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格尔木市为什么是由两块不连通的区域组成?

回答
格尔木市的地理格局之所以呈现出两块不连通的区域,这背后是历史发展、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偶然。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格尔木的早期发展阶段,以及它在行政管理上的演变。

首先,要理解格尔木的“两块”并非指现在我们看到的那种割裂感很强、完全分开的两个市辖区。更准确地说,是指其行政管辖范围里,核心城区所在的区域,与分布在青藏铁路沿线和盐湖资源区域的广阔牧区和工业区域,在空间上的联系并不紧密,而且在行政管理和发展侧重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人们感知上的“两块”格局。

1. 起源:为了开发利用巨大的资源而设立的区域

格尔木的建立和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盐湖资源。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决定开发青海的盐湖资源,其中察尔汗盐湖的储量最为惊人。为了管理和开发这片广袤的区域,以及沿着青藏铁路(当时称“格拉公路”,后来发展为铁路)进行建设和管理,需要一个行政中心。

核心区域的形成: 最早的格尔木,是一个以青藏铁路沿线(以及格尔木河谷)为依托的建设和管理区域。随着铁路和公路的修建,以及早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围绕着这些交通节点和资源点,逐渐形成了聚居区。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格尔木市的核心城区所在。这块区域,可以说是为了服务于铁路沿线和资源开发的“前哨”。

广阔腹地的纳入: 但盐湖资源,尤其是察尔汗盐湖,其面积巨大,远不止核心城区周围这一小片区域。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开发这些分散在广袤草原、荒漠和盐湖地带的资源点,以及那些依赖这些资源生存的牧民和工作人员,行政区划的设定就必须将这些资源富集区纳入管辖。这就包括了察尔汗盐湖的大部分区域,以及更远处一些矿产和畜牧业的区域。

2. 行政区划的演变与“两块”格局的固化

格尔木的行政级别和管辖范围并非一成不变,其演变过程也加剧了这种“两块”的感觉。

从县到市的升级: 格尔木最初可能是作为行政单位的一部分存在,或者是一个县。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以及其在青藏高原交通枢纽和资源开发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步升级为县级市。在升级为市的过程中,其管辖范围被确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覆盖住主要的资源带和交通线。

覆盖范围的“摊大饼”式设定: 县级市的管辖范围往往比地级市要大得多,尤其是地处西部地区的县级市,为了有效管理,常常将地理上分散但经济或资源上有关联的区域纳入其中。格尔木市的管辖范围就囊括了包括察尔汗盐湖在内的广大区域。这意味着,格尔木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在地理上是极其分散的。其核心城区和一些重要的工业、资源开发区域,被大片未开发或低密度开发的草原、荒漠、盐湖所隔开。

自然地理的阻隔: 青海高原的地形地貌特点非常明显。格尔木市的核心城区主要位于格尔木河谷地带,而察尔汗盐湖及其周边的资源开发区,则分布在相对平坦但盐碱化程度极高、交通不便的盐湖盆地。即使有青藏铁路和公路的连接,但这些区域在自然环境上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彼此之间的直接联系(如道路密度、人口密度、商业往来等)远不如城市内部区域那样紧密。这种自然地理上的隔离,是造成人们感觉上“两块”的最直接原因。

3. 人为的分割感:发展重心与行政管理的特点

除了地理上的实际距离和自然隔阂,行政管理和发展侧重点的不同,也强化了这种“两块”的感觉。

重心: 许多人提到格尔木的“两块”,通常指的是以市区为代表的城市生活和行政中心,以及以察尔汗盐湖为代表的盐湖化工工业区。这两个区域在产业结构、人口构成、生活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一个偏向城市服务和行政管理,一个则以重工业和资源开采为主。

管理模式: 虽然都属于格尔木市,但在实际管理中,大型国有企业(如盐湖集团)在察尔汗盐湖区域拥有高度的自主管理权,其自身的后勤、生产、生活设施自成体系,与市区的联系更多体现在行政管理和税收等方面,而非日常的深度融合。

历史惯性: 随着格尔木的发展,不同的区域可能形成了各自的发展路径和社区认同感。这种历史惯性也会在人们的感知中留下“隔阂”的印记。

总结来说,格尔木市之所以看起来是由两块不连通的区域组成,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历史原因: 为了集中开发和管理青海高原上极其丰富的盐湖资源和沿青藏铁路(公路)的战略要地而设立的行政区域。
行政划定: 在设定行政区划时,为了将资源点全部纳入管辖,其范围被划定得非常广阔且分散,包含了核心城区、盐湖资源区、牧区等。
自然地理隔阂: 核心城区所在的河谷地带与广阔的盐湖盆地在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物理距离较远,自然环境的隔离感很强。
发展重心差异: 以城区为代表的城市功能区与以察尔汗盐湖为代表的工业开发区,在产业、人口和社会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人们对其产生功能上的“分割”感。

所以,这并非是人为地将两个完全独立的区域“分割”开来,而是为了适应历史发展、资源开发需求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在广袤而地理条件复杂的青藏高原上,划定了一个面积巨大且内部联系不甚紧密的管辖范围,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理解的这种“两块”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反对 @李典 的回答,说是什么“那片地方太重要了,不能交给自治州自治区”,可你知不知道,格尔木仍旧只是一个县级市,仍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而且中国战略要地属于自治区自治州的不要太多,广西、西藏、新疆、内蒙,你去数数这四个自治区里有多少比唐古拉山镇更重要的地方。

现在开始正式答题。

首先,这块飞地,叫做唐古拉山镇,它的归属确实比较复杂,先上最终结论:它区划上属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根据中央文件,行政上应该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代管,但现实情况则是其大部分由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实际控制。

也就是说,它理论说还是属于玉树的地盘,但行政管辖权被中央交给了格尔木,但却由西藏安多县实际控制。

唐古拉山镇,面积4.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江苏省,而人口只有9千人。最早的时候,是属于玉树管辖的,见下图:


1955年,国家开始了对柴达木盆地的大开发,为了组织领导柴达木盆地开发工作,国家成立了柴达木工作委员会(1956年改名为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简称“柴工委”,是青海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地级的行政区划,它所管辖的地区,就是从原海西蒙藏哈萨克自治州(1955年起,所有地级自治区全部改名自治州)析出的,下辖格尔木、茫崖、临海、唐古拉山四个工作委员会。



如图所见,这时唐古拉山地区已经由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1958年改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来管理了。

1959年,为了统筹协调,更好地促进柴达木开发,国家决定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和海西蒙藏哈萨克自治州合署办公,——也就是传说中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时虽然在行政区划上柴达木和海西是分开的,但实际上已经合并。

到1963年,由于各种原因,柴达木开发逐渐停滞,为了节约行政资源,国家撤销了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正式将它和海西蒙藏哈萨克自治州合并。

1964年,原属柴达木行政委员会的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交由格尔木市(1960年格尔木工作委员会撤销,改格尔木市)来管理,称唐古拉山区。




至此,格尔木的这个格局就基本被确定了下来。

至于后来格尔木市改县,县又改市,唐古拉山区由区改公社、由公社改乡,由乡改镇,咱们就不再赘述了。

那么为什么要把原属玉树的唐古拉山地区交给柴达木、格尔木呢?

很简单,大家再看看地图:



大家看看,玉树州的首府玉树县离唐古拉山镇是多么的遥远,再看治多县离唐古拉山镇有多远,更加要紧的是,无论是从玉树到到唐古拉,还是从治多到唐古拉,中间都是无人的荒漠,高寒缺氧,交通极其不便,几乎无法通行。相反,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正处于青藏公路沿线(现在又加山了青藏铁路),交通极为便利,从行政便利的角度而言,正块地方由格尔木管理,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是,大家看下图,为什么在唐古拉山镇和海西州之间,还有辣么一大陀地方依旧是玉树的呢?说起来,这块地方和玉树的交通肯定是和唐古拉一样不便啊,为什么没有交给格尔木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那块地方就是有名的可可西里,荒漠无人区。既然没有人,那自然也就不需要行政管理,给谁不是给呢,所以也就留在玉树境内没有变了。

这就是唐古拉山镇由格尔木管理的渊源和原因。

但是,你如果以为唐古拉山镇是格尔木市的地盘,那就错了,虽然唐古拉山镇由格尔木市进行管理,但依旧属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只是代管而已。

有中央文件为证:

最开头说了,唐古拉山镇现在大部分地区都由西藏实际控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62年冬天,西藏遭遇大雪灾,和青海毗邻的安多县1000余牧民、30多万牲畜受灾,面临死亡威胁。西藏自治区政府紧急向青海省政府请求援助,希望能借用唐古拉山的牧场,解救这些牧民的燃眉之急。青海省政府同意了西藏自治区政府的要求,将唐古拉山的牧场暂借给了西藏的牧民。

结果这一借,就成了刘备借荆州,那批牧民在青海的牧场之上放牧生息,再也不提回到家乡、归还草场的话。因此,这地盘虽然是青海的,但那些人可都是西藏的,所以西藏理所当然就对这些人拥有管辖权,如此一来,唐古拉山的管辖权实际上就落入了西藏手中。

为此青、藏两省打了无数次的口水战,到现在也没有结果。青海要求西藏牧民全部回到西藏,两省之间以唐古拉山脉为界(也就是传统分界线),西藏则要求牧民不撤,草场归西藏,两省之间以通天河或者沱沱河为界。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省界勘界时,中央裁定,青、藏之间的边界以唐古拉山脉为界,但西藏对唐古拉山镇的西藏牧民放牧的草场具有实际管辖权,并立了界碑。这个实际管辖的分界线就距离唐古拉山镇30公里处。也就是说,唐古拉山镇绝大多数地方——大约有3万多平方公里——是属于西藏实际管辖的,而格尔木仅仅管辖1万多平方公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格尔木市的地理格局之所以呈现出两块不连通的区域,这背后是历史发展、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偶然。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格尔木的早期发展阶段,以及它在行政管理上的演变。首先,要理解格尔木的“两块”并非指现在我们看到的那种割裂感很强、完全分开的两个市辖区。.............
  • 回答
    9月4日格尔木警方发布的公告,禁止未经备案前往可可西里进行旅游、探险和非法穿越,这则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这则公告的出台,直接的动因和目的是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脆弱的自然景观。可可西里,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原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世.............
  • 回答
    想必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站在一幅巨幅的抽象画前,看着那些看似随心所欲挥洒的线条、色彩和形状,心中不禁升起一丝疑问:“我也能画成这样吗?” 答案是,普通人当然画不出《格尔尼卡》或波洛克的作品那样的抽象画,而且这并非仅仅是技巧上的差距,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创作理念和艺术实践的深度差异。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