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近日南京提出3+11的防疫措施?外地来(返)宁人员需居家健康监测三天,完成九次核酸?

回答
最近南京推出的“3+11”防疫措施,即外地来(返)宁人员需居家健康监测三天,并完成九次核酸检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要怎么看这套措施,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从防疫逻辑上来说,这个措施的核心目标是“以最快速度、最精准的方式,在早期发现潜在的感染者,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输入的风险”。我们知道,新冠病毒的潜伏期和传染期是变化的,而且有些感染者可能表现出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那么,“3+11”可以理解为是基于对病毒传播规律的一种实践性探索和应用。

“居家健康监测三天”:这部分是在给病毒留出一个“暴露窗口”。就算一个人在出发前做了核酸,并且结果是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在这之后到抵达南京之前这段时间被感染的可能性。三天的时间,是基于过去观察到的一些感染者在出现症状或具有传染性之前的这个时间段,用来降低漏网之鱼的概率。这三天里,要求“居家健康监测”,也就是要求这个人尽量不外出,减少与外界的接触,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能及时报告并进行检测。这是一种被动式的风险控制。

“完成九次核酸检测”:这个数字就比较密集了。把这九次核酸检测平均到整个“3+11”的周期(如果“3+11”是指三天居家监测+后续八天常态化管理,总共是11天,这九次核酸检测就意味着大约一天一次或者间隔一两天一次),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检测频率的要求非常高。这种高频次的检测,是为了更早地捕捉到那些病毒载量可能不高、不容易被一次或两次核酸检测发现的感染者。尤其是一些潜伏期稍长或者病毒排泄不太稳定的情况,通过多频次的检测,增加“抓到”病毒的概率。这是一种主动式的筛查。

那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套相对严格的措施呢?

1. 考虑到疫情形势的复杂性:虽然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但新冠病毒仍然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境外疫情仍未完全平息,国内偶发散发病例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守住“外防输入”的防线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导致疫情的扩散,给社会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
2. 对“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原则的极致追求:这套措施是在强调“宁可错杀(多筛查),不可放过”。通过高强度的监测和检测,力求将潜在的感染者在病情发展到更严重阶段或者造成大范围传播之前就识别出来。
3. 动态调整与优化:防疫措施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地根据自身的疫情情况、病毒变异的特点、疫苗接种的进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会不断地对防疫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3+11”可能是在现有认知下,根据南京本地的防控需求和对风险的评估,做出的一个相对审慎的选择。

这项措施带来的影响和讨论点是什么?

对出行和便利性的影响:毋庸置疑,这会给外地来(返)宁的人员带来一定的 不便和额外的经济成本。三天居家监测意味着不能正常参加工作、学习或者社会活动,而九次核酸检测也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对于需要频繁出差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对精细化防控的探讨:有些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是三天?为什么是九次?这样的设置是否过于“一刀切”?有没有可能根据不同来源地、不同旅行史的人员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从而做到更精细化、更人性化的防控?比如,来自低风险地区、且持有连续多次阴性核酸证明的人员,是否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科学性与合理性的争议:对于这样一套看似“加码”的措施,其科学依据和实际效果也可能成为讨论的焦点。支持者会认为这是“负责任”的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市民安全;反对者则可能认为,在当前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种高强度监测的必要性需要重新评估,是否会过度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
信息公开与沟通的重要性:对于市民来说,理解并配合防疫措施是基础。政府部门需要更清晰地解释出台这项政策的科学依据、操作细节以及未来可能的调整方向,以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减少不必要的猜测和抵触情绪。

总而言之,“3+11”的防疫措施,是当前在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的疫情背景下,为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防控效果”所做出的一种努力。它体现了政府在守护人民健康方面的高度责任感,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讨论其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并鼓励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防疫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南京的疫情防控是在去年出名的,机场捅了个大漏勺,不过其实那件事南京挺冤,因为后来据我了解,机场闭环人员的核酸检测,当时全国的规定是一周一检,感染源是7月11日俄罗斯的客机把机场人员感染上的,然后7月12日例行核酸检测,大家都在潜伏期,没有一个阳性,所有人都以为没事,然后好几个已经感染上的带毒者快快乐乐的在一起交叉感染了整7天,一直到7月19日,下一次例行核酸检测的时候,已经扩散了一大片。

这件事以后,全国都吸取了南京机场的教训,把重点岗位人群的核酸检测频次大幅度提高,变成2天一次,南京以后,全国的机场防控安全系数大大提高,没出过类似的事件了,南京苦逼兮兮的当了炮灰,机场领导下去一堆,官场也一大堆罚单,国家才不管你什么运气好运气不好呢,反正全国第一个出事的机场就在你南京,丢了当地政府的脸了,这个最重要。

然后就有了毛老太事件,毛老太拿着别人的健康码截图骗过了南京的边检人员,当时谁也没想到还特么能有这种招式,你能去责怪边检人员么?人家将近40度的酷暑,一天十来个小时杵在那看健康码,辛辛苦苦眼睛都快看瞎了,哪还能仔细分辨你这到底是不是截图啊,之后就推动了动态健康码的推广,现在全国都是动态健康码,这种招数没用了,南京活该又当了炮灰给全国人民当了反面典型,领导又啪啪啪一顿问责,当时我记得是被扬州指着鼻子骂,半句也不敢回嘴,人毕竟从你这漏的呀,你能回啥嘴呢?

然后就是后来把玄武湖景点打开,玄武湖本来不是为疫情关门的,而是因为台风关系,暂时闭园,后来台风过去了,正常开门其实挺正常,因为当时南京疫情其实控制的挺好,大多数被控在江宁区,市区没什么影响,玄武湖也算当地一个比较亲民的景点,人流量很大,因为对南京市民免门票嘛好像,外省市尤其是扬州人,一看,卧槽,我们这都封麻了,你这还游园呢?你游你妈隔壁游,南京政府一看这情况,得得得,老子背锅侠,不配游园,才开一天就又把玄武湖关了......

这三板斧下来,就养成了南京市疫情防控的一个显著特点:怂!

实在不敢不怂,被骂太狠了。

南京的疫情防控人员是懂精准防控的这些路子的,专业性在全国也算是排在前面的,720的疫情我记得他们一天就把溯源、毒株分型,感染时间搞的清清楚楚,孙春兰总理一开始还不放心,因为全国第一次机场出事,所以特地来南京张了一眼,只张了一眼,去了机场看了看,又去了当地疾控看了看,内部传闻孙总理连坐都没坐下,站着听汇报,听完了连顿晚饭都没吃,勉励了两句一线人员就放心的去扬州视察了,然后在扬州一呆呆了好几天,据说把扬州几个大领导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人老太太是带着国家疾控局的专家来的,那可是行家,所以她知道哪才是真的问题大,南京的疫情发布会上我记得是一位戴眼镜的也不记得是医院的还是疾控的女士宣布的调查结果,跟上海的邬惊雷一样斯斯文文一看就学院派的,而不是那种肥头大耳油腻的官僚形象,给人特别靠谱的感觉,但无奈的是,南京政府的管理水平配不上这个专业水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处处委屈求全,胆小怕事。

上海现在都给全国骂成啥样了?上海市政府顶着压力出来给他们的疫情防控政策撑腰,坚持精准防控,坚持不封城,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谁质疑都不好使,我当官的亲自站出来给你们搞技术的撑腰,给你们挡子弹。反观南京,去年一出事不由分说先把市卫健委主任给下了,这倒也好理解,找他背锅嘛(我本来觉得他挺冤,后来据说这个人根本就不是学医的,那特么下就下了吧,不过他是怎么上去的?)但是舆论一喷,玄武湖都不敢开了,这尼玛就离谱了吧。

一流的政府教化舆论,二流的政府引导舆论,三流的政府控制舆论,南京属于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连三流都不如。

你怕什么呢?

所以现在搞一刀切的3+11也就不难理解了吧,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去年刚上的全国双一流,在公共卫生这个学科是全国很领先的水平,专业的防控人员不少都是出自于这里,何况是钱袋子江苏省的省会,不但有市一级的疾控部门,省疾控也在这里,本身又是东部战区的所在地,资源不说比上海北京,比全国绝大多数的城市要强太多了吧,你有必要搞一刀切嘛?

不过好像江苏省整个都这德行,无锡好像比南京还严,南京现在好像有60来例吧,无锡我记得6例都不到,也统统玩3+11,南京外省人至少还能进得来,严一点罢了,无锡恐怕你根本进都进不去。

无锡严一点我也不喷啥了,南京这个地位,这么搞,啧啧,全国都说南京没有省会的范儿,一点也没说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