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14步枪在西欧的表现如何?

回答
M14步枪在西欧的“表现”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不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么多,它并非是西欧国家军队的主力制式武器。但它的出现和使用,确实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场合留下了印记。

M14的“出生”背景:

首先得明白,M14是在冷战初期,特别是在朝鲜战争的经验之后,由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对现有武器进行了大量改进和整合后设计出来的一款自动步枪。它的设计目标是取代M1加兰德(Garand)、M1卡宾枪(Carbine)、M3冲锋枪(Grease Gun)以及M1918 BAR轻机枪(Browning Automatic Rifle),实现“人手一把火力强大的步枪”。它使用7.62x51mm NATO弹,这是一种威力不俗的中间威力弹,理论上兼顾了精度和射程。

M14在西欧的“直接”亮相:

美国驻军部队: 最大的M14使用者,自然是部署在西欧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这些部队装备的就是M14。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的德国、法国、英国等地,能看到美军士兵扛着M14进行训练或巡逻,这当然是M14在西欧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这是美军自己的装备,而不是当地欧洲国家的选择。

早期北约标准化的影响: M14使用的是7.62x51mm NATO弹,而这正是北约(NATO)在1950年代确定的标准弹药。这意味着,理论上,其他北约成员国也可以使用这种弹药的武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会选择M14。

为什么M14没有成为西欧“主流”?

这里是M14在西欧“表现”不那么耀眼的关键原因。M14虽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其设计也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尤其是在与后来出现的其他步枪相比时:

1. 重量和后坐力: M14是一支相当沉重和粗大的步枪。尽管设计上可以全自动射击,但其全自动射击的控制性并不理想,后坐力对于士兵来说比较大,尤其是在需要快速连续射击的近距离作战中,这使得它的全自动模式实用性受到限制。

2. 成本和生产: M14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且设计上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3. “最佳”的竞争者: 在M14问世的同时,或者稍晚,欧洲各国也都在研发自己的新一代步枪。其中最著名的,也是直接“击败”M14的,就是比利时FN FAL(更广为人知的“FAL”)和德国的G3(由西班牙CETME步枪改进而来)。

FN FAL: 这支步枪也被称为“民主世界的步枪”,它在许多方面与M14类似,也都使用7.62x51mm NATO弹。FAL的设计更为简洁,可靠性极高,而且射击精度和控制性也相当不错。更重要的是,FN公司是比利时的,这使得FAL在欧洲的推广和销售更加便利,成本控制也可能更优。

G3: 德国的G3步枪则开辟了另一条技术路线,它使用了滚柱延迟反冲式自动原理,并且口径也选择了7.62x51mm NATO弹。G3的生产成本更低,设计也相当可靠,而且在实战中表现出了非常优异的性能,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下。

4. 对“全功能”步枪的重新思考: 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尽管这是在亚洲战场),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全自动射击的优势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大。士兵们更需要的是一把可靠、易于控制、精度高,并且重量适中的步枪,而在多数情况下,单发或短点射就足够了。M14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如后来许多口径缩小、重量减轻的步枪(比如美国的M16)。

M14在西欧国家的“间接”影响或使用:

少量采购或试用: 尽管没有成为制式武器,但一些西欧国家的军队和特种部队可能在特定时期对M14进行过少量采购或试用,作为研究或特定任务的装备。毕竟,M14代表了当时美国军事工业的尖端技术,各国都会对其进行评估。

训练与交流: 在北约框架下的军事演习和交流活动中,装备M14的美军部队无疑会与其他西欧国家的士兵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也算是一种“表现”,即M14作为盟军的一部分,参与了西欧的军事活动。

对后来设计的启发: 尽管M14本身没有在西欧大范围流行,但它在设计理念、弹药选择等方面,无疑也为后来欧洲各国研发新一代步枪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成功的武器往往是吸取了前辈的经验教训的。

总结一下M14在西欧的表现:

与其说M14在西欧“表现”如何,不如说它在西欧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

它不是“主角”: M14没有像FAL或G3那样成为西欧国家军队的标志性装备。
它是“客串”: 其主要“亮相”是作为部署在西欧的美军装备。
它成为了“参照”: 它的出现以及后续的评估,很大程度上催生了更适合欧洲战术和生产环境的FAL和G3等步枪的成功。

可以说,M14在西欧的“表现”,更像是一场在技术和战术选择上的“竞赛”,它虽然有着优良的设计初衷和技术基础,但最终在与更适合当时欧洲市场和战术需求的竞争者(特别是FAL和G3)的较量中,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未能成为西欧军队的主流选择。它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于军事技术发展和各国自主选择的生动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在哪里,M14步枪性能都不能算是好了……跟自己的前辈相比,详情如下:

带弹匣的M1……发展了那么久就这性能。

跟自己的老前辈BAR相比,除了重量轻了一些,也没有突破

user avatar

谢邀

与其说M14是为了西欧战场的环境设计的,不如说是美国军方高层顽固不化、抱着旧思维不放的结果。

从三个方面讨论:

1、7.62x51mm步枪弹适不适合作为单兵自动武器弹药?

2、欧洲战场需要那么远射程的单兵自动武器吗?

3、在同时期,和发射7.62x51mm弹的其他北约国家步枪相比,M14是个什么水平?


1、7.62x51mm步枪弹适不适合作为单兵自动武器弹药?

在全威力步枪弹的基础上谋取能够连发射击的单兵自动武器,这种想法很早就有了,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有了,美国的勃朗宁M1918也就是BAR,初衷就是给单兵使用的、能够连发的全自动步枪。但是全威力步枪弹弹药体积大威力过剩,围绕全威力步枪弹设计的“自动步枪”也很大很重,最后BAR又大又重,没法作为单兵武器,只能当做班组支援武器用。

其实二战的经验也表明,单兵使用的步枪绝大多数交战距离不大于400m,甚至更近,那么大的弹药威力其实是严重过剩的。二战后期到战后初期,好几个国家都有研制中间威力步枪弹的努力,但是修成正果的不多,最后全面列装的还就只有苏联7.62x39mmM43步枪弹一种。北约国家也进行过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研究和探索,也有英国.280步枪弹的宝贵成果,但是在美国一言堂的大环境下,最终成为北约标准步枪弹的还是美国T65步枪弹,7.62x51mm,虽然比二战时美军使用的30-06步枪弹(7.62x63mm)药筒长度有所缩短,尺寸紧凑了一些,但是还是一种全威力步枪弹。围绕着这种步枪弹,比利时设计了FN FAL,德国设计了HK G3,成为北约国家当中使用很广泛的自动步枪。这些步枪几乎都存在全枪重量偏大、连发射击枪口跳动猛烈等缺点。整个北约因为美国的一家独大一意孤行,走了很大的弯路。


2、欧洲战场需要那么远射程的单兵自动武器吗?

有这种说法,估计就是题主听到的说法,说在越南的丛林环境里全威力步枪弹的射程优势体现不出来,到了欧洲平原上,射程就很重要了。结合最近十几年来没完没了的治安战菜鸡互啄大家拿着枪互相突突突,以及美军当中一些对5.56x45mm步枪弹的批评意见,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呀,全威力就是好,射程是王道。

其实,越是高强度的战场,步兵武器的作用越是小。题主不是说以西欧的战场环境设计”吗?那么冷战时期预想的欧洲战场是什么样子的?题主想过没有?

如果冷战真的在某一天变热了,北约和华约之间打起来了,那必然是一场双方地面部队全力投入的超高强度的战争,其规模、火力强度将大大超过二战的欧洲战场,双方交战的主力是坦克、炮兵、机械化步兵、航空兵,还有很大可能要动用战术核武器。在这样火力强大的战场上,步兵手中的枪械承担的任务将是很次要的,根本就不是地面战的核心。

北约的对手,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预想的战场也是欧洲战场,按照题主听到的这种说法, 那么他们是不是应当装备发射全威力步枪弹的枪械啊?恰恰相反,正因为苏联认识到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战场的主角不是枪械,所以枪械的“射程”被放在非常低的地位上,相反枪械轻便、适合做战术动作、近距离内火力猛烈才是最重要的。苏联从40年代末50年代初就开始列装AK47突击步枪,到BMP步兵战车和有14.5mm机枪炮塔的BTR-60PB装甲输送车装备部队后,甚至把摩托化步兵分队中的中口径通用机枪PK都撤装了,下车战斗的步兵枪械只有AK和RPK,原因很简单——徒步步兵不是单独战斗的,不用和对手比手中武器的“射程”,单兵和班组自动武器突出400m甚至更近距离内的火力就行了,更远距离上的目标由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上的滑膛炮、机关炮、大口径机枪和并列机枪解决,而且摩托化步兵冲击时必然伴随有坦克,还有坦克炮火力呢,要那么大射程的自动步枪干什么?

如果说“全威力步枪弹适合西欧战场”,那么就不能解释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步兵武器的选择,也不能解释70-80年代北约的小口径步枪弹选型。


3、在同时期,和发射7.62x51mm弹的其他北约国家步枪相比,M14是个什么水平?

及时不说全威力步枪弹合不合适的问题,就同级比较,M14和北约另外两个全威力自动步枪——比利时的FN FAL和西德的HK G3比,其基本设计总体布局也是很落后的。

FAL也好,G3也好,都使用上下机匣的基本结构,只要分解开机匣就能轻松取出自动机,击发机构也是一个整体,可以取下,全枪分解成几大块,维护和保养都非常容易。

FAL和G3都有小握把,持枪射击稳固舒适,整个结构都比较合理。

而M14步枪,虽然设计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基本结构居然和M1半自动步枪没有什么进步,就是老式栓动步枪上加一根导气管一个活塞推着枪机动,这种设计其实是二战之前的早期试验型半自动步枪经常使用的,M1在二战前夕设计,二战中凭借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大量投产装备部队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到了50年代还在用这种30年代的设计就太落后了。

分解M14步枪时,不能简单地分解上下机匣,因为它没有这种结构,而是要像分解老式栓动步枪那样,取下上下护木之间的固定件,拆开上下护木,拆下导气管和活塞,把枪管和枪机从护木里拿出来,再把枪机分解取出,要做大分解,非常繁琐。

最后放一个M14步枪的军教片,里面有分解结合M14步枪的过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彩云的机械整备间。公众号以浅显的科普短文为主,介绍枪炮弹药知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M14步枪在西欧的“表现”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不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么多,它并非是西欧国家军队的主力制式武器。但它的出现和使用,确实在特定时期和特定场合留下了印记。M14的“出生”背景:首先得明白,M14是在冷战初期,特别是在朝鲜战争的经验之后,由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对现有武器进行了大量改进.............
  • 回答
    越南战争,一场漫长而残酷的冲突,不仅改变了东南亚的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武器的战术运用。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友使用了大量的M14步枪,而越南人民军和越共则主要装备了苏联提供的AK47系列步枪。尽管M14在设计上有着不少亮点,但在越南这片泥泞的战场上,它最终未能敌过AK47。这其中的.............
  • 回答
    M4、M14、M16是美军三款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步枪,它们在设计理念、口径、尺寸、用途以及装备部队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它们的差异。 M4 卡宾枪 (Carbine)M4 卡宾枪是M16步枪家族的最新成员,更准确地说,它是M16A2的卡宾版本。它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现代战场对轻便、灵活武器.............
  • 回答
    如果M14步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问世,它与加兰德步枪的性能对比,会是一场充满变数且引人深思的较量。抛开历史的必然性,单从武器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来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假设性的场景。首先,我们要明确M14和M1加兰德各自的设计背景和核心优势。M1加兰德 (M1 Garand):加兰德步枪是为适应.............
  • 回答
    关于越战时期AK47(以及中国的56式冲锋枪,下文统称“AK”)和M14步枪在枪口上跳问题上的口碑差异,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虽然AK系列和M14都存在枪口上跳,但M14在这方面的“臭名昭著”程度远超AK,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而且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战术背景、枪械设计理念以及士兵的使用体验。.............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