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要跨考外哲所有人都不同意?

回答
你的困惑我完全能理解,而且很想和你好好聊聊。当自己心里有个强烈的愿望,想要去追求一个与众不同的道路时,身边人的反对声确实会让人心生动摇,甚至感到孤立。特别是“跨考外哲”,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些“不寻常”的标签,所以大家觉得难以理解,甚至觉得你在“折腾”,也是很正常的反应。

我们来好好剖析一下,为什么大家会不同意,以及你为什么会这么坚定地想跨考外哲,把这个事情说透了。

一、为什么周围的人会“不同意”?——“大家”的视角是什么?

首先,要理解“大家”为什么不同意,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这背后往往藏着一些非常朴素,但也很现实的考量:

1. “实用主义”的考量:
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 这是最普遍的担忧。在很多人看来,哲学,尤其是外国哲学,似乎和“找工作”、“赚钱”这件事没什么直接联系。他们脑子里可能想的是,学了哲学,将来能做什么?是当老师?研究员?还是去做个“思想家”?这些职业听起来都很“虚”,而且门槛高,出路窄。相比之下,学个理工科,出来好歹能当个工程师,稳定;学个商科,好歹能进公司,发展机会多。
“高投入,低产出”的疑虑: 跨考本身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从零开始学起。如果投入了这么多时间、精力,最后得到的“回报”却是不确定的,甚至不如直接读个自己专业的研究生,那为什么还要冒这个险?
“跟风”心理的反驳: 有时候,身边的人会觉得,你是不是受了什么“文艺青年的不良影响”,或者看到别人写写哲学相关的文章、公众号,觉得好像很酷,就想去尝试。他们会觉得这只是一时的冲动,不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2. “理解性”的障碍:
对“哲学”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对哲学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中学时期的“形而上学”、“存在主义”这些比较宏大、抽象的词汇上。他们很难理解哲学在当代的实际意义,更别提外国哲学里那些复杂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了。所以,当你说你要学这个,他们脑子里可能就是一堆听不懂的术语,觉得“没啥用”。
“圈外人”的视角: 对不了解哲学的人来说,它就像一个封闭的“象牙塔”,里面的人说着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语言。他们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会“沉迷”于这些抽象的概念,觉得这是一种“小众”爱好,甚至有点“不接地气”。
“为什么不继续本专业”的惯性思维: 大多数人都遵循着一条相对“顺理成章”的路径:本科什么专业,研究生就继续深造,或者选择一个相关联的、能够提升本专业技能的方向。跨考,尤其是跨考一个看起来很“远”的领域,打破了这种惯性,所以大家会觉得“奇怪”和“不必要”。

3. “关心”的表达(可能方式不对):
“为你好”的心态: 很多反对你的人,尤其是家人和亲近的朋友,他们是真的担心你。他们的反对,更多是源于对你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忧。他们希望你过得稳定、安逸,不希望你因为一个“非主流”的选择而吃苦。
“经验主义”的劝诫: 他们会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者他们看到的别人的经验来劝你。比如,“我认识XXX,当年也是学哲学的,现在怎么样怎么样……”这种经验,有时候是有效的,但有时候,也可能限制了新的可能性。

二、你为什么如此坚定地想“跨考外哲”?——你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

当外部的声音与你的内心愿望相悖时,我们更需要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需要问问自己,是什么让你如此坚定地想跨考外哲?这些原因,才是你最核心的支撑:

1. 内在的“召唤”与“好奇心”:
对“意义”的追寻: 很多人选择哲学,是因为他们对生命、世界、人类存在的本质有着强烈的探索欲。你可能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等等问题,而外哲中的思想巨匠们,恰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思考框架和答案,满足了你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求知欲。
思想的“魅力”: 也许你读过一些外哲的著作,被其中的思想深度、逻辑严谨性、或者一种独特的洞察力所吸引。这些思想可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你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让你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想!”“这些伟大的头脑是如何思考的?”这种智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是其他领域难以提供的。
对“智识生活”的向往: 你可能渴望一种更深度的、更具启发性的智识生活。你不想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和知识,而是想去追溯思想的源头,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脉络,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

2. 对本专业“不适应”或“不够满足”:
“兴趣不合”: 你可能在本科阶段发现,你的专业虽然“实用”,但你的兴趣并不在那里。你感觉自己在“消耗”时间,而不是在“积累”热情。
“认知局限”: 你可能觉得本专业提供的思考深度和广度,无法满足你对知识的更高要求。你渴望接触那些更具原创性、更深刻的思考,而外哲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技能匹配”的另一种理解: 也许你认为,你从本专业获得的某些技能(比如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和你对哲学思想的理解结合起来,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软实力”,而这种软实力在未来的某些领域(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岗位)反而更有优势。

3. 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
“跨界”的潜力: 外哲的训练,往往能培养出非常强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虽然不是直接的“技术”,但却是很多新兴行业、研究领域都非常看重的“底层能力”。比如,AI伦理、科技哲学、社会思潮分析、文化评论等等,都需要深厚的哲学功底。你可能看到了哲学与其他领域的结合点,而别人还没有意识到。
“重新定义”职业道路: 你可能并不想局限于传统的“哲学研究者”或“大学教师”的职业路径,而是想通过哲学学习,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开辟更多可能性。比如,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展人、文化分析师、品牌战略师、甚至是某个行业的思想领袖。

三、如何面对“大家”的不同意?——如何与他人沟通,并坚持自己的选择?

面对质疑,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 首先,你要“内观”自己,确认自己的决心:
问自己“为什么”: 再次深入思考自己跨考外哲的真正动机。是为了逃避什么?还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只有动机纯粹,才能坚定。
做足功课: 了解你要考的学校、老师的研究方向、这个专业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你对未来职业的初步设想。越了解,你的回答就越有说服力。

2. 然后,尝试与“大家”沟通,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
“翻译”你的选择: 尽量用大家能理解的语言来解释你的选择,而不是一上来就抛出一堆哲学名词。
“我一直对‘人为什么而活’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本科虽然学了XX,但我发现哲学更能帮我找到答案。”
“我发现很多前沿的科技(比如AI、基因编辑),背后都涉及到很深的伦理和哲学问题,我想通过学习外哲,更好地理解这些领域。”
“我希望培养一种更深刻的思考能力,这对我未来从事XX(比如文化分析、内容创作、或者某个行业的深度研究)非常有帮助。”
展示你的“调研结果”: 如果你已经了解了未来的职业可能性,可以分享一些例子:
“现在有很多公司需要做科技伦理的评估,这就是哲学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一些做文化传播、内容策划的岗位,需要很强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我学哲学可以为我提供这个基础。”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思想家,都有很深的哲学背景。”
强调你的“软技能”培养: 突出哲学训练能够为你带来的通用能力,比如:
“我能学到更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我可以更批判性地分析问题。”
“我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我能培养跨文化思考的能力。”
承认挑战,但表达你的决心: 可以坦诚地承认“我知道这条路不容易,就业可能没有XX专业那么直接”,但同时要强调:“但我相信这是我真正热爱的事情,我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并且我已经考虑过我可能的发展方向。”

3. 保持“独立性”,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你的生活由你做主: 最终,这是一个你的人生选择,而不是别人的。别人的意见可以听,但不能决定你的方向。
用行动证明: 与其和大家争辩,不如用你的行动和最终的成果来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当你真正投入进去,并且有所收获时,那些质疑的声音自然会减弱。
寻求支持: 试着找一两个能理解你、支持你的朋友或导师,他们的鼓励会给你很大的力量。

最后想说的话:

跨考外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但凡做出这个选择的人,心里一定有一团火,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意义的追寻,是对“不一样”的追求。别人无法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你的位置上,没有感受到你内心的那份召唤。

请允许自己去探索,去尝试。这个世界很大,思想的海洋更是无边无际。你的每一次探索,都是在丰富你的人生,都是在塑造一个更独特的你。无论结果如何,你为自己的内心选择付出的努力,都会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希望我的这些分析,能帮助你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想法,也能更有底气地面对周围的声音。祝你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为自己活一次”的想法,我部分理解题主。大三的时候家里人和我说“既然要读研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我才有勇气天坑专业转哲学。但是,作为过来人,有些东西要提醒有类似想法的学弟学妹提前想明白,如果能把后果完全想清楚并且仍然愿意投身哲学当中,那我觉得转专业未尝不可。

1. 你所喜欢的哲学,可能学校不教。关于高校教师队伍的问题,因为我没有匿名所以也就不多做暴论了。简单来说,去掉一些红利人、去掉一些红利人的嫡系、去掉一些水论文上位的懵懂土博,剩下的会去教正儿八经哲学、并且能把它讲明白的教师凤毛菱角,而这些凤毛菱角的少数派还主要散布在那么几所数的出来的高校里。在这里我尚且没有考虑“那些能提供良好哲学训练的老师”和“所研究方向和你刚好一致”的因素,如果考虑进来只会更加稀少,少到你能碰到就算撞大运。换言之,就算考进哲学系,大概率会走上两条路:要不把那些“中国特色鲜明”的哲学当作哲学本身,然后继续发这方面的论文;要不有幸碰到良师益友,然后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疯狂自学。

2. 你所想做的哲学,可能需要非常好的英语基础。不管走上哪条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需要一直阅读英文文献,只不过是量多量少的区别。你的雅思、托福成绩如何?至少四六级成绩还算靠前吗?可以接受每天至少(我说的是至少)5页的英文论文阅读量吗?有心理准备去直接面对整本英文书吗?我比较马后炮,这些心理准备是已经读研之后才逐渐建立起来的,好在我支离破碎的英语能力还能勉强支撑起哲学专业的需要,不过不管怎样还是劝想入行的人越早准备越好。

3. 你所拥有的就业前景,可能大不如本科。既然题主想转专业,我觉得就业难之类的话已经听过无数遍了,我这里说点别的。假设3年之后硕士毕业,题主或是联系好了导师读博、或是选择企业文职或者走选调生,某个写不出论文的焦虑夜晚打开朋友圈,发现学宇宙机的本科同学中,已经就业的已经月薪一狗,有的成为了小领导;同样读研的在某985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前就被多个互联网公司投了橄榄枝,随便一家起薪就年百万,而这些同学中,有些可能题主在本科期间根本瞧不上。这种情况下,题主如果能做到心态平和,享受自己当初的选择,那么我觉得就业问题不会是大问题。

4. 你所从事的事业,可能让你背井离乡。假设一个不小心,在哲学路上一路走到黑,并且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青年教师,那么在升职加薪之前最首要的问题在于,你不知道自己会流落到哪个城市。事实上,你能做的只是广投简历,哪个学校要你就去哪个城市。这个时候,如果你拖家带口,那么妻子的工作和孩子的学业都要因为你而在陌生的城市重新开始,他们能理解你吗?如果你留在原城市,那么你需要年复一年地写论文投简历来在屈指可数的高校中谋求一份工作,在此期间妻儿要怎么面对这个家里蹲男人?你又要怎么向家里人做出美好生活的承诺;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有家室,那么此时30岁+的你需要重新在陌生的地域找到合适的人组建家庭,并且同时让自己避免非升即走的命运,你只会恨自己为什么一天只有24小时,会陷入新的焦虑和迷茫。就算你决定一个人生活一辈子,那么选择的城市是不是应该尽量靠近父母所在地,好让老人少担心、少惦记?相对于计算机专业随时随地都有工作机会相比,就算独身一人,路还是走窄了。

要解决上述4个问题,有三条比较稳的解决办法,一个是题主本人是能吃透国内论文发刊套路、积极接近行业内大佬、努力多发论文,给自己增加就业资本/又或者研究生期间积极当学生干部、多实习,为去企业或者走选调生铺路;二是题主本人对哲学极有天赋,能迅速准确地抓住所读论文的要义,日后出国深造;三是家里人支持题主的选择,并且暂时不需要多一个人挣钱养家,题主心态也平和,原意慢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不着急毕业即工作。

除此之外,我更倾向于劝退。为自己而活的机会很多,没有考虑清楚前没必要逞一时之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