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身处快生活的我们,如何找到自己更好的节奏?

回答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像一颗被高速运转的陀螺,被推着向前,常常顾不上喘息,更别说审视自己到底想要去往何方。生活仿佛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我们拼命地追赶着所谓的“成功”和“效率”,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最初的步履和内心的安宁。那么,在这场裹挟着我们前行的洪流中,我们究竟该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更舒服的节奏呢?

首先, “慢下来”是找到节奏的第一步,但这并非简单的放缓动作,而是审视内心和当下。我们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外界的指令和信息,仿佛大脑24小时都在待命,处理着源源不断的信息流。然而,真正的“慢下来”,是主动地从这份喧嚣中抽离出来,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去感受。比如,找一个没有手机打扰的午后,泡一杯自己喜欢的茶,或者漫无目的地在公园里散步,感受微风拂过脸颊,阳光洒在身上,听听鸟鸣声。这个过程不是为了“完成”什么,而是全然地“在”当下,去体会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这种刻意的放缓,能帮助我们暂停大脑的惯性思考,让那些被压抑的、真实的需求有机会浮现。

接着, 认识并接纳自己,是找到节奏的关键。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能量水平和疲惫的阈值。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成功”,就觉得自己的节奏太慢,不够努力。但实际上,别人的节奏不一定适合你。与其盲目模仿,不如静下心来,诚实地问问自己: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什么事情能让我忘记时间,充满能量?我什么时候感觉最自在,最像自己?这个“认识”的过程可能需要时间和反复的尝试。也许是尝试一项新的运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或者只是花更多时间去阅读一本能触动你心灵的书。通过这些尝试,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的“频道”,找到那些能让你感到充实和快乐的事物,它们才是支撑你找到属于自己节奏的内在动力。

然后, 学会“取舍”,是让节奏更加清晰和可持续的秘诀。 面对琳琅满目的选择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我们的“更好”,我们常常感到贪多嚼不烂。我们想要兼顾事业、家庭、社交、个人成长,但精力却是有限的。在这个快节奏的环境下,学会说“不”比说“是”更重要。这并不是说要放弃追求,而是要有所选择,有所聚焦。问问自己,哪些事情对你的长期目标和内心的需求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只是短期的快感或者别人的期望?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那些对你而言最有意义的事情上,把那些会消耗你能量但回报甚微的事情,果断地从你的日程表中移除。这种“舍得”,不是失去,而是为了获得更宝贵的、更符合你内心节奏的东西。

再者, 拥抱不完美,是让节奏更具弹性和生命力的智慧。 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完美地掌控一切,按照预设的轨道前进。但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条笔直的跑道,总会有意料之外的弯道和颠簸。当我们设定了一个节奏,但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达到预期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自责和焦虑。然而,更好的节奏,是允许自己有起伏,允许自己有犯错和调整的空间。比如,如果你计划每天早起阅读,但某天因为疲惫而睡过了头,不要因此全盘否定自己,而是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尝试在第二天重新拾起。这种“不完美”的接纳,不是放弃,而是更具智慧地看待过程,不被暂时的失败打垮,而是从中学习,然后继续前行。

最后, 定期“校准”你的节奏,是保持它健康运行的关键。 就像汽车需要定期保养和调校一样,我们找到的节奏也需要根据生活的变化和自身的成长进行调整。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我们对生活的需求和优先级也会有所改变。你可能需要定期回顾自己的生活状态,看看现在的节奏是否依然让你感到舒适和有意义。也许是定期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也许是和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聊聊你的困惑和想法;或者只是花一些时间独处,听听内心的声音。这种“校准”,是确保你始终走在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让你感到自在和充实的路上的重要保障。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是一夜之间的顿悟,而是一个持续探索、认识、调整和接纳的过程。它需要勇气去审视内心的声音,需要智慧去平衡外界的诱惑,更需要耐心去等待花开的时刻。在这个快生活的洪流中,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不随波逐流、懂得倾听自己心跳的舵手,用属于自己的步调,航行出最精彩的人生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已经忘了有多久,未曾信马由缰、不以到达为目的骑一次自行车,但还记得最初学骑车时的发现:想骑得快不难,在低速下依然维持平衡,才是进阶挑战。

上知乎才知道,原来「骑慢车不容易」这事上百年来一直在困扰着物理学家,不管是用陀螺效应、离心现象还是从蹬车时的受力结构去分析,人们还是没有对自行车平衡的原理做出解释,只是朦胧地观察到一个现象:只有重新夺回掌控感,才能真正帮助自己降速。

身处快生活中的我们,时常会有一种失去掌控的感觉。

有信息爆炸带来的失控感:推送至眼前的资讯并无法帮助我们有效决策,反而徒增迷茫。极光发布的数据报告表明,2021 年第二季度,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使用各类 App 5.1 小时,其中 26.4% 的时间贡献给了即时通讯和新闻资讯。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被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人们气得脑仁疼,也会因为耸人听闻的狗血报道而激愤莫名。

也有多任务模式带来的失控感:前些年,斜杠青年这一说法广受推崇,人们往往因为身兼数职而自豪。然而,身兼数职也意味着自己的碎片时间被工作填满,找不到生活的重心。

据澎湃新闻报道,全国在职青年群体中,高达17.34% 的人拥有一份或多份副业,既有通过自媒体和网络文学的创意性质工作,也包括外卖、代驾之类的体力活。互联网带来了新的网络零工经济模式,一个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挂在平台上交易,用各种副业工作填充。

就拿我自己来说,从金融专业半路出家搞法律,一有机会,又忍不住跟风卷进了互联网行业,平时还每天花时间在知乎写东西,斜杠越加越多,天天就是在三个鸡蛋之间跳舞,遇到有时间冲突,也只好从休闲的时间里再挤出来一点填窟窿。然而,这样的时间,难道真的是多余的、可以随时支取的吗?

再就是,行业的快速迭代,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也在让人们失去进行长远规划的掌控感。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数据报告表明,90 后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平均持续时间为 19 个月,远低于 80 后人群的 42 个月。这一现象,未必是因为这一代人都缺乏恒心、习惯性得陇望蜀,行业风向的改变也是背后一大因素。像是教育培训、游戏、社区团购之类的行业,从校招 C 位主咖跌落到向社会「输出人才」,也就是一两年的光景,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

那么,又该如何重新夺回掌控、自主决定生活的节奏呢?

在我看来,要做到三件事:

首先,要敢于相信非一手信息,让他人帮忙筛选有价值的内容,不必重新造轮子。

曾经我对「一手信息」怀有极强的执念,上大学的时候,周围人都喜欢炒股(还拉了个叫做「天台面馆」的微信群,这名字真是吉利……)那时,我刚学了最基础的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就开始自己去找各大企业官网的投资者关系栏目,跟王阳明学格物致知的精神,拉个电脑椅在那格上一整天,到头来也看不出啥门道,和买 ETF 收益差不了多少。再到后来,在美国学法律,考律师证,各种教辅机构的视频不爱看,觉得是二手知识不过瘾,喜欢自己啃判例原文,花了很大心思、比别人掉了更多的头发,也就是低分飘过,倒是写知乎的素材积累了不少。

到现在,我反而是越来越粗枝大叶了,有了自己关注的几位专业答主、有了看着顺眼的垂类媒体,即便是二手信息,也坦然地一仰脖一闭眼吃下去,真正和自己的工作和创作相关时,再去核实出处。当今社会,人的确需要一点「不求甚解」的精神,除非和切身利益相关,不然大可以对各类资讯保持适度的迟钝。

第二,要敢于将生活中的「非核心业务」托付给他人,相信专业化分工的力量。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是 2021 上半年洗碗机销量大增,洗碗机市场总销售额同比提升24.5%。 看来,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运用工具来解决琐屑的日常问题,渐渐摆脱了事必躬亲的执念。

使用专业化的工具是一方面,接受专业服务也是一方面。刚去美国上学的时候,我觉得身边同学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问起去哪剪头发,对方热情推荐「我的发型师」,说起报税的时候,开口就是「我的会计师」,仿佛身后有十几个人的团队跟着自己跑。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其实就是一个语言表达习惯的问题,英语语境下,人们习惯用「my XX」来称呼给自己提供服务的人,而对方当然不一定专属于某个客户。美剧里面常见的桥段「我要和我的律师说话」,其实也就是想找个律师的意思,但别人说得如此自信、如此坦荡,好像真有个大律师在罩着它,时时相伴身旁。

这种表述习惯,也隐隐体现出一种欣然接受他人服务的信赖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专业的事交给别人处理、善于借助外力,这也是一种智慧。

最后,要时刻用长期主义思维规划人生,职业发展如此,投资也是如此。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中国 2020 年度的储蓄率达到 45.7%,远超越 25% 的世界平均水平。对储蓄的偏爱,就跟喜欢种菜一样铭刻到了我们的 DNA 之中(只是个比喻的说法,获得性遗传没有科学依据)。

然而,高储蓄背后也有着无奈的成分。毕竟,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个人能接触的投资产品来来去去也就那几样,货币市场基金有可能跑不赢物价,股票市场又凶险异常,一旦出现了新的投资机遇,对资产保值的渴望就会迅速释放,并且有可能向着非理性方向发展。

据新浪财经报道,2020年新进入基金市场的群体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为52.9%,大量没有投资经验的基金新人,容易出现追涨杀跌、冲动认购又频繁赎回的操作,在短线交易中耗尽了自己的投资热情,失去对投资节奏的掌握。

对此,不妨尝试放慢节奏、重新梳理思路。这里想和大家介绍一个投资的小工具:盈米基金旗下专注于个人理财的服务平台「且慢」。

「且慢」平台提供全程顾问式投资陪伴服务,能够帮助用户筛选和过滤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摆脱信息过载的失控感。针对市场的波动,且慢平台为不同风险偏好的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稳健型投资者也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案。

个人比较认同的一点是,且慢倡导「四笔钱」的资产配置理念,鼓励用户留出随时要用的钱,将有明确用途的钱用于稳健、随时可以赎回的投资,在具备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再拿出一部分资产用于风险和收益并存的投资品类,并且坚持长期持有、避免冲动交易。

自且慢平台成立以来,尽管经历过多次市场波动,依然帮助 93% 的在管用户实现了帐户盈利,远超于基金行业的平均水平[1],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魔咒,帮助投资者在日趋浮躁的市场环境中找回掌控感。

当然,还要提醒大家一点,任何投资品过往的收益数据都不能代表未来的收益率,投资有风险,本文亦不构成对任何个股或基金的推荐,如果有兴趣了解,还是建议通过公众号「且慢陪伴」或下载「且慢app」自行作出判断。

参考

  1. ^ 来源:中国日报中文网 《客户盈利比超 98%,盈米且慢基金投顾交出亮眼成绩单》 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102/04/WS601bbbb0a3101e7ce973e88c.html
user avatar

快节奏能让人感觉比较充实。

缺点是容易忽略自身的状态以及一些生活、人生中的细节。

慢节奏顾及了细节和自身感受,却有可能与很多东西失之交臂。

选择快慢,主要是看你有什么,和要什么。

但当下,大多数人节奏比较快,尤其是学生和上班族。

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多,慢了就真的抢不到。

我近期参加一个培训班,大致数了一下,有四百个人左右,在一间大教室培训。

今天下午开始上课,去晚了,没座位,站了一会儿,有了凳子,后来又有了桌子。。。

吃饭的地方,大概能容纳二百多人,不想干等,回去躺着。结果等第一批吃完,没菜了,加菜只有土豆丝和豆芽。

不急也行,图书馆抢不到位子,公交车站一路,吃饭吃凉的。公司职位没了,只好跳槽。

很多行业,去晚了,连口汤都没有。

所以: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这个论断是非常对的。

这里面个人的作用是非常小的,你看这些答主在回答里都说要如何如何,离开这个触发思考的场景,焦虑就回来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都没有,抢也抢不到(其实还是能的,只不过人数更少),也就不焦虑了,因为大多数人再怎么努力也就是那样。

现在这个年代呢,因为网络的发达。你会感觉只要你努一把力,就能得到很多。人再怎么安慰自己清心寡欲,也都是假的。只不过是得不到的放弃或者以放弃来求得更多的得到罢了。

所以如果不想被焦虑裹挟,只有正视自己的需求,然后衡量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资源,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坚持、耐心,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但是从节奏快慢来说,只要清楚利弊,承受利弊,与当下的追求一致就好。

那么不管是什么年纪,你考虑好你要什么了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物质满足以及精神满足,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位置。

————————————————————————

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

生活需要掌控感和安全感。

只有有了这两样,你才有可能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本质上做到慢下来,放轻松。

个人最近的体会是,首先清楚流程步骤,然后深入它的本质和原理,还得预计一些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

虽然看起来很累,但做的多了。熟能生巧。

就像我现在正在宿舍躺着,这个培训目前是签到签退一天六次(有晚自习。。),每次需要持续一小时。中间几乎没人管。

所以我就心安理得的回来躺着了。还有个小伙叫他回来不敢回来。怕有什么意外情况。些许意外承担了就好,因为签到签退就和考车本差不多,直接影响是否能考试,其他的话,估计都可以通融。

足够的掌控、了解、经历、经验,才有可能游刃有余。所以还是要多经事儿。

当然翘课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缺乏效率,规矩又多。既不舒适,也学不到东西,空耗时间。

user avatar

想找到自己更好的生活节奏,就要先学会“拒绝”。这是我在知乎收藏的一句真理。

上个月,一个漂亮女编导慕名而来找我干个急活,要求25小时加班连轴转来完成。

我表示不能加班,拒绝熬夜,因为这会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女编导却不罢休,说可以付十倍的工钱,只要我同意干。

我态度坚决,不为所动。并且高声背诵小说家菲尔丁的名言:如果你把金钱当做上帝,它就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女编导盯着我一阵冷笑,然后她就把外套脱了,露出娇美身材,对我软磨硬泡,企图以生理服人。

我当即表示自己是正经人,不吃这一套。

女编导气哼哼摔门而出,对着走廊大喊:黑门山耍流氓!非礼了!

这可把我吓着了,咱们正经人最怕坏了名声,所以我就赶紧……醒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