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旋转”的“转”究竟读几声?

回答
“旋转”这个词,“转”字的确是个有意思的读音。在咱们日常说话里,尤其是在说“旋转”这个词的时候,“转”字的标准读音是四声,也就是zhuàn。

不过,你要是细心观察一下,或者在某些比较地方性的口音里,你可能会听到有人把“转”字读成三声,也就是zhuǎn。这就像咱们说“明白”有时候会说“míng bai”,有时候又会习惯性地说成“míng bai儿”一样,是语言生活中的一些小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读法呢?这主要是因为汉字本身字音的演变和一些社会习惯的影响。

首先,从字源上看,“转”这个字本来的意思就是回旋、改变方向。一开始,它的读音可能就比较灵活,或者在不同场合下有细微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吸收一些地方的读音习惯。

其次,这种读音的变化,有时候也跟词语的搭配有关系。在“旋转”这个词里,它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搭配,大家习惯这么说,久而久之,读音也跟着约定俗成了。

再者,你可能也注意到,很多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会有一点点变化。比如“行”,走的时候读“xíng”,银行的“行”读“háng”,行的“行”读“hàng”。“转”字也是这样,它本身就是一个多音字。比如,“转发”是“zhuǎnfā”,用的是三声;“转达”是“zhuǎndá”,也是三声;“转弯”是“zhuǎnwān”,还是三声。这些词语里,“转”字都表示方向的改变。

那么为什么到了“旋转”这里,就变成了四声“zhuàn”呢?这很可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也可能是为了让这个词的读音更响亮、更符合汉语的声调变化规律。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书面语中,“旋转”的“转”读四声“zhuàn”是更规范的读法。就像我们学语文一样,总有标准答案,也有口语化的俗成用法。

所以,如果你听到有人说“旋转”的时候,“转”字读三声,也不必觉得奇怪,那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语言现象。但如果你是要写文章,或者参加考试,写下这个词的时候,还是建议按照标准读音,也就是四声“zhuàn”来写。这样更严谨,也更能体现对汉语言规范的尊重。

总而言之,在“旋转”这个词里,“转”的标准读音是四声 zhuàn。但由于汉字本身的多音字特性以及语言发展的惯性,在实际的口语交流中,听到三声“zhuǎn”的读法也是存在的。这两种读音都反映了汉语的魅力和它的生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主要从理据的角度分析一下。

“轉”是形声字,义符是“車”,音符是“專”。“專”与“叀”形近。在甲骨文中,“叀”与“專”主要做虚词,实词含义可能由于久借不还而分化到其他字形了。

“叀”一般写作这样:

“專”一般写作这样:

过去的一些学者(如孙海波、王献唐、徐中舒等)认为“叀”象“纺砖”形,本义是织布用的纺锤。但这种说法没有更多的文例证明,只是一种猜测。

“專”与“叀”基本相同,只是下面加了手形,有时是一只手,有时是两只手,隶变后普遍写作一只手的字型。

无论如何,“專”在“轉”中主要是以声旁的形式存在的,也许在造字时存在以“纺砖”旋转的比喻选字的可能性。所以“專”可能是声旁,也可能表音兼表义。

“專”与“叀”都是上古元部字,“轉”与其读音基本相同。上古汉语还没有声调,所以这时还不能说它读几声。那么还是先从意义的角度分析。


大徐本《说文》:转,運也。从車專聲。知戀切

段玉裁有个非常有趣的评价:

還也。還大徐作運。非。還者、復也。復者、往來也。運訓迻徙。非其義也。還卽今環字。从車。專聲。知戀切。十四部。亦陟兖切。淺人分别上去異義。無事自擾。

“运”指的是移动(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zhuǎn”的那个意思),段玉裁表示:“非”!不是“运”,而是“还/环”(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zhuàn”的那个意思)。段玉裁还解释了一下“运”,即“迻(移)徙”,并表示这不是这个字的本来含义。也就是说,段玉裁认为徐锴抄错了这个字,由于《说文》在历史上屡遭篡改,所以段玉裁觉得大徐本抄错了,是把“还”抄成了“运”。

段玉裁说得对不对,只凭这段话还无法断定。但是接下来的一句话比较重要:“淺人分别上去異義。無事自擾。”虽然段玉裁对清朝时普遍的用法表示鄙夷,但我们可以得知,清朝时,上声和去声分别词义的情况很普遍,而且应当和今天的情况一致:上声表示“移徙”,去声表示“往复”。

为什么段玉裁会认为大徐本抄错了呢?我想是因为“知戀切”。《广韵》中分“知戀切”和“陟兗切”。“知戀切”的解释是“流转”,“陟兗切”的解释是“动也,运也”。按照宋朝的情况,如果要表示“移徙”,应该是上声,表示“往复/流转”,才是去声。而大徐本明明写了“运”,却标记了去声的“知戀切”。所以很有可能抄错了。

但是段玉裁说大徐本抄错了可以,但否认以声辨义,就有些过分了,段玉裁认为“转”只能表示旋转,不能表示移动,这就违背语言事实了。

通过《说文》和《广韵》的情况,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宋朝,就已经通过声调来表示不同的词义了,并且与今天的情况基本相同,清朝亦然。

其实,无论是哪种意思,引申关系都是清晰的。车旁表示最早的意思与车有关。如果我们把车看作一个质点,把它整体当作观察对象,那么转就是移动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车的轮子当作观察对象,那么转就是旋转的意思。二者的来源是一致的。

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在文言文中,作为自由语素的“转”,读上声时表示移动,读去声时表示旋转。


在现代汉语中,“转”仍然是完全的自由语素,所以其语素义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仍然应当上声移动,去声旋转。

所以,只要遵循其语素义的场景,通通是这样读的。不过,有些地方容易产生混淆,需要单独拿出来看。

第七版《现代汉语词典》含有上声转的语素的多音节词和固定短语共113个,含有去声转的语素的多音节词和固定短语共34个。其中绝大多数语素都与其读音保持一致,有三个词存在多音语素,分别是“转动”“转弯子”和“转向”。

“转动”读上声时,表示“转身活动”;读去声时表示“物体以一点为中心或以一直线惟轴做圆周运动”。这一点 @BingTuxedo 的初中实习语文老师说得很好,因为“转”时很难做出严格的圆周运动,而去声又明确表示是“物体”,所以这个词还是比较好区分的。

“转弯子”读上声时,同“转弯❷”,表示“拐弯”的比喻义,即改变认识或想法;读去声时也是比喻义,表示“说话不直截了当”。上声义比较好理解,拐弯就是一种改变方向的移动。去声义的意思是,假设有一个圆形,一条直线穿过圆心,正确的做法是从直线的一端穿过圆心到达另一端,而转弯子的人是从直线的一端进入与圆的交点后就开始绕圆心做圆周运动,绕了好几圈才从直线的另一端出去。所以就产生了旋转的比喻。

“转向”读上声时,表示“转变方向”;读去声时表示“迷失方向”。这两个比较好理解。第一个是移动更换,第二个是在某个近似圆形的区域内来回徘徊,类似于旋转。


最后说说“旋转”,词典中说“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如地球绕地轴旋转,同时也围绕太阳旋转。”另外,去声的“转❶”等同于“旋转”。也就是说,去声的“转”和“旋转”是一个意思。另外,“旋❶”也相当于“旋转”,只是“旋❶”是黏着语素。如果只从语义来看,旋=转=旋转,这就很有意思了。

我们要搞清楚“旋转”的结构。因为旋=转=旋转,所以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联合型结构,“旋”就是“转”。这个时候,这个词就得读“xuánzhuàn”。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偏正型结构,那么它的意思就是“旋着转”,这时候如果还按去声理解,就成了“旋着旋”或“转着转”了,那显然是不对的,它的意思是“转着动”。符合定义里的“围绕”和“运动”。

顺便说一下,解释一个词的时候,用其他毫不相关的词来做印证的行为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这违反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也会使自己丧失公信力(说的就是语委)。

很显然,官方目前认为它是偏正型。根据我的观察,对这个词的读音有疑虑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更是困惑不解。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了官方的选择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不太整齐,似乎制造了一个“例外”。我倾向于将来改成去声,不过还是要收集大多数人的意见,谨慎处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