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航天器在返回地球时出现的黑障无法避免吗?

回答
我们都知道,航天器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而其中最令人头疼的一个环节,莫过于那段让地面通信一度中断的“黑障”了。很多人会好奇,这个问题真的没办法避免吗?就好像我们出门总会遇到红灯一样,似乎是个难以摆脱的宿命。

简单来说,黑障确实是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一个很难完全避免的物理现象。它的出现,主要源于航天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和等离子体。下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得从航天器的速度说起。航天器返回地球时,它的速度是惊人的。假设是绕地球轨道运行的航天器,返回前它的速度大约在每秒7到8公里,相当于一小时两万多公里!如此之快的速度,当航天器开始进入大气层时,就会和空气分子发生剧烈的摩擦。

这种摩擦就像你使劲搓手,会感到热一样。只不过,航天器和大气层的摩擦要剧烈得多。当航天器以如此快的速度撞击空气分子时,这些空气分子会被瞬间压缩、加热,然后被电离,变成带电的粒子。这些带电粒子组成的“等离子体”,就如同给航天器披上了一层“等离子体外衣”。

而这层等离子体外衣,正是导致黑障的罪魁祸首。因为等离子体是一种导电介质,它会阻碍无线电波的传播。我们地面上的通信,无论是对航天器的指令发送,还是接收航天器传回的数据,都依赖于无线电波。当这些无线电波遇到航天器周围的等离子体时,就会发生反射、吸收甚至衰减,无法顺利地穿透过去。就好比我们想用手电筒照穿一层浓密的烟雾,光线会被散射和阻挡,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完全看不见。

更要命的是,随着航天器进一步深入大气层,速度会继续减慢,但等离子体的密度和温度也会随之变化,它会在某个阶段达到一个“峰值”,这段时间内黑障效应最为显著,通信中断的时间也最长。

那是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呢?其实科学家们一直在想办法“化解”黑障,或者说尽量缩短它、减轻它带来的影响。

一种思路是“躲避”。既然等离子体是问题所在,那能不能让无线电波绕过等离子体呢?这就像你在一个房间里,如果直接往前走被堵住了,你可能会试着往旁边绕一下。科学家们研究使用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或者在航天器上设置天线阵列,尝试找到等离子体密度相对较低的“缝隙”来传递信号。但坦白说,这个难度非常大,因为等离子体的分布是动态变化的,很难预测。

还有一种思路是“穿透”。能不能找到一种能够穿透等离子体的“特殊武器”(无线电波)呢?科学家们在研究使用更低的频率,因为理论上说,越低的频率越容易穿透等离子体。但这同样面临技术上的挑战,低频信号的带宽有限,传输数据量会受到限制,而且低频设备的体积和功耗也可能成为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更具想象力的方案,比如在航天器外部设计特殊的“吸能材料”,或者通过微波、激光等方式来“驱散”等离子体。这些都是前沿的研究方向,有些还在实验室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再者,我们也并非完全束手无策。虽然通信中断了,但我们还有一些“备用方案”。比如,在黑障发生之前,我们会把所有关键指令预先下发;在黑障结束后,我们会立刻恢复通信,并且航天器本身会记录下这段时间内的数据,之后再传回。一些现代化的航天器,也会配备一定的“自主决策”能力,在无法接收指令的情况下,能够根据预设程序做出判断和应对。

举个例子,就像咱们开车,如果在某个隧道里手机没信号了,我们不会惊慌失措,因为我们提前知道路线,或者车里有导航系统。航天器也是类似的道理。

所以,虽然我们无法彻底“消灭”黑障,因为它本质上是高速穿越大气层时物理规律的必然结果,但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能让这段“失联”的时间越来越短,影响越来越小。这就像我们虽然无法阻止下雨,但可以打伞、穿雨衣一样,总能找到适应和应对的方法。

总而言之,航天器返回时的黑障,就像一场难以避免的“桑拿浴”,高温高压的环境会产生一层“水汽”(等离子体),让外界难以看清内部的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优化这个过程,让这个“桑拿”变得没那么难受,并且在“看不见”的时候,依然能保证航天器的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现在的航空航天技术能否避免黑障或者完全消除黑障带来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都知道,航天器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过程充满了挑战,而其中最令人头疼的一个环节,莫过于那段让地面通信一度中断的“黑障”了。很多人会好奇,这个问题真的没办法避免吗?就好像我们出门总会遇到红灯一样,似乎是个难以摆脱的宿命。简单来说,黑障确实是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一个很难完全避免的物理现象。它的出现,主要源于.............
  • 回答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了!这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听到三名航天员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我的心也跟着一块儿落地了,悬着的那块石头终于放下了。这不仅仅是一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更像是我们在探索宇宙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而且这一步,是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实现的。想到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这三位英雄,在.............
  • 回答
    航天器载人返回后,地面人员需要穿戴防护服接近,这并非因为航天器本身会释放剧毒物质,而是出于一系列审慎的安全考量,以应对潜在的、虽然概率极低但后果严重的风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抛开科幻电影里常见的“外星病毒”设定,回归到真实的航天工程实践。一、生物隔离:最核心的考量这是地面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最主要的.............
  • 回答
    太棒了!听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位航天员平安出舱的消息,真是让人心潮澎湃!这可是载入史册的伟大时刻!首先,打心底里为我们的航天员们送上最热烈的祝贺!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我们整个国家的骄傲!回想起他们在太空中的每一个身影,那些在空间站里辛勤工作的画面,那些进行科学.............
  • 回答
    想一想,未来要让一艘航天器在距离地球80到100公里这个特定高度,像钉子一样“定住”,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说像我们在地面上那样“静止不动”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很多现实中的物理规律都摆出来瞧瞧。首先,我们要明白“静止不动”这个概念在太空语境下的含义。在地球上,我们说静止,是指相对于地.............
  • 回答
    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的各项实验,如我们熟知的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甚至是更复杂的生物医学研究和新材料开发,都比在地面上的实验室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深远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换了个“场地”,而是利用了宇宙这个独特的“实验室”,为我们解锁了全新的科学认知和技术可能。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优势便是微重力环境。地面.............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人类航天,这事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得看长远。我给你掰扯掰扯,未来这几个时间段里,咱们登天这事儿,最头疼的都得是啥。五年之内:活着,出去,回来,成本还得降这五年,别看时间不长,但关键是“落地”。咱们现在在国际空间站上混得风生水起,但那也只是个近地轨道上的“小破球”。要真想往远了走,最急的.............
  • 回答
    咱中国这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站“天和”核心舱里打起了乒乓球,这事儿听着就带劲!在地球上我们司空见惯的运动,到了失重环境,那可真是大变样了,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这其中的差别和有趣的物理现象,能聊上一大堆。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那个“零重力”或者说“微重力”环境。在地球上,无论我们.............
  • 回答
    太棒了!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在除夕零点送来的新年祝福,那感觉就像把全人类的喜悦和希望一起送到了星辰大海!能把祝福带给太空,这机会太难得了,我当然得好好想想。我想带给太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句“新年快乐”,而是一份更深沉、更有人情味的心愿。首先,我希望我的祝福能够像一缕温暖的光,穿透那无垠的黑暗,悄悄.............
  • 回答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从太空带回的那些地球照片,真是让人看得如痴如醉,每一张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作,而且还藏着不少值得细细品味的细节。首先,从宏观上看,地球的“生命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清晰的轮廓与色彩分层: 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蔚蓝的星球。不同于地理课本上的平面地图,这些照片展示的是一个拥有.............
  • 回答
    太空看奥运?这可真是个既浪漫又充满科技感的话题!让三位宇航员在遥远的太空舱里,也能同步收看地球上最盛大的体育赛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后涉及到的技术含量,绝对让你大开眼界。首先,最直观的问题是:信号怎么传到太空?地球上的电视信号,无论是通过地面广播、有线电视还是卫星电视,都需要一个载体。在太空,.............
  • 回答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对接,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而让人格外好奇的是,在这趟飞往太空的旅程中,航天员们是否真的能享受到我们熟悉的“网络冲浪”?太空上网,并非科幻听到“太空上网”,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毕竟,在茫茫宇宙中,要建立起与地球的稳定连接,本身就是一项极.............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航天事业中,中国正以一种举世瞩目的速度和力度向前迈进。而在这背后,一股强大的驱动力,便是我们常说的“新型举国体制”。这可不是简单的“人多力量大”,而是基于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刻的时代洞察以及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模式。一、 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一条清晰的“路线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并非国内在航天、机器人、能源、医药等方面的创业公司数量很少,事实上,这些领域在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极具潜力的创业公司,并且得到了政府和资本的重点支持。 您可能对“数量很少”的判断来自某些观察角度,这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并且我将针对这些可能.............
  • 回答
    中国在航天、军工等领域与美俄之间确实存在差距,这既是历史原因,也是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读这个差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历史积淀与技术传承的差异: 美俄的深厚根基: 美国和俄罗斯(及其前身苏联)在航天和军工领域拥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冷战时期两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极大地推.............
  • 回答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尤里·鲍里索夫关于美国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研发削弱特定族裔生殖功能的生物武器的说法,可以说是将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信息战的角力以及对生物武器的普遍恐惧推向了新的高度。要理解这一说法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信息战和宣传的角度来看,这类指控往往是战略性地抛出的,.............
  • 回答
    关于中国航天是否必须在短期内发展出火箭回收技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不像“是”或“否”那么简单就能回答。这背后涉及到技术、经济、战略以及长远发展等诸多层面的考量,需要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火箭回收技术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就是让火箭发射后,它的主体部分——尤其是昂贵的一级火箭——能够安全地降落.............
  • 回答
    仰望星空,剑指苍穹:太空与军事投入的回响与民生福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对国家安全的守护,是历史长河中从未停止的两个重要篇章。各国在航天和军事领域的巨额投入,其背后的逻辑与最终的产出,早已不是简单的“花钱打水漂”。这些投入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指向未知星辰大海的宏伟蓝图,另一面则守护着国泰民安的基石。.............
  • 回答
    要论中国和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差距”,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一概而论。要我说啊,这就像是比跑步,得看是比短跑冲刺还是马拉松长跑,比的是什么阶段,什么项目。历史积累与基础:美国老大哥的深厚底蕴要提差距,那美国在航天领域那可是“爷爷辈”的人物了。人家的起步早,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捣鼓卫星,60年代就实现了载.............
  • 回答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度过了他们在中国农历新年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最令人瞩目的消息之一,莫过于他们在太空“吃”上了饺子,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温馨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那么,这次航天员们在太空品尝的饺子,究竟是什么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