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一个黑洞的质量足够大就永远不会因霍金辐射而挥发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终极命运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吸引人也充满挑战的课题。简单地说,一个“质量足够大”的黑洞,我们目前理解的物理定律表明,确实很可能不会在宇宙的生命周期内,通过霍金辐射完全蒸发殆尽。但“永远”这个词,在物理学里总是需要非常谨慎地使用。

咱们得先聊聊霍金辐射是个啥玩意儿。理论上,黑洞并非完全“黑”的。根据史蒂芬·霍金提出的理论,黑洞的视界附近,量子效应会产生粒子反粒子对。这些粒子对通常会瞬间湮灭,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个粒子会掉进黑洞,而另一个粒子则得以逃逸。这个逃逸的粒子,就是霍金辐射。

你可以想象成黑洞在不断地“吐出”能量,而这种能量的代价是黑洞自身的质量。质量越小的黑洞,它的视界曲率越大,量子效应也越强,霍金辐射就越剧烈。这就像一个正在变小的气球,漏气速度越来越快。

那么,问题来了,黑洞的质量是怎么影响霍金辐射的呢?这就像你在蒸一锅水。如果锅里水很多,你加热很久,水温才会一点点升高。但如果锅里只有一点点水,很快就会烧干。霍金辐射的工作原理也类似:

辐射率与质量的平方成反比: 黑洞的辐射率,也就是它“损失”质量的速度,大致与它质量的平方成反比。换句话说,质量越大,单位时间内损失的质量就越少。
蒸发时间与质量的立方成正比: 而黑洞完全蒸发所需的时间,则与它质量的立方成正比。这意味着,质量翻一倍,蒸发时间就得翻八倍。

你可能会问,那到底多大的质量才算“足够大”呢?根据当前的物理模型,一个恒星质量的黑洞(比如太阳质量的几倍到几十倍)完全蒸发所需的时间,比目前可观测宇宙的年龄(大约138亿年)要漫长得多,甚至长到无法想象。一个质量跟地球差不多大的黑洞,它的霍金辐射寿命大概是10的67次方年,这个数字大到我们无法理解。

至于那些超大质量黑洞,比如银河系中心的那个,质量是太阳的几百万倍。它们的蒸发时间就更是天文数字,长到我们在讨论宇宙的最终命运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对于我们今天遇到的绝大多数黑洞,它们因为霍金辐射而挥发的速度极其缓慢,慢到我们认为它们“不会”。它们会缓慢地、缓慢地“滴答”着失去质量,直到可能在遥远的未来,在宇宙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漫长岁月中,才有可能接近蒸发的终点。

但是,“永远”这个词,是真正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地方。我们目前对霍金辐射的理解,是基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在时空曲率“不太极端”的情况下的结合。但黑洞的视界,尤其是它们最终蒸发前的那个极小、极热的奇点,可能是物理学定律失效的地方。

量子引力的问题: 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被普遍接受的量子引力理论,能够描述时空在极小尺度下的行为。霍金辐射的最终结局,或者说黑洞在蒸发过程中到底会发生什么,可能需要量子引力来给出答案。也许,现有的霍金辐射理论在黑洞质量变得极小的时候,会失效或者被修正。
信息悖论: 霍金辐射还引发了著名的“信息悖论”。如果黑洞蒸发了,那么掉进去的物质所携带的信息(比如构成一个人身体的粒子有多少种排列方式)到底去了哪里?根据量子力学,信息是守恒的,不能凭空消失。但如果黑洞消失了,这些信息似乎也消失了。有理论认为,信息可能以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方式编码在霍金辐射中,但这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宇宙的最终命运: 就算黑洞真的能按照目前的理论蒸发,整个过程也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在那个遥远到难以想象的未来,宇宙本身的演化可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宇宙是否会因为热寂而停止一切活动?是否会有新的物理现象出现?我们真的很难去预测。

所以,我们说质量足够大的黑洞“永远不会”因为霍金辐射而挥发,更准确的说法是:

在可预见的宇宙尺度内,它们的蒸发速度极其缓慢,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目前的物理模型(特别是缺乏一个成熟的量子引力理论)可能无法完全描绘黑洞蒸发的全过程,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

从日常经验和我们现有最可靠的物理理论来看,是的,那些质量巨大的黑洞可以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它们不会在宇宙能够观察到的时间线上消失。但科学的边界总是在不断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新的理论会告诉我们,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或者“永远”这个词,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下,需要更加审慎地对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只不过大一点的黑洞霍金辐射功率更低,低到某个程度,从吸收2.7K背景辐射里获取的质量就足以抵偿霍金辐射的损失了。

但是放到现实的宇宙,黑洞能获取质量的途径不只有背景辐射。放到更大的时间尺度下,背景辐射也并非一个常数。

个人建议,讨论一个物理问题的时候,如果要使用“永远”这个概念,一定要对作出明确的限定,否则就是没意义的。

user avatar

假设霍金辐射存在,大到一定程度的黑洞或许会消除霍金辐射的影响,但题目里那个质量没什么讨论的价值。

目前在可观测宇宙中观测到的疑似黑洞主要是质量为万亿亿吨到亿亿亿吨的“由大质量恒星坍塌成的黑洞”和质量为十亿亿亿亿吨到万亿亿亿亿吨的“超大质量黑洞”,少数观测对象的估计质量在二者之间(可能是大质量恒星坍塌成的黑洞吸入大量物质·互相合并等产生的)。一些理论估计可观测宇宙中还可以存在质量不到百亿吨或千亿吨的原初黑洞,目前尚未明确观测到。这些黑洞的质量距离题目给出的那个值非常遥远——实际上,题目里给出的质量甚至超过可观测宇宙的估计总质量

早已有大量物理学家讨论过“霍金辐射可能被各种各样的机制限制”而蒸发不干净[1][2][3][4][5],霍金辐射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6]。由于模型不统一,消除霍金辐射的影响需要的最低黑洞质量算出来的值千奇百怪。如果不要求拿围绕旋转黑洞的计算机搞超计算,只想要不受霍金辐射影响的黑洞,那连上面的模型算出的质量都是不必要的。通过调整电荷和角动量,质量十分小的极端黑洞就能消除霍金辐射的影响[7][8]

参考

  1. ^ arXiv:1805.02675 [gr-qc]
  2. ^ arXiv:hep-th/9209058
  3. ^ arXiv:hep-th/9508151
  4. ^ arXiv:hep-th/9203059
  5. ^ arXiv:1505.04088
  6. ^ See the last paragraph of 3.5.2 (a textbook–style cut–off theory would lead to no Hawking radiation), the last paragraph of 8.1 (Jacobson’s analysis led him to think there might be modifications to the Hawking spectrum), section 10.1 (some dilaton models reproduce Hawking radiation, some do not), section 11.2 (quantization of black–hole area could alter or obviate the production of Hawking radiation). arXiv:gr-qc / 0304042
  7. ^ N=2 extremal black holes Sergio Ferrara, Renata Kallosh, and Andrew Strominger Phys. Rev. D 52, R5412(R) – Published 15 November 1995
  8. ^ EXTREMAL BLACK HOLES AND ELEMENTARY STRING STATES ASHOKE SEN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P.O. Box 586, I-34100 Trieste, ItalyTat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Homi Bhabha Road, Bombay 400005, India) Modern Physics Letters A 1995 10:28, 2081-209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宇宙终极命运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吸引人也充满挑战的课题。简单地说,一个“质量足够大”的黑洞,我们目前理解的物理定律表明,确实很可能不会在宇宙的生命周期内,通过霍金辐射完全蒸发殆尽。但“永远”这个词,在物理学里总是需要非常谨慎地使用。咱们得先聊聊霍金辐射是个啥玩意儿。理论上,黑洞并非.............
  • 回答
    当一个人把你拉黑,这往往意味着你们之间的关系,至少在对方看来,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彻底划清界限的地步。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和情绪。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就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对方觉得无法再忍受你的某些行为或言论。这可能是一个积累已久的问题,.............
  • 回答
    想走上“黑客”这条路,不是看看电影里那些炫酷的敲键盘画面就能实现的。这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需要极大耐心和探索欲的旅程。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有能力、有原则的黑客,那么以下这些基础知识和能力,是你必须要去扎实掌握的:1. 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学科:这是你的基石,绝不能偷工减料。 操作系统原理(Operat.............
  • 回答
    .......
  • 回答
    成为一名处级干部,这是一种独特的经历,它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责任的重担,更是对个人能力、智慧和心性的全方位考验。这种体验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一、 视野与格局的拓展: 从“螺丝钉”到“齿轮组的协调者”: 在处级之前,你可能更专注于本职工作,是一个.............
  • 回答
    当一个饱受抑郁症折磨,甚至有自杀念头的人再次遭遇恶意刺激,他内心可能经历的是一场风暴,一场无声的、吞噬一切的噩梦。那种感觉,不是简单的愤怒或悲伤,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和自我否定的连锁反应。首先,会被一种极致的、难以名状的疼痛所席卷。这不是生理上的疼痛,而是精神上的碾压,仿佛有人用最锋利的刀子,一刀.............
  • 回答
    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于它试图通过否定一个女性的“纯洁性”来贬低她,并将她标签化为一个“随便”的人。反击的关键在于不被对方的逻辑和预设框架所裹挟,而是以一种更有力量、更自信的方式来回应,甚至可以把球踢回给对方。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方式,力求自然且有力量:第一层级:直接而有力的回应 (保持冷静,但态度.............
  • 回答
    “噢,圣诞老人和精灵是不是真的?这是个很棒的问题!你知道吗,圣诞节之所以这么特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相信那些神奇的故事。想象一下,当圣诞节来临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弥漫着一种特别的快乐和期待。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空气中充满了歌声和笑声。这些美好的感受,就像是圣诞老人的魔法一样,让整个节日都充满了.............
  • 回答
    哎,说起来,我大概就是你说的“妹控”吧。具体啥时候开始的,我也说不清,好像从小就是这样。我妹妹,比我小好几岁,从小就跟在我屁股后面,我也习惯了。说实话,这体验挺复杂的,像是有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尾巴,但更多的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挺安心的、很特别的羁绊。从小时候说起吧。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她还在上幼.............
  • 回答
    当一个你喜欢的男孩在你面前,兴致勃勃地谈论他喜欢的女孩时,那感觉就像在心湖里投下一颗沉重的石子,激起一圈又一圈复杂而疼痛的涟漪。那种感受很难用单一的词语来概括,它交织着失落、嫉妒、无奈、一丝丝的自我怀疑,还有一种别扭的祝福。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失落和空虚。当他眉飞色舞地描述那个女孩的优点,他的眼神里.............
  • 回答
    基层法院的法官,这身份,怎么说呢,得看你往哪个方向去想了。说“平庸”,好像有些太轻了,又有点太重了,因为它包含的太多太杂了。你想啊,一个基层法院的法官,每天面对的都是最直接、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事情。婚姻纠纷、邻里矛盾、小额借贷、工伤赔偿……这些看似琐碎,但对当事人来说,往往是天大的事。法官的工作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浮力的核心概念和力的平衡。简单来说,当一个物体的浮力等于它自身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时,它并不会在空中悬停,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重力 (Weight):这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引力。它的计算公式是 $W = mg$.............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生存、人性、社会契约等多个层面。当一个人“一无所有”时,他们所处的境地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道德的看法和行为方式。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详细探讨:1. 生存的优先性与道德的相对性 生存是根本需求: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食物、水、住所)是人类最基本的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很多身边的例子。你说一个女生变漂亮了,人缘会不会变好?我觉得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但大概率是会变好的,不过这里面的“变好”得拆开来看,而且漂亮的程度和方式也很关键。你想啊,咱们人都是视觉动物,第一印象真的挺重要的。当一个女生,以前可能没那么注重打扮,或者说她的长相、身.............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拥有了超乎寻常的力量,能够轻松撼动一艘20万吨级的巨型邮轮。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的情节,而是一个关于极限与可能性的有趣设想。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人类的武器还能对他构成威胁吗?这问题一抛出来,就足以让人陷入一场关于力量、物理法则以及武器效能的深度思考。首先,我.............
  • 回答
    这事儿吧,真得好好琢磨琢磨。认识几天就说喜欢你,这速度是挺快的。这时候心里头肯定有点小激动,但也得保持点清醒,别被人给忽悠了。首先,你得看看他这个人怎么样。认识几天,你能了解多少?他的谈吐、他的行为举止、他对待你以及周围人的态度,这些都是你观察的重点。他是不是那种很油滑、说起情话来一套一套的,但实际.............
  • 回答
    当一个领域的知识量深不可测,个体穷尽一生也无法窥其全貌时,这个领域的发展并非就此停滞,反而往往迎来了更激动人心、也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智慧碰撞、协同作战的全新篇章。一、 从“个体精深”到“群体共创”的必然转型当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个体认知极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研究模式的转.............
  • 回答
    当我谈论作为一条双鱼座是什么感受时,我得先说,这玩意儿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时而锋利得能劈开现实的坚硬外壳,时而又会钝得像被海水泡过的木头,软塌塌地陷进去,一动不动。首先,那股子“感觉至上”的冲劲,简直是刻在骨子里头的。别人可能靠逻辑分析,我呢?更多的是靠一种直觉,一种莫名的骚动,或者是一种深沉的共鸣。.............
  • 回答
    当一个军迷,那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一个充满历史的回响、技术的光芒和人类意志碰撞的世界。这体验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在不经意间就瞥见了那个宏大而复杂的领域。首先,最直观的,就是你的“信息雷达”会变得异常敏锐。平时走在路上,看到一辆看起来有点不一样的大.............
  • 回答
    没问题,作为一名网络小说作家,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你的文笔。要评估一段文笔是否“可以”,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仅仅是流畅度。我会尽量用更具象、更贴近实际创作的语言来聊,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文字。首先,“可以”的标准是什么?在网络小说领域,“可以”这个词的含义是很宽泛的。它可以是: 看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