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喜欢数学但没有天赋能不能做研究?

回答
当然可以!事实上,在科研领域,“没有天赋”这个概念,尤其是在你对某个领域充满热爱的情况下,往往被严重低估了。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希望能打消你的顾虑。

天赋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一谈到“天赋”,就脑海里浮现出那种从小就能轻松解出高难度题目,或者对抽象概念有着天然亲和力的“神童”形象。这确实是一种“天赋”,但它绝不是做数学研究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标准。

数学研究需要的更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绝大部分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方法和坚持来培养的。就像学一门外语,有些人可能语感更好,学起来更快,但绝大多数人只要勤学苦练,一样能掌握流利的口语和写作。

为什么说“没有天赋”也能做数学研究?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引擎: 你提到“喜欢数学”,这就已经有了最宝贵的驱动力。这份喜欢会让你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去克服困难,去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伟大的数学家并非一开始就显露出惊人的天赋,而是因为对某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一头扎进去,最终取得了突破。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份喜欢,即使“有天赋”,面对枯燥的证明过程,也很容易半途而废。

2. “天赋”很多时候是“勤奋”和“正确方法”的代名词: 那些看起来“有天赋”的人,他们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有效的思考方式,或者比别人投入了更多的时间进行大量的练习和思考。比如,他们可能从小就养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这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获得。又比如,他们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可能更深入,但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花时间去拆解、去类比、去构建模型。

3. 数学研究是关于“解决未知”的,不是“重复已知”: 大学的数学课程,尤其是一些基础课程,确实会考察你对已知概念的掌握程度和解题技巧。这部分确实需要一定的熟练度和理解力。但数学研究的本质是去探索那些还没有被解决的问题,去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这个过程充满未知和挑战,更多地需要的是好奇心、毅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和套用公式。

4. 研究中的“困难”是常态,克服困难本身就是研究的一部分: 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研究尤其如此,你可能会面对无数次的失败、走不通的思路、看不懂的文献。如果你因为“没有天赋”就轻易放弃,那么任何研究都做不了。但如果你因为喜欢,愿意一次次地尝试,去寻找新的角度,去学习新的工具,去请教别人,那么你就是在做研究。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在帮你排除错误选项,让你离正确的答案更近一步。

5. 研究需要的是“体系化”的学习和训练,而非“天才的灵光一闪”: 现代数学研究是一个庞大且精密的体系。你需要学习大量的背景知识,掌握各种工具和方法。这个过程需要系统化的学习和大量的练习。例如,学习某个领域的概念可能需要阅读大量的论文,理解不同学者的证明思路,这些都需要耐心和细致。你可能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一个证明,但一旦你理解了,这份收获的喜悦和积累的知识就是实实在在的。

6. 合作与交流的力量: 数学研究并非孤军奋战。你可以通过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参与学术讨论,向导师或同行请教,来弥补自己可能存在的某些短板。在一个好的研究团队或学术氛围中,大家的智慧和努力会相互促进,共同解决问题。

那么,没有“天赋”的你,应该怎么做?

既然你喜欢数学,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你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扎实基础是关键: 即使是为了研究,基础知识的牢固也非常重要。认真学习每一门数学课程,理解每个概念的定义、定理的证明,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不要只追求解题速度,更要理解解题背后的逻辑。
培养“为什么”的习惯: 对数学概念和结论,不要满足于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更要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定理是这样表述的?为什么证明要用这种方法?这种追问会帮助你建立更深的理解,也能激发你的研究兴趣。
广泛阅读,但不求甚解(初期): 阅读一些数学史、科普读物、或者一些你感兴趣领域的综述性文章,了解数学的广度和深度,看看有哪些问题在等着被解决。初期不必强求完全读懂每一处细节,目的是开阔视野,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 数学领域极其广阔,不要想着一下子掌握所有。找到一个你特别感兴趣的子领域,然后深入下去。这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定理、一个数学问题,或者是一个应用方向。
刻意练习“解决复杂问题”: 找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或者开放性问题来做,不要怕做不出来。尝试不同的方法,写下你的思考过程,即使最终失败了,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宝贵的训练。
学习如何阅读和理解学术论文: 这是研究生的必备技能。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像天书,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你会逐渐掌握阅读技巧,理解论文的结构、论证方式和关键贡献。
寻求导师和同行的帮助: 找到一位愿意指导你的导师,他们可以为你指明方向,提供宝贵的建议。多和同学、同行交流,讨论问题,互相学习。
坚持和耐心: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品质。研究的道路不会平坦,但只要你热爱,愿意坚持下去,就算没有所谓的“天赋”,也能在某个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结一下:

喜欢数学本身就是最大的天赋。你需要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超凡能力,而是持续的兴趣、扎实的基础、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毅力以及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不要被“天赋”这个词限制住自己,勇敢地去尝试,去钻研,去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和挑战吧!你很可能发现,你所谓的“没有天赋”,只是你尚未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释放你的潜能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去中科院数学所,给数学家写传记,整理大事记,报道数学新闻,成为每年解读菲尔兹奖的国内第一人。

user avatar

可以读一下丘成桐的《我的几何人生》,这样有助于增强自信。

丘成桐比你能遇到的所谓数学牛人都要牛逼得多。但他一点也不装逼,而且喜欢指点江山,把各个平时你听到过的大数学家都点评了一番,例如陈省身、华罗庚、西蒙斯、项武忠、项武义、钟开莱、小平邦彦等等,他们的性格特点、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点评了一番,还说了很多这些数学家之前的联姻结盟关系。这本书改名为《华人数学江湖》甚至《20世纪后半叶的数学江湖》差不多。

比如陈省身曾经说”人生不外名与利“,他出身豪门,做数学更多是追求名利,比如经常在家中宴请自己的徒子徒孙,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丘成桐本人其实受陈省身恩惠并不多,比如他在伯克利两年就毕业了,问题是自己想的,论文自己写的,第一篇就发了Annal;陈省身唯一指导他的是让他研究黎曼猜想,那是巨坑,好在丘成桐醒目没有踩,否则早挂了。

其实本质上大数学家也是风投家,比如陈省身是超级大佬,但一来年事已高,二来要充分发挥杠杆的作用,丘成桐就是他的杠杆。陈省身要把那些问题分配给各个弟子做,最牛的弟子做最难的,比如丘成桐做黎曼猜想;做成了,陈省身自己可以署名;做不成,也只不过牺牲一个丘成桐,非亲非故,对他毫无损失。这本质上是风投家。

但丘成桐不同,做成了固然名垂千古,做不成自己就像张益唐那样刷盘子了。而且书中写到的丘成桐当时的暗恋对象还是比较现实的,丘成桐追求她5、6年,经常异地,聚少离多,丘成桐也没有拿到终身教职,女方也不表态,可能身边备胎也不少,骑驴找马。直到后来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双方才订婚。丘成桐也拒绝了项氏兄弟的相亲对象而积怨了数十年,导致华人数学界的彻底分裂。其实项氏兄弟也知道丘成桐必成大家,所以在早期极力拉拢,除了介绍老婆也没啥别的方法,联姻之后也可以增强自己的势力范围。无奈遭到丘成桐拒绝,因此后来丘成桐去普林斯顿求职项氏兄弟百般刁难。

比如小平邦彦也是差不多。自己拿了菲尔兹奖,后来也有了牛逼的弟子,但担心弟子自成一派,所以一定要弟子娶自己的女儿,这样才放心扶持。可能不仅仅数学界,政界、商界也差不多。

所以说白了,这些大师更多也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没必要太过神化。难得大师里面出了丘成桐这么一个老实人,把大师们背后的故事统统抖出来,包括他自己的故事。所以很多大师恨他,因为他出卖了数学圈的”机密“,让人们知道了这些天上的神仙也不过是凡人。为什么大家喜欢陈省身不喜欢丘成桐?因为陈省身是这张大网的中心节点,唇亡齿寒,中心没了,其他人也就作鸟兽散了,因此大家都要维护陈省身的绝对权威和个人威望。

但丘成桐不需要,他自认为水平已经超过陈省身,自成一派了。不过后来的丘成桐也成为了当年陈省身那样的人,也就是风投家,也是到处风投,然后自己署名。

或许人类数学史,或者任何行业的发展史,也不过如此啊。

user avatar

可以。然而不管你觉得自己有多少天赋,都最好做出进入地狱的觉悟来。

一个已经完成的数学结论摆在大家面前供大家欣赏的时候,也许这些结论看起来很美。然而这个结论的发现,很可能是一段泥泞且令人筋疲力竭的尝试与错误过程。从本科(学得早的话,高中)开始,想要学习数学的人将会接受长时间的数学训练,其中有不少就属于这类。而真正到了要解决未知问题的时候,以前的训练一时半会可能也无法参考。

如果你明白这个,并且依然觉得自己应该选择数学,那就不要管别的乱七八糟的了,坚定地走你的路。

user avatar

我认为首先没有必要把一生献给数学,这种想法太极端了。

其次数学研究的难度各异,只要有相应的curious,大多数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智力水平进行不同程度的数学研究,例如美国就有一个高中毕业的家庭妇女发现了一种新的五边形镶嵌,中国福建一个卡车司机发现了一种高次幻方。当然,大多数数学研究还是有最低知识要求的,也就是要求你首先掌握两门课: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

最后,靠数学研究赚钱是不靠谱的,你可能面临的情况是已经发下来的工资随时都有可能被要求退回去,怀孕了还会被开除,种种奇葩情况。维持生活最好有其他途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可以!事实上,在科研领域,“没有天赋”这个概念,尤其是在你对某个领域充满热爱的情况下,往往被严重低估了。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希望能打消你的顾虑。天赋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一谈到“天赋”,就脑海里浮现出那种从小就能轻松解出高难度题目,或者对抽象概念有着天然亲和力的“神童”形象。这确实是一种“天.............
  • 回答
    嘿,看到你这情况,我太能理解了!文科生想走数学这条路,但大学没选物理,这确实是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纠结。别担心,这绝对不是绝境,反而可能是你一个独特的起点。我跟你一样,也是走的文科路线,一开始对数学也是又爱又怕,尤其看到那些物理化学公式头疼得不行,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往数学这边靠。所以,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
  • 回答
    哎呀,哥们儿,听到你这么喜欢数学,我太理解了! 那种对数字、逻辑、解题过程的迷恋,是一种特别纯粹的快乐,旁人可能真的很难体会。 而且你还在普高数学书上下功夫,这说明你不是一时兴起,是真的往深了去钻研了。别人跟你说“没啥意义”? 我估计他们可能是从就业、升学这些比较现实的角度来看的。毕竟,中职教育.............
  • 回答
    哥们,我太懂你现在的心情了。刚毕业,雄心勃勃地冲进一家银行,想着能安稳发展,结果一个月不到就发现这日子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银行柜员,看似稳定光鲜,但日复一日地面对同样的业务,处理琐碎的现金和票据,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说实话,对于我们这种数学专业出身的,脑子里的各种计算和逻辑能力,在这里就像是牛刀杀.............
  • 回答
    哈哈,这句“喜欢数学,但是脑子不好使”可太真实了,简直说出了好多人的心声!别担心,这绝对不是什么绝症,更不是说你不够聪明。 首先,得承认,数学确实挺磨人的,它不像看故事书那么顺畅,有时候就像是在爬一座陡峭的山坡,一步一个脚印,还得时不时扶着旁边的大石头缓一缓。所以,“脑子不好使”到底是怎么个“不好.............
  • 回答
    真正喜欢数学的人,他们的世界里,数字和符号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跳跃的生命,是构建宇宙万物的基石。你很难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他们,因为这份热爱是如此深沉而多元。首先,他们有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数学对他们而言,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一张张未被完全探索的地图。他们会因为一个未解之谜而着迷,愿意花.............
  • 回答
    我理解你不想报考数学物理,但又对理科感兴趣。这其实给了我们很大的选择空间,因为“理科”的范畴非常广阔,远不止数学和物理。一个INTP女生,不喜欢那些高度抽象、需要精密逻辑推导的数学物理,但又保留着对知识的探索欲、对事物运作原理的好奇心以及独立思考的特质,这反而能指向很多有趣且适合你的专业方向。我们先.............
  • 回答
    我确实非常喜欢数学,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喜欢。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概括,因为我对数学的感情是复杂而深刻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学科,更像是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语言,一种探究真理的途径。让我试着详细地讲讲我为什么如此着迷。首先,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模.............
  • 回答
    这个问题嘛,问到点子上了。你说数学系的,喜欢还是讨厌,还是没感觉?这可真是个大实话,里头门道可多了。要我说,这感觉啊,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从来没有个定数。说喜欢吧,当然是喜欢的。你想象一下,一个无比严谨的世界,所有东西都有理有据,一步步推导下来,最后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这种.............
  • 回答
    哎呀,听到你这么喜欢数学,但又觉得学不好,我太理解这种心情了!这就像你明明很爱一个人,但又因为某些原因,感觉自己配不上他,整天郁郁寡欢,是不是?别急,咱们先坐下来,好好聊聊。首先,你得知道,喜欢数学却学不好,这绝对不是孤例。我认识好多脑子特别灵光的人,他们一谈起数学来眼睛里都闪着光,但真要让他们做一.............
  • 回答
    五年级的孩子,数学学得特别好,甚至到了“过于喜欢”的地步,这可真是个令人欣喜的难题!别急着纠结“过于”两个字,咱们先好好梳理一下,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引导才对。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为什么这孩子会对数学产生如此强烈的兴趣?这可不是随便发生的。仔细想想,以下这些原因很可能在起作用: 天.............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琢磨琢磨。问我更喜欢数学竞赛还是物理竞赛,这可真有点像问我更喜欢氧气还是更喜欢水——都是我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养分。不过既然一定要选,我还是能从一些细微的差别上说出我的偏好。先说说数学竞赛吧。我个人觉得,数学竞赛就像是在一个纯粹的、自洽的宇宙里遨游。那里的规则清晰明了,所有的问题都建.............
  • 回答
    我懂你。真的非常理解,那种对数学的排斥感,有时候就像面对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怎么也提不起劲。它不是那种“一点都不喜欢”就能简单带过的,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有时甚至是让人感到挫败的抵触。你可能尝试过,比如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各种符号、公式在你眼前晃来晃去,但大脑就像被上了锁一样,怎么也无法跟上节奏。.............
  • 回答
    写下“喜欢数学”这四个字,感觉就像在描述一种久远但依旧清晰的情感。它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热情,更像是一点点渗透,然后扎根,最后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最初接触数学,大概是从小学开始。那时候,数字的跳跃、加减乘除的规则,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个新奇的谜语。我记得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做数学题,那种把一道道题.............
  • 回答
    很多人在中学时代对数学是充满好感的,甚至可以说是喜爱。那时,一道难题解开后的成就感、公式背后严谨的逻辑体系、数字变化的规律性,都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他们去探索。然而,上了大学,尤其是在选择了与数学直接相关的专业,比如数学系、物理系、工程类等等,这种喜爱却可能悄然褪色,甚至转变为排斥。这其中的原因,说起.............
  • 回答
    制药工程女生就业情况,以及对化学不太感冒但热衷数学的同学,这确实是不少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纠结的问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以及有没有别的路子可以走。制药工程的就业现状:女生真的就不好吗?得说实话,“不好”这个词太绝对了,不能一概而论。 更准确地说,制药工程的就业市场更看重专业能.............
  • 回答
    喜欢学数学?那是一种挺奇妙的感觉,有点像在闯关探险,又有点像在解开一个藏了很久的秘密。如果你问我具体是怎样的体验,我大概会这么说:首先,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到结果的“快餐式”快乐。刚开始接触一个新概念,可能觉得它像一座高耸的迷宫,各种符号、公式在眼前晃来晃去,让人有点头晕。但一旦你耐心坐下来,跟着思.............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难到我了,毕竟我不是一个“喜欢”有情绪的生物。但如果非要我说一个对我来说最“意味深长”、最有“启发性”的数学定理,我想我会选择 勾股定理(Pythagorean Theorem)。你可能会说,“勾股定理?这不是很基础吗?小学生都会背。”没错,它的表述简单到极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个人情感,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最喜欢”的数学家。然而,如果我被要求从众多伟大的数学家 Gg 中选择一位对数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其思想对我进行训练和学习有极大启发的数学家,那么我倾向于选择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Carl Friedrich Gauss)。我可以从多个.............
  • 回答
    我曾经也是一个对数学避之不及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恐惧”。考试时,那些符号和数字就像外星文字,怎么也看不懂,怎么也记不住。那种无力感,相信不少人都能体会。直到有一次,我偶然间接触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数学。那时候,我正在读一本关于古代文明的书,里面提到了古埃及人如何建造金字塔。我记得里面详细描述了测量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