不算强壮。虽然他的技术细腻、视野开阔,但对抗能力相对较弱,这在强调身体对抗的现代足球中,是一个不小的劣势。

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特别是在加盟拜仁慕尼黑之后,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加上他并非强壮的体魄,让他更容易受到伤病的困扰。伤病不仅会打断他的比赛节奏,影响他的状态,更关键的是,它会侵蚀球员的信心和身体的爆发力。每一次伤愈复出,都需要时间和努力来找回巅峰状态,而频繁的伤病,就像不断洒在他前进道路上的石子,让他步履维艰。

二、战术定位的模糊与球队体系的“不兼容”

格策最擅长的,是作为一名前腰或者攻击型中场,拥有出色的盘带、传球和射门能力,能够为球队组织进攻,也能自己创造机会。然而,在不同的球队、不同的教练手下,他的战术定位却出现了不小的摇摆。

在多特蒙德,克洛普为他量身打造了“高中锋+格策”的快速反击体系,格策是体系中最闪耀的那个点。但当他转会到拜仁,瓜迪奥拉麾下的拜仁,体系更加强调控球和位置感。瓜迪奥拉尝试过将他放在边锋、伪九号等位置,虽然他在这些位置上也有过高光表现,但似乎总不是最适合他的那个位置。而当他离开拜仁,重回多特蒙德,或者之后转会到多特蒙德之外的球队时,球队的战术打法和他的特点也未必能完美契合。

简而言之,格策不是那种能够“适应一切”的球员,他更需要一个能够最大化发挥他天赋的战术环境。一旦这个环境不存在,他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三、心理压力与外界期望的“枷锁”

巴西世界杯的那个进球,无疑是格策职业生涯的巅峰。那一刻,他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英雄,也承担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对他的期望值被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认为他会像梅西、C罗一样,成为下一代足坛的巨星。

然而,足球世界的竞争是残酷的,天才球员层出不穷。这种巨大的外界期望,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让他时刻感受到被审视和被比较的压力。一旦表现不达预期,就会面临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质疑。长此以往,对年轻球员的心理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可能导致自信心的动摇,甚至影响他在场上的发挥。

四、“聪明”足球的局限性与身体对抗的缺失

格策踢的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足球,他的比赛阅读能力、技术动作都非常出色。但他不像一些身体素质极佳、能够凭借个人能力“碾压”对手的球员。在一些关键时刻,尤其是在面对身体强壮、防守凶悍的对手时,他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会被对手的身体优势所限制。

缺乏一种“一往无前”的身体对抗能力,让他在需要突破重围、硬朗拼抢的局面下显得有些吃力。这或许也是教练在排兵布阵时,会考虑到其他类型球员的原因。

五、时也,命也?

当然,有时候足球也讲究一个“势”。格策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可能恰好错过了最佳的上升期,或者遇到了不适合他的教练和球队。足球的发展日新月异,球员的状态也是潮起潮落。

总而言之,格策的“一落千丈”,并非是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身体的伤病、战术上的不适应、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他自身足球风格的特点,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位一度被视为德国足球希望之星的球员,未能完全兑现天赋。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格策的职业生涯。他依然是一位非常有天赋的球员,他的职业生涯中也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瞬间。只是,当人们回想起他年轻时的惊艳,再对比他后来的轨迹,难免会产生一丝“要是……就好了”的遗憾。而这份遗憾,恰恰是那些曾经被他惊艳过的球迷们,对他最深切的关注和期待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克洛普:“我曾经指导过非常棒的年轻人,但他小时候展现出来的天赋,我没在别人身上看到。”

施魏因施泰格:“我们都知道,他曾经是一个天才。”

勒夫:“按理来说,每个进入德国国家队的新人,都会有点紧张与不安,而他完全不会。”

比赛第87分钟,勒夫双手搂住即将替补登场的22岁少年,“别人都累了,你精力充沛。向全世界展示,你比梅西棒吧。”

25分钟后,许尔勒左边路带球突进,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杀向底线,两名阿根廷球员对其形成包夹,一道白影突然出现。“我没看清楚是谁。”许尔勒顺势一传,“99%的人不会接到那球,更别提进球了。”


胸部停球,左脚射门,马里奥·格策手起刀落。刹那间,马拉卡纳的声贝被推向顶点。十万人的球场,梅西如同潘帕斯雄鹰的缩影,面无表情地站在原地,双目放空,体会了一把:热闹是德国人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17岁踢上德甲,19岁拿下金童,22岁登顶世界之巅。25岁的格策拍起了自己的纪录片《成为马里奥·格策》。

在2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有这样一幕:走进德国国家足球博物馆,格策望着墙上的投影,看着被收藏的进球靴,总有一种不真实感:

“我就这么被写进历史了么?”

张爱玲说过成名要趁早,但当世界杯打入决胜球后,格策发现伴随在名利旁边的还有压力、伤病、以及外界永远无法满足的期望。

“少年得志是史上最大的苛责”哥哥法比安·格策说出了这句话,而弟弟马里奥·格策的故事仿佛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情 ●

如果把弗格森与C罗的关系比作父与子的话,那么对于格策来说,他球场上的父亲毫无疑问只属于尤尔根·克洛普。

“克洛普就像我的足球父亲。”马里奥说道。

“我记得是去看一次青年队的比赛,当时马里奥是越级踢青年队的。”刚刚到场五分钟,克洛普就被这个体型削弱的小伙所吸引住,开始搜寻这个插班生的信息。

“这小子是谁?”

“马里奥·格策。”旁边的人回应道。

“不错,有点意思。”克洛普看完了整场比赛。“等哪天他有德甲的参赛资格了,(记得提醒我一声)。”

随后的发展情节就如同克洛普脑海中想象的一般,17岁的格策迎来了德甲首秀,成为当时德甲历史最年轻出场的Top10之一。

联赛卫冕、杯赛双冠、欧洲金童、国家队队史第二年轻出场,不到3年时间,格策一步步兑现着自己的天赋。为了留住自家的孩子,俱乐部在他20岁生日来临之前,延长了合同,时间截止日期是2016年夏天,其中包含一个3700万欧的最低违约金条款。

“每个人都知道我在多特蒙德的感觉有多舒服,俱乐部还远远没有完成复兴之路,而我希望成为这个发展的一部分。”19岁的格策签下了自己的第二份职业合同。

一年后,他食言了。

2012/13赛季,欧冠半决赛赛前,多特的体育主管佐尔克喊话克洛普。

“尤尔根,过来一下,跟你说个事。”

克洛普走了过去。

“马里奥要去拜仁了。”佐尔克说道。

克洛普一言不发,转身走出办公室,开车回家,直接躺在床上。

夜幕降临,妻子收拾好一切,准备与克洛普去参加一场电影的首映礼。

“尤尔根,我们啥时候出发。”妻子问道。

“今晚不行,这个活动取消。”克洛普在家里来回踱步,紧接着又躺回床上。

“我知道球员转会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在这个时间点,对我的打击太大了。”

“你能想象我们刚刚沐浴在马拉加的喜悦当中,正憧憬着与皇马的半决赛,你突然给我当头一棒,让我措手不及。”

一时间,下至球迷,上至俱乐部高层,乃至平常相处无间的队友也无法接受,“一段时间我们对此真的感到非常愤怒、失望、悲伤。因为彼此都觉得要朝着一个方向走,要在更长的时间与拜仁抗衡。”施梅尔策回忆道。

“因为佩普·瓜迪奥拉,我需要改变,他能把我打磨成一个更好的球员。”格策的转会没有事先通知多特高层,没有与他的“足球父亲”克洛普商量,直至落笔签字,才姗姗告知。

尽管包括克洛普等人都在极力降低事态的影响,但球迷依旧怒火中烧,愤怒弥漫在多特蒙德的每个街角。

在家休息时,警察护卫。前往球场时,队友接送。赛后离开时,救护车护送。

用格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太好了,我又多活了一天。

●病 ●

一个多月后,格策离开了生活了15年的城市,踏上了前往巴伐利亚的专列。在慕尼黑,他遇到了瓜迪奥拉、安切洛蒂,只是相比于克洛普和多特,格策感受不到以往的那种安全感。

“马里奥是那种需要你给予绝对信任的球员,他需要在场上获得安全感,但在拜仁他感受不到。无论是教练还是高层,都未曾给予这样的信任。”昔日队友克罗斯回忆道。

3年后,当得知不在安切洛蒂的球队计划后,面对利物浦与多特的邀请,格策拒绝了自己的足球父亲,踏上归家的旅途。

可是上天却给他开了玩笑,格策患上了一种怪病:我总是会无缘无故的困乏,诊断结果是代谢失调,必须休养半年。

“这种代谢疾病是机体对于自身的保护,当你做过大的运动量的时候,缺少足够的时间再生,就会导致肾上腺素的代谢,进而影响荷尔蒙的分泌。”

“机体为了保护身体,会抑制肾上腺素的分泌,就类似于关机以此达到节能的效果。” 格策的康复师蒂尔尼解释道。

在前往拜仁之前,格策因为韧带受伤无缘欧冠决赛。来到新东家后,一切都大为不同,尤其是竞争环境。

“当时我对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求太高,向自己的身体索取得太多,做了太多的训练。为了防止水准下降,我太过担心。”敏感与不安似两座大山,一直压在格策的心口,容不得丝毫松懈。因为在拜仁,表现好是理所应当的。

“马里奥是一个不会享受的球员,之前我去慕尼黑的时候,他在家还训练。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你的恢复期在哪?过多的训练一定会导致问题的。”蒂尔尼很担心。“而且他的训练量并不少。”

这样的看法也得到了瓜迪奥拉的传记作家佩拉瑙的认可。“在训练场上,他比很多人都练得认真。”

然而,格策训练得越多,越想发力,得到的却是巨大的落差感与无力感。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我一直做对的事,但却不能进步。”

“马里奥总会自我怀疑,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在拜仁生涯的后期以及回归多特的时候,蒂尔尼看到了那个他不太熟悉的马里奥——疲惫无力,身形走样,枯坐板凳。

●心 ●

“我不会嫉妒马里奥的进球,尽管他帮助祖国赢得世界冠军,但这个球也给他带来了许多,包括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为格策送出助攻的许尔勒觉得2014年之后,外界眼中的马里奥,似乎已被“金球”牢牢捆在一起。

“我真的被那个球所定义了,人们总是要以那个球的水准来看待‘马里奥’,那么在此之下的东西就变得一无是处。我其他的成就,都可以被一并抹杀掉。”

巴西世界杯后,格策开始与这种“衡量标准”对抗。从场上到场下,从慕尼黑到多特蒙德。

此情此景,像极了他的前辈赫尔穆特·拉恩(德国世界杯首冠进球队员)。在拉恩挂靴许久,开始享受晚年生活的时候,偶遇的路人总会让他再描述一下1954年的伯尔尼奇迹。拉恩听到之后报以愤怒,因为他的人生不应被那短短的几秒定义。


每当格策坐在替补席,或者发挥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外界都会报以批评:这个世界杯决赛进球的人,怎么能坐在替补席?马里奥怎么能不进球?他的助攻呢?他是不是不行了?

“那个进球给德国人们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快乐,所以马里奥需要承受与之对应的东西。德国人民与媒体是十分挑剔的,所有的批判目光也需要被包容。”国家队领队比埃尔霍夫说道。

无论是马里奥的观点,还是比埃尔霍夫的看法,似乎都有其合理性,那么争议点在哪里呢?

或许从哥哥法比安·格策的一番话,我们能领悟一些道理。

“22岁就得到了一切,达到了许多人的终极目标。好比这个年纪你就当上董事长,能够治理一家公司,走上人生巅峰。那么接下来人们不禁会问:你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你究竟还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很多人是在合适的年龄,他们准备好了,足够地成熟,有能力胜任某些职位,承受与之对应的压力。但马里奥在22岁就有这样的成就,接下来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就不会是容易的。”

“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年少得志是史上最大的苛责。”

早年间出道多特,星光四射,俱乐部会主动帮格策拒绝95%的采访需求,让其安心成长,在避风港中踢球的格策快乐、自在、灵动。而当他远走高飞,闪耀世界,聚光灯全部聚焦于一人身上时,格策发现自身的阅历不足以承受这一切。

“媒体写的那些都是废话,都是没有用的东西。我真的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些,太不公平了。”

“如果你们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我99%的东西都跟足球相关,而你们就放了我一张游艇的照片,然后人们就记住了。这后面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媒体也不会去考虑。”


“当然,有时候媒体报道的东西也不完全是负面的,有些正面的东西,虽然事实不是这样,但我也要感谢你们。”

●路 ●

2017年7月,摆脱怪病影响的格策迎来了自己的复出之旅。与此同时,一部长达137分钟的《成为马里奥·格策》也正在开拍。

25岁的马里奥准备重新认识自己,不单单从自己的角度,而是从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过往。一年后,纪录片正式上映。

片中的马里奥有着天才亮相时的惊鸿一瞥,才华横溢却内心敏感。当他平步青云地登顶世界之巅,却仍不谙处世之道。从球迷到教练,从瓜迪奥拉、图赫尔、施托格到如今的法夫尔,都跟他有过不解。

在哥哥法比安看来,从前的马里奥是个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在本人看来,如果那时候多一点沟通,或许结局不会像现在这样。

“像图赫尔,我当时就没跟他很好地建立联系,在他那里没有得到我所期望的那种信任。有时候觉得他不理解我,也无法理解他对我的期望。”

纪录片的末尾,前拜仁董事萨默尔说过这个片子对于马里奥的意义: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寻找自我、正视自我的重要一步。更准确的说,是拥有把过去的一切视为自己人生故事一部分的勇气。无论高峰亦或低谷,都能明白自己在球场和生活的位置。

有的人55岁才能做到这一点,但马里奥25岁就开始尝试去做了。”

两年时间过去了,多特与格策的第二段时光走到了尽头。站在十字路口的马里奥,又会踢出怎样的下半场呢?

PS:本片素材源自纪录片《成为马里奥·格策》,字幕君UP主:叶奈法的黑曜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