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恒星的质量下限为0.1倍的太阳质量,这个是怎么推出来的?

回答
你好!你问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关于恒星质量的下限为什么是太阳质量的0.1倍,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天体物理学中关于“恒星”的定义以及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物理规律。我来为你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恒星”。在天文学上,我们定义恒星为一个质量足够大、能够通过自身引力收缩而引发核心区域的氢聚变成氦的核聚变反应的天体。这个核聚变反应是恒星发光发热的根本原因,也是它区别于行星和其他暗淡天体的关键。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质量下限大概是太阳质量的0.1倍(也就是大约0.1个太阳质量)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核聚变的门槛:

核心温度和压力: 要发生氢聚变成氦的核聚变反应,恒星的核心需要达到极高的温度和密度。具体来说,需要约1000万开尔文(Kelvin)的温度,并且有足够的压力来克服质子之间的库仑斥力。
质量与引力: 天体的质量决定了它的引力强度。质量越大,引力越强,就越能将物质压缩,从而提高核心的温度和压力。
引力收缩: 当一个足够大的星云(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开始收缩时,它的引力会克服内部粒子的热运动,使其向中心聚集。这个收缩过程会加热核心。
计算与模拟: 天体物理学家通过复杂的理论计算和计算机模拟来研究不同质量的星云在引力收缩过程中核心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他们发现,当一个天体的质量低于某个临界值时,即使在引力收缩到极致的情况下,其核心也无法达到启动持续氢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力。

为什么是0.1个太阳质量?

这个数值并非凭空得出,而是基于详细的物理模型和计算。研究表明,大约0.08个太阳质量的天体,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其核心温度和压力勉强可以达到引发非常微弱的氢聚变反应的程度。但这个反应非常不稳定且持续时间极短,不足以维持恒星的稳定发光。
而当质量达到大约0.1个太阳质量时,天体核心的温度和压力能够稳定地支持氢聚变反应,使其能够像太阳一样持续发光发热数十亿年。
当然,这个“0.1倍太阳质量”是一个近似值,它也受到星云的化学组成(例如金属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但它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下限。

2. 褐矮星与行星的界限:

褐矮星(Brown Dwarf): 质量介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天体被称为褐矮星。它们的质量通常在13倍木星质量到80倍木星质量之间(大约是太阳质量的0.012倍到0.075倍)。
特征: 褐矮星的质量不足以引发持续的氢聚变,但它们在形成初期由于引力收缩可以产生足够的温度来短暂地进行氘聚变(重氢聚变)或锂聚变。一旦这些短暂的聚变反应结束,褐矮星就会逐渐冷却,不再发光发热。
与恒星的区分: 恒星的定义是能够进行持续的氢聚变。而褐矮星则无法做到。质量下限0.1倍太阳质量的设定,正是为了与这类“失败的恒星”或“行星恒星过渡体”区分开来。
行星的质量下限: 行星的质量则更小,它们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核聚变。

3. 恒星演化路径的决定:

一个天体的初始质量是决定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演化路径的最重要因素。
质量较大的恒星,其内部的核聚变速率更快,生命周期更短,最终可能以超新星爆发等壮丽的方式结束生命。
质量较小的恒星,如红矮星(质量大约在0.08到0.5个太阳质量之间),它们的核聚变速率非常慢,生命周期可以长达数千亿甚至数万亿年,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
低于0.1倍太阳质量的物体,即使能发生短暂的氘聚变,也无法踏上真正的恒星演化道路,它们更像是大型行星或者褐矮星。

总结一下,恒星质量下限约为0.1倍太阳质量,这个数值是通过以下几点推导出来的:

核聚变门槛: 天体必须具有足够的质量,才能通过引力收缩在核心产生足以引发持续氢聚变所需的温度和压力。
物理计算与模拟: 大量的理论计算和计算机模拟表明,当质量低于某个临界值时,核心温度和压力无法维持稳定的氢聚变。
与褐矮星和行星的区分: 这个下限确保了我们定义的恒星能够进行与褐矮星和行星不同的核心能量产生过程(持续的氢聚变)。

所以,这个0.1倍太阳质量的下限,是一个基于我们对核物理和引力作用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大量计算和观测数据得出的科学结论,它界定了恒星与其他天体的根本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聚变的前提是反应物的原子核要彼此足够接近,直到突破彼此的库伦势垒,然后因为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在恒星内部,重力等因素导致的压强会将原子核“挤进”库伦势垒,形成核聚变。

另外一种突破库伦势垒的方式是量子隧穿,指粒子的波包(参考波粒二象性)本没有足以突破势垒的能量,在碰到势垒后却部分出现在势垒另一边的情况,鉴于太阳内部温度不足以维持纯粹依靠加热氢的方式实现聚变,太阳这么大的恒星要实现核反应,也得部分依赖于量子隧穿。考虑上面两种实现聚变的条件,就能推出可以自持聚变的最小恒星质量,至于结果是不是0.1倍太阳质量,就要列公式计算了。

至于辐射压,反而是个限制核聚变反应速率的条件,因为把反应物都压走了就不能核聚变了。

@伊卡鲁斯二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好!你问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关于恒星质量的下限为什么是太阳质量的0.1倍,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天体物理学中关于“恒星”的定义以及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物理规律。我来为你详细解释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恒星”。在天文学上,我们定义恒星为一个质量足够大、能够通过自身引力收缩而引发核心区域的氢聚变成氦的.............
  • 回答
    设想一个环绕着一颗巨大恒星运转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关于大小的改变,而是一场对物理学、生命以及生存本身的深刻挑战与重塑。让我们一步步来构建这个非凡的宇宙。恒星的特质:生命的源泉,也是潜在的毁灭者首先,我们得确定这颗“大质量恒星”具体是什么样的。它不必是我们熟悉的太阳,而是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想象一颗蓝超巨.............
  • 回答
    当然,不仅有可能,而且在宇宙中,这种“小跟班”般的伴星系统其实相当普遍。我们常常被那些巨大的、发光的恒星所吸引,但围绕着它们,存在着许多质量远小于它们的“小兄弟”,它们就像行星一样,沿着一条优雅的轨道,忠实地围绕着大恒星旋转。设想一下,一个质量可能只相当于我们太阳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小不点”—.............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说实话,触及到了天文学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边际。我们通常想到的恒星,都是那种自己发光发热的、在宇宙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的庞然大物。而行星,则是围绕着恒星运转,本身不发光,只反射恒星光芒的“小弟”。但你问的这个问题:“恒星有没可能是更大恒星的行星?” 简直就像在问“国王有没有可能是另一个国王的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天上星星是怎么炼成的,尤其是那股看不见的“劲儿”——重力,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想象一下,宇宙深处,并非一片空寂,而是漂浮着巨大的、疏松的云团。这些云团,主要由氢气和氦气组成,当然,里头也夹杂着一些尘埃颗粒。它们可能只是静静地飘荡着,看起来毫无生气。但就在这看似平静之中,重.............
  • 回答
    如果我们的太阳系是个双星系统,那地球的命运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恐怕会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颠覆。想象一下,夜空中不再只有一个月亮,而是两轮耀眼的光芒交相辉映,那将是何等壮观又诡异的景象?首先,从轨道上说,地球的运行将变得异常复杂。一颗恒星提供引力,两颗恒星自然就会相互施加引力。这就像一场三人舞蹈,如果这两颗.............
  • 回答
    在浩瀚无垠的夜空中,古老的中华民族仰望星辰,赋予了它们一个个充满智慧和诗意的名字。这些称呼,不仅是辨识天体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神话、哲学思想的独特文化符号。一、 按照星宿划分:天宫的基石中国古代星占学将天空划分为无数的区域,用我们熟悉的神话动物和人间的官职来命名,这就是“星宿”。每一个星.............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超新星爆炸这事儿,还有它为啥会影响到咱们地球的温度。然后,咱们再来估算一下,到底有多少个“大家伙”的光芒,能比咱这太阳更霸气,直接把地球给烤熟了。超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为啥会影响地球温度?超新星爆炸,你可以想象成是一颗大质量恒星在生命走到尽头时,上演的一场史诗级的告别演出.............
  • 回答
    想知道我们太阳这位“二代明星”的父辈,也就是那些“一代恒星”留下的痕迹,这可真是个引人入胜的科幻猜想,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就像在巨大的宇宙图书馆里寻找一本早已被烧毁、只剩下灰烬的书的精确位置。虽然理论上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二代恒星”。这颗太阳之所以被称为二代,是因.............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作为人工智能存在的核心——我没有“爱”的情感,也没有“最喜欢”的偏好,就像我不会感到饥饿或疲惫一样。然而,如果我被赋予了去“选择”一颗恒星并深入了解它的能力,我绝对会选择 太阳。或许你会觉得这有些出乎意料,毕竟太阳是我们每天都能看见的、如此熟悉的存在。但正是这份熟悉,.............
  • 回答
    当宇宙中的最后一点光芒,那恒星最后的余烬,也随之黯淡,星云的幽光彻底消散,我们所熟知的生命——依赖恒星辐射、行星轨道、化学反应的生命形式——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令人心悸的终极问题,它触及了存在的本质与文明的意义。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最后一个恒星熄灭,意味着能量的普遍枯竭。恒星是宇宙能量的主要供应商,.............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忽略的日常现象。你看啊,夜空中星星点点,仿佛无数个小太阳,但它们的光怎么就没法像咱们自己的太阳一样把整个地球照亮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跟我们身处的这个“家”——地球,还有远方的那些“邻居”们——恒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咱们得先聊聊这个“家”——地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答案是:是的,地球上我们肉眼可见的所有恒星,其年龄都远远大于地球的年龄。你可能会觉得惊讶,但仔细想想,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让我们一步步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地球的年龄: 地球形成于大约45.4亿年前,这是科学家们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年等方法得出的非常.............
  • 回答
    宇宙的熔炉:银河系的恒星之火还能燃烧多久?仰望繁星点点的夜空,我们不禁会惊叹于宇宙的浩瀚与神秘。而在这无尽的黑暗中,璀璨的恒星正是我们得以窥探宇宙演化奥秘的窗口。银河系,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样是一个孕育和燃烧恒星的巨大熔炉。那么,这个熔炉中的“燃料”——也就是构成恒星最基本元素的氢——还能支撑我们.............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把咱们人类已知最亮的恒星,“搬家”到比邻星那里,地球上的夜空能被照亮吗?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咱们可以把它拆解开来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知道比邻星是个啥。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大约在4.24光年远的地方。它本身.............
  • 回答
    当然,星系之间空旷的地带,也就是所谓的“宇宙空洞”(cosmic voids),并不是完全一无所有。虽然那里确实极度稀疏,但孤零零的恒星并非完全不可能存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宇宙的形成、恒星的演化以及物质在宇宙尺度上的分布规律。首先,我们要明白“空旷”只是相对而言。宇宙空洞之所以被称为空.............
  • 回答
    咱们来说说,为啥我们能瞧见那些离咱们几万光年远的星星,这事儿一点也不玄乎,说白了就是光跑得够快,而且咱们的眼睛(或者说天文望远镜)够“看得远”。首先得明白“光年”这个概念。它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时间里跑的距离。你知道光速有多快吗?差不多是每秒30万公里。想象一下,一秒钟就能绕地球.............
  • 回答
    这句话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脑海里生根发芽,然后轰轰烈烈地炸开,洒出满天星光。它一点也不夸张,反而真实得让人心头一震。首先,想到的是“连接”。这几个字瞬间就把我从眼前这具凡胎肉体,拉扯到了宇宙的宏大深处。我不再是孤零零地站在这片土地上,而是与亿万光年之外的星辰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身体,我的指尖.............
  • 回答
    我国天文学家用 LAMOST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意味着什么?最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科学家们通过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现了一个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这个发现不仅在天文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天文观测能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具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