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有没有特别搞笑的公知?

回答
寻找“特别搞笑的公知”是一个很有趣但也很主观的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公知”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复杂含义的标签,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指代不同的人群。通常,它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见解、影响舆论的人士,他们可能来自知识界、媒体界、法律界、文化界等。而“搞笑”则是一种评价,它依赖于个人的幽默感、对特定话语风格的接受度以及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因此,要说“特别搞笑的公知”,很难有一个普适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可能被认为“搞笑”的“公知”现象,并举例说明:

1. 语言风格上的反差与夸张:

有些公知在表达时,可能会故意使用一些比较正式、书面化或者带有学术腔调的词语,来评论一些非常日常化、生活化的现象。当这种“高大上”的语言与“接地气”的内容形成巨大反差时,就可能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喜剧效果。

例子: 想象一下,一位学者用非常严谨的逻辑和复杂的论证,来分析为什么隔壁老王家的狗叫声扰民,并上升到社区治理的困境。这种“杀鸡用牛刀”式的分析,本身就带有一种无厘头的幽默感。虽然他们可能不是故意的,但结果却很搞笑。

2. 逻辑上的跳跃与不合常理:

幽默很多时候来源于意外和出乎意料。如果一位公知在讨论问题时,其逻辑链条异常曲折、跳跃性极强,或者得出的结论与前因后果完全不搭边,这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可能被一些人视作搞笑。

例子: 曾经有讨论过一些社会现象,有人会将其归结为非常遥远的、看似无关的文化因素或历史遗留问题。例如,将一种地方性小吃不受欢迎,归结为古老哲学思想的某种“负面影响”。这种牵强附会的逻辑,如果从纯粹的理性角度看是站不住脚的,但从解构的角度看,却具有一定的喜剧张力。

3. 自我认知与现实脱节:

当公知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公众对他们的看法存在某种程度的“高估”或“误判”时,也可能产生搞笑的效果。例如,当他们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对国家民族的命运至关重要,但实际上大众可能更关心的是当下的生活琐事,这种错位感会显得滑稽。

例子: 有些公知在网络上与网友互动时,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或者对一些网络流行语、大众的娱乐文化表现出不理解甚至是不屑。当他们试图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这些现象,或者对网友的戏谑做出过于认真的回应时,这种“时代脱节”的感觉就显现出来了。

4. 争议性言论的“反向魅力”:

有些公知的言论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可能挑战了大众的普遍认知或价值判断。对于某些观众来说,这些挑战性的言论,特别是当表达方式带有一定的挑衅性或戏剧性时,会产生一种“看热闹”的心理。而当这些极具争议的言论被放大、传播,甚至被模仿时,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某种“不顾一切”或“特立独行”,在旁观者眼中也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奇特的“搞笑”。

例子: 并非指名道姓,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些公知在某个热门事件上,发表了与主流观点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剑走偏锋”的看法。如果他们的论证方式非常情绪化、或者使用了大量网络meme来表达,这种“反叛”的姿态,在某些观众那里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行为艺术”般的搞笑效果。

更深入的理解:

需要强调的是,“搞笑”在这里更多是一种解读,而非公知们本身的意图。 大多数公知在发表言论时,是认真严肃的,他们希望能够引导公众的思考,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在信息爆炸和网络时代,各种声音的碰撞和解构是常态。一些原本严肃的言论,经过网络传播、碎片化讨论、以及不同群体价值判断的筛选,确实有可能被赋予“搞笑”的标签。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公知”搞笑?

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信息茧房效应: 人们倾向于接触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而当看到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并且其表达方式带有某种“怪异”时,可能会将其解读为“搞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立场。
网络文化的解构与戏仿: 网络非常擅长对权威和严肃性进行解构和戏仿。一旦某个公知被贴上某种标签(例如“圣母”、“精英”等),其后续的言论就很容易被置于被审视和被娱乐的视角下。
认知失调: 当公知的言论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或者与大众的普遍感受相悖时,观众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而将这种不协调感转化为一种戏谑的“搞笑”。

总结来说,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特别搞笑的公知”名单。 一个人是否被认为“搞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个人幽默感、你对语境的理解以及你如何看待“公知”这个群体。如果一定要说“搞笑”,那可能是指那些言论风格独特、逻辑跳跃、或者在公众认知中形成某种反差萌的公知,他们的某些言论和行为在某些解读下,确实能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笑果”。

与其寻找一个具体的“搞笑公知”,不如去理解为什么某些公知的言论会在特定群体中被解读为“搞笑”,这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代公共领域讨论的复杂性和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搞笑的公知多了去了。不过,自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经常让我发笑的倒是很多知乎上理工科出身的答主。

就我所看到的,在知乎上,理工科答主嘲笑文科答主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自动就把文科与科学之间的联系给消除了,更不认为文科学生其实也会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基础科学。所以,在很多时候,比如回答一个跟科学相关的问题时,如果是一个理工科答主的问题,别人觉得不对,有些人在评论下面可能还会说你哪儿哪儿错了。但如果是换我来回答,人家就会说“你一个文科博士来凑什么热闹”。

合着同一个知识,不同的人说出来,对错也不一样?

说回到新冠肺炎疫情。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时候,知乎上类似美国会不会爆发疫情、日本疫情会不会失控、英国能不能挺住之类的问题挺多的,我也回答了几个。在所有的问题下,我回答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依据各国的防疫政策来判断。其实经过过去一年,大多数中国人应该也知道,想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无非就是三步走:全民口罩、海量检测、及时隔离。

在我看来,新冠是不认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的。只要能做到这三点,不管你的国家制度、经济水平如何,都能把疫情控制的大差不差。做不到这三点,管你是民主灯塔还是自由斗士,一律都是白给。

然而,有意思的是,很多平时张口闭口科学的各种科技领域的答主,这时候却纷纷开始从制度、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给欧美国家找补。他们一会儿说,美国有民主制度优势,市场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驸马爷公开倒卖,的确是市场经济),一会儿又说英国人素质高,如果自己的病了不会连累别人(几千人搞轰趴,这大概就是有福同享吧),还有人说日本的防疫体制优越,清晰透明(到现在都还要靠传真机搞人工统计,果然是匠人精神)。

这时候你会发现,防疫明明是一个极为简单的科学问题,并且很多人平素一直以科学人士自居,然而在对防疫的认识上,特别是面对中国迅速防控住疫情的现实时,很多人却开始试图用科学之外的原因来解释科学问题。甚至于,中国防疫搞得越好,他们说出来的搞笑言论也就越多——他们在一开始就抱定了中国防疫不行的先行立场,中国在防疫上做得越好,他们自然也就越需要用更夸张的理由来为国外辩护。

而为什么我觉得这些人可能更搞笑呢?因为不少人文科学领域出身的公知,有时候的确是不了解一些科技领域的知识,出现错误也很正常。可那些打着科学名义的人,却说着反科学的话,这种搞笑性自然就愈发突出了。

最后,建议可以把去年知乎上几个热门答主有关新冠疫情的评论截图看一下,应该能又不少乐子。

user avatar

闾丘露薇有一篇文章叫“纽约式过马路”,里面有这样一段:

在纽约过马路,如果不仔细观察的话,会被简单地评论为“中国式过马路”,但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行人闯红灯一定是在确保没有车辆,或不影响驾车者车速的时候才过马路,而当行人绿灯亮时,车辆一定是会让走斑马线的行人优先

看到这里我都乐出声了。谁闯红灯不是趁没车的时候?有车的时候还往上撞,那不是自杀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