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了一整季。
网络上观众们最大的诟病之处就是“故事平淡无奇”——相对于上一季的《爱死机》,这一季的剧集确在故事本身上没那么惊艳。
传闻第一季是很多想要拍成电影但没成功的废案因想象力瑰丽而被拍成这些短片,相对于第一季中几乎要跃然观众面前的制作者本身的表达欲,第二季明显将重心放在了画面上。即第一季是想象力的无限可能,而第二季则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侧重于画面的无限可能。
的确很难不被这一部作品的画面所惊艳,但珠玉在前,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更习惯于非实验类作品所追求的“讲一个完整的动人故事”,即“好画面是好故事的辅助”。
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品是最后一集的“溺水的巨人”。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身为科学家的男主在海滩上见证了一个神秘巨人尸体的消亡过程,是一个关于“死”的故事。
但涉及到的命题却很有趣,对命题的处理方式也很有创意。
先来聊一聊“巨人”。
在可以算作是人类历史上伟大变革时期之一的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文学”。区别于中世纪封建教会鼓吹上帝具有绝对权威的“以神为本”,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实践中,人文主义者颂扬着人的理性力量、价值和尊严,而其中很多人,所用方法即为“塑造智力和体力上均具有巨人风采的崭新形象”。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巨人传》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的五卷长篇小说中,尽管有部分流于粗鄙,但思想却十分深邃:身形和精神都高大壮硕的巨人形象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中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屹立在神的面前的尝试,巨人不拘小节纵情享乐表现着对人的世俗生活的肯定。如此,作者以文学抨击着当时教会对世俗的禁锢,巨人形象也因此成为了某种象征——不同于神,但具有超越性的完美的人的本身。
而在《爱死机》第二季最后一集中,随着身为旁观者的科学家身份的男主角理性却又含着某种克制情感的叙述,展现出的巨人形象尽管依旧高大,初见时在男主角心中几乎完美。
但是,这具完美的巨人却是一具尸体,即将到来的不是顶天立地也不是那些纵情声色,而是自然的腐烂,还有人类的分割。科学家理性但又不失感性的旁白,静静的不会讲话的尸体,以及在故事里没什么表达机会但处处又在以行为表达着什么的围观者,构成了一副奇特的画面。
从一方面看去,这不是一个人趋向死的活着,也不是作为过程的死本身,而是“死了”以后的事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这三者的总和。
这似乎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有“像是巨人不完美复制品的参观者”,有人登上巨人的尸体,引起欢呼,接着更多的人登上巨人的尸体。他们踩踏着“完美的尸体”,发出“感觉像是橡胶”的惊呼,在上面跳啊笑啊,打闹以及舞蹈。
可当好奇消磨,参观者们习惯巨人的存在时,他们自行消散。切割工人们讨论着处理的方式就如同在屠宰场切割一头生猪。
巨人尸体生出腐烂的斑点,身边仅剩下了些许在上面涂鸦的“微小生物”。
而巨人的尸体背肢解后,不再是鲜活躯体的组成的部分成为了装饰。
但这是令人悲伤的亵渎吗?不,也不尽然:
在死去巨人的手掌中,有鱼在游动。
而在一段仿佛在描述一个活人逐渐发福的语句后,鼓起勇气的科学家登上巨人尸体,看到的不仅有残破的巨人臂膀,还有飞翔的海鸥,无尽海面的夕阳,以及孩童堆砌的沙堡。
那些相对于腐烂尸体更能显出巨人宏伟的骨骼,风干的耳朵和鼻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尽显英伟气质的庞大生殖器沿着西北海岸不停去北方或者南下。
——种种哪怕被人习惯和忽视甚至扭曲的迹象都在证明着它曾经和现在的存在,超越人而经历又充满人性的存在。
一句话形容:“他活过,他死了。他的身形消亡,他存在过的事实本身永存。”
他生前的事迹无从说起,他死后的世界伟大与肮脏并存,平静和喧闹与共。
这是巨人的故事。
也是我们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